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海山,出生于至元18年7月19日。元大德11年(1307年)6月,海山登基仅十天便下诏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考古发掘表明,中都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村西南约400米处。这是一座曾遗失600多年,1999年才又被发现的元代都城遗址,是继上都之后,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处的又一著名的草原城市。
海山急于要建成中都,限来年4月中旬完工。为加快工程进度,在旺兀察都设立行工部。任命司徒萧珍监工。指示枢密院调动六卫军万八千五百人,上都卫军三千人,供旺兀察都建宫工役。令各部卫士助力驱赶牛车运土筑城。还制定了奖惩措施布告于天下:如若超过规定的都城竣工期限,领工的人将获罪,而自愿以车牛输运的人将获得奖励。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民户托名诸王、妃主、贵近臣僚,规避差徭,已尝禁止。自今违者,俾充军驿及筑城中都。”现役兵士尚且出动了2万余人,更不知驱动了多少民力民役。可见其情势急迫。至大元年(1308年)7月即建成宫城,从开工到建成仅用了13个月。据考证,元中都是典型的“三套城”,自外而内由郭城、皇城、宫城相套组成。中都规模宏大,并且具有典型的游牧民族特色,既有宫殿建筑,也有安置毡房的空地。中都基本建成后,海山又下令创设中都皇城角楼。中书省臣言:“今农事正殷,蝗蝝遍野,百姓艰食,乞依前旨罢其役。”帝曰:“皇城若无角楼,何以壮观!先毕其功,余者缓之。”宫城角楼确实华丽壮观!为双向三出阙的墩台形制。三出阙是阙制中的最高等级,是“天子之制”,一般用在帝王皇宫大门或帝王陵园大门两侧,以显示天下独尊的威严。我国考古发现,目前在元中都宫城角楼发现三出阙,意义非同一般,弥补了我国元代建筑三出阙的实物空白。
这个曾经被叫做旺兀察都的地方,当时是湖泊众多、飞禽走兽栖息的美丽草原。武宗海山建立中都,使其成为元代继和林(今蒙古国境内前杭爱省西北角)、上都(今内蒙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北)和大都(今北京)之后的又一帝国都城和皇室避暑、游猎胜地。建立中都的缘由,一说武宗海山过于沉溺于酒色,还想恣意游幸;一说是为了摆脱上都(今内蒙正蓝旗东北)和大都(今北京)勋贵宗亲的掣肘,尽快树立自己的权威,方便联系漠北从征时的蒙古诸王贵族,或许两种说法能够同时成立。
中都行建成后,武宗海山大加封赏为建造中都做出突出贡献的官吏、军人和民工。史载:工部尚书黑马而下并升二等,赐塔剌兒银二百五十两,同知察乃、通政使塔利赤、同知留守萧珍、工部侍郎答失蛮金二百两、银一千四百两,军人金二百两、银八百两,死于木石及病没者给钞有差。加中书右丞、领将作院吕天麟大司徒。
旺兀察都行宫建成。设立中都留守司兼开宁路都总管府。中都立开宁县。以大同路隶中都留守司。实际上表明了武宗海山使其地位与和林、大都、上都等齐。在中都相继建立了官署机构实施行政管理职能,如中都万亿司。中都银冶提举司,中都光禄寺。中都虎贲司。武宗至大元年(1308)设立的中都虎贲司是侍卫亲军机构。特授承务郎、直省舍人藏吉沙资善大夫、行泉府院使。挑选五卫军兵士50人隶属中都虎贲司,掌修建中都等事务。
天历2年8月6日,明宗在旺兀察都暴崩。史称“旺兀察都事件”。对此,蔡东潘先生评论:此极大变故,而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不加追究,右丞相(燕帖木儿)亦未发言 且取得御宝,即上马南驰,此非太子、右相之暗中加毒,能如是之默尔而息乎?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有《即事》诗描述旺兀察都事件:
当年铁马游沙漠,万里归来会两龙。
周氏群臣空守信,汉家兄弟不相容。
只知奉宝传三让,岂料游魂隔九重。
天上武皇亦洒泪,世间骨肉可相逢。
元仁宗继位。为顺应民意,罢城中都,追夺司徒萧珍符印,把他拘禁起来。凡中都所占民田,尽行发还。元后任多位皇帝都曾到此巡幸、议政、作佛事。但前后不过五十年。武宗海山登基时年仅27岁,起初颇有创治改法的宏大志向。岁月推移,漠视世祖成法,封赏冗滥,以致国事不济。“天上武皇亦洒泪”。
参考文献:
《元史˙本纪之2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