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蒙元王朝
1、成吉思汗:(1)、金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蒙古部铁木真发兵兀勒灰、失鲁格勒只惕河(今东乌珠穆沁旗境内乌尔浑河及色野集尔河)畔,攻击塔塔尔部的故事。
(2)、金泰和三年(1203年)春,克烈部王罕父子与反对铁木真的贵族们联合,共同袭击铁木真部,与铁木真部大战于合兰真沙陀之地(今西乌珠穆沁旗北部)的故事。
(3)、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成吉思汗把大营移至桓州(今正蓝旗境内)避暑的故事。
孛尔只斤·铁木真(1162年——1227年),是蒙古族的民族英雄,大蒙古国的缔造者。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建立了也客·忙豁勒·兀鲁思(即大蒙古国),被推举为汗王,尊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一生金戈铁马、东征西战,率领蒙古军队横扫亚欧两洲。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谋略,为中外历史上所称颂,他的巨大贡献令世人所瞩目。1227年7月,成吉思汗在率领蒙古军队攻打西夏时,驻军清水县(今甘肃省清水县),病逝于军中,享年65岁。
史料:(1)、金泰和二年(1202年),铁木真率领蒙古部落军队与塔塔尔部激战于兀勒灰、失鲁格勒只惕河附近(今东乌珠穆沁旗境内的乌尔浑河和色野集尔河)。
(2)、金泰和三年(1203年)春天,克烈部王罕父子联合反对成吉思汗的蒙古贵族们袭击铁木真部落,与铁木真部落大战于合兰真沙陀之地(今西乌珠穆沁旗北部)。
(3)、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成吉思汗把大营南移至桓州(今正蓝旗东)。 策划攻金战略。
其一、金泰和二年(1202年),铁木真率领蒙古部落的军队与塔塔尔部激战于兀勒灰、失鲁格勒只惕河附近(今东乌珠穆沁旗境内的乌尔浑河和色野集尔河)。并战败塔塔尔三部,取得了胜利。其二、金泰和三年(1203年)春天,克烈部王罕父子联合部分蒙古贵族袭击铁木真部落,与铁木真部大战于合兰真沙陀之地(今西乌珠穆沁旗北部),双方各有伤亡。其三、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把大营南移至桓州(今正蓝旗东),同年6月,蒙古军队夺取中都城(北京)后,他离开桓州城,回师不儿罕山驻地。
2、窝阔台汗:南宋韶定四年(1231年)七月,窝阔台汗率军到察哈尔避暑的故事。
窝阔台(1229年—1241年),成吉思汗之第三子。 当蒙古帝国初具规模之后,成吉思汗意识到需要一位政治家以巩固和发展他所创立的帝国之业。他认为窝阔台足智多谋,治国才能较拖雷更全面。从帝国的前途出发,成吉思汗指定窝阔台为继承人。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亲征西夏。第二年七月,于六盘山的营帐里病逝。成吉思汗在临终前,再次把诸子召到身边,要他们精诚团结,服从窝阔台的领导。 公元1229年秋,按照蒙古传统习俗,尊照成吉思汗的遗嘱,蒙古诸王、贵族们在怯绿连河畔(今克鲁伦河)举行忽里勒台大会,推举窝阔台为蒙古帝国的第二任大汗。 窝阔台即位后,严守成吉思汗所制定的法令, 重用耶律楚材等人,进一步健全了蒙古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为便利使臣的往来和物资调运,窝阔台实行了"站赤"(即驿站)制度。 按照成吉思汗规划的灭金战略发动了对金朝的进攻。公元1234年春,联合宋军攻击金国。最后,迫使金哀宗在蔡州(今河南汝南)幽兰轩自缢而死,从此,金国灭亡。公元1234年6月,窝阔台在蒙古诸王大会上决定大举南侵宋朝。窝阔台时期的侵宋战争,使荆襄、四川、两淮的许多地方遭到蹂躏,但其主要目的在于掠夺财物。同时在南宋各地军民的抗击下,蒙古军队也受到了损失,未能在所攻占的地区建立统治。公元1235年,窝阔台召开诸王大会,决定继续西征,讨伐钦察、斡罗斯欧洲诸国,并占领了许多地方。公元1242年11月,窝阔台汗在行猎时死于行殿之中。时年56岁,共在汗位13年。窝阔台的遗体被葬埋在起辇谷,后被追谥为英文皇帝,庙号太宗。
