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真正认识成吉思汗不是-两天的事,就我来说,是个漫长的过程。这期间幸遇几次成吉思汗文化征文活动,应征写过几篇文字,还幸遇受奖。于是认识随之深入和提高。时至今日,回头再看这些材料,似乎觉得,在无意中集中了一个主题,从不同层面讲述了成吉思汗的性格、品格、以及他的丰功伟绩。于是将它们排列,构成一个篇章,随之冠以《论闻名世界的成吉思汗》。以我的水平,说“论”时就已汗颜,岂有此才!扪心自问,只有此种心愿,欲表达对成吉思汗的敬仰。也权当抛砖引玉,切望贤士指点并参与论证活动,真正出现佳作,充实这-命题,树-真实可信的成吉思汗。
早前曾写下一付对联,概括对成吉思汗的认识,现录后:
成吉思汗,海纳百川,雄骑飞驰定乾坤,
耶律楚材,助战欧亚,丹心神算胜群酋。
2018、8、20、
卷首语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腊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份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競折腰。
昔秦皇汉武,
略输文彩,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天才的军事家
成吉思汗诞生于1162年,这位诞生在草原上的英雄, 他 以自己显赫的业绩震撼了整个世界,成了世界的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煊赫的功绩应当首推武功,他那指挥战争杰出的、天才的智慧和才华,令世人称奇。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一书中惊叹地说:“倘若那善于运筹帷幄,料敌如神的亚历山大活在成吉思汗的时代,他会在使计用策方面当成吉思汗的学生,而且在攻掠城地的种种妙策中,他会发现,最好莫如盲目地跟成吉思汗走。”这里所说的亚历山大,是世界古代史上很有名的帝王。他的启蒙老师是著名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其父死于宫廷阴谋,那一年他年仅二十岁就继承王位,并开始了他的征服霸业。公元前334年春,他率三万步兵、五千骑兵开始了世界古代史上有名的东侵。次年秋,在伊苏斯大败大流士三世统帅的三十万波斯大军,以后又入侵埃及,相继占领了大夏、中亚等地。在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军侵入印度河流域上游地区。公元前325年,远征十年的大军才回到巴比伦。公元前323年,他又制定了出征阿拉伯的计划,当先头部队出发后, 他本人却暴病而死, 时年三十三岁。亚历山大勇猛、狂妄、固执,他对他的部下说:“一个有志之士应当把世界当作自己的家乡”。他也曾想打到 远离西方的中国。
亚历山大在他短短的生命岁月里开创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显示了他惊人的指挥战争的能力,成就了他在古代世界史上伟大帝王的称号。志费尼煞费苦心地选他与成吉思汗对比,让他做陪衬,这不是信手拾来的,是准确而又独具匠心的运用。可以说只有亚历山大可以类比,只能由他做陪衬才能突出成吉思汗的卓著战功与卓越的军事才华。
应当指出,成吉思汗并没有如亚历山大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在那个时代蒙古族还没有文字,成吉思汗早前还是个文盲,他征服他国的方略、消灭敌军、擢升部属等等措施,全是靠自己领悟的天赋。成吉思汗信奉的老师是实践,还有以口相传的蒙古族各部落流传的历史故事、传说、神话、歌谣、谚语等丰富的文化遗产给他的熏陶。成吉思汗是单枪匹马从草原上杀出,拥兵不多,武器既缺且不精良,后勤供给也不丰富,就是在这样的劣势下征战夺天下。他全凭天才的军事智慧和才华,还有他那压倒一切的气慨、胆略、毅力、意志和信心,使他征服和削平了从东到西的海内外国家,成了横跨欧亚的英雄。后来,当蒙古族有了自己的文字,认识到文字的重要作用后,他不仅要求他的诸子、诸将学习蒙文,他更是主动学习,所有记事要求记在青册文书上,旨意也用文字发布,并且要加印。他是蒙文通!
成吉思汗是极其明智、聪慧,令人惊叹的军事思想家,他能把各个局部战争中积累起来的分散的经验,经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剖析,概括成自己独特的军事理论,引导蒙古族将善骑射、英勇无畏的特质发挥到了极致,成就了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
细心研读《蒙古秘史》,或读《成吉思汗秘史》,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许多成吉思汗以少胜多的战例,其中看不见诸如“诱敌深入”、“奔袭取胜”、“分而制之”、“声东击西”等军事术语,看到的是更为灵活的、富有草原气息的战术用语。 如成吉思汗指挥攻击乃蛮部, 向战将下达命令时说: “要如草丛般前进,摆如海子样阵,攻为凿穿般战”。这一套完整的战术原则,在《黑鞑事略》一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其行军,尝恐中伏,虽偏师,亦必先发精骑, 四散而出,登高眺远,深哨一二百里间,掩捕居者行者,以审左右前后之虚实,如某道可进,某城可攻,某地可战,某处可营,某方有敌兵,某所有粮食,皆责办于哨马回报,让哨马星散摆布”。这就是“要以草丛般前进”。
“凡遇敌阵,则三三五五四五,断不簇聚为敌所包,大率步宜整而骑宜分,敌分亦分,敌合亦合,故其骑突也,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没,来如天坠,去如电逝。
谓之鸦兵撒星阵,其合而分,视马鞭之所向;其分而合,听姑诡之声以为号。自迩而远,俄顷千里。”这就是“摆为海子样阵”。
“其破敌,则登高眺远,先相地势,察敌情伪,专务乘乱,故交锋之始,每以骑队,径突敌阵,一冲才动,则不论众寡,长驱直入,敌虽十万,亦不能支,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撞,再不能入,则后队如 之。方其冲敌之时,乃迁延时刻,为布兵左右与后之计,兵既四合,则最后至者,一声姑诡,四方八面,响应齐力,一时俱撞,此计之外,或臂团牌,下马步射,一步中镝,则两旁必溃,溃则必乱,以乱疾入。敌或见,便以骑蹙步,则步后驻队,驰敌迎击。敌或坚壁,百计不中,则必驱牛畜,或鞭生马,以生搅敌阵,鲜有不败,敌或森戟外列拒马,绝其奔突,则环骑疏哨,时发一矢,使敌劳动,相持少久,敌必绝食,或乏薪水,不容不动,则进兵相逼。或敌阵已动,故不遽击,待其疲困,然后冲入,或其兵寡,则先以土撒,后以木拖,使尘冲天,敌疑兵众,每每自溃,不溃则冲,其破可必。或驱降俘,听其战败,乘敌力竭,击以精锐。或才交刃,佯北而走,诡弃辎重,故掷黄白,敌或谓是诚败,逐北不止,冲其伏骑,往往全没。或因喜败而巧计取胜,只在乎彼纵此横之间,有古法之所未言者。其胜则尾敌袭杀,不容捕逸。其败则四散迸进,追之不及。”这就是“攻如凿穿而战”的原则。
从上述解释,不难看出成吉思汗战术的奇特性了。他的奇和特全在于发挥骑兵的神速和坚毅,让敌方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就失去战斗力,全线溃逃。纵然是有一定的抵抗力,那也难以抵御再二再三的坚攻。成吉思汗的出征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万耀煌先生在给《成吉思汗》作序时写道:“中国之兵学,自孙子而集理论上之大成,至元太祖成吉思汗,而呈实践上之巨观。”写得好啊!成吉思汗是用兵如神的军事家,他以自己的实战成果诠释了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是那么贴切、巧妙,有的战术甚或超越了兵法所书。从孙子到成吉思汗,历史的跨度非常之大,然而在内涵上却极其联系紧密。这并非是巧合,是两人智慧的默契。成吉思汗所著成的无字兵书是一本充满神奇、神密的宝书,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很值得人们孜孜不倦地探索,寻其珍宝,丰富我们的战略战术。成吉思汗是天才的军事家,实是当之无愧。
战争是什么?战争是尖锐的政治矛盾发展到不能调和而采取的特殊解决手段。战争的双方为了胜利,都在竭尽全力、穷尽所有可用的办法,欲置对方于死地。这样的斗争,对于指挥战争的指挥者来说,他必须是超强的政治家、思想家,更是极富个性的天才的军事家,绝不应该是一个单纯的武力较量者。成吉思汗就是这样的历史人物,他运用各种有效的战争手段,力求取得最大的胜利。他把蒙古族的历史推进了一步,由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封建制社会,实力横跨欧亚,开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之先河,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位巨人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位伟人。
二、诱惑与自制
——成吉思汗箴言探究
(一)
汉语词典解释箴言:劝戒的话。
箴言,在蒙古语中称“必里克”,其意也是指人对人的训言、祖训、宝训,嘉言等。它与格言极其相似。所谓格言,是指含有劝戒意义的话,其结构形式多以对仗的形式出现,但不一定是严格的平仄相对,比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有许多格言,虽然不是产生于广大群众中,但这通俗易懂的语句,已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已被广泛使用,它似乎又有了谚语和俗语的味道,同样在起着劝戒人的作用。因为箴言的语句简洁、凝练、富有生活的哲理性,极易为人们所接受,所以有很多箴言,穿过历史的时空;长期流传着,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有的甚至成为“伦理规范”、社会道德的标准被重视、提倡。成吉思汗的许多箴言成了确立“蒙古帝国的政治秩序和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根本原理、法则,使得各阶层的人员有法可依”(马冀《成吉思汗评传扩94页)。成吉思汗的箴言在蒙古民族中有着巨大的社会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研究和探索成吉思汗的箴言,不仅可以加深对成吉恩汗的深层次了解。就是对现实也有劝戒人们的作用,是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
对成吉思汗的认识与评价,人们早已走出了历史的误区,肯定地说,成吉思汗是千年风云人物,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领袖人物,且是世界百名英雄人物之内的英雄,他的历史功迹在世界历史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重视和研究他的专家学者颇多,而且与日俱增。他已是世界性的重要人物啦!成吉思汗戎马一生,不仅在蒙古高原统一了蒙古的各个部落,建立了蒙古大帝国,且又打入欧亚,成了那个时代的无敌英雄,功勋卓著。在这期间,他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为杰出的军事才能、不同寻常的社会组织的才华、卓尔不凡的知人善任的理智和仁爱,还能虚心接受他人的劝戒,改变自己单一的天力论,实行“敬天爱民”的仁政,还有敏锐的感知新生事物的灵感,独具慧眼创制了蒙古族的文字,还把草原的牧业经济调整到极佳状态,以巨大发展支援了战争的需要,成就了他的事业,就是日常生活,家庭的婚嫁,儿女亲情,他都有独特的思考,代表了时代的进步和伦理的超常观念。表现他诸多超常智慧和认识的准确表述应当说是浩如繁星的,但只可惜,处在战争频繁的年代,能够准确记录下来的东西太少啦。远比孔夫子的《论语》要少多了。据史籍记载,《太祖训言》约有三十多条,成了珍宝。想想看,成吉思汗一生中留给人们的箴言何止是三十多条呢?一定比这要多的多,有待人们进一步发掘和整理。我以为《蒙古秘史》中定会有很多箴言式的劝戒语。《蒙古秘史》是一个极为珍贵的宝库。
(三)
我喜欢成吉思汗的箴言。它散发着草原的鲜花的芳香,虽不是那么娇艳,特意讲究结构的严谨、华丽,但在质朴中却显示了它特有的魅力。比如“人主理天下,如右手捧物,必须左手承之,然后能巩。”又如“人,假如有一点孝心,天必知晓。”我更欣赏他的另一则箴言:“美人和名马,谁都是喜欢的。然而,只醉心于这些,那就要身败名裂。”(日本 小林高四郎著·《成吉思汗》211页)在这里,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所有人的弱点,也包括他自己。成吉思汗的箴言经历了历史的检验,经受了时间的打磨,是真金。这些箴言更是他生活经历的智慧总结,太值得人们重视和实践啦。
人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是人的天性,本无大错,是应当大力提倡的。但这爱好应当有个度。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生活后,人的爱好就不能无限制地膨胀,变成了有条件。人的爱好要不超越社会道德允许的范围,更不能超越法律许可的界线。还要考虑人的身体生理承受的限度。这是人们生活的普通常识,似乎不需要有多少提醒。然而,就是这极有普通的常识性的生活规律却有很多人就是做不到。常常是越过了最起码的界线,受到惩戒。所以这也就变成了一种弱点,成了人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成了成吉思汗生活休验的总结,成了箴言。晋朝时的傅玄曾深有体会地说过:“居高无忘危,在上无忘敬。慎则安,敬则正。”他期望人们在高处时不要忘了危险,居高位时不要忘了谨慎。成吉思汗也许就是因为他身居高位,而且又经常处在高 处,对于司空见惯的名马、美女和美酒的认识有了远比寻常人深刻的高度,看到了“只醉心于这些”的危险,那就是身败名裂。这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在历史的长河里不知有少人做了这话的佐证,成了这滔滔历史大河中的渣滓,飘浮着,散发着霉气味,唐明皇是典型的例子。三国时的吕布,不也是只醉心于貂婵的美艳而失去理智,成了身败名裂的典型吗?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而且是更奇特,更疯狂,有的甚至是让人难以理解。以此看,认真研究、探索、实践成吉思汗的这一则箴言,太必要啦!
