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地方学研究>>区域文化建设
  共有 7685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论地方学的构建

  发表日期:2008年3月1日   出处:湖北省社科院 宜昌分院    作者:刘开美     【编辑录入:admin

 


 

 

 

 

内容提要  本文从地方学的定位、地方学的构建思路以及当前构建地方学面临的任务诸方面论述了地方学的构建问题。文章概括了地域文化研究的发展过程,认为地方学是地域文化研究进入学科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志,成为当前地域文化研究的主流趋势。文章提出了地方学研究对象的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认为地方学研究,应该从其狭义的理解上定位于地域历史文化研究,提出地方学是一门以特定地域为特征的、以历史文化研究为主线的、应用性的、诸多学科交叉的文化学科。文章从构建内容的角度上提出了地方学的构建思路,认为地方学就其学科体系的内容而言,应该包括地域文化挖掘整理研究、地域文化评价鉴赏研究、地域文化学科拓展研究、地域文化开发展示研究和地域文化研究史的研究。文章强调构建地方学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根据当前研究普遍进展的情况,应对挖掘整理研究中形成的成果进行整合,组织编撰地域文化概论的工作,形成地方学的学科标志,为地方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提供指导。这是构建地方学在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文章以长江三峡学的构建为例,阐述了地域文化概论的编撰架构与基本思路。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地方学  研究对象  构建思路  编撰架构

 作者简介  刘开美(1947 ),男,湖北宜昌市人,湖北省宜昌市社科联原副主席、湖北省社科院宜昌分院原副院长、研究员,湖北三峡大学政法学院兼职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地方经济、文化研究。近十年来在市、省、国家书报刊上发表以及在学术研讨会上交流的学术文章近200篇次,其中《试论目前中国大陆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属性问题》一文,于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第4期全文转载;在省、市获奖23篇次,其中,《开发文化产业,促进经济文化共同发展》一文,于2001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十多年来由本人主持或参与主持编辑出版著作5部,2部在省、市获奖

地方学作为当今中国热门的文化研究学科,是文化产业地域化的产物。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在全国出现了一股文化热。当时比较有名的城市文化活动有诸如四川自贡的灯会、山东维坊的风筝、湖北宜昌的三峡艺术节……。但是这股文化热,并非是独立的文化现象,而是作为“经济唱戏”的“文化搭台”而出现的。正因为如此,其间的文化热,作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氛围, 还处于表层状态,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推动并不大。这股文化热持续一阵后便逐渐趋于平缓,代之而起的则是文化产业更为广泛、更为持续的崛起,其中经久不息的则是旅游文化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地域文化开始由表层展示向深层挖掘转变。于是,地域文化研究便应运而生。此时已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的标志表现为文化研究团体不断诞生;文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文化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尤其是旅游文化产品不断增多。文化破天荒地作为经济增长点登上中国发展的舞台。但此时的地域文化研究尚处于资料挖掘整理阶段,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开发也处于初始阶段。正因为如此,经济腾飞的发展需要迫切要求地域文化研究和开发与之适应。于是促进地域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从而推动地方学呼之欲出。全国地方学研究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它是地域文化研究进入学科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志,成为当前地域文化研究的主流趋势,其势方兴未艾,一发不可收。北京联合大学主持召开“全国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为推动地方学的研究提供了平台,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就湖北宜昌而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长江三峡学”的概念。1995年湖北省宜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宜昌分院主办的《宜昌社会科学》第四期,首次发表了湖北社科院宜昌分院所属长江三峡文化研究所课题组《创建“长江三峡学”的初步构想》一文。从文中首次提出“长江三峡学”的概念以来,已经十多年了。这些年来,在长江三峡地域学界,对构建长江三峡学不断达成共识。经过学界的共同努力,开始形成以鄂渝三峡大学为平台的重要研究主体——鄂渝三峡文化研究会;不断壮大开放式的三峡文化研究队伍;大量涌现系列性的三峡文化研究成果,从而推动三峡学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为三峡学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湖北三峡大学成立了《三峡文化研究丛书》编委会,组织专家学者经过近两年的研究,于2003年由武汉出版社出版10册本《三峡文化研究丛书》。2003年湖北省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了《宜昌文化丛书》编委会,组织专家学者经过两年的研究,于2005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0册本《宜昌文化丛书》。这两套10册本的文化研究丛书的出版,是湖北宜昌地方学研究的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它标志着湖北宜昌研究三峡文化由总体意义上的资料收集整理阶段,开始向学术专著收获阶段转变。尤其是在湖北三峡大学胡绍华博士的主持下,为适应教学的需要,在《三峡文化研究丛书》的基础上,于2004年由武汉出版社出版《中国三峡文化教程》一书,标志着湖北宜昌研究三峡文化经过近20年挖掘整理资料的艰苦工作,在“长江三峡学”的构建上取得了阶段标志性的可喜成果。湖北宜昌研究长江三峡学的历程,可以说是全国地方学研究的一个缩影。它从一个侧面表明,地方学研究是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运而生的。地方学研究的兴起,使中华文化在国度不同地域得以多姿多彩的独特展示,同时也必将推动中华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繁荣发展。

