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工商业兴盛,社会丰富多彩。因此,继唐诗、宋词之后,元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又一朵艺术奇葩!元曲继承了宋代诗词的清丽婉转、细腻圆润的风格。元曲因文体的不同又有散曲和杂剧之分。散曲兴起于金末元初,是从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发展而来的。散曲以通俗灵活的语言,表达出真挚丰富的情感,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被称为中国诗歌艺术的第三个高峰。
散曲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是诗歌的一种。散曲的语言既有一定的格律,又注意保留了口语通俗易懂、自由灵活的特点,同时它又不可以讲究精练,而多用叙述、铺衬手法,因而有质朴鲜明、音韵粗犷、语言流畅等特点。从内容上来看,散曲多以寄托对民众生活的同情、慨叹现实生活的无奈等为主,表现出元代读书人消极避世的情绪,也有一部分是情感描写和借景抒情的景物描写。
元代散曲创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在北方的大都,这一时期是散曲从兴盛开始走向逐步成熟的时期,这时期写散曲的有达官贵人、杂剧作家,还有民间的书会艺人。代表任务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人,此时的散曲题材丰富、浑朴自然、富有新意和表现力,也显得自然粗犷。元代后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杭州等城市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的作家。在他们的研究和雕琢下,元曲曲风逐渐趋于雅正典丽,但也失去了前期的生命力。后期的著名代表人物有张可久、乔吉。除了这些大家外,同时期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作家为元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比如:蒙古族散曲作家阿鲁威、维吾尔族散曲作家贯云石、女真族杂剧家李直夫、蒙古族杂剧作家杨景贤,杨景贤所著杂剧《西游记》,成为后来吴承恩所著《西游记》长篇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阿鲁威,字叔重,号东泉,蒙古族,十四世纪上半叶人。他的蒙汉文都有相当高的水平。元泰定年间(1324------13280)任翰林学士时,曾翻译过《世祖圣训》、《资治通鉴》等史书。
阿鲁威善做散曲,《太和正音谱·群英乐府格势》篇,称其词曲风格“如鹤唳青霄”,只可惜流传到现在的不多了。现存阿鲁威作的散曲只有十九首,包括《蟾宫曲》十六首,《湘妃怨》两首,《寿阳曲》一首。《蟾宫曲》前九首系以楚辞九歌品成,如《湘君》:“问湘君何处翱游,怎弭节江皋,江水东流,薜荔芙蓉,涔阳极浦,杜若芳洲,驾飞龙兮兰旌蕙绸,君不行兮何故夷犹,玉佩谁留,步马椒丘,忍别灵修。” 辞藻华丽, 婉约而浪漫。
阿鲁威的散曲既有怀古之情,也有感时之作。比如他的《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晓来蜂蝶空游荡,苦难寻红锦妆。问东君归计何忙,尽叫得鹊声碎,却叫人空断肠,漫劳动客送垂扬。”读来让人惆怅。又如《寿阳曲》:“千年态,一旦空,惟有纸钱灰晚风吹送,尽蜀鹃血啼烟树中,唤不回一场春梦。”如诉如泣,隐约有声,情感描写真挚而细腻。从内容上看,散曲多以寄托对民众生活的同情、慨叹现实生活的无奈等为主,表现出元代读书人消极避世的情绪。
阿鲁威其他一些咏述历史的散曲,情调与上述不同,如感叹英雄人物的有《折桂令·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寥寥数语,把曹公的豪情,孔明的机巧,跃然纸上。
文宗天历元年(1328),阿鲁威年老退休,寓居杭州。他为人正直不畏权贵,即使在家,也关心国事。据记载,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还因揭发地方官僚谎报灾情,曾得罪了一些有权势的人物。
(作者: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