史料:南宋韶定四年(1231年)7月,窝阔台汗率兵到察哈尔避暑,同时与诸王商讨伐金之策。
公元1231年夏7月,窝阔台汗率领蒙古军队来到察哈尔(今锡林郭勒盟南部)避暑,同时与诸王商讨攻金之策略。会上窝阔台采纳其弟拖雷的意见,决定分兵三路进攻金朝。
3、忽必烈:忽必烈在今正蓝旗的桓州城一带建立“金莲川幕府”,建造开平城(后为上都城)、即位蒙古国大汗,实行“两都巡幸制”等故事。
忽必烈(1215年—1294年),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的第二个儿子。蒙哥汗时代,忽必烈曾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常驻漠南金莲川一带。早在当藩王时期,忽必烈就“思大有为于天下”,并热心学习汉法、汉文化。他广泛收集和培养治国人才,组织起“金莲川幕府”。同时,还奉蒙哥汗之命,带兵征讨、消灭了云南的大理国,并两次发动了向南宋的征战。
1259年7月,蒙哥汗在围攻四川合州的战役中,死于军中。消息传来后,忽必烈暂停了与南宋的战争,返回金莲川。1260年3月,忽必烈联合西道诸王合丹、阿只吉和东道诸王塔察儿、也松格以及部分支持他的蒙古贵族,在开平城(后改称上都),登上蒙古汗位。1264年忽必烈将国号改为元朝,改燕京为大都,并定都大都。1279年举兵南下灭了南宋,完成了全国统一。他一生征战,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朝。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多项法令、措施,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忽必烈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位36年,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一月,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病逝,终年80岁,在位36年,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蒙古号薛禅汗。
史料:忽必烈在蒙哥汗时代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常驻金莲川(今正蓝旗东)一带。1256年经蒙哥汗下诏,让他在桓州城一带择地修建宫室。忽必烈命军师刘秉忠在桓州城东、滦河北岸选择地点筹建开平城。“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岗,三年而毕,命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元史》卷157《刘秉忠传》)
“中统元年春三月,戊辰朔,车驾开平。亲王合丹、阿只吉率西道诸王,塔察尔、也先哥、忽剌忽儿、爪都率东道诸王,皆来会,与诸大臣劝进。帝三让,诸王大臣固请。辛卯,帝即皇帝位。”(《元史》卷4《世祖纪》一)
蒙哥汗时代,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常驻金莲川(今正蓝旗东)一带。1256年蒙哥汗下诏,让忽必烈在桓州城一带择地修建宫室。忽必烈命军师刘秉忠在桓州城东、滦河北岸选择地方筹建开平城,三年建成。
中统元年(1260年)3月,忽必烈于开平城在诸王的拥戴下,登上汗位,为元世祖,尊称为薛禅汗。