(四)
成吉思汗的这一则可贵的箴言是从哪些事实中体验和总结出来的,是这样深刻,无以查对啦。但从成吉思汗的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仅这样说了,而且还这样在做。他是位诚信、笃行,极有自制力的人。
成吉思汗生活的时代:草原上普遍为—夫多妻,特别是贵族中的大汗,或者比大汗小一级的那颜、巴特尔、彻辰等都可一夫多妻。
婚嫁这个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人都会面对的,人人都不可避免地表观出自己的思想认识,表现出自己的情操。从成吉思汗的婚嫁事实可以看出他独特的性格和情操。
成吉思汗九岁时由父亲出面和孛儿帖订亲,十三岁结婚。尽管婚后不久孛儿帖曾为蔑儿乞人抢走,强迫她和蔑儿乞人生活了将近一年。那时蒙古族社会风行抢婚,抢走即可成亲。但成吉思汗始终想着孛儿帖,绝不放弃再抢回孛儿帖的努力,他不惜向别人求情,联合王罕等部落的力量,以一场部落间的残酷战争,奋不顾身地冲锋夺回了孛儿帖。相见后,成吉思汗拥抱她、亲近她,之后的一生都始终爱着孛儿帖,没有因自己地位的改变而抛弃她。后来,成吉思汗曾对孛儿帖说:“你永远是我的大夫人,你将是第一大斡儿多的夫人。”这个承诺实现了。按当时的世俗说,成吉思汗可以另娶妻妾,可以娶多个妻妾,但成吉思汗没有这么做,他能克制自己的情感,只把爱给了孛儿帖。直到1202年,此时成吉思汗已经是40岁,是在彻底征服世仇塔塔儿部后,他才纳了两位妃,就是塔塔儿部的首领也客扯连的两个女儿,一个是也速干,另一个是也遂。须知,在这之前,以成吉思汗的身份,在草原上选几个有姿色的美女做妻子那是绝对允许的,也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成吉思汗却没有这么做,他是忠贞地爱着孛儿帖。这是极其高尚的情操。
(五)
也许有人会认为,战胜塔塔尔儿部落后,成吉思汗虽然是40岁了,但他还是选了美女为妃,总可以看作是另寻女欢,是一种好色的表现吧!不,就我近来研究发现,成吉思汗的纳妃是别一种情操,是一种特殊的性格,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好色。让我们稍微拉远一点来议议此事。有一天,成吉思汗问他的挚友孛斡儿出:“人间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孛斡儿出说:“在阳光明媚的春天,跨上骏马,手臂上挎着鹰去狩猎,看猎鹰把飞鸟擒来,这就是快乐!”他摇摇头。他仍以这个问题问其他人,所有人都没有猜到他心中的答案。最后,成吉思汗坦白地对人们说:“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击败敌人,穷追到底,夺其财宝,看到他的亲人悲伤,听到他们的哭声,乘其马、夺其妻小带到后宫。”(引自《成吉思汗》(日)小林高四郎著,阿其尔泽、210页)。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成吉思汗的纳妃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其美色,这是与他的政治抱负有关,是一种对敌对势力的报复,是自我强大、自信的显示,是一种特定情况下的特殊性格,是一种特殊的情操。以现在的观点看,这种情操和性格有伤害女性的自尊,不可取。但要知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我们只能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的事情,客观地去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事。以后,成吉思汗又纳了纳牙阿的女儿忽兰为妃。这也是敌对部落首领的女儿。更后来又纳了乃蛮部首领塔阳罕的母亲古尔别速为妃,这时他说:“你曾说蒙古人气味臭,你今天怎么来了呢?”遂就宣布将她纳为妃了。将一个老太婆纳为妃,绝不是看上她的美艳吧!
如果说古尔别速年轻时很漂亮,而现在她的姿色总该是逊色多了,已经失去了美艳的年华。然而,成吉思汗坚定地、又是很气愤地宣布要将古尔别速纳为妃。这就更有力地说明成吉思汗选妃绝不是普通人认定的一般意义上的好色,意义是特别的!
(六)
过去有些学者说成吉思汗的老婆多,说他是好色多淫,这个结论应该实事求是地予以修正,还他历史的本来面貌,客观地给予评价。
成吉思汗戎马一生,可说是战死在疆场上的奇伟武将。从这个事实出发,其结论是:成吉思汗不是酒色之徒,而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具有特殊性格,特殊情操的奇伟巨人。他对于酒色是有极大克制能力的人。自古是酒色过度有损健康,还败坏事业。试想,成吉思汗如果真是酒色无度,他能保持健壮的体魄,一生活到六十六岁,而且终生征战不已吗?他绝不是酒色之徒。他不会忘记自己说过的话:“美人和名马,谁都是喜爱的。然而只醉心于这些,那就要身败名裂。”
《蒙古秘史》里还有这么一则有趣的事:1206年,成吉思汗被众人尊为蒙古的大汗后,他决定奖励有功之臣。在说到主儿扯歹这个人多次立功时说:“你的功劳多,我愿把我的爱妻亦巴哈恩赐给你。”
说到这位成吉思汗的老婆亦巴哈,她是当时草原三足鼎立的强大部落联盟之一的王罕的弟弟札合敢不的女儿。她是成吉思汗战败王罕,掳掠了札合敢不的女儿后纳为妃的,已经和她生活了很多年。现在成吉思汗要把亦巴哈恩赐给有过大功的战将,这样的事在别处是没有见过的,可说是绝无仅有的事。当时成吉思汗还极有风趣地对亦巴哈说:“我不是嫌你无胸怀,我不是嫌你无妍色;不曾说你有汉臭,把我怀抱中的你赐予主儿址歹,主要是从大的方面着想,念他有巨大功绩呀!”成吉思汗讲得多么风趣!
这是草原人成吉思汗特有的情操和性格!
成吉思汗的婚嫁理念是独特的,高尚的。这独特正好反映了成吉思汗的特殊情操和特殊性格,佐证了他自尊、自强、自制的能力。
成吉思汗一生的非凡成就,证实了他所说的箴言的正确性,绝非危言耸听。身居高位的人似乎更应该时刻想到成吉思汗的箴言。历史也证明,成吉思汗是这样说的,他也是以自己坚强的自制能力去做了,因而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完成了他预想的事业,博得了他都预想不到的极其辉煌的荣耀。
(七)
成吉思汗有一则关于喝酒的箴言,很具有现实意义。他深有体会地说:“此物少喝则兴奋,多喝则乱性。帝王、武将饮酒过度,有损健康,败坏事业,连统帅部下也成为不可能。”(日·小林高四郎《成吉思汗》阿奇尔译213页)他曾不断地告诫他的部下,如果非喝酒不可,一月内喝两三次为好,不喝最好;一月内超过三次就是违犯。
据记载,从汉代开始酒就传到了北方。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是否是很盛行呢,无法说清。在《蒙古秘史》的记载中没有很详细的叙述。但却有文字记载,有人带酒来到成吉思汗的住处,请他喝酒,他只喝到三杯就不再喝。而-当着客人就说:“此物少喝则兴奋,多喝则乱性。”于是就不喝了。这里显示了他的自制力。他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不过度。这,是他的性格。
成吉思汗也用酒招待别人,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热情。道教的资深道人丘处机应邀到达兴都厍什山北麓,成吉思汗十分兴奋,他要求丘处机每日同他一同用餐,每次都赐予葡萄酒、瓜、果等表示款待。在这样的场合,成吉思汗总是很有节制的,没有喝醉的记载。另外,南宋的使臣赵珙来到成吉思汗身边,成吉思汗给部下说,有美酒要让他痛饮,有佳肴要尽情招待,但他自己却不失自尊和自制。成吉思汗戎马一生,而且是一生为统帅,指挥自己的铁骑所向披靡,他之所以在部众中有不可动摇的威信,永远是旗手,他的智慧、才能等作为重要的因素之外,他的个人性格和高度的自尊、自强、自制、身先士率,处处以身作则,这也是不可缺少的根本因素,或者说这是他个人威信的根基。没有威信的统帅是没有的。
成吉思汗的箴言,或者称祖训,在他生活的年代和他去世后的相当时期,其影响力是很大的,有很强的号召力。人们念念不忘这些箴言,在自觉实践着。《蒙古秘史》中记载了他的儿子窝阔台主政后,在一次国务会议上自我检查说,他做了四件大事、也犯了四个错误。其中两件错误事,一是“沉湎于酒”,二是娶了百姓中的女子。他所以说这是错误,大概就是依据成吉思汗的箴言吧!他违背了成吉思汗的箴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吉思汗的子孙们也许是渐渐淡忘了他的箴言,到了元末顺帝妥欢帖睦尔时就唱响了挽歌。这其中醉心于酒色恐怕是重要的原因吧!历史留给妥欢帖睦尔的只有耻辱的罪名。对照成吉思汗时的盛况和荣耀,真是天上地下,难怪元顺帝妥欢帖睦尔离开大都时感叹万千,悲咽不已。也许此时他才想到了成吉思汗的箴言……只可惜为时太晚了。
这是历史的教训!
