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草原历史悠久,是草原文化、蒙元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生存,秦汉时为匈奴、东胡、鲜卑、突厥等民族繁衍生息之地,辽为上京道。13世纪中叶建元代第一都城---元上都,1260年忽必烈在此即位,从此锡林郭勒的名字伴随元朝帝国的兴盛而名扬内外。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遗产,如:建于秦、辽、金代的古长城、界壕遗址和契丹、辽代古墓群,青铜器时代的洪格尔岩画群,匈奴、突厥人留下的神秘的石人及元上都等文物古迹;又有主要靠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无形”文化遗产,如:古朴的蒙古族婚礼,华丽的蒙古族服饰,古老的“祭敖包”和盛大的“那达慕”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锡林郭勒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但有其独特性,包括的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相应的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是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是蒙古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在蒙古族发展的文明进程和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锡林郭勒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她诞生那天起,就与美丽的大自然结下不解之缘,在浩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百花园里,放出鲜艳夺目的奇葩,创造和拥有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富游牧民族文化内涵,又与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一脉相承。保护和利用好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和谐锡林郭勒盟、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宣传推介锡林郭勒盟、建设文化大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锡林郭勒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锡林郭勒盟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实施“彩虹文化计划”、“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的活动结合起来,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一些大型的传统项目如:长调、那达慕、祭敖包、搏克等在锡林郭勒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相继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和“文化遗产日”的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200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实施《全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0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设立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的通知》、2006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下发后,锡林郭勒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以往单向选择性的项目保护逐步走上整体性、系统性的全面保护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那达慕、祭敖包、勒勒车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尔道——蒙古族和声演唱、乌珠穆沁婚礼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蒙古包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族搏克、火不思、乌珠穆沁服饰等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8个项目被列入锡林郭勒盟首批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区公布的首批蒙古族服饰艺术传承人、收藏家、保护机构和表演团队中,我盟的那布其等9人被命名为首批蒙古族服饰艺术传承人,占该项命名人数的50%;在命名的4个蒙古族服饰艺术表演团队中,锡林浩特阿拉腾珠兰民族民间文艺展示团名列榜上。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文化之乡有苏尼特左旗为“中国蒙古族沙嘎文化传承基地”,“中国蒙古族德格苏、塔穆嘎文化之乡(绳艺、印记)”;东乌旗为“中国蒙古族乌尔汀哆之乡(长调)”;黄旗为“中国蒙古族火不思传承基地”,“中国蒙古族阿斯尔音乐之乡”。被内蒙古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文化之乡有苏尼特左旗为“乌兰伊德文化之乡”,“沙嘎艺术之乡”,“印记文化保护基地”,“绳艺文化保护基地”;东乌旗为“民间文艺之乡”,“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黄旗为“内蒙古民间音乐火不思之乡”,哈音哈尔瓦庙命名为“收藏中国蒙古文丹珠尔经第一庙”;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命名为“潮尔道之乡”等荣誉称号。更可喜的是近日在公示的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单中锡盟群众艺术馆上报的40个项目中,31个项目榜上有名,总数占全区第一。
欣慰之余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相当数量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面临濒危和灭绝。为了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6年起,按照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我们开始对全盟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挖掘,并要求各地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逐级申报,经过汇总各方面的意见和组织专家多次论证后,将锡林郭勒盟首批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录上报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于2008年12月20日公布了“锡林郭勒盟首批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传统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民俗、传统医药、杂技与竞技十个门类,共48个项目,这是锡林郭勒盟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更是锡林郭勒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里程碑。
锡林郭勒盟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地区。在整理各地项目的同时,笔者注意到锡林郭勒盟区域内有多个项目在国家、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是发源地。蒙古族长调、呼麦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保护项目,锡林郭勒长调和呼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还有草原文化的精髓,阿巴嘎潮尔在国际音乐界和其它学术界也引起广泛关注等项目。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特色文化资源的优势,打造锡林郭勒盟文化品牌,挖掘、抢救、整理、保护蒙元文化,是真正提升锡林郭勒盟文化软实力的标志和象征。
作者: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群艺馆专业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