中统四年(1264年),忽必烈下诏更改国号为元朝,1277年定都燕京(今北京)为首都改名大都,上都为夏都,实行两都巡幸制,每年来此渡夏避暑,处理朝政。
4、铁穆耳:元成宗铁穆耳在上都城即帝位和高丽国王一行
来上都祝贺的故事。
铁穆耳(1265年—1307年),元世祖忽必烈之孙,真金的第
三个儿子。忽必烈对孙子铁穆耳很器重。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诸王叛乱,忽必烈派铁穆耳统兵讨伐叛王哈丹。至元三十年(1293年)六月,铁穆耳受皇太子宝,接着忽必烈又派他镇守蒙古汗国故都哈剌和林(今蒙古国后爱杭省额尔德尼召北),掌管北方防务。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逝世。铁穆耳与其兄甘麻剌成为继承帝位的争夺者。四月十四日,铁穆耳与共同出征的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赶回到上都。这时,东西部诸王全聚集于上都。在此以前,御史中丞崔彧从故臣处得到传国玉玺,上面刻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他把玉玺交给了徽仁裕圣皇后弘吉烈氏。太后又将玉玺授予了铁穆耳。四月十六日在上都的大安阁,由伯颜等大臣力主铁穆耳嗣位,并执剑宣读忽必烈遗诏,对诸王施加压力,为此,铁穆耳正式即皇帝位,接受诸王宗亲、文武百官的朝贺,是为成宗。
元成宗铁穆耳执政后,基本上继承了忽必烈的成法。停止了对外战争;对内平定了海都、笃哇之乱,稳定了局势;采取了扶持农业和减免赋税的政策,缓和了农民的不满。大德十一年(1307年)农历正月初八,成宗去世,在位14年,享年四十二岁。庙号成宗,谥号为钦明广孝皇帝。蒙古尊称完泽笃汗。
史料:(1)、“至元三十一年春正月,世祖崩,亲王、诸大臣遣使告哀军中。”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夏四月壬午,(元世祖之皇孙铁穆耳)帝至上都,左右部诸王会毕。先是,御史中丞崔彧得玉玺于故臣之家,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上之徽仁裕圣皇后。至是手授于帝。甲午,即皇帝位,受诸王宗亲、文武百官朝于大安阁。”(《元史》卷18《成宗纪》一)
“(至元三十一年)四月,成宗即皇帝位于上都大安殿,时亲王有违言,王(伯颜)按剑陈祖宗宝训,述所以立成宗之意,辞色俱厉,诸王股栗,趋殿下拜。“(元明善:《丞相淮安忠武王碑》、《元文类》卷24)
(2)、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四月十六日,铁穆耳在上都的大安阁举行登基庆典,接受诸王亲贵、文武百官的朝贺,正式即皇位,称为元成宗。 高丽国王与王妃前来上都参加铁穆耳的登基庆典。
(3)、 大德四年(1300年),高丽国国王再次来到元上都朝
见元成宗铁穆耳,并献上礼物。铁穆耳设宴款待,并赐珠宝玉器
等物。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元世祖忽必烈在
大都(今北京)逝世。亲王、大臣们将这一消息派遣使者告知军
中与各地。铁穆耳得知消息后于四初与随同出征的知枢密院事、
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赶回到上都。在上都得到徽仁裕圣皇后弘吉
烈氏交给的传国玉玺。对铁穆耳嗣帝位,一些亲王有异议。太傅
淮安王伯颜在上都大安阁殿上执剑宣读忽必烈的遗诏,声色严
厉。诸王不敢言语,皆在殿下跪拜。于是,四月十六日,铁穆耳
在大安阁,接受诸王宗亲、文武百官的朝贺,正式登基称帝,是
为元成宗。即帝位时,高丽国王与王妃前来上都参加铁穆耳的登
基庆典活动。六年后,大德四年(1300年),高丽国王再次来到
元上都朝见元成宗铁穆耳,并进献礼品。元成宗铁穆耳隆重地接
见高丽国王一行,并赐给许多珍宝器物。
