作者杨富有的照片
内容提要:元代的青花瓷在中国瓷器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尤其是它的纹饰图案的题材,同元代的流行文化元杂剧有着题材一致的特点。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元杂剧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尤其说明了元代的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之间的渗透、影响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关键词:元代 青花瓷 纹饰 元杂剧
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唐、宋、元、明、清瓷器是主流,其中元代瓷器虽然不如唐、宋与明、清的那样影响广泛,但是近些年来已经越来越引人注目,不仅对其研究工作渐次展开,而且也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收藏家们的追捧,一些独特的元代瓷器所独有的现象也越来越引人重视与思考。其中许多元瓷现存器物上的纹饰图案就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这种差异除了表现在线条、色彩、釉质等方面外,研究现存元代瓷器上的纹饰图案还可以发现,元代瓷器在图案的内容上还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征:以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传说等为主要题材的元代杂剧中的故事内容和人物为主的纹饰图案大量地出现在元代瓷器上,如大汗图、萧何月下追韩信、鬼谷子出山图等等。这样的内容构成特点在以往的唐宋代瓷器中是少见的,在明清瓷器中虽不乏人物图,如婴戏、八仙故事等,但以与元杂剧拥有共同题材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为主的纹饰图案并不多见。
虽然瓷器的纹饰图案在瓷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是比较稳定的,如花鸟虫鱼等类的图饰,但是变化还是贯穿了瓷器的整个发展历程,唐宋代瓷器纹饰图案各有自己的时代特点,明清瓷器经历宋元的发展后,出现了与众不同的特征,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为什么历史故事、传说乃至戏曲中的故事就会成为元代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主要内容呢?换句话说,元代瓷器的设计者与生产者为什么要将这些主题内容的图案作为瓷器纹饰的主要题材呢?
在艺术史上,人们的审美观念总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传承固然重要且不可避免,但应该看到,传承基础上的革新更是艺术发展的活力与生命。因此,每个时代都会孕育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每个时代都会形成自己的艺术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并且,各个艺术门类之间从来就不是脱离了其它艺术种类而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那么,兼具实用与审美双重功能的元瓷器及其纹饰图案也就会不可避免地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由此,元瓷器上的纹饰图案内容与题材来源同元代主流的或流行的文化之间就理所当然地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因为城市经济承宋代余绪发展迅速及元代文化政策曾一度压制读书人使之出仕无路,文化作为谋生手段就使元代出现了文人与市民的高度融合,典型的标志就是文人参与市民文化,除讲史话本的讲说之外,也使杂剧的创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关汉卿、马致远诸人及其创作就极大地活跃并丰富了元代文坛。无论是元代杂剧还是元代话本,一方面题材大多数来自于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以这些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另一方面,元杂剧也空前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并逐渐由市民阶层由下而上地扩展,最终成为元代社会各个阶层共同的审美对象,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面。如此一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的瓷器就不可能不受到元杂剧与话本等艺术的影响,这种影响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元瓷器的纹饰图案上:元瓷器上的纹饰图案与当时流行的杂剧有着共同的题材,如拷红、赵云救孤①,等等。这一事实无疑说明:元杂剧的广泛流传使之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艺术样式,元瓷器的设计者与制造者在这样的社会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就会将对自己影响最大或自己最感兴趣的杂剧内容或人物作为瓷器纹饰图案设计的素材来源,因而元瓷器的纹饰图案就与当时的流行文化元杂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现有素材并不是很丰富的情况下探讨元杂剧与元代瓷器纹饰图案之间的联系是困难的,也是冒险的,但它的意义显然也是非同寻常的:就此不仅可以探讨各个艺术门类相互影响的问题,也可以揭示艺术不仅源自于生活还反过来影响生活等问题,同时还可以分析元瓷与当时社会生活的联系及元瓷由此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
首先,在元代瓷器中,以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为素材的纹饰图案较之以往明显增多。中国古瓷器的纹饰图案素材主要有花卉、鸟兽、人物、山水、器具、吉祥纹等,而且贯穿始终。但是对于某一个时代,由于文化特点与审美情趣等的差异性,具体内容还是各有不同的。宋代瓷器的纹饰图案内容有花卉、鸟兽、山水甚至题诗等,虽然也有以人物为素材的,一方面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并不见得来源于历史或传说;明清瓷器尤其是明代瓷器以人物为纹饰图案的数量显著增加,但其内容所涉及的大多数是文人墨客优游山水或隐逸情趣、婴戏图、八仙图及仕女图,只有元代瓷器中的人物纹饰图案多以传说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如“青花大汗罐”②、“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青花梅妻鹤子菱口盘”③都非常典型。曾经有人对元瓷器纹饰图案受到元杂剧影响存有质疑,理由就是“青花大汗罐”纹饰图案源自于现实。其实这倒是一个佐证:瓷器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受着社会生活的显著影响。由此,一些非现实生活题材的历史故事与传说中的人物出现在元瓷纹饰图案中也就不难理解了:元代杂剧空前繁荣已经不只是元代文化生活中的大事,它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阶层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也只有这样,那些脍炙人口的元杂剧中的人物成为元瓷器纹饰图案素材来源才是顺理成章的事。
当然,这里的观点若要成立,还存在着一个逻辑上的问题——时间。来源于元杂剧素材的纹饰图案的瓷器是否就一定产生在相关的元杂剧之后呢?如果相关元杂剧的产生尚且晚于瓷器,却说这些瓷器受到了元杂剧的影响,显然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元杂剧由那个时代的文人完全独立创作的情形并不多见,绝大多数是取材于历史史籍和民间的、历史的传说,而这些历史故事与传说尤其是一部分正史中的历史故事得以通俗化与大众化,又得益于广泛流传的宋元话本。话本在宋代就已经是一种深入民心的市井艺术,影响不可低估;而宋元话本的读物是以上图下文的方式广泛流传于世的,已经具备了除说书艺术故事提纲以外的图画欣赏功能,那么,个别元瓷器上的历史或传说故事纹饰图案源自于这类话本艺术也是完全符合情理的。
其次,从元代瓷器生产的产地看,元瓷烧造地点主要是均窑、龙泉窑,另外有柴窑、越窑、汝窑等,其中以河南禹县神垕镇窑的影响最大,以至形成了一个均瓷体系:“均瓷在元代有很大的发展。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形成了一个均窑体系。”④从这样的陈述中不难发现:均窑在元代是影响最大的,而均窑体系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这一地区恰好就是元代以大都为中心的文化核心区域,杂剧异常活跃,孕育了诸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王实甫等一大批天才戏剧家,产生了无数优秀的戏剧作品,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从平民到士大夫的生活。深受这种艺术影响的元代人,无论是瓷器的烧造者还是使用者,无论是一介布衣还是豪门贵族,对这一艺术样式的认同并产生共同的时代审美情趣是不会存在任何问题的。
总括上文所述可知:元代的杂剧艺术及其影响下的社会审美观对元瓷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元瓷器的纹饰图案表现出了与以往和后世相当明显程度的不同,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产物,也是各种文化、生活与文化彼此影响的活化石。
注释:
① 2006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元代青花瓷器展。
② 同①。
③ 《古董拍卖年鉴》编委会,《2006古瓷收藏与拍卖年鉴》,第52~53页,福建美术出版社,2006。
④ 李政忠、朱裕平著《中国古瓷汇考》,第26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作者:锡林郭勒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