就全国而言,当前正处于地方学构建的时期。研究如何构建地方学很有必要。为此,笔者写作本文,试图就地方学的定位、构建思路以及当前构建地方学所面临的任务诸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以求教于地方学研究方面的各位长者和朋友。

构建地方学首先需要界定地方学的研究对象。这样才能明确地方学的内涵,把握地方学的体系。那么,应该怎样认识地方学的研究对象呢?笔者认为,地方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广义的角度讲,地方学是以特定地域的人类形成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学科。根据这一理解,从时间上讲,地方学涉及的内容是特定地域的古往今来;从空间上讲,地方学涉及的内容是特定地域的无所不包。形象地说,根据这一理解,地方学就成了一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当然,对地方学研究对象的这种理解从理论上讲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严格界定的。界定的标准,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科的社会功能,也就是创立该学科所要达到的目的。正是学科创立的这一价值取向,决定着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前所说,地方学是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地域化的产物。换句话说,构建地方学,是为中国文化产业地域化服务的。既然如此,地方学的研究对象就不应按照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否则,且不说无所不包的研究对象在学科创立中是难以把握的,即便达到无所不包的程度,势必也会造成学科内容的杂乱无章,结果带来学科功能的无济于事,从而失去学科构建的意义。因此,对地方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应该从狭义的角度去把握。

从狭义的角度讲,地方学是以特定地域的人类形成发展历史中创造成果所表现出的精神因素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学科。对地方学研究对象的狭义理解与广义理解相比,学科具有的地域性、应用性和综合交叉性等特征都是相同的,但根本的区别则在于历史文化性上。就是说,从狭义角度上理解地方学的研究对象,要从构建地域性的历史文化上去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学是一门以特定地域为特征的、以历史文化研究为主线的、应用性的、诸多学科交叉的文化学科。按照这种理解界定地方学的研究对象,表明构建地方学就是要立足特定地域,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多学科的理论进行综合交叉研究的系统成果,为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旅游文化产业服务。

当然,有人会说,研究地域文化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因此只要提地域文化的概念就可以了,何必又要提出地方学的概念呢?这涉及到地域文化与地方学的关系问题。应该说,地域文化与地方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地域文化表现为地方性的文化现象,是通过特定地域的人们在继承与发展中创造的。而地方学则表现为地域文化的理论体系,是通过专家学者在研究与构建中创立的。由此可见,地域文化是地方学的资料基础,没有地域文化创立不了地方学;地方学是地域文化的理论表现,不创立地方学地域文化就不能构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说构建地方学是地域文化研究进入学科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志,道理正在于此。