5、海山:大德十一年(1307年)五月,元成宗铁穆耳逝世,镇守漠北的怀宁王海山返回漠南,即皇位于上都城的故事。
元武宗海山(1280—1311年),元世祖忽必烈之曾孙,真金之孙,答剌麻八剌之长子,元成宗铁穆耳之侄子。大德三年,受成宗之命镇守漠北,曾大败反叛之王海都,被封为怀宁王,佩戴金印。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元成宗铁穆耳因病去世。因元成宗无后嗣,病危时,海山远在青海驻防。此时宫内发生了宫廷政变:按照元朝旧制,在皇位空虚时,暂由中宫卜鲁罕皇后摄政,她违背成宗旨意,召集宗亲大臣举行忽里勒台大会欲另立新君。卜鲁罕皇后和左丞相阿忽台准备拥立铁穆耳的堂弟安西王阿难答为帝,因他是忽必烈诸孙中年龄最长者。但是海山母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其母答己于3月21日以奔丧为名回到京城(大都),并率先带领卫士闯入宫内逮捕了左丞相阿忽台和安西王阿难答等人,并以"乱祖宗家法"之罪将他们押往上都,全部处死。此时,阔阔出等诸王均劝爱育黎拔力八达即皇帝位,但他考虑其兄海山镇守漠北,握有重兵,故先以监国之名掌握政权,并派使臣奉玉玺北迎海山回京。公元1307年3月,海山率3万精兵到达和林(今额尔德尼召南),5月至上都,即皇帝位,是为元武宗。 海山即位后,废成宗皇后卜鲁罕并赐死,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海山在位期间,能使国内矛盾得到缓和,统治稳定而顺利,全国一派歌舞升平,国力强盛 。同时,为了巩固其统治,海山大量任用自己的亲信执掌要职,将旧朝文武大臣一概更换,实施"一朝天子一朝臣"之举措。他很想因循汉制,重儒尊道,便遣使去隆重祭祀孔子,且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对全国遵行儒教者予以优赦。由于他尊崇儒教,宫廷内外,习经成风。此外,他还大兴土木,耗费大量财物,修建中都城(今河北省张北县境内);推崇喇嘛教,派军士千余人及大量民工修建五台山华佛寺,又令喇嘛翻译佛经。上述种种行为,使得国家财源枯竭,民怨载道,危机四伏。1311年正月,海山病逝于玉德殿,在位仅四年,终年31岁,谥号仁惠宣孝皇帝,蒙古汗号曲律汗。
史料:“(大德十一年)五月,(海山)至上都。······甲申,皇帝即位于上都,受诸王文武百官朝于大安阁。”(《元史》卷22《武宗纪》一)
大德十一年(1307年)五月,元成宗铁穆耳逝世的消息传来,镇守漠北的怀宁王海山率领军队由漠北返回漠南,到达上都城。在清除了参与宫廷政变的安西王阿难答、诸王明里铁木儿等人后,在上都的大安阁接受群臣的朝贺,即皇帝位,是为元武宗。
6、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平息发生在京城大都的”宫廷政变“,在上都拥戴兄长海山即帝位的故事。
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年—1320年)为元世祖忽必烈之曾孙,真金之孙,答剌麻八剌之次子,元武宗海山之弟。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铁穆耳病逝,朝廷暂由中宫卜鲁罕皇后摄政,她违背成宗旨意,召集部分宗亲大臣密谋,欲立铁穆耳的堂弟安西王阿难答即帝位,因此,发生了“宫廷政变”。爱育黎拔力八达得知消息后,以回京城奔丧为名,与右丞相哈剌哈孙密商,闯入宫内逮捕了左丞相阿忽台和安西王阿难答等人,并以"乱祖宗家法"之罪将他们押往上都,全部处死。同时,拥立统军镇北的长兄怀宁王海山回京即帝位。元武宗海山登基后,封爱育黎拔力八达为 “皇太子”,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海山病逝 , 爱育黎拔力八达即皇帝位,是为元仁宗,年号皇庆和延祐。他在位期间能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取消尚书省,停用至大银钞,减裁冗员,整顿朝政,推行以儒治国的政策,民族矛盾有所缓和。历史评价中:元朝历代皇帝中,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延祐七年(1320年)3月,爱育黎拔力八达逝世,临终前并未按约定传位于武宗之子和世剌,而是传位其子硕德八剌(后为元英宗)。他在位10年,终年36岁,谥号:圣文钦孝皇帝,蒙古汗号普颜笃汗。