吸取这极为深刻而又惨痛的教训,对我们现在的人是极有意义的,当铭记!
三、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文明生活的倡导者和推进者
《内容提要:成吉思汗是统一蒙古各部的英雄,然后建立了蒙古国,将一个分散、落后、混战不休的蒙古族统一起来,逐渐形成稳固的、文明的、团结向上的蒙古族共同体。成吉思汗的历史功劳永远不可没。时至今日,蒙古族的许多文明生活依然在传承,成了日常文明生活的优良传统,这都源于成吉思汗的倡导和有力的推进。蒙古文字的创制更是成吉思汗的历史功迹,是蒙古族文明生产、生活的推进器。》
《关键词:成吉思汗 蒙古族文明生活 文字 倡导 推进 成吉思汗是蒙文通
时间是很有功底的魔术师,它可以将很多年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尘封揭开来,露出历史的本来面目,让人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人和事。随着时间的推进,历史的研究者们,他们的视野宽广了,胸襟开阔了,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可能与先贤们不同,极有利于揭示人和事的真实面目。对成吉思汗的研究和认识就是一个极为明显的例证。近年来,蒙古史和成吉思汗史的学者、研究者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有独特性的看法,正在以历史的真实描绘一个有血有肉的实在的成吉思汗。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是文化文明的又一个里程碑。
现在人们都知道,成吉思汗是统一蒙古各部的统帅,成立了蒙古国,将一个分散、落后、混战不休的蒙古族的各部统一起来,逐渐形成了蒙古族的共同体。成吉思汗是英雄的蒙古族的缔造者。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英雄!成吉思汗也为当时的中国统一打下了基础,当然,他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征战欧亚,把东方草原的芬芳带到了欧亚,促进了交融和发展,在世界名人眼中的成吉思汗己经是千年风云第一人,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是世界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他是世界的英雄!
成吉思汗的历史功迹很多,对社会进步影响很大,在这方面我不赘述了。我只想说说成吉思汗对蒙古民族文明生活的巨大影响。
一
成吉思汗生活在蒙古族各部中,他那出身于贵族的生活环境让他熟知了很多蒙古族的习俗,特别是上层的文明生活。然而,时过不久,随着他父亲被塔塔尔部暗害,他的家庭败落,富裕的生活很快就跌落到穷困生活的底层,遇到了难以想象的饥寒交迫。这一家庭变故使他亲身经历了艰辛,更多地了解了穷苦牧奴的生活、习俗、嗜好,也让他深刻地了解了当时蒙古社会的阶层、矛盾、生产、生活、文化、风情等,增加了很多社会知识。再加上后来统一蒙古各部的战争,更让他深刻了解了社会。许多社会阅历使他有了分辨美和丑的能力,在蒙古社会统一的情况下,他想让蒙古社会变得文明、有秩序、团结奋进,屏弃不文明的陋习。他要积极倡导生活文明,崇尚团结、勇敢进取、诚实忠君、重视友谊等。他信奉长生天的伟大力量,信奉撒满教,他让蒙古人也信奉长生天。由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崇尚蓝色,崇尚纯洁的白色,这是一种美好的情调,要广泛提倡。现在这己经成了蒙古民族的崇尚,己经成了美好的风俗,人人在实践,家家在实行。在他想到父亲被害的经历时,当他想到自已的妻子孛儿帖被抢走时的痛苦,他想到了抢婚的害处,极易引起仇杀,于是提倡文明,反对抢婚。在《蒙古秘史》的很多记载里再没见到抢婚的事。
成吉思汗信奉长生天,每遇重大的征讨之事,成吉思汗都要亲自出面,站在一块清洁的高地上,虔诚地跪在地上祈祷,求长生天保佑,夺取战争的胜利,给草原带来繁荣、牛羊兴旺,战士们平安。这种虔诚的祈祷使全体战士增添了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力量,成了一种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这大概就是宗教文化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信仰宗教在成吉思汗时期和以后的时期都很盛行,这与成吉思汗的信仰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成吉思汗信奉撒满教并不是迷信到底,而是有分寸的,在不利于自己的时候,他会抛弃这种迷信,以别一种说法打退进攻者。打败阔阔出弟兄们的凶焰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成吉思汗的个人魅力和他勇敢善战的精神力量,博得了最广大蒙古人的信赖,他的言行在蒙古民族中影响力很大,似乎都有着箴言的威力,人们都信他,都愿意照着做。成吉思汗的许多言教,似乎如孔夫子的言论,有着倡导蒙古民族文明、礼貌、讲究礼仪的巨大作用。事实上,成吉思汗就是蒙古民族智慧的集大成者,他的性格、气质、修养等都可以代表蒙古民族,他就是蒙古族的先贤。在他的影响和倡导下,在几十年的征战生涯中,蒙古民族形成了剽悍、爽直、勇敢、诚实、热情、团结等优良的品质。在当时,极有战斗力的蒙古铁骑所向无敌,节节胜利,真是神兵也。战争虽然是残酷的,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成吉思汗对战场上的遗弃儿童则倍加爱护,把他们收养起来,且绝不欺视,他的母亲就是最慈祥的收养者。这在蒙古民族中影响深远,至今还在传承着。
可以这样总结说,成吉思汗就是蒙古民族生活文明化、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者,他在蒙古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
成吉思汗以他的聪敏和智慧发扬光大了蒙古民族的优秀品质,同时他也最敏锐地发现了蒙古民族存在的一些恶习,他曾无所顾忌地给人说:“先是窃盗奸通之事甚多,子不从父教,弟不从兄教,夫疑其妻,妻忤其夫,富不济贫,下不敬上,而盗贼无罚;然至我统一此种民族于我治下以后,我首先着手之事,则在使之有秩序及正义。”他还特意警戒人们不要饮酒过量,他说:“醉人聋瞽昏聩,不能直立,如首之被击者。所有学识艺能,毫无所用,所受者仅耻辱而己。君嗜酒则不能为大事,将嗜酒则不能统士卒,凡有此种嗜好者,莫不受其害。” (千年风云第一人188页) 应当说一个民族的英雄敢于大胆地揭示本民族的恶习,这不是很容易的,这是自爱自强,是急于想把本民族强盛起来,立于强国之林的迫切追求。从这一点上看,成吉思汗的襟怀远大,是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他在担心本民族的不觉悟、不自强。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成吉思汗有着同孔子一样的情怀和忧心,关心着草原人的修养和素质,关心着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成吉思汗看到的恶习虽不是大事,全是个人品质和家庭和美之事。但是,家庭是社会生活的最小单位,它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和睦和稳定,因此,成吉思汗十分关注,一定要使之有秩序及正义。
习惯是一种社会风气,一旦形成它就会有一种顽固性,极不容易轻意去掉。成吉思汗曾在他的生活中极力抵制和惩治这些恶习,虽有效果,但都没有根除。这使他想到了铲除恶习的艰难性,真想铲除还必须付诸法律,只靠倡导和说教是不行的。在成吉思汗有了统治大权后,他曾颁布了《大札萨》,以严格的法律来约束人们的不良习惯,推进社会文明,倡导文明生活。他规定:通奸者,奸妇无论有夫无夫,均处死刑。一夫可娶多妻,但不许诸妻中有嫉妒者。犯寇者杀之,没其妻子畜产,以入受寇之家。在大札萨中还根据蒙古习惯法,要求人们周济穷人,尊敬贤哲之士,尊重长者,忠于主人。还要学习其他民族的优良品质和作风。
为了去除人们的恶习,成吉思汗特别重视大札萨的执行,强调全体臣民必须无条件执行,永远不许违逆。凡不执行或者面从心违者,虽贵必诛。由于成吉思汗坚决执行大札萨,峻法严行,再加上适合草原社会的基层织,对于维护大蒙古国的统一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生产的发展和支持战争,都发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蒙古草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和繁荣,极大地提高了蒙古民族的文明生活、高尚品质的修养等。成吉思汗倡导和推进文明生活的举措,收到了巩固文明生活习惯的巨大作用。
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先贤者,他以自己的智慧、魄力、远见卓识,坚强毅力,为蒙古民族文明发展建树了永远都不能磨灭的功劳。
三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生活的文明进程,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提高,这一切的传承和继承都离不开记录这些成果的有效手段,需用文字做媒介,这是人们知道的。我们祖国的文明进程就是靠文字推进的。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度的概括。
在蒙古族还没有文字的年代,人们的记事、相互交流、总结经验、传递信息、抒发内心的情感,这一切都不能用文字来完成,主要靠口语相传,相互交流是十分困难的。成吉思汗经历过这个困难的时期。在他生活和战斗的时期,已经深刻地感受到没有本民族文字的窘迫,或者说他已经吃了很多苦头,迫切想创造本民族的文字,只可惜没有条件。他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的糊涂人,终究要胜过生来的聪明人。”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成吉思汗在心里是多么想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呀。他知道 ,一旦有了本民族的文字,原来靠口语相传的民族历史、民间传说的故事、歌谣等都可以用文字记录,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数不清的方便,让人们过上文明的生活。用文字传播人们总结起来的生产、生活经验、科学知识、抒发情感,那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这是一件极大的好事。正是出于这种迫切的需要,在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的铁骑打垮了乃蛮部,活捉了怀印逃去的乃蛮部臣僚塔塔统阿。当人们把塔塔统阿带到成吉思汗面前时,这位在乱兵中没有丧生,现在依然怀抱乃蛮部金印的人却一点也不慌,成吉思汗于是诘问他:“大扬人民疆土悉归于我矣,汝负印何之?”塔塔统阿对曰:“臣职也,将以死守,欲求故主授之耳。安敢有他!”听了塔塔统阿的话,成吉思汗为他忠诚于主人而又勇敢沉静的行为感动了,心中钦佩此人。当他知道塔塔统阿怀中的金印是干什么用的,又知道塔塔统阿性聪慧、善言论、有才能、深通乃蛮部文字,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时,他心中怀才、惜才的情感和要创造本民族文字的强烈愿望的火种,一下就点燃成熊熊大火了,他要重用此人,委以重任,由他来完成创造蒙古文字的工作。从此,成吉思汗处处善待塔塔统阿,让他坐在他的左右。
塔塔统阿没有辜负成吉思汗的重用,他以自已的才智终于创制出蒙古族的文字,这就是畏兀儿字体的蒙古文。从此,蒙古族就有了自已的文字。这是一个民族历史上的幸事!文字的使用可以使一个民族的腾飞插上翅膀,由落后很快步入强盛,蒙古族跨入了文明时代。对于这件事,成吉思汗十分欣慰,他让塔塔统阿教授太子和诸王,用文字记事,传达旨意,书写碑文。总之,凡用着文字的地方全用文字记载、传达、交流,这对蒙古族的文化发展、文明进程、社会进步、本民族全体公民的素质提高,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无疑,就创制文字说,成吉思汗做了一件伟大的历史性的贡献,在蒙古族的历史上将永远不朽。对他个人来说,这也是他一生中所做的大事之一,是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正是因为有了蒙古文字,在后来的年代里才产生了《蒙古秘史》等著作,将蒙古族的文明历史介绍给了世界。文字的巨大功能是不可低估的。正是因为有了文字,人们的相互交流、勾通思想,也才使蒙古民族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逐渐形成了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心理素质,统一了风俗习惯,形成了稳固的民族共同体。文字的使用对蒙古民族的生活文明起到了积极倡导和推进作用,这是为许多事实证明了。
四
从文字的创制我们还可以回答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成吉思汗的晚年不再是文盲,而是很有文化的统帅。我们可以从这个事实来证明,他让塔塔统阿用蒙古文字教授太子和诸王时,我以为他这位聪慧的统帅不可能自已不先学,因为他知道自已的担子很重,不能不先于他人学会蒙古文字。出于责任,也许是他早已让塔塔统阿把畏兀儿字体的蒙古文教会自己了。这个结论虽然找不到佐证,但我以为是可信的。因为成吉思汗是很聪明、很善于思考、善于虚心学习、又很自强的人,他不会落后于他人的。他还很善于自制,责人之前,必先责已,这是他的性格。他深知文字的作用,他又怎能不积极学习呢?
