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京蒙古人、诗人延清亲眼目睹了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即庚子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空前浩劫,思想受到极大刺激,以其亲见亲闻和亲身感受形诸笔端,先后创作400多首诗,集中全面地反映了庚子事变前前后后多方面的情况:
惨睹帝京陷, 流离情不堪。 …… 夜半炮声起, 听之心骇然。 无屋不掀破, 有垣皆洞穿。 …… 穷搜遍城社, 遇者何曾饶。 衣并积尸委, 杵随流血漂。 …… 驱车怕过正阳桥, 弥望西南土尽焦。 难怪千家燕市哭, 真同一炬楚人烧。 …… 金穴铜山外, 难穷府库财。 一朝楂客至, 搜刮厌装回。
诗人延清又把这些反映1900年庚子事变的纪实诗诗作辑成《庚子都门纪实诗》六卷和《庚子都门纪实诗补编》一卷。该诗集初刻500部,“随手辄罄”,由于“索求者多”又再版印行。搜集研究我国近代文学资料的权威专家阿英认为延清所写的反映庚子事变的诗作是中国近代文坛以诗歌反映庚子事变的首推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所以,阿英于新中国成立后所编的《庚子事变文学集》收入延清的《庚子都门纪实诗》50余首。延清的这些诗歌以鲜明的反帝爱国立场,揭露了八国联军武装进犯的侵略性质和凭借船坚炮利强占天津、攻入北京的强盗行径,同时也揭发了国难临头时官吏汉奸们的丑恶嘴脸,并集中讴歌在战乱中涌现出的凤翔等拼死抵抗、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例如:
门外执鞭迎白帽, 座中行酒逐青衣。 豪酋也解怜狐媚, 丑类偏能假虎威。 …… 三跃阵前警堕马, 一麾道左耻牵羊。 将星夜半当门落, 痛惜将军呕血亡。
延清(1846――1917),字子澄,一字紫丞,号铁汉,巴里克氏,蒙古镶白旗人,先世为京口(今江苏镇江市)驻防。1846年延清出生于京口,少年失去父母,寄食姑夫文斗南家。不幸的遭遇使他从小养成勤奋刻苦的精神,从私塾启蒙到拜师深造,终日苦读,勤于练笔,打下了坚实的汉文化基础。他自幼攻读“四书”、“五经”,深受儒家“民本”、“忠君”和“匡时救世”思想的影响。他曾明言:“心斋师孔子,我岂礼空王。”他一生的仕途生涯说明他完全实践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延清博学多才,尤工诗文。他早年的诗作数首收入《梓里诗存》,已开始引起诗坛注意。 1874年登同治甲戍进士第,从江南到北京任职,历掌工部司务厅、屯田司、营养司、都水司、宝源局印,为官清廉,曾受到光绪皇帝亲谕褒奖。 1875年,即光绪元年,进京后的延清与延松岩、崇仲蟾、李钟豫等结为“七曲诗社”,正式步入诗坛。从1875年加入七曲诗社到1900年庚子事变长达25年时间里,他先后有《蓬莱仙馆诗》两卷、《丙午春正倡和诗》《锦官堂七十二侯试律诗》《锦官堂诗草》等诗集结集成册或刊刻印行,但成就并不是很大,其所作数百首诗中,大多为酬倡赠答、模 山范水之作。 1904年延清由工部郎中迁翰林院侍讲学士,1908年曾奉光绪皇帝之命赴外蒙古,奉使车臣汗部。其间,行程近万里,塞北内外蒙古的山水风光、民情习俗等进一步扩展了其生活视野,激发了新的创作热情,使诗人以沿途见闻为题材又集中创作了400余首诗,1910年回京后辑成《奉使车臣汗纪程诗》三卷。同年升侍读学士,并被派充文职六班大臣,官至二品。 延清《奉使车臣汗纪程诗》的题材范围则是诗人奉使车臣汗部沿途的所见所闻,对沿途自然景物的描写,从山川草原、季节气候到牛羊毡房等,诗的数量很多。如《初行草地二首》:
边陲春到晚,草未绿蓬蓬。 洒润久无雨,嘘枯唯有风。 牛羊啮平野,鹰隼下遥空。 纵目毡庐外,夕阳山外红。
写初春的草原风光,抓住了苍茫无际、驼走鹤鸣、沙井清泉、风嘘枯草等有特征的景观,颇为传神。诗集中,延清还对蒙古地区历史沿革、民俗习俗以及蒙古地区某些社会问题,多有描写和评述。 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1917年诗人去世,延清退隐不出,以“搁笔老人”自号,停止了一段创作。但是,闲居中他仍以鉴赏文墨、刻印诗书为乐,编刻了满洲、蒙古、汉军八旗诗人诗集《遗逸清音集》,并在搁笔六年后又创作诗数十首,收入《锦官堂诗续集》,内容多为怀旧之作。 延清留有一千数百首诗作,是在整个近代的蒙古族汉文作家中写作时间最长、创作数量最多、作品成就最突出、反映现实最深入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延清诗歌的语言在炼字、炼意方面多所创新,套用前人的俗滥之词少,出于个人的研炼之语多,显示出其运用语言炼字、炼句、炼意、炼韵的深厚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