史料:“(大德十一年)五月,(海山)至上都。乙丑,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侍太后来会,左右部诸王毕至会议,乃废皇后伯要真氏,出居东安州,赐死。执安西王阿难答、诸王明里铁木儿至上都,亦皆赐死。甲申,皇帝即位于上都,受诸王文武百官朝于大安阁。”(《元史》卷22《武宗纪》一)
大德 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铁穆耳病逝,朝廷暂由中宫卜鲁罕皇后摄政,她违背成宗旨意,召集宗亲大臣举行忽里勒台大会欲立铁穆耳的堂弟安西王阿难答为帝。爱育黎拔力八达闻讯后,以回京城大都奔丧为名,与右丞相哈剌哈孙密谋,入宫逮捕了左丞相阿忽台和安西王阿难答等人,并以"乱祖宗家法"之罪将他们押往上都,全部处死。同时,拥立统军镇北的长兄怀宁王海山回京即帝位。
7、硕德八剌:发生在上都附近的元英宗硕德八剌“南坡之变”的故事。
元英宗硕德八剌(1303年—1324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之子。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临终前未履行与元武宗海山的约定,传位于武宗之子和世剌,而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硕德八剌在位仅三年。延佑三年(1324年)秋八月,在上都南二十里地南坡店驻地被弑身亡,年仅二十一岁,谥号曰睿圣文孝皇帝,庙号英宗,蒙古庙号曰格坚汗。
史料:延佑三年“秋八月癸亥,英宗自上都南还,驻跸南坡。是歹,铁失与枢密院事也先铁木儿、大司农失秃儿、前中书平章政事赤斤铁木儿、前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完者、前治书御史锁南、铁失之弟宜徽使锁南、典瑞院使脱火赤、枢密副使阿散、敛书密院事章台、卫士秃满,及诸王按梯不花、孛罗、月鲁铁木儿、曲律不花、兀鲁思不花等,以铁失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右丞相拜住、而铁失直犯禁幄,手弑英宗于卧所。”
南坡店在上都南二十里处(今正蓝旗境内)。1324年(延佑三年)秋八月,元英宗与右丞相拜住等一行人马从上都往南返,驻在南坡店。当晚,御史大夫铁失与枢密院事也先铁木儿、大司农失秃儿、前中书平章政事赤斤铁木儿、前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完者、前治书御史锁南、铁失之弟宜徽使锁南、典瑞院使脱火赤、枢密副使阿散、敛书密院事章台、卫士秃满,及诸王按梯不花、孛罗、月鲁铁木儿、曲律不花、兀鲁思不花等合谋,以铁失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里应外合,将右丞相拜住杀死,接着,铁失本人直犯禁幄,亲手弑英宗于卧室中,开创了有元一代弑君先例。
8、也孙铁木耳: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也孙铁木耳驾临上都巡幸,七月十日庚午,驾崩于上都的故事。