另外,1219年成吉思汗要邀请丘处机讲道,曾有“成吉思汗皇帝赐神仙手诏” 的文字记载。还有另外的记载说:“是年五月,太祖自乃蛮国遣近侍刘仲禄,持手诏致聘。十二月至隐听。”这里说手诏,这分明是说这诏书是成吉思汗亲自写的。(参考《千年风云第一人》127页的文字)成吉思汗至少会写蒙文,他不再是文盲。
还有一证,在丘处机给他讲道结束后,他曾诚恳地说:“谆谆道诲,敬闻命矣!斯皆难行之事,然则敢不遵依仙命,勤而行之。传道之语,己命近臣录之简册,朕将亲览。、、、、、、”这里说要亲览,不就是要亲自看吗?自己不识字敢言亲览吗?他说这话是在丘处机面前,说话是很有分寸的,绝不会不讲究。(见《长春真人西游记》)会见丘处机时,成吉思汗才四十多岁。
成吉思汗是文武双全的英雄,是天之骄子!
四、成吉思汗与草原文化
一
什么是文化?《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称:“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有人简言之曰:文化是人们精神的载体,或者是人们的灵魂。以此推论,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烙印。用于考古学,它正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人类社会总是不断进步和不断文明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它推动着生产方式本身的变革和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文化应当是这一客观矛盾发展的忠实反映。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大致是由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和草原地区文化组成的。这是中华文明研究的新成果。草原文化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符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的。而且应该肯定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正如草原文化研究学者乌恩所说: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主导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
二
草原文化是特定的地域文化。这里的基本社会基础是游牧经济。经过许多世纪的漫长岁月而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把草原社会引进了文明的门槛,并在缓慢地前进着。这大体是成吉思汗诞生并经过艰苦拼搏而建立蒙古汗国以前的情况。成吉思汗的诞生,“他的名字震撼了当时的整个文明世界”(亦邻真语),加速了草原文化的发展。
亦邻真还进一步强调指出:“成吉思汗早一个杰出的草原英雄,是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蒙古社会发展中规律性地出现的历史进步趋势的代表人物:他代表着蒙古社会由野蛮向文明过度,由父权制部落向父权制军事封建主义过渡的革命性飞跃;他代表着蒙古草原各个游牧部落融合成为蒙古民族的历史过程(《亦邻真蒙古学文集》387页)。”应当说,成吉思汗是历史需要而又为历史创造出来的英雄人物。因为他的富有个性特征的性格、过人的聪明才智、坚毅的拼搏精神,所以,使他成了一位杰出的天才军事家,成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成了推动草原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创造了草原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诚然,谈论草原文化绝不能离开成吉思汗。
三
诚然,我们说成吉思汗是北方草原文化进步的推动者,这是绝不过分的。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把东起呼伦贝尔草原,西至阿尔泰山区的广大地区的诸多部落的百姓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他编组千户、百户,把许多强大的、著名的部落和氏族分编到各千户中,他把这作为一个社会制度,于是就彻底把氏族部落制最后摧毁了。这是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是“成吉思汗无情地用野蛮方式屠杀敌手,从而消灭了许多分散割据的草原贵族”(亦邻真语),从此草原由野蛮的混战走向了相对稳定的统一时期。对于渴望和平和安定的人们来说,这给他们带来了福音,会极大地鼓舞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的解放,生产关系的协调,草原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会迅猛发展,会将社会文化推向一个新高度。在以后的几十年里,甚至可以说截至元朝建立,蒙古族铁骑无数次地远征,几十万军队的物质供给,完全依赖蓬勃发展的草原经济。这是草原文化得以发展的雄辩事实。
蒙古汗国建立后,在他不断发展和壮大中,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和共同的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个蒙古民族的共同体形成了。蒙古族成了祖国团结统一大家庭的一员,这是草原文化发展史上的辉煌,其影响是很深远的,震撼了世界。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的双方不仅考虑自己的实力,还要不断提高指挥者和战士的聪明才智,更要不断加速兵器的先进性,尽可能把高科技应用到兵器的改进方面。正是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成吉思汗首先敏锐地看到了骑兵在当时的作战优势,创造了铁骑作战的独特战略和战术,往往是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和新奇的战法,攻城掠地,让敌方一败涂地。与此同时,他还不断吸收敌方兵器的先进成果,飞速变;勾自己的优势,令工匠和聪明人赶造,令战士使用。他改进了单发的弓箭为连发,使用抛石机攻城,还用了火铳等。运用于战争的高科技无疑也运用于草原人生活和生产的多方面。科技转化为产力无疑也在加速着草原的社会进步,推进着草原文化的发展。
四
1204年,成吉思汗消灭了乃蛮部的太阳罕,这让他遇到了一位聪慧、富于创造的人,他;就是太阳罕的掌印官塔塔统阿。在这个人的影响下成吉思汗很快就觉察到创制蒙古文字的非凡意义,于是令他利用畏兀儿字拼写蒙文,从而创制了蒙古文字。这是成吉思汗对草原文化发展做出的极为宝贵和极有历史远见的贡献。
蒙古族有了自己的文字,这就结束了蒙古族刻木记事的历史,可以更好地传承蒙古族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前进,蒙古文字对蒙古族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外交等方面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作用。这是蒙古族历史上的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它对于草原文化的进程怎么估价它的作用都不过头。试想,如果没有汉字的产生,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会有今天吗!同理,如果没有蒙文,草原文化会有今天吗?正是有了蒙文,这才诞生了蒙古族三大古典史诗巨著,产生了《蒙古秘史:》、《蒙古源流》和《蒙古黄金史纲》,为后来人们认识蒙古族的历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献。正是因为有了三大历史巨著,蒙古族的历史显现了特别的历史光亮,引起了世界历史学界的关注,一时间蒙古学成了热门研究课题,至今不衰。我们的草原文化节不就是这个课题的一部分吗?