构建地方学关键在于把握构建思路。为此,笔者想首先谈一谈长江三峡学的构建过程,这对把握其他地方学的构建思路也许会有所裨益。

作为华夏祖先聚居之地的长江三峡,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这里在历史上地处国家边陲,山险水恶,交通闭塞,“蛮夷”聚居,开化甚缺,不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中心,倒是历朝历代贬罚官吏的去所。明代修志以前,这里发生的人和事,除在浩瀚的历史文献中依稀可见之外,很难有完整系统的文字可考。要再现那漫长的历史脉络,除在历史文献的大海中捞针之外,就要靠收集民间传说,考察古代遗存,翻阅贬官诗文,挖掘地下“天书”。无疑,这对于三峡文化研究来说是相当艰难的。因此,长期以来这项工作除个别学者尚有涉猎之外,就整个社会的层面来说真可谓进展甚微。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尤其是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和三峡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挖掘整理和研究开发三峡文化资源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上下求索的内在动力。三峡工程被称为是当代中国的长城工程,为世界所瞩目。而三峡工程所在的这条大峡谷,其蕴藏的文化,也是独特而具有魅力的。于是,开发三峡水电资源的同时,也唤起了三峡地域学界开发三峡文化宝藏的梦想。早在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以及其他建设工程的过程中,考古挖掘工作就已经深入展开,三峡历史文化的神秘面纱开始被人们撩开。而兴建三峡工程,对所在的这条大峡谷来说,是一次绝无仅有的大规模的地面、地下文物抢救工程,权威部门确定的文物点达1087处,其中地下文物723处,地面文物364。因此,挖掘保护文物的工作同样也是举世瞩目的。从挖掘疏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层面上讲,三峡文化开发不亚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兴建,是当代中国无与伦比的文化开发工程。伴随长江三峡宏伟工程的兴建,三峡库区大规模的文物抢救性挖掘保护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进行了十年。截至2005年底,地下考古发掘面积达110.7万平方米,已出土珍贵文物9000余件,一般文物17万余件。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讲,这是该地区有史以来从社会的层面开展的一次全峡范围内的特大规模的地下文化资料的收集活动。随着诸多重要考古的发现和不同历史时期文物的出土,披在长江三峡灿烂历史文化上的神秘面纱终于被人们撩开,漫漫的三峡历史文化脉络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而为研究三峡历史文化,构建长江三峡学,提供了极其丰富而宝贵的资料。与此同时,长江三峡地域学界的专家学者,近20年如一日,漫游文山籍海,踏遍山川胜迹,考察民风民俗,使三峡历史文化的丰富资料不断显现出来。历史文化资料挖掘整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历史文化资料解读鉴赏的过程。其间,长江三峡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三峡文化研究与长江三峡学的构建,进一步注入了活力。于是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对挖掘整理的历史文化资料进行多角度的综合交叉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开发为独具三峡特色的文化产品尤其是旅游文化产品,从而使悠久的三峡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代三峡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

这就是近20年来湖北宜昌研究长江三峡文化、开发三峡文化资源、发展三峡文化产业的历程。正是这一发展历程,向我们展示了长江三峡学的构建思路。但是,或许有人会说,长江三峡学构建过程所体现出的思路仅具有特殊性,并不能反映其他地方学构建的普遍规律。其实不然,综观历史文化类诸学科,一般来说,构建的规律与长江三峡学的构建思路大同小异,也就是说,作为历史文化类的学科,其构建大体上都会经历资料挖掘整理研究;对历史文化资料进行解读鉴赏研究;以历史文化资料为素材进行多学科拓展研究;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以及对历史文化研究史的研究等过程。这一研究历程,就是认识学科规律,明确研究对象,把握构建思路,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理论体系的过程。在我国历史文化类学科中,诸如红学、敦煌学、秦俑学以及京学、闽学等在构建中大致都以其具体的表现形式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这里,笔者就不具体展开了。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地方学就其学科体系的内容而言,应该包括五个主要方面:一是地域文化挖掘整理研究;二是地域文化评价鉴赏研究;三是地域文化学科拓展研究;四是地域文化开发展示研究;五是地域文化研究史的研究。这应该成为构建地方学的基本思路。

