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上都文化>>上都风云
  共有 13137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元上都碑刻与碑拓

  发表日期:2013年9月18日      作者:包玉瑞     【编辑录入:admin

                                                                                                                                                                                                                                                                                                                                                                                                              元上都位于内蒙古正蓝旗草原,距今已有近760年的历史。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于此,1264年在今北京城建立元大都后,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元上都和元大都成为元王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首都,历经11帝100余年。                                           

     2011年9月6日,元上都遗址出土一块在中国现已发现的元代石碑中碑主人身份最高的碑刻——魏王碑残件。这块残碑高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碑首上刻着粗大的蟠龙和清晰可辨的篆字“魏王”。据《元史》的《诸王表》《顺宗传》等史料记载,魏王的名字为阿木哥,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裕宗真金之孙,其叔叔是元成宗铁穆耳,大弟是元武宗海山。据史料记载,公元1307年正月,元成宗铁穆耳驾崩于元大都。当年5月,铁穆耳之侄、阿木哥之弟海山在元上都即皇帝位。按照旧俗,魏王阿木哥当时应担任各位宗王之首,为海山主持即位典礼。魏王碑是为褒奖兄长魏王阿木哥拥立其即皇位之功勋而建的。上都城内现存一件汉白玉碑首,为华严寺内碑亭中的遗物。上刻有“皇元敕赐大司徒筠轩长老寿公之碑”等字,这是华严寺第六代住持的功德碑。惟寿受封大司徒的爵位,可见萨迦派喇嘛在当时的显赫地位。此碑目前只有篆额,碑身不知去向。但仅此足以证实华严寺在上都城内的确切位置。2011年早些时候,日本明治大学樱井智美教授在《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48册)中,发现了收录在该书中时间为蒙哥汗六年(1256年)的《创建开平府祭告济渎记》碑文。此碑是忽必烈在即皇位之前,为了纪念开平府(即后来的元上都)的建立而立之碑。碑文不仅记载了1256年建立开平府初期的情况,而且也反映了当时与忽必烈继位前后有密切关系的政治问题。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记载开平府(元上都的前身)的石刻资料。《创建开平府祭告济渎记》碑高约106厘米,宽约61厘米,碑文记载了蒙哥汗六年(1256年),奉蒙哥汗之命,皇太弟忽必烈在滦水之阳(今正蓝旗滦河北面),使用版筑泥土建城墙的方式兴建了 “皇太弟府”,并命名为开平府。此事与《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岁丙辰春三月,命僧子聪卜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城开平府,经营宫室”的记载一致。在碑文中对蒙哥汗的称谓是“皇帝”或“帝”,碑中忽必烈被称为“皇太弟”和“王”。因此,撰写碑文的时间是属于蒙哥汗时代的,也就是在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前。据碑文说,忽必烈按照蒙哥汗的命令开始建造开平府。忽必烈在建成开平府后很快命人并按照唐、宋旧礼,派员到“五岳四渎投金龙玉册”祭告“天地神祗”。此碑是忽必烈派员来到山东的清源王庙(即济渎神庙)祭告岳镇海渎神时所立。在我国,古代天子凡遇有重要大事时,会派员到“五岳四渎投金龙玉册”祭告“天地神祗”。济渎河神在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被封为清源公,北宋仁宗康定元年诏封为清源王,金代仍将唐、宋之旧礼仪封之为岳镇海渎神。但是,按照古礼“投金龙玉册”的祭祀办法只有皇帝才能做。忽必烈在1256年还没继承皇位,至少从中国传统的礼法来看,忽必烈的行动在当时是违反制度的行为。可以推测蒙哥汗其后对忽必烈所管辖的京兆和河南“大加钩考”。是对忽必烈建造开平府前后的行动起了疑心。《创建开平府祭告济渎记》立碑的时间约在1256至1257年之间。此碑文中强调了开平府的设立是基于蒙哥汗的命令。碑文的最后部分还引用周公旦帮其兄长武王建立周王朝的基业为例,以此来歌颂忽必烈的功德。除了此碑之外,学界尚未发现其他资料中涉及到与蒙哥汗命忽必烈设立开平府的相关记载。因此,《创建开平府祭告济渎记》是迄今所知最早的记载开平府(元上都的前身)的石刻资料,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举凡在石碣、摩崖、墓志等大型物体上所书,有着勒石记功和纪念意义的比较庄重的书法载体,为碑。在资源上,元代碑刻的发现数量见诸于实物或记载的并不多见。元代的碑刻,当以才华横溢和有元一代书法公认的领袖赵孟頫居多。元代蒙古文字碑石包括蒙古畏兀字碑与八思巴蒙古字碑两类。现存蒙古畏兀字碑最早者为苏联列宁格勒博物馆所藏1225年的《移相哥碑》,又称《成吉思石》。现存八思巴蒙古字碑已发现者约有20余种。从元代文字拓本目录看,元代碑刻共有273种。已刊布的碑石分布散落于国内外各地。所以,弥足珍贵,传统的资源永远是蕴含丰富的宝藏。后人的解读和诠释有着重要的意义。要依据所收集到的碑或拓片,开展研究,提出思想学说。要与当代人审美体验相结合,集其大成,表现碑体书法的金石美、苍茫美和自然美。以成果展现为新自然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提供资源。元代书法登峰造极,碑刻的年代、形制、风格、类别多种多样,做为书法的一种存在形态,或是碑的学问,以其原生性、丰富性、生动性、开放性、生发力在当代华夏民族文化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必将迎来新的历史高潮。


上一篇:文心雕凤话上都——读书札记
下一篇:徐进昌与元上都的不解之缘

 相关专题:

·上都河文学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8016]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72801]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2941]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8421]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