正是因为有了蒙古文字,在后来的日子里,蒙古族中产生了自己的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等,产生了《乌巴什洪台吉》等许多文学作品。因为有了蒙古文字,相互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出现了很多很好的、很有影响的翻译作品,蒙文译本的《红楼梦》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相互交流极有利用文化的传播,在互动中促进文化的发展,是文化前进的助推器。
五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之后,他想到了社会必须“有秩序和纪律”,必须“订立完善和严峻的法令(札萨)”。早先只是口头宣布,让人执行。后来因为有了蒙文,于是他将许多法令用蒙文记载下来,从此有了成文法,还派了大断事官。
成吉思汗非常重视大札萨的建设和执行,法律条文是多方面的,有宗主法、有刑法,军法、税法,还有宗教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规定,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成吉思汗还有很多富有哲理性的箴言,人们也都信守不弃。大札萨和箴言是伦理规范、社会道德的标准,它以强制性的要求长期让人遵守,这就从根本上调整了人们的关系,促进了社会秩序和社会生产,自然在推动着草原文化的进程。 法律是社会文明进程的标志。成吉思汗制定大札萨,无疑这是对草原文化的一种贡献。
六
成吉思汗是一位历史人物,评价他是需要有历史的公正。时至今日,毛泽东说他是“一代天骄”,世界名人说他是影响世界进程的重要人物。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贡献无疑是推动草原文化前进的动力,他把草原文化的文明融进了中华文化的文明中。现在和以后说草原文化,草原文化的文明,我们都不能不
想到成吉思汗。
五、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的拓荒功臣
不可不记住公元1206年,是这一年,崛起于漠北高原的历史伟人铁木真,他用自己已经娴熟掌握的,强有力的战争手段,用去二十四年时间,打败了漠北高原处在分散、长久争战不休的塔塔儿部、蔑儿乞部、斡亦刺人、汪古部、乃蛮部、乞儿吉思、还有不里牙惕豁里、秃马惕、巴儿忽、忽勒合真诸部,大小战役约有几十次,终于消灭了对手,统一各部,于是诸王、群臣们在斡难河畔举行了隆重的忽里勒台(大会),建立了蒙古帝国。铁木真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可汗,尊号为成吉思汗,喀刺和林定为首都。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在蒙古族发展的历史上,是一块巍峨的里程碑。其功臣应举荐铁木真。碑体彰显了铁木真的赫赫武功。
蒙古各部的统一,这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发展的根基。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建立的功臣,在之后的许多年里,他又以自己的政治智慧,结合草原社会的实际,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社会建设工作,使统一的蒙古族经济得到发展,社会稳定。蒙古帝国以巨大的物质和人力支援了成吉思汗发起的战争,渐渐完成了他的英雄事业,称雄欧亚。这期间,要说成吉思汗的功迹,除了武功之外,尚有一项没有为人重视的事迹不得不郑重提出,那就是在文化建设上,他可以称为拓荒建设的功臣。在那个时候,文化是不是已被认识为社会建设的软实力,是社会人群的魂,没做深入研究,不敢做出什么结论。但有很多现实的事实,引起了成吉思汗的重视与思考。他看重这些事迹并力求做好,收到好的效果。于是他又树起了一块巨大的功德碑——文化碑。
(二)
蒙古帝国建立前的各部,就现在研究所知,因各部居所在一起,这种共同的地域生活使他们互相的情感交流和相互联系,他们使用着同一种口语,还没有同一的文字。正是这种历史的语言局限,部落间相互发布命令,派遣使节交换重要的决定等,只能靠使节的口头语、“卡手指、刻木、结草这些十分原始落后的方法”来传达,严重阻碍着军令、政令、旨意的准确传递,影响着办事效率。这一点,成吉思汗不止一次遇到过,深深体会到了没有文字的困惑。此时他是不是认识到没有文字对一个民族的发展的严重性和重要性,是不是意识到由自己创制统一的文字,尚未见到他的表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内心是在期望解决这一问题。这是一件大事,有事实为证:
1204年,成吉思汗消灭了乃蛮部的太阳罕。太阳罕的掌印官——畏兀儿人塔塔通阿怀揣大印冒险逃亡。蒙古军抓住他,将他送到成吉思汗处受审。成吉思汗问:“乃蛮部太阳汗已经败亡,人民和疆土都已归我,你带着这印逃往何方?”塔塔统阿答道:“以死守印,这是做臣子的职责。即使丢了脑袋,也不能丢弃大印。我只想寻找到故主,把印交给他,哪里有别的打算。”成吉思汗大为赞叹,曰:“效忠人也!”成吉思汗不理解大印有何用处,便详细询问印章的用途。塔塔统阿认真讲述了大印的重要性:“出纳钱谷,委任人才,一切事皆用之,以为信验耳。”听了塔塔通阿的回答,成吉思汗眼前一亮,他既想到了大印的重要性,更想到了塔塔通阿的宝贵性,他是一个人才。他看到塔塔通阿尽忠职守的精神,是个可依赖的人,于是他决定把塔塔通阿留在身边做掌印官。之后在进一步了解塔塔通阿的智慧和才能后,一下就把埋在心底的思绪触发了,让他想到一直困扰自己的文字问题。他在兴奋之后做出一个历史性的决定,成吉思汗便命令塔塔通阿创制以畏兀儿字为基础的蒙古文,解决本民族的文字难题。
应该说巧遇塔塔通阿,这只是个偶然,极为平常,就如在战场上遇到一个勇敢的战士一样,或者像看到一个怪模样的人一般。但这一极为普通的事,在成吉思汗的眼前就好像一个极有吸引力的通亮的灯塔,一下就点燃了他深藏在心中的燃点,那真像相同频率引发的共震,心心相映,勾起了他创制本民族文字的极端意识,而且一下就让他牢牢抓住了它,把它推到思想的前沿,决不放弃这件闪光的大事,这件对民族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大事。这是成吉思汗极富智慧和先知先觉的决择,显示了他的超人的洞察力和远见。也显示了他任人唯贤的原则。
可以说,是在他的坚持下,克服各种困难,硬是让塔塔通阿创制出了蒙古文,又使文和语通用,解决了一个民族历史发展中的大事,树起了一座丰碑,出现了偶然中的必然,成了历史长河中的巨大奇功。
有了自己的文字,成吉思汗他是极为兴奋的。但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一步,他还想到了使用和普及。他命令塔塔通阿当教师,教育自己的子弟。合撒儿就是首拜塔塔通阿为师的人。之后,他又让更多的人学习,学会后再当教师去教育更多的人,渐入普及。之后,这种办法就成了传统,使更多的人学会了蒙古文。这是蒙古族教育的雏形,是拓荒。塔塔通阿是教授蒙古文的第一位教师,为蒙古文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此,从大汗到万户,千户都用蒙文。由此,我们也知道,成吉思汗也不再是文盲统帅,他应当说是首先使用蒙文的蒙文通。他不会是只命令别人学蒙文而自己却不学的那种人!没有任何理由怀疑他是有蒙文知识,同时又在处处使用蒙文的统帅!
还有一证:1222年,成吉思汗拜请丘处机讲道。讲道后,成吉思汗很受教育,也十分感激丘“神仙”的劳顿。他曾说:“谆谆道诲,敬闻命矣!斯皆难行之事,然则敢不尊依仙命,勤而行之。传道之语,已命近臣录之简册,朕将亲览。其有玄旨未明者,续当请益焉。”这是成吉思汗应用文字记事的一例。从中,我们不也可以体会到他的愉快和自慰吗。他还要在日后亲览、续当请益,表现了文字记事的永久性和方便性。成吉思汗已充分了解到文字的重要性啦;他会为自己创制蒙古文字而感到欣慰的。
蒙古文一直延用到今天,它在蒙古族发展的历史上的功迹是不可低估的。随着蒙古文字的确立、普及,之后人才辈出,出现了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出现了文化繁荣,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更加促进了蒙古社会的迅猛发展。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忘记成吉思汗在蒙古族文化建设方面的拓荒功勋呢?从荒芜中觅得珍宝,难能可贵!充分展示了成吉思汗的远见,不愧为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三)
专说成吉思汗的文化功绩,讲他创制蒙古文、推广蒙古文,有力地推进了蒙古民族的历史发展。这还不够,我们还不能忘记是成吉思汗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他又拓荒式地提出了“大札萨”概念,而且还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条文。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根据社会现实,有针对性地提出的理念。他不只一次地看到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先是窃盗通奸之事甚多,子不从父教,弟不从兄教,夫疑其妻,妻忤其夫,富不济贫,下不敬上,而且盗贼无罚。然之我统一此种民族于我治下以后,我首先着手之事,则在使之有秩序及正义。”《多桑蒙古史》第一卷第十条161页)还有其它很多不尽如人意之事。他很想改变这种现状,使社会的丑恶之事受到惩罚,让良好的道德风尚风行,使社会秩序变得较为理想,社会有正义。于是在1202年征服塔塔儿部后就首次颁布了札萨。在次年又召开大会,订立完善和严竣的法令,让百姓和军队执行。到了1206年,成吉思汗采纳金国降将郭宝玉的建议(郭宝玉是唐朝中书令郭子仪的后裔,他通天文、兵法,善骑射,他为成吉思汗出谋划策,提过多项条令),又一次颁布“出军不得枉杀”,“刑狱唯重罪处死”等律条。只可惜,这个时期还没有蒙古文字,不能变成成文法,只能是口传。有着箴言的旨意。待蒙古族有了自己的文字后,他不仅委派养弟失吉忽都忽为大断事官,而且赋予他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可以自己立法,自己执法。成吉思汗命令他惩罚盗贼,澄清谎言,有理由处死的就处死,应该惩罚的就惩罚。他还要求大断事官将办案之事件件写在“青册”上,不可忘记。
成吉思汗特别重视大札萨的制定和执行,强调全体臣民必须严格遵照执行,永远不许违逆。他还给他的子孙们说:“五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之后继承我的子孙,如果保全我的法令而不改变,上天将使他们极度繁荣”。
为了严格执行,成吉思汗还指派为人正直的察合台为执行大札萨的监督人。
由于成吉思汗极度重视大札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大札萨的内容不仅包括了现代意义上的刑法、民法、草原法、婚姻法,还涉及到军队建设和商业等许多方面。可以称草原社会的大法之典,开了一个先河。
失吉忽都忽没有辜负成吉思汗的信任和委托,他尽忠尽责,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他断案子并不那么盛气凌人,动员犯人“不要害怕,要把实话说出来”,更不要“因恐惧而招认”。是多么好的一位法官!这都说明了忽吉忽都忽的个人品质和修养,还有他断案的经验和审案的智慧。他审案和判决的基本准则当然是成吉思汗的札萨原则,忠、信更是不容违背的信条。
忽吉忽都忽不仅品质高洁,办事廉洁,而且个人又是博学多才,才智过人,有多种建树。有人推测,《蒙古秘史》是他所著,很有道理。在他当大断事官的多年里,不仅断了许多案子,维护了正义和道德,稳定了社会和谐和安宁,而且他还将典型案件细致地记入“青册”,结累了经验,丰富了“大札萨”的条例。正是这本青册所记,日后便成了“祖训传国大典”。到元朝建立后,忽必烈更是看重大札萨的作用,凡遇重大事情,“勋贵先陈祖训严”,做到祖训不可违,永远不能忘!
太可惜啦,成吉思汗的大札萨在元朝之后就失传啦,仅在中外史籍中可以看到一点条款,总数约是三十多条。
成吉思汗提出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大札萨(法典)对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调节人与人的正常关系,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不能不说是成吉思汗对蒙古民族文化建设方面的拓荒功迹,成吉思汗是拓荒功臣。
(四)
在多年的战争实践中,成吉思汗看到了知识的作用,一个塔塔通阿凭智慧可以创制出蒙古文字,给记事和传话带来神奇的效果。这让成吉思汗悟出一个终身受用的道理,拥有忠贞的人才太重要了。
耶律楚材是个“长胡须”的男子汉,成吉思汗送他外号叫:吾图撒合里。但这个人在“汗每出师,必命耶律楚材预卜吉凶时”,总能说出玄机,鼓励大汗定下出征的决心,且又可获取胜利。这让成吉思汗十分佩服,称为神,是天赐之宝。他对窝阔台嘱咐说:“这个人是老天爷赐给我们家的,你以后凡是军国大事都不妨交给他管。”他敬重这样的人才,不管你是何种民族,何种出身背景,唯才是举!这是他的用人之道和文化观点。
1219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西征时,经刘仲禄推荐,他又决定召见道教真人丘处机,并命耶律楚材等人起草诏书,诏书中说:“(成吉思汗)七载之中成大业,六合之内为一统。非朕之行有德,盖金之政无恒。是以受天之佑,获承至尊,南连赵宋,北接回纥(指回回花刺子模国),东夏西夷,悉称臣佐。然而任大守重,治平犹惧有缺。……聘贤选佐,将以安天下也。……谨邀先生暂屈仙步,不以沙漠悠远为念,或以忧民当世之务,或恤朕保身之术。朕亲誓仙座。钦惟先生将咳唾之余,但授一言斯可矣。”从诏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成吉思汗的至诚和谦和,礼贤下士,他不单是为了养身长生,更想从政治方面咨询,使自己受益更多。这是对人才的渴求呀!