也孙铁木耳(1293—1328年),元朝第六代皇帝—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是元世祖的嫡曾孙,晋王甘麻剌(后追尊为元显宗)之子。甘麻剌逝世后,也孙铁木耳承袭晋王位。1324年(延佑三年)秋八月,发生了南坡之变,元英宗硕德八剌被弑。元仁宗一系已绝嗣,虽然还有武宗的两个儿子和世㻋与图帖睦尔,但作为元世祖长房嫡曾孙的晋王也孙铁木儿最有资格继承皇位。乱臣铁失之流,在弑杀元英宗后,北上将玉玺献给也孙铁木儿。在英宗驾崩整整一个月以后的九月四日,也孙铁木儿即帝位于漠北的龙居河(今蒙古克鲁伦河)畔。也孙铁木儿即位后,改元"泰定",先是大赦参与谋逆、杀主的铁失等逆党,并对他们加官进爵。一个月之后,突然将铁失、也先铁木儿等逆党全部诛杀。十一月,也孙铁木儿到大都后,又处死和罢免了一批铁失同党,流放了涉嫌逆谋的五王。这样使也孙铁木耳的权力得到巩固。 他在位的5年期间,以守成和维稳为基本策略, 因此政治上未有太大的变动。在人事上采取宥和政策,尽可能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财政上起用回回人理财,在灾害不断的情况下,维持了经济的稳定。宗教方面继续维持蒙元以来对宗教兼容并包的政策,并崇奉藏传佛教。但是,元朝泰定年间已进入多事之秋。当时许多地方不断发生了天灾和饥荒,还爆发了湖广、云南、四川等行省的少数民族起义。这些都动摇了元朝的统治。 泰定五年(1328年)二月,泰定帝改元"致和",七月巡幸上都时,崩于上都行宫,享年三十六岁,死后葬于起辇谷。
史料: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也孙铁木耳驾临上都巡幸,七月十日庚午,驾崩于上都行宫。
泰定五年(1328年)二月,泰定帝改元"致和",同年七月巡幸于上都,七月十日庚午病逝于上都行宫中。
9、阿剌吉八:致和元年(1328年)八月,天顺帝阿剌吉八在上都称帝的故事。
天顺帝阿剌吉八(1320年—1328年), 泰定帝之子。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在上都去世。元朝重臣枢密院使燕帖木儿把年幼的太子阿剌吉八赶到上都。而在大都(今北京)另立元武宗海山之子图帖睦尔即皇帝位,是为元文宗。消息传到上都后,泰定帝的权臣、丞相倒剌沙与梁王王禅等在上都拥立泰定帝刚满8周岁的儿子阿剌吉八为皇帝,改年号“天顺“。8月,元文宗派燕帖木儿率兵进攻上都,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两都之战”。结果,倒剌沙等战败,奉皇帝宝出降。阿速吉八下落不明,不知所终。阿剌吉八只做了一个月的短命皇上。历史上称他为天顺帝,蒙古尊号(汗号)为阿里加巴。
史料:(泰定三年)“七月庚午,泰定皇帝崩于上都”。 “ 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谋立武宗子(图帖睦尔)为帝,遣使至江陵迎接入都,道过河南,行省平章伯颜发兵护送北上。”“(致和元年)八月,梁王王禅、丞相倒剌沙等立泰定帝子阿剌吉八为帝于上都,改元天顺,乃遣兵分道犯大都。” “辛丑, 齐王月鲁帖木儿、东路蒙古元帅不花帖木儿等兵围上都,倒剌沙等奉皇帝宝出降 。”
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驾崩于上都。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谋立武宗子图帖睦尔即皇帝位,是为元文宗。并遣使至江陵迎接图帖睦尔入大都,道过河南,行省平章伯颜发兵护送北上。泰定帝的权臣、丞相倒剌沙等在上都拥立泰定帝刚满8周岁的儿子阿剌吉八为皇帝,改年号“天顺“,并发兵攻打大都。九月,图帖睦尔即帝位于大都, 改元天历,在燕帖木儿及其所属钦察军团和一部分武宗旧部的支持下,击败王禅、倒剌沙等,取上都。” “辛丑, 齐王月鲁帖木儿、东路蒙古元帅不花帖木儿等兵围上都,倒剌沙等奉皇帝宝出降 。”“ 阿速吉八下落不明,不知所终。阿剌吉八只做了一个月的短命皇上。”
10、和世剌:元明宗和世剌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八月在上都附近的旺忽察都行宫暴亡的故事。
