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蒙元王朝时期,蒙古军队几次西征,掠回大批西域的回回人 ,东迁到中国定居;大批沿着“丝绸之路”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得西域胡商们,逐渐定居全国各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回回人遍布各地;这些促成了新的民族—回族的形成 。蒙元王朝对回族的政策,用其所长,为朝廷服务。回族中杰出人物对元朝作出的重要贡献;由此出现了“元时回回遍天下”的局面。
【关键词】 蒙军西征 回回东迁 “丝绸之路” 商旅来华 回族形成 杰出人物 所作贡献
在《明史·西域传》一书中曾有“元时回回遍天下”的说法。主要体现在:一是在蒙元时代,随着蒙古军队的六次西征,掠回了许多西域各国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人员,居留在中国各地;二是沿着“丝绸之路”来中国通商贸易的西域各国的胡商蕃客,长期在中国经商生活;三是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从西域来的回回人已遍布中国各地,由此摧生了中国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的形成。
本文就蒙元时代回族的形成、蒙元王朝对回族的政策,以及回族中杰出人物对蒙元王朝所作出的贡献等,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编撰,供大家参考。
十三世纪中叶,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率领蒙古军队曾六次西征,先后征服了葱岭以西,黑海以东的中亚和西亚各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这些被征服的民族中有阿拉伯人、波斯人、畏兀儿人、回回人、钦察人、康里人及其他一些民族。蒙古军队占领这些地方后,俘获了大量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工匠、军人、商人、知识分子等,他们就把这些能工巧匠带了回来,为朝廷服务,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蒙古军队西征后,使西夏一带惨遭兵燹,出现一派经济萧条、人口稀少的状况,所以, 蒙古军队在东归时,将从陆地经新疆征调来的“西域亲军”中的“回回军”“及从中亚掠夺回来的其他人口一并留在了宁夏一带。”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摧生了中国新的民族—回族的形成。
远在西汉时代,我国就开辟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当时东西方贸易十分兴盛,有许多从阿拉伯、波斯等国的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据说回回人的祖先就是沿着这条“丝绸之路”来中国通商贸易的胡商蕃客。他们一般多数是冬去春来,后来,这些人迁徙到中国的内地或边疆,有的经商,有的为官,还有的去守边屯田。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人久居中国各地,与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他们中有的和汉族通婚,相互融合。由于长期在中国生活,逐渐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环境,有了与其他民族共同的生活习惯和心里特征,逐渐淡化了原来的民族特点。但这些穆斯林们在宗教信仰方面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他们遵守着严格的伊斯兰教规。久而久之,在我国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建立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非常发达活跃,从西域来中国的穆斯林人口总数都大大超过了唐宋时代 。 回回人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国人发明的罗盘、火药、印刷术等传到了西域、阿拉伯和欧洲,而阿拉伯人带来了西方世界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宝库。当时传入中国的有阿拉伯的天文学、数学、医学等知识,带来了如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等的天文、数学书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了回族形成。
回族在历史上曾被称为胡商、大食人、色目人、蕃客、回回、回民等,其中“回回”一词使用得较长。有的学者认为,“回回”一词应来自伊斯兰教俗称“回回教”的称谓,也有的说“回回“一词是“回鹘”、“回纥”的又一中文异写。当时,人们把西域各地来中国的穆斯林通称为“回回人”。据说,回族的“回”字,是沿用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回回教“ 中的回字。回字“大口里边有小口”,该字意在告诫人们要言行一致。这与伊斯兰教的信仰—“口舌承认,心里诚信(穆斯林穆罕默德奉真主安拉之命的宣教)”是一致的。回族在中国使用汉语和阿拉伯语。主要民族成分是以中东来的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为主,包括一些来自西域的其他民族。从以上回族的演变和形成过程来看,回族是由外来民族逐渐融入到中国社会的,是一个本土民族吸收外来民族的过程。
