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读2010年第2期《民族画报》,一篇有关河南省南阳市蒙古族的报道,写的是:“河南省南阳市是河南省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境内有蒙古族人口6万人,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90%以上。分布在南阳市的13个县中。”
据当地晁陂镇的民族历史研究者王玉敬老师的考察:“在南阳境内的蒙古族以王、李二姓为最多。他们来自截然不同的宗脉:一支是自称为元代皇室后裔的王姓。分布在镇平、内乡、浙川、南召等县;另一支是元代功臣木华梨的后代,最初落居在洛阳西陂一带。后世中一支迁到唐河,社旗境内的李姓。”这里想介绍和联想元代功臣木华黎与河南安阳蒙古族的关系。
木华黎(1170—1223)蒙古汗国大将,开国功臣。扎剌亦儿部人。生于斡难河(今鄂嫩河)东。他原本主儿勤首领撒察别乞的奴隶,因其智勇双全,能征善战,又忠于主人而深得成吉思汗的赏识。战斗中木华黎被俘。成吉思汗不但没有惩罚他,还重用他,对他说:“你作我贴身的那可儿吧,日夜带刀可随意出入我的大帐”。从此木华黎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屡建奇功。随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屡救成吉思汗于危难之中。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时,因功受封为左翼万户长兼怯薛长,并领左翼第一千户,统汗庭以东至哈剌温只敦(今大兴安岭)的广阔地区。元太祖六年至十一年(公元1211—1216年),随成吉思汗连年伐金,大败金兵。1215年5月,木华黎带军取临潢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大名城)诸州县,大败金军于花道(今内蒙古赤峰市东南),进而克辽西重镇北京,遣人招降兴中府(今辽宁朝阳)。辽东、辽西诸州郡尽为蒙古军所有。太祖十二年(公元1217年)秋,成吉思汗诏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成吉思汗归漠北后,命木华黎经略对金战事和中原地区的治理。还赐给他誓券、黄金印,许以“子孙传国,世世不绝”,并赐以御驾所建九尾大旗,使他承制行事,如御驾亲临,将继续伐金的大权交给了他。同年木华黎攻下河北、山东诸州。1218年攻入山西陷太原、平阳等80余城。1220年秋入济南。1223年3月病死于闻喜(今属山西省),子孛鲁嗣位。之后木华黎的子孙多在元朝为官,有的镇守京都,有的留守上都,如木华黎的五世孙乃蛮台,“至顺元年,迁上都留守,佩元降虎符,虎贲亲军都指挥使,进阶开府仪同三司,知岭北行枢密院事,封宣宁郡王,赐金印。”还有一支一直驻守河南等地。
元朝末年,爆发了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统治。战斗中木华黎的后裔一部分随军北逃,另一部分战败散落于民间。“明朝初叶,因故滞留于内地,更名易姓,与汉族通婚后敷衍生息至今。”
“王老师的王姓族的始祖无真实名字记载,号‘二老’,二世祖号‘大老’,三世祖名贵,四世祖名宗祥。他们的墓碑上只有‘王公之墓’,均没有名字(名字是五世祖墓碑上才出现的),有明显的隐讳之意。只有二世祖的墓碑文字较多。此碑立于明嘉靖十一年,清咸丰六年重刻,文辞虽有隐讳,却明确记录着他们是元朝的后裔。”
“在晁陂王姓家庭中,广为流传的祖先碑位对联是‘宗祖蒙古,元迁燕京,明卜镇邑;初由二老,业创晁陂,统垂赵营,’末尾的地名可随着各自各所居住的村名自由变更。横额是‘我祖是皇’。近年来,两支王姓家庭中竞相洗印谓之成吉思汗的半身画像照片,对其倍加珍爱,显示出怀念先祖的至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