元明宗和世剌(1300—1329年),系元武宗海山之长子。元文宗图帖睦尔即位初,曾表示要让位于兄长和世剌,并派使臣奉玉玺北迎其南还。天历二年(公元1329)一月, 和世剌不待回到京师,就急忙在和林北即帝位,是为明宗。八月,当明宗一行至上都附近的旺忽察都(在今河北省张北县北),图帖睦尔与知枢密院事燕帖木尔前往迎接,宴会时在酒中下毒,当晚,明宗驾崩。在位仅8个月,是年30岁,蒙古号忽都笃汗。
史料:“天历二年(1329年)和世剌得讯南还,在和林即帝位,是为明宗。当明宗南行至上都附近的旺忽察都时,名义上已逊位的图帖睦尔与燕帖木儿前往迎接,伺机毒死明宗。”
为权力之争,元武宗之子和世剌与图帖睦尔,兄弟之间竟然相残。图帖睦尔假意让皇位与兄长和世剌,实则包藏祸心。天历二年(1329年)八月,在和世剌南还至上都附近的旺忽察都时, 图帖睦尔和权臣燕帖木儿在迎接明宗的宴会上,在酒中下毒,致和世剌当晚身亡。
11、图帖睦尔:元文宗图帖睦尔于天历二年(1329年)八月复即位于上都的故事。
元文宗图帖睦尔(1304年—1332年),元武宗海山的次子,致和元年(1328)七月,泰定帝死,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谋立武宗子为帝,遣使至江陵迎接入都,道过河南,行省平章伯颜发兵护送北上。八月,梁王王禅、丞相倒剌沙等拥立泰定帝子 阿剌吉八于上都, 改元天顺,发兵攻大都。九月,图帖睦尔即帝位于大都, 改元天历。 图帖睦尔在即位诏书中曾表示“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并遣使迎接和世剌回朝。天历二年(1329)一月,和世剌得讯南还,在和林北即帝位,是为明宗,当明宗南行至上都附近的旺忽察都(在今河北张北县北)时,名义上已逊位的图帖睦尔与权臣燕帖木儿前往迎接,伺机毒死明宗。于是图帖睦尔复于八月即位于上都。次年, 改元天历。
图帖睦尔在位期间,创建奎章阁,编修,封赠先儒,亲祀南郊,颇有意于兴文治。当时回回官僚集团,因倒剌沙等的失败而受到严重打击,因此色目人在朝廷上的政治势力被削弱,而钦察官僚集团则权势大增。燕帖睦儿独揽相权,“挟震主之威,肆意无忌”,政事一决于他,甚至立太子也要先经得他的同意。燕帖木儿擅权恣纵,故吏治继续败坏,财政愈趋竭蹶,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一直很尖锐。至顺三年(1332)八月,图帖睦尔病逝,享年29岁,在帝位5年,庙号文宗。
史料:“(1329年8月)文宗亲迎明宗至上都附近的旺忽察都之地。几日后,明宗暴亡。”“图帖睦尔复于八月即位于上都。次年,改元天历。”
元文宗图帖睦尔在大都即帝位时曾表示“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并遣使迎接和世剌回朝。1329年8月,亲自迎接和世剌于上都附近的旺忽察都之地。几日后,明宗暴亡。”于是“图帖睦尔复于八月即位于上都。次年,改元天历。”
12、 妥欢贴睦尔:1333年元惠宗妥欢贴睦尔在上都城即帝位的故事。
元惠宗妥欢贴睦尔(1321—1370年),元明宗和世剌之长
子。妥欢贴睦尔在父亲和世剌暴崩之后,母亲八不沙被杀,自己被逐放。先是被逐放到高丽的平壤(今朝鲜半岛),后来到静江(广西的桂林)。至顺三年(1332年)八月已酉,元文宗图帖睦尔临死时对自己毒杀兄长和世剌的行为深感内疚,下诏他死后传皇位于和世剌之子。皇后卜答失里在执行文宗遗诏时,舍长立幼,没把明宗之长子妥欢帖睦尔立为皇帝,而是拥立年仅7岁的懿麟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元宁宗懿麟质班(1326年—1333年),元明宗和世剌的次子。懿麟质班体弱多病,1332年11月,在位仅53天就一命呜呼了。元宁宗懿麟质班病逝后,太皇太后卜答失里只好下令立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为皇帝。