窝阔台汗时代,公元1236年,回回人被编入户籍,从”蕃客”转变为“回回户”,从此回族有了中国国籍,正式成为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
元朝统一中国后,元王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把全国各民族分为四等人:蒙古人为一等人,色目人(包括畏兀儿、回回、钦察、康里人)为二等人,汉人(在北方的汉族)为三等人,南人(原南宋统治下的汉族)为四等人。元政府在对回族的政策上,回回人的政治待遇仅次于蒙古人。在元朝,回回人多掌管财赋贸易,也是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世祖忽必烈实行了“胡汉分治”的政策,在汉地“实行文治”,推行“以汉法治汉地”的策略。对各民族人员,“任人唯才”,分类使用,为朝廷效力。所以当时有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与回回人都被朝廷所重用,被补充到各地任职。如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任命的十路宣撫使中,就有2名回回人 。中统二年(1261年),调整的中书省15名长官中,有1名回回人;至元二年(1262年)忽必烈宣布,各路宣抚使中“以蒙古人充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官制”(《元史·世祖本纪》)。
由于回回人善于经商理财,又擅长手工业制作,所以,元朝时多用其主管财税贸易,同时,元朝军队中有“回回炮手军匠”军种,属元朝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上,从成吉思汗到元朝历代皇帝都坚持了“宗教信仰自由”和“兼容并包、信仰自由”的政策,对回族信仰的伊斯兰教给与支持和保护。由于伊斯兰教在各地的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回族的形成。据历史记载,上都城建有“回回寺”,供回族进行宗教活动。朝廷还拨款修建清真寺,如“ 泰定元年六月癸亥,作礼拜寺于上都及大同路,给钞四万锭。”(《元史》卷29《泰定帝纪》)
文化教育方面,元朝在大都和上都都设立了“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官学,培养蒙古族、汉族、色目人(包括回族)等各族人才。”
元世祖忽必烈在任命官员上,大胆任用回族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行政长官)。赛典赤·瞻思丁主政云南行省时“设署置官,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滇地大治。”“并且”劝募农耕,兴修水利,开采矿产,繁荣工贸,云南之人由是益富庶。”(《元史·张立道传》)为云南的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文学艺术方面,著名元代回族诗人、画家、书法家高克恭(1248—1310年),祖籍回鹘(今新疆),官至元朝刑部尚书。他在诗词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诗风有“神超韵胜”之评价,别有一派奇秀之气,在诗词数量上仅次于著名诗人马祖常。他还精通书法,成就很高。他在绘画艺术上,善于画山水、墨竹和以林峦烟景而著名。当时人们把他的作品与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赵孟頫、商琦、李衎相提并论,历史上称为元代书画四大名家。
蒙哥汗时,曾授命回族天文学家扎马剌丁在上都城筹建天文台。
至元八年(1271年),元朝政府为了发展天文学,在上都城设立了“上都司天台(又称‘回回天文台’或‘北司天文台’)”。元世祖忽必烈任命扎马剌丁为提点,管理回回司天监,掌管回回历法。扎马剌丁在上都编纂了《万年历》历法书,还根据阿拉伯天文仪器的原理和结构,亲自研制了“咱秃哈剌吉”(浑天仪)和方位仪、斜传仪、平纬仪、天球仪、地球仪、观象仪等七件天文仪器,通称为“西域仪象”。其研制的“著来亦阿子”为早期的地球仪,其器“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穿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员之广袤,道里之远近。”(《元史·天文志》)这些仪器被安置在“上都天文台”上,还把一些阿拉伯天文数学书籍也收藏在那里。
元朝设立了回回天文历法机构,一大批回族天文学家在那里从事回回天文学的研究。这一机构一直存在到明朝270年间,基本上与汉族的天文历法机构并存,仍由回族天文学家进行回回历法的编写。
回族科学家瞻思(1211—1279年),精通天文、地理、水利、数学,著作甚多,以博学多识著称于世。他根据宋金朝治理黄河的经验和著作,重新编定了《河防通议》一书,此外,还著有《镇阳风土记》、《续东阳志》、《西国图经》等地理著作。
还有,回族科学家迹黑迭儿丁参与了大都的城市设计工程;阿老瓦丁·亦黑马因制造“回回炮”作出了贡献。
回回医学有独特的疗效而备受人们欢迎。在上都和大都都设有回回医药局,回族医学家萨德弥实,完成了《瑞竹堂经验方》的医学专著。
随着历史的变迁,几百年来,回族在中华各地不断地繁衍生息,回族已是全国56个民族中重要成员。全国回族人口已近千万,主要集中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同时也遍布全国各地,如今真正出现了“回族遍天下”的状况。
2014年4月9日
【参考文献】
1、《草原文化对中华的历史贡献》,潘照东著;
2、《元上都研究资料选编》,叶新民、齐木德道尔吉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