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文学艺术宝库中,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英雄史诗。《江格尔》是蒙古族远古时代(?——1205年)的文学作品,多以民间说唱形式,至今在蒙古高原广为流传。“江格尔”蒙语意为“能者”,以《江格尔》为代表的蒙古族英雄史诗有550部左右,这部史诗的故事多为描述以江格尔为首的12名勇士为捍卫家乡“宝木巴王国”,与各种来犯的多头妖怪——蟒古斯进行殊死较量。故事主要内容:保护与掠夺草场、财产和美女等,最终以勇士们的胜利而告终。英雄人物往往被描绘成具有半人半神的特征,英雄们成了力量、智慧和善良的完美化身。这部作品描述了古代蒙古族人民为捍卫自由,保卫土地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江格尔》是在蒙古族古代短篇英雄史诗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继承、发杨了蒙古族古代民间创作的传统艺术和手法,《江格尔》史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语言优美精练,想象大胆奇特,擅长夸张、渲染,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著称。它还博采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各种韵文样式 (包括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祝词、赞词等)在艺术上的特点、长处,用以增强表现力,达到了蒙古族传统民间韵文创作的一个高峰。它是蒙古族民间文学的一个瑰宝,在蒙古族文学发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史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是研究蒙古族早期的文学、历史、艺术、民风、民俗和语言的宝贵资料。史诗也反映出古代蒙古族的历史价值观和审美观。
在这部史诗中写道,早在远古的英雄时代,蒙古族就以浪漫主义的想像力,描绘出一个具有草原浓厚色彩的”理想王国“——“宝木巴国”。这个“”宝木巴国“和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记”描述的“世外桃源”内容有许多相近之处。这是一个令人十分向往的社会,这里桃花夹岸、流水潺潺、环境宜人、气候适中,土地肥沃、风调雨顺,没有天灾、没有人祸、没有口角、没有内乱、没有兵爕、没有战乱,人们和谐和平安定地生活着······
让我们阅读和比较史诗《江格尔》中“宝木巴王国”和《桃花源记》原文,从中领略美好社会所描绘的美丽画卷:
史诗《江格尔》:(在宝木巴王国里)——
“国土上的人们长生不老,
永远保持二十五岁的容颜,
这里没有冬天,阳春常驻,
这里没有酷暑,金秋绵延,
这里没有袭人的严寒,
这里没有炙人的烈炎,
微风习习,细雨绵绵,
宝木巴赛如天堂一般。
没有严冬盛夏常驻,
没有贫困永远富庶,
没有死亡长生不老,
没有灾难永享幸福。
那里有——
金光闪闪的四个海洋,
那里有———
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
那里有___
波涛起伏的四个大海洋,
那里有__
资源丰富的天然宝藏;
那里有——
潺潺流淌的清泉,
那里有——
百里飘香的紫檀;
那里永不贫困无比富饶,
那里没有死亡长生不老。
没有死亡——人们永生,
没有动乱——社会安定,
没有孤寡——人丁兴旺,
太阳普照——一片光明,
游隼和鸦鹘,迎着曙光啾啾欢鸣。”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东晋时代的大诗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与世割绝的“世外桃源”。这里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安定 ,人们男耕女织、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幸福安康 。这在当时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被世人所向往和追求。
对“宝木巴”理想王国的描述中,还可以反映出人类共同关注的生产生活问题——健康、和平、富裕、幸福,也描述了草原民族所特别关心的畜牧业问题——适宜的气候、茂盛的植物和动物繁殖。自古以来蒙古民族始终将人类看做是大自然中普通的一员,将万物生机勃勃,和谐共存的原生态环境视为最完美的世界,将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从上述的两篇文章的对比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一、 各族人民共同向往着“和平、美好、幸福、自由的生活”
无论在“世外桃源”的环境里,或是蒙古族理想的”宝木巴王国”中,这里都是天堂一般:环境宜人,风调雨顺,土地肥沃,植物茂盛,动物茁壮,生态平衡。这里没有贫困、没有灾难、没有动乱、没有孤寡。这里的人们和平、健康、美好、幸福、和谐地生活着。农村阡陌纵横,五谷丰登,牧区沃野千里,五畜兴旺,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宝木巴”王国里,自然:太阳普照、一片光明、风光迷人、海洋江河、清泉流淌;资源:天然宝藏、资源丰富、 紫檀飘香;气候:阳春常驻、盛夏常驻、金秋绵延、微风习习、细雨绵绵;健康:长生不老、青春永驻、人丁兴旺、怡然自乐;生活:安居乐业、永远富庶、永享幸福、永不贫困;环境:社会安定、无比富饶、游隼鸦鹘、啾啾欢鸣。以上都反映了各族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渴望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二、 各族人民共同厌恶“战争、杀戮、残害生灵的行为”
史诗表现出人们厌恶无休止的战争和杀戮、残害生灵的行为。认为,战争只能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灾难,战争使得生灵涂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民不聊生。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反对战争、仇恨侵略、制止杀戮,向往着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的太平盛世,能过上安居乐业、幸福美好的生活 。
三、 共同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
大自然为人类创造了生存的条件和环境,大自然带给人们各种财富和幸福。各族人们依靠大自然,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为幸福安定的生活创造条件 。所以在诗文中有许多热情歌颂和赞美美丽的大自然的诗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游牧生活的特征,历史以来,蒙古族就具有传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意识。对自然环境保护方面,体现在传统的风俗习惯中,如禁忌随意在草原上挖土掘地,认为会破坏风水,带来灾难;禁止在河流、 湖泊里或羊圈内大小便;禁忌在野兽繁殖期内狩猎,不准射杀怀孕的野兽;不准在寺庙附近打猎,在寺院内杀牲;不准砍伐神山的草木,等等。这些都反映了蒙古族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重要性的认识。
四、 体现出蒙古族的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
历史以来,蒙古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在文化艺术方面有共同的历史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时,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和遭遇不同,又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体现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传统价值观方面。蒙古族文化中的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宗教信仰、思想政治到处体现出蒙古族的理想主义的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这种价值观和审美观激励着蒙古族人民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从远古发展到今天。
“世外桃源”与“宝木巴王国” 都是古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的理想和梦幻。部分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只有在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逐步实现。“路漫漫兮,其修远兮”,“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任重而道远“,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世外桃源”和”宝木巴王国”中的一些追求目标定会梦想成真,变为现实。
2014年12月6日
参考文献:
1、《江格尔》,霍尔查译,新疆人民出版社;
2、《陶渊明集》;
3、《蒙古族文化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