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蒙元风云>>蒙元风流
  共有 13354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蒙古秘史》的语言特色

  发表日期:2011年10月21日      作者:甄达真     【编辑录入:admin

    无需做什么特别说明,谁都知道《蒙古秘史》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著作,是特别难得的专供研究蒙古族历史的著作,以其具有的特殊价值,特誉为蒙古族三大古典史诗巨著之首。凡研究蒙古族历史和成吉思汗,必得研究《蒙古秘史》,别无选择。同时,《蒙古秘史》也可以看成为当时蒙古社会的百科全书,社会形态、社会组织、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都可以在《蒙古秘史》里找到烙印和影子。这就是这部巨著的价值所在。

此外,《蒙古秘史》还是第一流的古典文学作品。北大历史系的余大钧先生说:“《秘史》在记叙历史时经常使用文学描写手法,刻画出许多个性显明的历史人物形象,在用散文记叙、描写时,不时插入押韵的歌唱。……《蒙古秘史》是十三世纪古蒙古语的典范文献,保存了大量古蒙古语语词,以及古蒙古语特有的语法。”蒙古族著名史学家道润梯步先生,在肯定《秘史》的文学性后,很具体地指出:“它依据生动的史实,运用形象的语言,发挥雄浑的笔调,毫不隐讳,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以成吉思汗为首的一大群人物,以战争为中心题材的一系列活动,书中人物之喜怒哀乐,七情备具,活灵活现地跃然于纸上,真是写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两位大师极有见地地点击到《秘史》文学性的根本要害。文学是人学,文学构筑的最基本元素是语言,没有好的文学语言也就没有了好的文学。《蒙古秘史》正是运用了独特的语言和独有的结构,写成了独具一格的史学巨作,它不是约定成俗的历史箸作,也不是《史记》式的人物列传,而是两种文体巧妙融合的结晶。真乃独树一帜!很值得推敲!

《蒙古秘史》的语言极有特色。首先是它使用了大量的古蒙古语语词,揭示了那个古老时代的社会特点。这些语词又多存在于口头文学的诗句中,于是作者在叙事或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了押韵的歌唱词。例如,诃额仑没有被困难击倒,她坚强地支撑着衰败的家,心中埋藏着希望,有人赞许说:

              诃额仑夫人生的贤能,

              坚强地抚育着幼子们,

              头上紧索着姑冠,

              身上严束着衣带,

              奔波于斡难河上下,

              采拾杜梨和野果,

              为糊口而辛苦劳作。

用诗歌唱答问题,这在《秘史》里到处可以找到,充分应用了流行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使作品既通俗又生动,又最容易在广大群众中流传。事实证明,通俗并不是庸俗下流。作品能得到广泛流传,民众不忘,那是好作品。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语言的通俗生动,并且广为草原人接受,这是很重要的。

其次,语言形象。在叙事时多采用形象的比喻,不以文字作冗长的叙写。而且比喻又特别明显,所用事物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里见到的,可以摸得到,可以看得见,以致叙事可以做到简捷明快。比如别勒古台代成吉思汗去请札木合出兵报仇,救回孛儿帖时说:“三姓篾儿乞惕势力袭来,使我居室空空如洗。我们是亲同兄弟的一家呀,你将怎样帮我们报仇呢?我兄衾中现已为半,爱妻被夺走,我们是心与肝样的亲兄弟,你将怎样雪我们的恨呢?”在讲兄弟关系时他用心与肝来比喻,很显亲近而又不可分离,就是一个生命体呀。又如,在描写成吉思汗的大军奇袭篾儿乞惕部落时,用了如下的比喻:

              从帐庐的天窗而入,

              撞塌他们生命的屋架,

              尽掳其妻妾儿女;

              撞毁他们的神福门框,

              将他们的百姓全掳。

这种描绘很生动,这里出现的画面,不就是一幅夺其家什的图吗!这是以家代部落的写法。对家(蒙古包)的理解是再通俗不过的,是人人都感到亲切不过的。很能打动人的情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一个胜利的场景。

一个性格坚强、身体健壮,置生死于不顾,作战时勇于冲锋陷阵,可谓是无畏的英雄。对于这样的人怎样描写才能得体呢?《秘史》是这样描绘的:

              横断临你的深水,

              为合汗赴汤蹈火,

             打碎你面前的巨石而冲锋。

             命令我来,

             我将踏碎青石,

             到达你指定的地方。

             有人侵犯于你,

             命我出击,

             我将踏碎黑石而去冲锋!