构建地方学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根据当前研究普遍进展的情况,应对挖掘整理研究中形成的成果进行整合,组织编撰地域文化概论的工作,形成地方学的学科标志,为地方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提供指导。这是构建地方学在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如前所述,湖北宜昌在早两年便初步完成了这项任务。2004年湖北省三峡文化研究会召开年会暨三峡文化学术研讨会,并邀请北京、武汉、重庆等地的专家、学者及专业工作者参加。会前研究会的工作人员就会议议题等相关问题征求笔者的意见。笔者提出了将构建长江三峡学的问题作为会议重要议题的建议,同时,还以三峡学的构建为题草拟了与会发言提纲。在提纲中就编撰《长江三峡文化概论》的基本架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长江三峡文化概论》可分为序论、综论和分论三篇。序论篇主要是阐述长江三峡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综论篇主要是阐述长江三峡文化的形成条件、本质内涵和所具特征。分论篇主要是阐述长江三峡文化的内容,可分为三类十九个方面:第一为自然类,包括三峡山文化、三峡水文化、三峡洞文化、三峡石文化、三峡动物文化、三峡植被文化和三峡生态文化等七个方面。第二为社会类,包括三峡考古文化、三峡民族文化、三峡民俗文化、三峡古邑与建筑文化、三峡宗教文化、三峡民间文学艺术文化和三峡语言文化等七个方面。第三为专题类,包括三峡刻石文化、三峡名人文化、三峡军事文化、三峡纤夫文化和三峡工程与移民文化等五个方面。笔者关于《长江三峡文化概论》编撰架构的思考,会前并未与研究会的同仁交换意见,因此也未得知湖北三峡大学已经在组织编撰《中国三峡文化教程》的信息。参加年会见到该书后,笔者将自己编撰架构的思考与该书进行了比较,发现之间除书名不同、体例各异和内容宽窄的区别外,编撰架构的基本思路都是相似的。这种相似性概括起来就是都体现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这说明湖北宜昌学界在长江三峡文化概论编撰架构的基本思路上已经形成了共识,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固然各地编撰地域文化概论称什么书名、取什么体例、写什么内容,都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但是任何地方的地域文化概论在思考编撰架构时都离不开界定地方学的研究对象,回答地域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解读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与表现内容,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这应该就是地域文化概论编撰架构的基本思路。按照这一思路编撰地域文化概论,就能初步完成地域文化资料收集整理研究的任务,取得构建地方学阶段标志性的成果。正是出自这样的考虑,笔者方才将自己关于编撰《长江三峡文化概论》基本架构的思考,作为引玉之砖抛了出来,以供其他地域文化概论的编撰工作参考。但是,构建地方学,编撰地域文化概论,离不开学术界各路诸方的通力协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术界协力攻关之日,便是地方学构建之时。让我们为中国地方学的构建,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注释与主要参考文献

①《宜昌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第71~72页,湖北省宜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北省社科院宜昌分院主办。

②《中国三峡建设》2006年第2期,第1页,中国三峡总公司主办。

③陈少岚主编《三峡文化丛书》,2003年武汉出版社出版。

④张忠民总主编《宜昌文化丛书》,2005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⑤胡绍华主编《中国三峡文化教程》,2004年武汉出版社出版。

⑥张妙弟主编《北京学研究文集》,2005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⑦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2004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⑧金哲等主编《世界新学科总览》,1987年重庆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浅谈锡林郭勒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下一篇:夷陵古城变迁中的步阐垒考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8018]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72806]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2942]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8424]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人:匿名

IP:121.56.213.22

发表人邮件:xjc1948@sohu.com 发表时间:2008-05-05 15:01:01
    谢谢刘开美教授。 大作读后,获益匪浅。 三峡学研究…详细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