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篇有关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和蒙元文化的论文,是包玉瑞副秘书长多年来的精心之作。作为本土学人,竭诚努力,学术成果值得各界关注。
1、《确立锡林郭勒地方学的若干思考》一文论述了在锡林郭勒盟,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锡林郭勒不同层级的系统,在各自的领域,以锡林郭勒自己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等可供研究的东西为研究对象,就是说其全部研究内容和体系都是围绕锡林郭勒构筑并展开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因此,从地域环境、人文历史、历史地位、现实发展、精神层面和发展态势六方面看,都应确立锡林郭勒地方学的地位,以加快发展文化建设,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提振信心、激励士气、团结奋进、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把锡林郭勒推向新的辉煌。本文论述了深入开展地方学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开展地方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实行地方学建设的主要途径:(一)、从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确立地方学发展战略。(二)、地方学建设注重形成和发展特色,即先进性和包容性。(三)、加强地方学理论研究。(四)、要努力的保护、开发、利用纳入地方学研究框架的文化遗产。(五)、加强地方学的舆论宣传和人才队伍建设。
2、《鄂尔多斯:新丝路 承机遇 大作为》阐述了“十二五”时期,鄂尔多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精准发力,在转型中实现了新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卓有建树,这些变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鄂尔多斯的未来发展,在内蒙古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的战略定位中,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承应难得的历史机遇。辽阔和壮丽的鄂尔多斯草原是内蒙古伟大的佳作。成吉思汗选为长眠之所的鄂尔多斯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名扬中外的“河套文化”。这片富庶之地又是秦晋文化和草原文化的良好结合。如今深入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住“一带一路”战略下这一新的的重大机遇,鄂尔多斯顺势而上,主动作为。
3、《从古迹遗存看锡林郭勒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收入正式出版的《泉州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论文集。论文展示了锡林郭勒草原这座游牧民族生活和活动的历史舞台,成为中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锡林郭勒一万年前有人类居住的金斯太洞穴、洪格尔岩画群、阿巴嘎旗北部的石人像、正镶白旗鲜卑人的家族墓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元上都遗址。无一不彰显了锡林郭勒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
4、《简论锡林郭勒察哈尔蒙古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文,以察哈尔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区——锡林郭勒作例,从8个方面简论其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展开论述了锡林郭勒察哈尔蒙古文化的深厚蕴涵及其独特性与唯一性。锡林郭勒承载了察哈尔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多元化、大众化和生态化特质,民族精神延续至今。建设和发展锡林郭勒,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将锡林郭勒推向新的辉煌。
5、《基于蒙古族“非遗”视角下的地域文化探讨》,印证着“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对该遗产的定义,从地域文化的定义衡量非遗,非遗即是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而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具有这一定义所给定的全部涵义。面对极其丰富的蒙古族非遗成果,本文以锡林郭勒及所辖正镶白旗作为个案,试图进行地域文化的探寻和学科领域的拓展。锡林郭勒的察哈尔文化,包含正镶白旗察哈尔等蒙古多部落文化,他们既具个性,又有共性;既独立成章,又珠联璧合。以共同的价值取向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综合体。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印证这个民族存在的文化标识,是维系这个民族发展的文化基因。它承载了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多元化、大众化和生态化特质,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延续至今。充分展示了草原文化和中华文明史,更彰显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融合的独特历史文化。它体现了地域文化构成的全部要素。首先在地域范围上有核心的区域。其二,有独特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性。其三,这种文化形成一定的体系。其四,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力。从蒙古族非遗的角度探讨地域文化,应当使为数众多的非遗成果以此而注入到现代化的语境之中,获取足够的社会认可度,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恩格斯说:“世界史是最伟大的诗人。”我们在锡林郭勒地区看到了这个最伟大的诗人的杰作。
6、《风雨金莲川》、《上都荣耀》、《上都行吟》、《上都正解 》、《诗意上都》等诗文, 都伴随着对上都文化的理解与阐释,去领略水草丰美的草原风光,去了解源远流长的草原文化。
7、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缔造者,以他为旗帜的蒙古人曾对中国及世界的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成吉思汗箴言充满草原气息,用富有哲理的语言,以其简明生动,内涵深刻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伊金霍洛旗纪委监察局、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组织,尹晓东主编的《成吉思汗箴言选辑》,2015年5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自面世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编入了我辑录的《成吉思汗箴言录》。
8、《成吉思汗法治、德教、礼范的理廉之路》一文,被收入由伊金霍洛旗纪委监察局、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编辑出版的《成吉思汗廉政思想研究论文集》。成吉思汗这位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帝国的伟人。在“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的誓言下,起初就是统一,让蒙古人民结束那种分崩离析任人欺辱的生活,让蒙古的孩子们不再有自己那样悲惨的童年经历,让蒙古的民众过上和谐宁静的生活。在无休止的战争中,成吉思汗铁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进程,演绎着他的人生,铸就了他的思想。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心路历程“主持正义益于未来,常川启蒙益于一生,艰苦锻炼益于事业。”使其站在了人类思想的巅峰,为我们撒播智慧和心灵的种子,至今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值得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力量和勇气。