用深水、巨石、青石、黑石等鲜明、形象的事物去揭示一个概念,去描绘一个具体的人,是《秘史》的作者惯用的、且又是十娴熟的手法。同时,作者以深水做为情境,后面就用切合这个实际的巨石、青石、黑石来精巧地配合,多好呀!用巨石表敌人势力众,危险多;用青石表示敌人明显,没有隐蔽;用黑石描写敌人有阴谋,有陷阱,险情危重。其含意深,表现力特强。这又是极具匠心的安排,显示了作者的智慧和艺术技巧。在整部著作中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他的平时结累很丰厚,他随时都可将储存在脑海中的生动形象,鲜活的百姓语词,随时都可以巧妙地取来运用,且又是十分贴切,恰到好处。真乃艺术!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比如他在描写森林稠密时,说一条胖蛇也难通过,踏着鹿走的小路而行;密林保护了弱小如虱的性命;命中注定我是食残皮的乌鸦,我是吃小鼠的小鸟;我愿将狡兽驱赶到你的面前,让大腿挨着大腿,肚皮挨着肚皮;别中了有牙毒蛇的挑拨等等……作者几乎把生活中的常见物,都做为比喻物用来描述特定的对象了,他的智慧、想象力、艺术手法都很高超,可说是一位语言大师。还可以说,他将蒙古语微妙地使用到恰到好处的极致,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片纯洁的天篮色,真烂漫。

《蒙古秘史》还把成吉思汗创造和总结出来的军事术语,也唯妙唯肖地用比喻描述了出来,而且是通俗生动。在成吉思汗横扫乃蛮部时,他向英雄的铁骑下达作战命令:要如草丛般前进,摆如海子般阵,攻如凿穿般战。这是战略战术术语,是兵书啊!对于这三句战术原则,《黑鞑事略》中有精到的解说,这里不赘述了,让你去想象一下这些军事术语的内涵和外延。我只想说,这些生动的战术术语只能由成吉思汗创造出来,也只能在《蒙古秘史》里由著作者加以描述,也只能让熟悉和研究那个历史时期战术的专家理解。从这些战术术语中,我们可以发现成吉思汗的军事天才,他不唯上,不唯书,而且是前人没有说过,书本中没有记载,也学不到,也没有时间和条件去学习先贤们的书,他特别注重现实的条件,从多少次的战斗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战术思想,用独特的草原人的叙述方式加以概括,这才有了上述的战术术语,任成吉思汗熟练地应用。成吉思汗的独特军事才华让他取得了举世无双的辉煌战迹,令世界顶极军事家称赞,至今人们都称他为战神。从语言学的角度说,《蒙古秘史》是独辟溪径,显示了草原人的天才和能力。成吉思汗的战术思想似乎与三国时曹操的思想相一致,皆看到了战场上瞬息变化的特殊性。曹操谓之曰:“夫 兵形像水, 水之行, 趋高而避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成吉思汗是慧眼识相,他深知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中埋伏,布阵有效,攻则必胜,他终于总结出了自己战术。他与曹操思想相通也只是巧合,他是自学成才的统帅,而且是诞生在广袤草原上的一代天骄,用他一生的战迹书写了一部厚重的无字天书。

在《蒙古秘史》里还用雄狮、雄虎、雄鹰来描写战士的情怀,还用狗、狼、乌鸦来描写人的心态,唯妙唯肖,将许多个性独特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令人称奇。可以说作者将比喻用到神奇的境界。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但在约是千年前的蒙元时期就运用的如此好,实是值得大加称颂。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纵观《蒙古秘史》,全书的语言朴实无华,通俗且生动,不刻意雕琢却自然华丽,又丽而不媚,无处不散发出草原的浓郁气息。在叙事时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犹如散文化的叙事诗,犹如开放在大草原上的像繁星样的艳丽花朵,更其色味无穷,平添了无尽魅力。《蒙古秘史》是一本有自己语言特色的好书,很值得研读。

 

                   参考书目:《成吉思汗秘史》甄达真  子强译


上一篇:喝酒时,想想成吉思汗的劝告
下一篇:说说萨囊彻辰和《蒙古源流》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5474]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69291]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478]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551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