在比较中,成吉思汗已经悟出一个道理:“读书的糊涂人终究要超过生来的聪明人”。人想受用一生,要立志求学之。也许是出于这种看重文化,尊重知识的基本思想,使他在创制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后,他立即命令塔塔通阿当先生教授他诸子和诸王,并形成传统传下去。他重视文化,由文化转而形成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巨大成果,使成吉思汗受益匪浅,其作用是难以想象的。攻城时火炮的使用,还有别的武器的应用,使战争减少伤亡,缩短交战时间,更显示了军威,这是多么令人骄矜的事啊!成吉思汗己经摘取了举贤取胜这顶桂冠,享受着这种荣光。
事实十分清楚,成吉思汗不仅在思想上重视文化,而且还将这种思想付诸实行,且又定要办好。正是在这个美好的思路下,成吉思汗抓住了一切可利用的契机,创制出了蒙古民族的文字,在有文字的有利条件下修成了成文的大札萨,之后还拥有很多有知识的人才,包括有技术的工匠。这些都是成吉思汗成就大事业的有利条件。也是他的优势!
战争中取胜不是单靠勇而无智的武夫,是靠勇和智慧的最好结合,有时,智更显突出。成吉思汗不仅是天才的军事家,他在文化方面的建树也是很突出的,可谓文武双雄!
成吉思汗在文化方面的建树,很长时期没有为人们重视,其实是很值得人们挖掘、研究的。就我所思,成吉思汗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出发,他抓住历史的机遇,创制了蒙文,发展教育,普及了蒙文;又建设了大札萨法典,将社会引入法治,使其有秩序和正义;更有甚者,他任人唯贤、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不问出身和背景,拥有了众多人才,推进了社会发展。这此举措都是拓荒性的,是创举,开创了蒙古族的先河,难能可贵。成吉思汗真可谓是蒙古族文化建设的拓荒功臣!他的这项不可磨灭的历史伟业,绝不逊色于他的武功,甚或
更具有历史魅力!
六、喝酒时,想想成吉思汗的劝告
考古发现,我国在公元前的几千年就知道如何制造酒,上层社会的贵族们就饮酒为乐,同时以酒作为时尚敬天敬地敬神灵,酒就成了祭祀时的神物。贵族们死后还要以酒作为陪葬品,供死者享用。以此看,酒是上层社会人们的奢侈品,是不可缺的贵重的神物。所以,屈原在《九歌》的《东皇太一》里就写道:“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酒已成了贵族们的生活必需品,但依然是尊贵的敬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制酒工艺大众化,酒逐渐成为普通人可以享用的饮品,于是乎酒便成为普通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揭去了神秘的面纱。但饮酒依然和人的情感紧密相连,甚或与人的性格紧紧挂钩,折射出人的品貌。三国时的曹操,他感叹人生苦短,曾写诗抒发内心的感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他把人的快乐和忧愁与酒连在一起,开启了用酒解忧的先河。从此酒便有了麻醉人精神的作用,让那些有忧有愁,或者处在彷徨郁闷中的人,大量饮酒,醉到不省人事,借以解忧,这实在是一种欺骗,是人生的岐路。事实恰恰是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是人生对待困境的低调,或者说这是软弱者的表征,是沉沦不事抗争的软骨头。人生当强悍,困苦不弯腰。跨越困境,光明也许就在眼前。
制酒和饮酒是什么时期传入蒙古高原的呢,没有明确的记载。有一种说法,酒是从汉代就传入漠北了。(见《成吉思汗》日. 小林高四郎著阿奇尔译213页)在成吉思汗时代的生活中却有明显的记载,饮酒己是蒙古各部落常见的生活现象,喜庆集会要饮酒,部落聚会要饮酒,朋友相聚要饮酒,家庭逢乐要饮酒,凡饮则豪迈、酣畅,配以歌舞,场面火爆,是一种豪爽健壮的气度。在此种场合下不泛有酩酊大醉者,甚或有醉酒出丑者,成为人们的笑柄。当然,清醒饮酒者多矣,他们只求饮之求乐,相互充分交流思想情感,做到适可而止,使情趣俱美而善。这样的场面成吉思汗许是见多了,因而引起他的注视,引起他的思索,于是有了他的饮酒观:“此物少喝则兴奋,多喝则乱性。”他还在很多饮酒的场合谈论饮酒的道理,说的有理有节,合情理,情深铭心,犹如长辈对晚辈的劝慰。他说:“这东西少喝如同蜂蜜般的甘甜,略微多喝一点,可能有昏聩的危险,因此一次喝三杯就行了。超过三杯就算喝醉。喝两杯比喝三杯好,喝一杯为更好,压根不喝为最好。可是,哪儿找根本不嗜酒的人呢?”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特有自制能力。有一次,乃蛮部的塔惕罕派使者带樽酒与成吉思汗商讨征战的大事,成吉思汗只喝三杯而止,绝不再喝。这是成吉思汗性格坚毅,说到做到的一个极好的例证。在许多饮酒的场合他都能够控制自己,饮酒适量,绝不纵欲。好像他的一生都是这样度过的。在《蒙古秘史》的全书中我们找不出叙述成吉思汗醉酒的字句。这说明成吉思汗的意志力特强,完全可以以理智控制情感,表现出特别的意志自制力,不为任何情绪和诱惑左右,很值得我们学习。
饮酒的历史久远了,而且至今不衰,尚有强盛之势。有的人嗜酒如命,见酒就走不开了,久之便损害了身体。然而,嗜酒者依然执迷不悟,听不进家人的劝阻,就是医生劝告也只当耳边风,遇到盛情难得的场合就纵情贪杯,全然不顾一切。这些人不会戒酒,也绝对戒不了酒,他们只能称酒徒。说他们有什么意志力,那是空谈。这样的人意志力薄弱,几乎是无大志之人。如果与成吉思汗相比,差之远远,太值得听听成吉思汗的劝告了。应当焕醒人们本来的善性,焕发出人的美好的意志力,从善图强,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和集体的好事,用坚强的毅力克制自已,绝不纵酒伤风。学习成吉思汗的自制能力,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这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会受到人们普遍赞美的。
怎样对待喝酒,这不仅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严酷考验,也是对每个人理智的衡量。成吉思汗胸怀远大目标,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战胜敌人方面,为达此目的,他绝不嗜酒成性。他和宋国的将军在一起饮酒,自已不仅不醉,还能理智地指出对方的礼仪不妥之处,哈哈大笑地罚赵珙六杯酒,使赵珙终日大醉。在迎来丘处机时,成吉思汗特别兴奋,前方虽然在鏊战,他依然备了葡萄酒和西域的果品等美食,热情招待,他没有忘情地纵酒,很有节制。这是一种高尚的风范,不失大将的风度。成吉思汗打过无数次大胜仗,在《蒙古秘史》里没有记述因胜利而醉倒的情景。这不就说明成吉思汗带兵的素养和才华吗!蒙古人虽然爱喝酒,但为了胜利,成吉思汗绝不让将军和士卒放纵嗜酒。这是理智所在,因为他深知贪酒的危害。他的铁骑所以战无不胜,是他的军队有铁的纪律做了保证。成大事者当以成吉思汗为典范啊。
在酒席宴会上,饮酒者当以清醒、理智、健康为第一要求,务求共欢共乐。“两人对酌山花开”,“ 踏雪来看群玉峰”, 让大家都有悠闲逸致的情怀。这样做有利健康,共助情趣,不失理智。然而,饮酒者能做到这种境界,做到恰到好处,事善能,动善时,唯不争,还需要有理智的勇气,敢于屈尊崇好,从大处着眼,取其后善。否则,决然做不到节制饮酒,冷静面对火热煽情的酒席场面。三国里的周瑜为了国事,他可以装醉,这是一种理智。如果真是喝酒酩醉,那就不会有赤壁大战的胜利啦,也就不是善于谋略的周公啦。毛泽东不胜酒力,在会见苏联大使莫洛托夫时,为使自己不醉,他主动拒酒不喝,不怕失去面子,而以自己善吃辣椒之长与莫洛托夫比食辣椒取乐助兴,使宴会欢快情畅,这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我知道有些成大事之人,他们总是知己之长,量力而饮,比如周总理是这样的人,许世友更是一个特殊的例子……酒己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的内容,而且酒又能使人兴奋,禁绝是绝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听听成吉思汗的饮酒劝告太必要啦!
成吉思汗是一代天骄,是千古风流人物,他的饮酒观也是绝唱,不可不听啊!