9、2018年6月,中国民族学会生态民族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生态文明建设的跨学科探讨”高端论坛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在该高端论坛上提交了题为《成吉思汗“必力克”箴言与当代草原生态文明》的论文进行交流。展现了我国蒙古族在千百年前所创造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所创立的一种倡导人与自然共生共融、主张可持续发展新型文化趋向。因此成吉思汗“必力克”箴言体现的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态智慧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10、2018年7月,“2018·元上都暨蒙古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正蓝旗召开。世祖忽必烈在位35年,约有一半时间是在上都度过的。 《忽必烈多元一体开放的经济思想和实践》中展现了忽必烈从1260年4月开始临朝执政,勤于文治,重新制定弘大长远的规划。既效法前代,又灵活运用,做到了“凡小大政事,顺民之心所欲者行之,所不欲者罢之。”元代社会农者就耒,商者就途,士庶缁黄,各安己业。天下承平六七十年。魏源的《元史新编》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当代著名元史专家李治安先生就将忽必烈评价为:“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君主统一和治理南北的第一人”,“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伟大)推动者”。他的经济思想和实践是元代统治阶级经济思想和实践中的最重要内容,无论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11、由中国蒙古史学会主办、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庆祝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40周年会员大会暨蒙古族经济社会史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6月在内蒙古财经大学如期举行。元上都文化网发表的、此次会议交流的论文《刍议元代纸币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强调,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后,议定在中国统用纸钞。在认真总结纸钞流通三百年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推行的纸钞,是一种相当完善的纯纸钞流通体制。这种体制,废除了我国传统的以铜钱(含铁钱)为主的价值尺度,开创了以白银为后备金的纸钞本位制度,实行纸钞不兑换的流通体制。元朝发行的纸钞共有五种,其流通主要经历了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中币值最稳定的是中统钞,流通时间最长的是至元钞。元朝在它最强盛的时代,运用货币手段统一了全国经济、发展海内、外贸易,成就了中国以及世界的商业文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完备的一种纯纸币制度,后逐渐介绍到世界各地并为之接受。因此元朝的货币制度在世界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而光辉的一页。由此被接纳为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
12、《中都史话》由元上都文化网发表。论文强调,武宗海山,出生于至元18年7月19日。元大德11年(1307年)6月,海山登基仅十天便下诏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考古发掘表明,中都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村西南约400米处。这是一座曾遗失600多年,1999年才又被发现的元代都城遗址,是继上都之后,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处的又一著名的草原城市。
13、《评林丹汗的历史地位及时代价值》叙述了“林丹胡图克图福荫成吉思睿智战无不胜伟大剌瓦尔迪大太宗之天神全世界之玉皇转金法轮诺门汗。”显示了其崇高的政治理想。林丹自称:“南朝止一大明皇帝,北边止我一人!”因而,察哈尔·林丹冀图继承大元可汗的事业,南讨明朝抚赏,东与后金争雄,号令漠南蒙古。林丹汗即位后,在巴林部境内的阿巴嘎哈喇山修建了瓦察尔图察汉浩特(城)作为整个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林丹汗加强了传统的左右翼三万户的地方行政体制。林丹汗为了有效地控制蒙古各部和巩固汗权,以察哈尔部为基础,直接控制了内喀尔喀巴林、札鲁特、巴岳特、乌齐叶特、弘吉剌特等五部,同时也遥控了蒙古其他各部。林丹汗利用藏传佛教,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林丹可汗时的蒙古汗国,正处于内部长期分裂,战争频仍;外部则女真兴起,四方扩张的时期,这种具体的历史背景要求蒙古各部必须联合起来,战胜外来的侵略,才能使自己的民族走上统一、独立、和平发展的道路。而林丹可汗的一生,主要的是致力于这一历史使命的一生。
14、《阿拉坦汗与长城”茶马互市”》反映了阿拉坦汗做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出于一个开明统治者的爱民情愫与和平观念,早有心愿希望与明朝停战议和,开展互市贸易。以“俺答封贡”为标志,蒙明双方迎来了“疆域宁兮征战息,边人乐兮保家室”的和平友好新时期。蒙明双方彻底结束大规模战争局面,实现蒙明双方的长期和平。“茶马互市”贸易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通过茶马互市首先扩大了茶和马的市场,推动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带动了全面的物质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新兴城市的兴起,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统一和团结,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繁荣。对于察哈尔历史文化的探索,起于《察哈尔源流小考》。之后,对察哈尔蒙古部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有益的表达。
15、 《元代城市及城市体系概况》
中国建制城市体系主要表现在辽金元时期,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而元朝城市建制的设立,同前朝相比,则更完善、更有效率,也更有力度。
(1)元代城市概况
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蒙古人,居住用毡帐,逐水草而居,但当民族崛起后,势力扩张至农业地区,接触到城市封建文明,并引进到蒙古高原。于是,在蒙古高原上出现了“插花地”,兴建起固定的土木建筑物,陆续建起了若干城郭、宫殿、官署、庙宇和民居。这些在蒙古高原上兴建的固定建筑物,标志着蒙古高原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结果表明,元代城市的类型分为都城、路州县城、投下城等。它所体现的城市制度,建筑城垣的规模有一定的法式。
(2)元代城市体系
元朝立国之初,按照城市等级和类型分别建有警巡院、录事司和司侯司。元代警巡院、录事司是当时不同等级的城市建制,分别与大都、上都、诸路府整合,形成了元代不同等级、不同规模城市组成的建制城市群体。不同规模城市组成的城市群体,大都作为元朝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又是中外交通枢纽和国际交往繁华都会。在元朝,蒙古、汉、契丹、女真、西夏和回回等民族的庶民百姓居住在城市中,生活在统一的国家里,各族人才都能为国家所用,而且外国人也可以在政府为官。由于城市和城市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其间便有繁荣的商业贸易、相当兴旺的手工业生产和丰富的多民族的社会生活。有元一代,规模空前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甚为密切,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在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领域里,蒙古族统治者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牧业文明和农业文明这两种根本不同的、不能简单类比的发展道路、不同文化在传播、撞击、滲透与互补中实现了生态上的凝聚与升华。
作者:包玉瑞,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坚守
蒙元文化研究,上都文化研究,锡林郭勒地方学研究,孜孜以求,默默奉献,砥砺前
行,多有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