这一决定受到左丞相燕铁木儿的反对,因此一直拖延到第二年的6月才得以实行。1333年6月,元惠宗妥欢贴睦尔在上都即皇帝位,为第十一位元朝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时右丞相伯颜的势力很大,实际掌控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里。伯颜采取排挤南人(南宋归降过来的汉族)的政策,例如禁止南人参政,取消科举,而且不允许汉人学蒙古语等。这些政策加深了汉蒙两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对此元惠宗十分不满。之后,元惠宗在伯颜之侄脱脱等大臣的支持下,终于成功地废黜了伯颜势力,并亲自控制了政局。元惠宗下令废除了伯颜的许多不当政策,恢复了科举制、修撰辽、金、宋三史等。1350年,元朝境内发生通货膨胀,加上为了治水(当时由于黄河水灾频繁,元惠宗下令右丞相脱脱整治黄河水患)加重了徭役,导致爆发了1351年红巾军起义。1368(至元二十八年)春,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建立了大明朝。秋天,明军进攻大都(今北京),元惠宗携后妃、太子、宗室及文武百官撤出大都,到达上都,至此元朝灭亡。期间曾两次组织元军向明朝反攻,未果。1369年,明军进逼上都,妥欢贴睦尔一行退至应昌(今克什克腾旗达里湖西)。1370年5月23日(夏历四月),元惠宗病逝于应昌。元惠宗是元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1368年9月14日-1370年5月23日),在位37年,享年51岁。明史上称为元顺帝、庚申君,蒙古号乌哈噶图汗,庙号:惠宗:谥号:宣仁普孝皇帝、顺皇帝。
史料:“[至顺]三年八月已酉,文宗崩,燕铁木儿请文宗后立太子燕帖古思,后不从,而命立明宗次子懿麟质班,是为宁宗。十一月壬辰,宁宗崩,燕铁木儿复请立燕帖古思,文宗后曰:‘吾子尚幼,妥欢帖睦尔在广西,今年十三矣,且明宗之长子,礼当立之。’乃命中书右丞阔里吉思迎帝于静江。至良乡,具卤簿以迓之。燕铁木儿既见帝,并马徐行,具陈迎立之意,帝幼且畏之,无一所答。于是燕铁木儿疑之。故帝至京,久不得立。适太史亦言帝不可立,立则天下乱,以故议未决。迁延者数月,国事皆决于燕铁木儿,奏文宗后而行之。俄而燕铁木儿死,后乃与大臣定议立帝,且曰:‘万岁之后,其传位于燕帖古思,若武宗、仁宗故事。’诸王宗戚奉上玺绶劝进。”“四月六日已巳,帝即位于上都。”
1332年[至顺三年]八月,元文宗图帖睦尔在上都病逝。临终前,对自己毒弑兄长之事深感内疚,下诏:他死后将皇位传与兄长和世剌之子。按照文宗遗诏,皇后卜答失里阳奉阴违,舍长立幼,拥立和世剌次子、年仅7岁的懿麟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然而,懿麟质班体弱多病,53天后就一命呜呼了。于是皇后卜答失里不得不再立和世剌的长子妥欢帖睦尔为帝。当时妥欢帖睦尔被流放到广西的静江(今桂林),宫里便派使臣中书右丞阔里吉思去广西迎接。到达后,用帝王的仪仗迎妥欢帖睦尔回京。回到京城后,权臣燕铁木儿见到妥欢帖睦尔,与其并马慢行,并讲述迎立他为皇帝的意思。当时,妥欢帖睦尔年仅13岁胆怯害怕,没敢回答他的问话。于是,燕铁木儿怀疑他的能力,加上太史(师—伯颜)说不可立妥欢帖尔为帝,立了会引起天下大乱。因此,当妥欢帖尔回京数月,一直不能登基即帝位。这期间,国家大事皆由燕铁木儿决定,并请示太皇太后卜答失里而执行。直到权臣燕铁木儿死了,卜答失里与诸大臣再议立君之事,并提议:“万岁(指妥欢帖睦尔)之后,他应传位于燕帖古思(卜答失里之子),效仿武宗、仁宗互相传位的故事。”于是,诸王宗戚奉上玉玺劝妥欢帖睦尔即皇帝位。1333年6月(农历四月六日),妥欢帖睦尔在上都正式登基称帝。(未完、待续)
2015年11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