( 此文发表于《华夏酒报》2011年10月24日16版品位)
七、成吉思汗后宫管理的绝妙创新
中国历史上的后宫佳丽多,都是皇后母仪天下,主管后宫诸事。权大,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作用。正是皇后的极大权力吸引了少数争权者的倾慕,欲夺其权力竞不惜代价、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疯狂般的内斗,上演了很多惊心动魄、惊天动地、惊世骇俗的斗争,展示了后宫女性的智慧和权术。其结果,多数是悲剧色彩的,有的甚至是悲天悯人,惨不忍睹,欲说则泪如泉涌。但也有少数得势者,风采迷人,令人敬仰。还有很多人秉性超群,传承中华文化的忠、义、仁、爱,以国事社稷为重,寡欲奉公,正气浩然,气壮山河,令臣下和所有人敬畏,树立了楷模。但也有不少人,恃色貌争宠,竞至忘乎所以,祸国殃民,成了历史恥辱柱上的丑恶标本。这样的格局,上演了千年的悲喜剧,直至近代的清朝未,仍未改变。但在回眸历史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元朝前的成吉思汗时,他的后宫管理则是前所未见的崭新的格局,没有任何传统意义上的旧模式,纯属创新。
成吉思汗爱美女,但不沉醉。据《世界征服者史》、《史集》说,“成吉思汗的妻妾有500多人。” 洪钧说:“五百恐是五十之讹。” 不管五百还是五十,成吉思汗的妻妾绝不会少。但比秦以来各朝代后宫佳丽三千还是少多啦。这些美女大都是各宗王、千户从蒙古妇女中和各国俘虏中选送来的。成吉思汗将喜欢的留下,其余则赏赐给部下啦。如此众多的妻妾,成吉思汗是怎样管理的呢?综合各种文献记述,他的妻妾不分先后,不分尊贵,一律称妻子。他将这许多妻子分置于四处,称四大斡儿多,汉意是宫帐、行宫。每个斡儿多,由他指定一位妻子为皇后,管理这里的日常事务。宫禁管理森严,不允许外人接近,各斡儿多之间的联系少,后妃们的情况很少有人知道。这种管理模式在别处很难找到,可说是独特的绝妙。分置四处,互不干扰,减少了所有人众争宠之斗。所有人的名份没有等级高下的区分,相互少纷争,易团结互助。又因为正处在战争时期,就他母亲也需做后方的物资供应工作,四斡儿多自然也要担负后勤保障工作。这就变不利为有利啦。这实在是应运而生的最佳办法。
四大斡儿多的管理是什么样呢?综合有关资料分述于后:
影响铁木真思想和生活的妻子有四位是至关重要的,她们是原配妻子孛儿帖,这个人和他可说是生死与共,是终生伴侣。另三位是也遂、也素干和忽兰。此四人皆姝丽,最为宠。成吉思汗好像是沿用千户制的模式,把他们分列在四个斡儿多(汉译为宮帐、行宫)中,分别管理,互不干扰。
第一斡儿多在克鲁伦河,主人是孛儿帖,下有六位皇后(称哈敦)和一位妃子。孛儿帖宅心渊静,禀德柔嘉,十分贤慧,与铁木真共历艰辛,相濡以沫,一生相伴。她为成吉思汗生四子五女。
第二斡儿多在萨阿里客额儿,这里就是萨里川哈老徒的行宫。这里的第一主人是忽兰,她是蔑儿乞部兀洼思族答亦儿兀孙的女儿,其父兵败后献女求降。忽兰容貎俊美,聪慧过人,在皇后中最受宠爱。生一子,名阔列坚,成吉思汗爱如嫡子。成吉思汗西征七年,她都跟随身边。第二主人是古儿别速,她原是乃蛮老王亦难察的后妻。亦难察死后,两个儿子夺她而大打出手,国家分裂。她为大儿子太阳罕夺得。太阳罕覆灭后,成吉思汗收纳,因她容貌极美,庄严尊贵,善解人意,深受宠爱,封为皇后,成了主人。
笫三斡儿多在土拉河上游的黑森林,主人是也遂皇后,下有七后三妃。她是塔塔儿人也客扯连的二女儿,她的姐姐也素干,同在一次战争中因战败而为铁木真所俘获,并受宠爱,成为成吉思汗的皇后。姐姐主第四斡儿多,深受器重。
笫四斡儿多,在色楞格河支流伊德儿河畔,原是乃蛮部的旧营地,主人是也素干(也写也速干),下有五后六妃。铁木真西征时,邀丘处机讲道,他曾在这斡儿多做客。这里还有一位特别的皇后,她就是年幼时冒着生命危险用羊毛车救铁木真的合达安。早年她已婚配,是在阔亦田大战中丈夫死了,铁木真相遇后,甚念旧情,娶为皇后。
成吉思汗出征时不仅带皇后,据赵珙《蒙鞑备录》记载,“亦以女乐随行,率十七八美女,极慧黠。多以十四纮等大宫,曲拍为节甚低,其舞甚异。北使(指宋朝使臣)入于彼,即命之以酒,同彼妻赖蛮公主及诸侍姬称夫人者,皆共坐,凡诸宴饮无不同席。所谓诸姬皆灿白、美色。”
四大斡儿多中美女如云,但从事实考察,成吉思汗绝不是沉溺于女色的贪淫之辈,他的精力全都集中于事业上啦,要征服世界。他一生活到66岁,几乎岁岁都在征战,去世那年还在征西夏。有人称他是战神,不算夸张。他曾说:“美人和名马,谁都是喜爱的,然而只醉心于这此,那就要身败名裂。” 成吉思汗是极富自制能力的人,说到则做到。
从斡儿多的管理中可以看出来,这是不同寻常的、是带着浓浓的草原气息的管理方式。他办事的细心、认真,精于思考,在后宫管理上可以看出端倪。同时代的中国人记载着他们观察的结果:“其人英勇果敢,有度量,善于容众,敬天地,重信义。” 太可信啦!
八、由成吉思汗祭祀想到的……
内容提要:祭祀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成吉思汗祭祀是传统的继续,但又有自己的独特特点,民族性就是特色。人们长久祭祀成吉思汗,始终如一,那是因为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缔造者和自强不息、不断走向文明的推进者,他创制了蒙古文字,让蒙古民族形成了稳固的民族共同体,历史功迹巨大,人们不会忘记他。成吉思汗的祭祀活动在发展和拓宽,不断出现着新情况、新内容。
关键词:成吉思汗祭祀 发展 拓宽
一、成吉思汗祭祀是传统
祭祀活动是人类古老的俗习,源远流长。这里说人类并不是单指中国、亚洲,是指全世界,是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共有的一种俗习。最早的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后,为了应对大自然的挑战,能使自己生存下来,群居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也许是在这种境况下,忽然有一天,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给了群居生活的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打击,突然让他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诡密,于是有人不由自主地跪倒在地上,口中念出了祷告的言语,乞求老天的保佑。这也许就是最初的祭祀。且还是这种祈祷,也许正好有了理想的结果,于是人们就记住了这种祈祷,相互传播,继而成了一种不能忘怀的习惯,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祭祀文化,代代相传,印在了人们的思想中。偶然的天火给人们一种熟食的启迪,又开启了一种文明生活,让人们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感激和崇敬。许多事让人们不能忘怀,许多祭祀活动越来越完善,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形成了一种文化。这就是许多神话故事产生的原始基础。后来人们用记事符号把它记载下来,便流传到今天。其中,畏惧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而屈从的祭礼那是一种敬畏;而当人们见到祈祷能带来了美好的结果时,在人们的心理产生了感恩,也更想祈祷。这种感恩式的祭祀,是一种敬仰。其心情是不完全一样的。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恰好反映了人们的美好理想。所谓神话,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关于神仙和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和迷信不同,它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祭祀的对象,起初当是大自然的某个自然主体,后来,范围渐渐宽泛,产生了某种神灵,甚或把某个具有特殊才能而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惊天动地事业的人也归入祭拜之列,祭祀的范围更大、更多。受祭的不单是玉皇大帝、观世音、太阳神、土地爷等,还增加了三皇五帝和很多现实的名人,将他们神化,表达了人们的向往和崇拜。这种祭祀可以让人们不忘过去,总结经验,增长才智;还可以褒扬名人的优秀品质,声张正义,增进社会文明。
我们说祭祀源远流长。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祭祀的呢?随着考古的新发现,时间在不断拉长。单就鄂尔多斯地区可以认定的准格尔旗的寨子圪旦遗址,面积约1. 5万平方米,其中的中心是“一覆斗形高台建筑基址,据考古学和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证明,该遗址的性质应该属于中心祭坛,主要履行宗教事务的祭祀。”(《印迹鄂尔多斯》杨泽蒙作·载《鄂尔多斯文化》2011.5)它的时代为距今约5000年前后,是古史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如果说这个时期的祭祀活动就如此隆重,又为人们所重视,那么,人们的祭祀活动早在这之前的很多年前就产生了,会不会是在万年、或是几万年前就有了祭祀活动呢?我以为完全可能!
祭祀应当是一种人类的古老的传统。
蒙古族信奉撒满教,是敬天。成吉思汗是虔诚敬天的。但他并不以迷信天而决定所有活动,他是以思辩的认识方法决定自己的一切军事和政治活动,他有着朴素的哲学思想,人很聪慧,成了民族英雄,是一代天骄,是蒙古民族智慧的化身。他不就是神化了的蒙古族的英雄吗!在他身上产生了许多神秘的色彩,有许多迷,让人们崇敬。
成吉思汗去世之后,产生了成吉思汗祭祀,这既是自然,又是承习古老的传统,是对成吉思汗的最好思念。
二、成吉思汗祭祀是必然的
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是极其虔诚的,始终不愈,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什么会有这种非常的效果呢?这是因为成吉思汗是个非常的人物,他对于蒙古民族的缔造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追溯历史,是他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统一了蒙古族各部,建立了蒙古帝国。之后,他又以自己强有力的政治措施,总结和发扬了蒙古民族的优良传统,不断地加以提倡,又以大扎萨的强力推进了蒙古民族的文明生活和文明生产,又不断地以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心理素质,于是在生产、生活和军事斗争中渐渐形成了蒙古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有了统一的信仰和理想,于是蒙古族的稳固的共同体就形成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功迹。我们可以说正是他的统一打下了稳固的社会基础,又有了稳固的紧密团结的蒙古民族的共同体,这才打下了后来不断前进的基础,有了强大的后劲和动力,走到了自强不息的现在。对于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人,蒙古民族当然不会忘记,于是在成吉思汗去世后,先是由家族的追念和祭祀,后来是忽必烈的诏召,对成吉思汗的祭祀活动一下就变成了全民族的纪念活动。之后又规定了规模和仪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典型的祭祀,这就是现在的成陵祭祀。应当说,正是因为成吉思汗的非凡历史功迹,人们不会忘记他,必然会产生盛大规模和盛大祭典的仪式,这是一种必然。是人们一种心理的信仰。
还必须强调一点,是成吉思汗出于要造就一个强大的、文明的、自强不息的蒙古民族,他在战争的火热斗争中,慧眼发现了塔塔通阿,以历史的眼光,委他创制了蒙古文字。共同的民族语言和共同的文字,使人们相互交流信息、传达情感的渠道多了,更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更加促进了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这就更加推进了蒙古族的文明进程,推进了蒙古民族的社会大发展,也造就了民族的未来发展。这是一件巨大的、无法估量的历史贡献。匈奴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历史大事和需要传承的事无法完成,是多么大的遗憾呀!然而,蒙古族用自已民族的文字写成了以《蒙古秘史》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这是一种荣光,是一种骄傲,并为今后的文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吉思汗有如此巨大历史贡献的人,蒙古民族怎能忘记!必将世代纪念!
