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地方学研究>>
  共有 1817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察哈尔源流小考

  发表日期:2014年4月2日      作者:包玉瑞     【编辑录入:admin

              

 

  在蒙古诸部中,“察哈尔”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成吉思汗建国初期。成吉思汗于1211年对金朝发动战争,其中派往金朝传达檄文的使臣名叫“察哈尔火者”。另外成吉思汗生前把以“察哈尔”命名的自己一部分家人和贴身仆人赐给幼子拖雷之妻其后作为拖雷家族的“领户”之一世代继承下来。到北元中期蒙古部落社会重新组合过程中以皇帝后妃私人属民为基础的庞大的察哈尔部群体逐渐形成并且以北元皇帝直属万户的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以后,“察哈尔”一词又见于蒙古文史书《黄金史纲》、《黄史》中。目前的汉文“察哈尔”一词从清代开始沿用至今。对“察哈尔”一词,一般史学界认为源于波斯语,其意为“家人”、“奴仆”、“卫士”、“宫殿卫队”之意。《蒙古黄史》中写道:“为利剑之锋刃,为盔甲之侧面,乃察哈尔万户是也。”从察哈尔部的出现及其成为历届大汗维持统治的强大支柱来看,察哈尔是作为具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职能的一个万户的称谓,在北元时期一直居于宗主部的地位并演变成察哈尔部落集团。察哈尔的礼仪繁多,层次明确,举止高雅,反映了宫廷礼乐程序。这是证明察哈尔的出处和来路的有力证据。尤其是察哈尔的饮食文化,更加体现了游牧民族设宴的宫廷特。在察哈尔流行的宫廷音乐——阿斯尔和察哈尔大汗的政歌,这种音乐蒙古的其他部(旗)是没有流行的。这也是证明察哈尔是元代宫廷宿卫的佐证。