也正是这样一个历史机遇,成吉思汗在创制蒙古文字后,他认识了蒙古文,广泛应用蒙古文,成了蒙古文化通。之后,许多记事和旨意他全用蒙文完成,造就了成吉思汗的个人才能和智慧。成吉思汗不是文盲合汗。再后来,在实践中他更加知道文字的神奇作用,他不仅要求他的子孙学习蒙文,还想让更多的人学习。他曾深有感触地说:“读书的糊涂人终究要超过生来的聪明人。”他的文化意识提高了,他也曾给他的儿子窝阔台推荐耶律楚材,说这个人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宝贝,凡事都应听他的意见。耶律楚材是汉语通,确是个大才子。
三、祭祀的内涵在扩大
成吉思汗的历史功迹很大,有许多事迹是人们想象不到的,于是就产生了很多迷。也许是他非凡的举动,造就了一代传奇,人们自然也就将成吉思汗神化了。其实平凡和朴素才是最真实的,才是有血有肉的成吉思汗。在以神祭祀成吉思汗的同时,也应当以平凡朴素的成吉思汗来祭祀他,让更多的人以便了解和认识成吉思汗的智慧和功迹,发扬他的聪明才智和好品格。为此我们应当大量普及有关成吉思汗的传记著作和有关翔实的资料,从多渠道、多层面让大家了解鲜明个性的成吉思汗,应当是知之愈多愈好。成陵旅游区居民则更应较多地知道成吉思汗,包括传说等都应知道,以便和游客亲切交谈。这应当是一种文化修养和素质,不可忽视。另外还要在祭祀的内涵中不断挖掘新的内容,拓展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历史文化和现实结合,推动当前的工作,做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
早在1936年左右,毛泽东曾号召:保存成吉思汗时代的荣耀。其意就是谢觉哉在迎祭成吉思汗时所发表的祭文所说:“元朝太祖,世界英杰,今日郊迎,河山聚色。而今以后,两族一家,真正团结,惟敌是挝。”这就是要我们将祭祀活动的宗旨转到继承和发扬成吉思汗的荣耀方面来,以他的智慧和能力做好现在的工作。
通过祭祀活动,保存成吉思汗的荣耀,追忆他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应当是祭祀的宗旨。蒙古族学者亦邻真教授曾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这不只是蒙族人民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也是我们祖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由于这个历史性功勋,成吉思汗在我国年代悠久、丰富多彩的历史上有着自己不可抹灭的地位。不管成吉思汗个人主观上抱有怎样的目的,只要他的行动是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被当时的时代要求所堆动,他的意图就同社会发展的客观法则有着相对的一致性。”我们当从这个认识高度纪念他,当从这个认识高度开展丰富多
彩的祭祀活动。
九、保护草原生态的首创人
——兼论成吉思汗的民生观
内容提要:草原的实践证实,在自然灾害(旱灾和雪灾)和人为(人毁和战争)的破坏下,草原生态需要保护,应时,成吉思汗提出了大札萨条文,保护草原和人畜饮用水清洁、安全,他是首创人(距今已800多年)。条文是他的民生观的体现,是他关注民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 键 词:草原生态保护、水源保护 首创人 成吉思汗。
草原是美丽的,美在它的生态怡人。辽阔无垠的草原翠色苍茫,形成一道特别的自然景观,它滋养了独具特色的生物链。植物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叶绿欲滴,花红耀眼;动物相悖相生,和谐生存。山川谐美,河水奔流。就是这样的自然条件才催生了牧业的发展,养育了牧人的性格和文化。成吉思汗就出生在这样的环境里,陶冶着他的秉性,影响着他的认知。诚然,故乡会在他的记忆里烙下极深的印痕,永不忘记,培育了他特有的草原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进,社会在发生着变革。那时候,草原上各部落间因利欲的澎涨与纷争,大大小小的战争总是此伏彼起,血雨腥风,犹如暴风骤雨袭击着草原,草原人悲愤填膺,草原也疮痍满目,遍体鳞伤。《蒙古秘史》里有一首诗这样描绘:
星空团团旋转,
各部纷纷作乱,
人们相杀相残。
谁能在床铺上安睡!
都在劫掠财源,
大地滚滚腾翻,
天下到处作乱。
谁能在被窝里安睡!
成吉思汗经历了这一残酷无情的现实,饱受了倾家荡产、穷困潦倒的悲惨生活。这使他亲身体验了草原游牧生话的实际,认识到草原上的草和水对于畜牧业来说,那是弥足珍贵的,就如水和空气对于人类生活。草原是不能没有水和草的,须臾不可少。偶或遇有干旱的年头,草原荒凉了,沙原裸露,赤地千里,大批牛马羊的困顿、瘐死,那是沉痛而又悲哀的教训。还有,偶或遇有雪灾,冰天雪地,万里雪原没一丝绿色,牲畜冻饿而死,这又是多么悲痛的境况!事实证实:水和草是草原畜牧业的生命,是草原人赖以生存的绝对不能缺少的条件。这是所有人的共识。而成吉思汗的认识尤为深刻。
此外,在后来统一蒙古各部的斗争中,由他母亲和孛儿帖操持后勤供应,人心一致,草原兴旺发达,让成吉思汗的兵源始终保有约二十万人驰骋疆场,征战冲杀。部队减员了,马上可以补足。他们遇水断流,横渡江河;越过峻岭,征服城阜,无坚不摧,无所畏惧,完成了他的统一大业,建立了蒙古帝国。继而,他又东征西讨,疆域地跨欧亚,成就了他的雄业。在这特定的年代,他那快速的草原骑兵,在他的指挥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敌人在无任何察觉之时,早已兵临城下,敌首只可逃跑或交械,显示了骑兵的神威。这使他感到骄傲和自信,因而也让他认识到保护和建设草原的重大责任。他深知,只有草原的兴旺发达、社会有序、安定富足、风尚诚笃、团结奋进,事业才会有后劲,才会蒸蒸日上,成就理想的业迹。正是在这个正确的认识下,他想到了草原生态问题,水源清洁和人畜饮水安全的大事,该怎么办呢?
是存在决定意识。他面对的是残酷的战争,有时是远征。要夺取胜利,将士必须身无后顾之忧,一心奋勇拼搏,所向无敌。基于此,他也许是多日深思熟虑,也许是须臾猛醒,为了草原的兴旺,故乡的美好,草原上人们的福祗,他以大扎萨的严肃性向草原颁布(先口授,待有蒙古文后,成吉思汗又命大断事官失吉·忽都忽,用蒙文整理记录成《大札萨法典条文》。这些条文都可视为成吉思汗箴言。):一、禁草生时锄地;遗火而烧毁草原者诛全家。(见《成吉思汗评传》93页,马冀著)二、在水源或者火种中溺污染者,处以极刑。三、禁止人民以手浸入饮水及用水中。汲水或取水,必须使用适当的器皿取用。(二、三条见《大札萨法典条文》第四和十四条)
在草原上到处是草。在草生的春天,人们割死或者毁掉几苗青草,这应当是司空见惯的小事,微不足道。然而,成吉思汗却绝不忽视人们生活中不重视的小事,却却相反,他要人们从小事着眼,就连初生的小草也要确实保护起来,从而达到保护广阔的草原。以小失大是常见的事,特别是在双方交战中,忽视小节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是他思考问题的特殊性。对于水源的清洁和人畜饮用水的安全,他也一样严格要求,从小处着眼,绝不马糊。再看他的处罚,那是极为严酷的,一旦发现破坏草原者要诛全家,发现污染水源者要处以极刑。这样的事,这样严肃的律条是绝无仅有的,可见成吉思汗保护草原生态和水源清洁的觉悟之高和决心之大。我们可以说他第一人。我们说他是保护草原生态的首倡人,或说他是创始人,都不为过。他的这一举措保护了草原,既保证了战争后勤供应所需,也为草原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更使草原上千家万户受益。这是实事。只是那时候没有用特别的词语概括表述,找不到那时的术语。今天,用现代的词语表述,这实在是成吉思汗保护草原生态平衡、保护水源清洁和保障草原人畜饮水安全的法律条款,是他关注民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知道,成吉思汗他每日的大事本是战事,是调兵遣将,战胜敌人。但他也不忘草原社会的生活琐事,还在关心草原上的人畜饮水,保护草原,还关心草原社会的风貌和道德风尚建设。我们从现存的大札萨法典条文中可以看到许多这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到他关注的社会层面极为广泛。现在让我们再看看部分条文吧:
——通奸者之奸夫,不论其有无配偶均处极刑,以昭炯戒。鸡奸者处以极刑,以昭炯戒。有意吹嘘者、以魔术行骗者、刺探他人隐私者、介入相斗、协助己方危害彼方者,均处以极刑,以收儆戒之效。经商而破产,连续三次而倒闭者,处以极刑。未得拘禁者的允诺,给予被拘禁者食物及衣着者,处以极刑。逃亡之奴隶与脱狱之囚犯,暗中支援者,经查察属实时,均处以极刑。无论在战场或前进后退时,如有人掉落包裹、弓箭或其他物品,不论其为何物,其后而至者,必须拣其物并归还所有人,若不拾其物或不归还原主者,处以极刑。凡宗教,一律尊崇,且不得有厚此薄彼之行为。旅行者,如遇到正在用餐的人们,可下马共餐,不必得其允诺,原主人亦不得拒绝。命从军妇女,如其夫君,亦可代行夫君之军职。盗马者,以同种之马九头赔偿,如无偿还能力者,可以其子代之,无子者,如屠羊处其极刑。 (从瓦尔唐书)彼此互敬互爱、不通奸、不偷窃、不伪造、不为歹人、敬老济贫,如有人违此规,以极刑示众。 有酒瘾而不能禁饮者,每月只饮三次为限,如多于三次者,予以惩罚;如每月只饮 两次者较善;只饮一次者更值得赞许,完全不饮酒者,好之又好。可是何处有此种好之又好之人,倘若有确实是值得赞赏了。妾生之子为合法,得依法继承其父业,其财产分配之原则如下:年长者比年幼者少,幼子得继父家主要家产。长幼之序,以其生母之先后而定之。父亡后,其子可处理其生母以外的父之妻妾,依其各人志愿使其改嫁或终生寡居于夫家。死者的遗产,不论其为何物,除其合法的承继者外,严禁他人予以运用。
以上这些条文,以现在的眼光看,条文是粗俗的,且又没有分类陈述,但却内容广泛、具体、通俗,很有研究价值。在当时看,特别是在当时的蒙古社会,这些条文确属破天荒,是建立有秩序之社会的先知先觉,值得赞许。同时,条文也为他远征在外的将士起到慰藉作用,让他们不为在家的妻、妾担心其行为不规,也不用担心财产丢失,可安定军心。这实在是成吉思汗的匠心所在,真乃一代天骄啊!我们应夸赞成吉思汗的聪颖、智慧、善于思考,大胆创新,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注:(《大札萨法典条文》选自《成吉思汗研宄文集》793页,内蒙人民出版社,哈勘楚伦整理(台湾)198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