 元廷北迁后,蒙古人仍保留着成吉思汗的怯薛军制度。北元军队继续与明军作战,形成了北元与明朝的南北对峙局面,蒙古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段时间里,蒙古各部混战、社会大乱,导致部落的重组与分化。特别是到了北元达延汗时代,这一点更为明显。在这时,人们为了增强蒙古大汗身边的护卫军的崇高地位和激励士气,开始使用成吉思汗时代就已经出现的“察哈尔”之词来命名护卫军和大汗的直属中央部落。从此“察哈尔”一词名扬天下,使蒙古大汗直属部落又添加了一个神圣的光环,使得“察哈尔”部在蒙古各部中与众不同。从此以后,察哈尔部的传统特殊的地位,继续被后人确认在北元之初的70余年间,大约是怯薛军重组更名为察哈尔部的形成阶段。大汗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上而下重新把怯薛军按部落形式组织起来,由原来单一的军事组织改变成具有军事、行政和经济三方面职能的大汗直属万户——中央察哈尔万户。察哈尔万户在满都鲁可汗统治时期逐渐强大起来。黄金家族有了察哈尔万户的这一政治、军事力量,为蒙古的中兴打下了基础。满都鲁可汗的夫人满都海继承察哈尔万户后,的统领下,察哈尔万户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不仅保障了满都海的地位,为达延汗的登位打下了基础。达延汗20年的时间,再度统一蒙古在重新划分蒙古六万户时,完全照依照成吉思汗的旧例,把六万户分成左翼三万户和右翼三万户,建立了自己的护卫军——中央察哈尔万户。大汗驻帐于察哈尔中央万户中。在察哈尔万户内部也划分为左右两翼,大汗驻帐于居中的老察哈尔营。这样,成吉思汗的怯薛军也就延续到了察哈尔中央万户。据文献记载,明朝时,察哈尔本部由8个鄂托克(蒙古语中把官户的人口、马牛等组成的资产叫鄂托克,1个鄂托克中包含着1-3个氏族)组成,统称察哈尔八部。按《蒙古源流》出现的顺序排列为:察哈尔呼拉巴特鄂托克、察哈尔克什克腾鄂托克、察哈尔浩齐鄂托克、察哈尔敖罕鄂托克、察哈尔察汗塔塔尔、察哈尔奈曼鄂托克、察哈尔扎固特鄂托克和察哈尔克木齐古特。各鄂托克的领主历来都由“黄金家族”达延汗的长子图鲁博罗特(大部分鄂托克)和六子斡齐尔博罗特(克什克腾鄂托克)的子孙承袭。明初,乌珠穆沁、苏尼特成了察哈尔的成员。到了清代以后,苏尼特、乌珠穆沁、浩齐特、克什克腾、敖汉、奈曼等鄂托克脱离察哈尔部成为独立的蒙古部落但是历史上他们源于察哈尔部其领主都是察哈尔部的后裔,他们仍然是察哈尔部派生出来的部落。明朝末年,察哈尔部是漠南(今内蒙古一带)诸蒙古部落中较为强大的一支成为当时与明朝、女直鼎足而三的民族政体达延汗去世后,林丹汗面对蒙古诸部渐趋分裂、势力日衰的面,立志要统一蒙古各部,重新建立统一的蒙古帝国蒙古大汗——也就是察哈尔部主林丹汗实施“先处,后处外”的策略,先于公元1626年进攻后金的科尔沁、扎鲁牧蒙古诸部。军事失利后被迫西移,至宣化府长城外以西以北地域,把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控制手中。于1627年举众西进,欲以武力征服控制全蒙古,而后集中力量与明朝、后金争雄。这两次西进,并没有达到他统一全蒙古的目的,反而加剧了蒙古诸部的众叛亲离。后金皇太极执政后,为入主中原解除南下之忧,决意先征服漠南的察哈尔,土默特诸部。公元1629年,皇太极西逐察哈尔进占宣化大同塞垣(长城)外一带。公元1632年皇太极发起了对林丹汗的攻剿。林丹汗西走大板申(今呼市)过黄河公元1634年,林丹汗抗清失败,病逝于青海撒拉裕固草原。大汗病故,察哈尔兵分两路,一路东征归附清廷,一路西征到了新疆布尔塔拉。清朝皇帝唯恐察哈尔部东山再起,又将察哈尔部蒙古以分散驻防等形式,迁居于蒙古各地,察哈尔部随之被瓦解、分割,元朝最精锐的部队就这样悲情落幕了因此,蒙古各部以及兴安岭至天山的四十九旗,都有察哈尔部蒙古。按满洲八旗建制,在布尔尼事件之前陆续归附清朝的不少察哈尔蒙古人就被随时编入八旗蒙古,甚至是满洲八旗中。公元1635年林丹汗之子额哲归附清廷,编为八旗。所谓“八旗”是清政府用旗帜的颜色命名军队番号的。这时的蒙古八旗是纯粹的军队组织,据《八旗通志•旗分志》载,镶黄旗蒙古、正黄旗蒙古、正白旗蒙古、镶白旗蒙古、正红旗蒙古、镶红旗蒙古和镶黄旗满洲、正黄旗满洲都有由察哈尔人组成的佐领地域大体相当于今天的乌兰察布市的察哈尔右翼前、中、后三旗,卓资、商都、化德、丰镇、凉城、兴和六县,锡林郭勒盟的正兰、正镶白、镶黄、太仆寺四旗,多伦县,以及河北省张北、康保、尚义、沽源县的一部分。公元1674年布尔尼乘“三藩之乱”之机,联络部分蒙古首领举兵反清。不到两个月,布尔尼兵败,故有牧地被没收1675年,清廷“移其部众游牧于宣化、大同边(长城)外”,最初清廷指定的地域是“南起张家口、大同边外(就是长城往北),北至马群山”(现西苏旗南部,经化德县中部往东绵延),西起阴山东麓(旗下营镇侧),东至多伦县东界设置左右两翼察哈尔八旗。规定“此八旗在蒙古四十九旗外。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与各旗子民不同。这就是察哈尔部的西迁。地以部名,察哈尔八旗的游牧地就形成了察哈尔地区。据史料记载,自达延汗驻帐察哈尔开始,到林丹汗抗清失败,察哈尔归附清朝,一共经历了六主大汗,均是察哈尔领主世袭汗位。

  十五世纪以后察哈尔部落的盛衰直接影响了整体蒙古民族历史发展过程北元中后期察哈尔部落作为蒙古游牧政权的核心,不仅辐射蒙古诸部落,而且也引起明、后金两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从而发生了错综复杂的内部交流和外交关系,自然成为当时蒙古社会的焦点。在当时的统一全国的斗争旋涡中以察哈尔蒙古为代表的北元政权和明、后金两朝是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三大政治势力。察哈尔对明朝的威胁和消耗、而对后金的消极对抗以及对蒙古内部采取的强硬措施都直接或间接地加速了全国统一的进程。清朝初期在漠南蒙古中察哈尔具有极特殊的历史地位,保存着强大的战斗力,是最不稳定的特殊群体。清政府能否成功控制察哈尔而达到震慑全蒙古的效益,是他们稳固对漠南蒙古统治的关键所在。有清一代,从察哈尔部为基础演变的察哈尔八旗人为清王朝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是巩固和保卫祖国统一,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常胜军。察哈尔部以整体身份站立在蒙古高原大舞台的那天起,就注定担负这一时期历史主角。它是蒙古社会公认的北元王朝政治中心、大元可汗的正统后裔直接率领的蒙古中央部落、皇权势力的象征。历史的车轮缓缓地向前行进,察哈尔留给我们一段光辉且悲情的历史

  

   参考文献:  察哈尔部的由来苏 和

             论察哈尔部起源宝音初古拉

             谈谈察哈尔的历史与文化王雄

             《察哈尔史迹》

 

2014.3.18)


上一篇: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察哈尔的文化形态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8018]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72806]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2941]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8423]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