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建筑的北京妙隐寺白塔
摘要:该论文认为北京没有30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而只有700多年历史的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国际都市,不承认北京与蓟城、南京、中都有渊源关系。
关键词:老北京 城市 元大都 民族问题
北京市是只有700多年历史的新型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所谓“老北京”,只能从元朝时期算起。
今北京城的前身是元朝时期的大都。元大都与金朝燕京无任何关系,1215年元太祖成吉思帝统一燕京之前,燕京城于1211年的一次大火中早已成为一片废墟。所以,自从1264年起(又过了50年)成吉思帝的孙子元世祖忽必烈建都城时,选择了在燕京遗址东北的新地方,先在今大兴区设立大兴府,之后在大兴以北的现在的故宫一带新建了一座大都市——元大都。
北京城并不是像众人所说的三千多年以前就有的。在这里,我们所议论的,不是燕山一带的地方志,而是北京市城市发展史。地方志可以谈城市(如果有城市的话),也可以不谈城市,而城市史必须谈城市。其城市人物活动,谈也行,不谈也可以。北京,作为城市,它没有3000多年的历史。说“公元前一千年北京的名称叫做蓟,是周朝所分封的燕国的都城”、“公元938年,崛起于北方的契丹族政权辽朝,以蓟城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女真族金朝继辽之后于1153年正式迁都这里,名为金中都”,甚至很明确地说:“蓟城,可以说是北京最早的前身。”这些所说的“蓟”、“南京”、“中都”,都指的是今北京城西南郊外的地方,不是今北京城本身。并且就是这些北京城以外的旧城,从来也没有当过全中国的正都。
契丹族建立的辽代先后设置了五个都城,即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南京幽都府(后改称燕京析津府,今北京西南)、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和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五京之中,上京为首都,其它四个是陪都。
就是金朝时期,金代有六个都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东京辽宁府、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西京大同府和南京开封府。这五京均为陪都。首都是“中都”。1153年金海陵王把皇都从上京会宁府南迁到燕京,对城市与宫阙进行了扩建,改名为中都,使之成为其首都。但是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国家,当时还有南宋、西辽、西夏、大理等许多国家。因此说,燕京只是女真人金朝的首都,并非全中国的首都。真正的北京城是从元朝开始在燕京旧地东北地方新建的,并第一次成为全中国的正都。所以,现在的二环之内和其北部一带才是真正的老北京城。
正因为,元世祖是新建北京城的,所以北京刚开始修建的时候,今北海公园以东地方是一片百花盛开的大草原,没有一个城市建筑。北京是在一个空地上白手起家的。又说“元大都使北京城搬了一次家”,这也不对。一部《美丽的古都》小册子,说“现在,在北京西南部中都城的故址上,已经很难见到当年的遗迹了”,“元大都既然是在中都城之外另择新址兴建的,因此它完全可以按照一个周详的蓝图重新设计的”。金燕京城早已变成了废墟,从那里还能搬什么建筑物呢?
北京是蒙古人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起来的城市。
1215年蒙古军占领金中都后一直派官员统治和管理,元大都的一些早期工程,其实也从那时起就陆续开始了。同年,成吉思帝全面占领金中都(今北京西南),之后蒙古一直委派亲信长官管理燕京地区军政事务。木华黎国王及其后代是中原汉地(包括燕京地区)的最初最高的军政长官和统治者。具体管燕京周边的官员有耶律楚材、失吉胡土虎、牙剌瓦赤、赛典赤等等。
1219年道教领袖丘处机受召,西行万里,为正在中亚远征的成吉思帝讲道。成称其为“神仙”,丘尊成为“圣主”。当丘处机返还燕京后,成吉思帝赋予圣旨,凡全真道士免征差发税赋,并命令丘处机在燕京修葺白云观,成吉思帝赐名长春宫。成吉思帝还正式任命丘处机为“国师”和“帝之尊师”。从此终元一代道教盛行。所谓“西元1224年,长春真人邱处机应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赐,主持该观,因名长春宫。”更有一首诗为证,正是:世祖兴元日,真人独召邱。片言能止杀,万里不虚游。羽蜕长春观,池枯太液流。谁载释老志,乃与帝师俦。(清·朱彝尊)
元太宗窝阔台时期(1229~1241在位,共12年),曾在燕京开设国子学(具体校址待考),教授蒙古生徒,其主持者为杨惟中、冯志亨和李志常。元宪宗蒙哥即位后,即有令道士冯志亨退还所占孔庙及其田产,付予燕京儒士主领之旨。这道旨意的发布无疑是与忽必烈相关的。
1251年,蒙哥即位后,其弟忽必烈受任“总领漠南汉地军民事”。他于是南下进驻扎忽都之地,开藩府于金莲川,即后来的元上都。忽必烈任汉地总领10年。其间,他所总领的地域是除了漠南蒙古外,整个蒙古已占领的中原地区,包括燕京一带。西安、邢台、河南等地,是他的个人直接分地。
早在1252年,汉地总领忽必烈刚到金莲川便开始关心和对大都的建设工作。也就是,他在北方草原兴建金莲川幕府或称元上都(今正蓝旗上都镇)的同时,已经考虑了在燕京新建一座都市。
1252年,张德辉与金元之际的著名诗人元好问往觐汉地总领忽必烈,并恳请他接受“儒教大宗师”的尊号,忽必烈总领欣然接受。张德辉等又奏请遵照元太宗窝阔台时期考选儒士的规定,蠲免儒户兵赋等负担,忽必烈总领概予允准,并责令有司切实奉行。同年2月和6月,总领忽必烈两令魏祥卿和杨惟中传达令旨,命时任燕京等处行中书省事的断事官牙剌瓦赤等修复燕京孔庙。第二年又命令时任燕京路都总管的赛典赤负责缮修,使久已残破的燕京孔庙焕然一新。
1254年,道士冯志亨等复图占夺孔庙及其田产,总领忽必烈又两颁令旨,亲予批断,且对燕京的儒士与官员们表示:“以后我与你们做主!”“秀才每(们)有的公事言语,你休怕,我根底奏将来者。”(《析津志辑佚》)这时的忽必烈,俨然以儒士们的保护神出现,他在燕京修复孔庙,不无道理。于是,汉地总领忽必烈的“爱民之誉、好贤之名”,很快在汉人儒士中传布开来。儒士们形容是“天下望之,如旱望雨”。他们交相荐引,纷纷投附到汉地总领忽必烈的金莲川幕府去了。
1256~1259年,开平府宫城(元上都前身)三年告成。1260年3月,汉地总领忽必烈高升为皇帝,即元世祖。忽必烈是名副其实的大元帝国的开国皇帝,开平府一直是其实际上的都城。初期,元中书省设在开平,燕京仅设行中书省。因此,元朝的起始年份应从1260年算起,这样比较合理。忽必烈成为中原汉地皇帝,是有其缘由的。他父亲拖雷家族的分地一直以来在汉地邢台。他本人也从小就深受汉文化的熏陶,汉文水平已经到了能够用汉字写诗,有其汉文诗《陟玩春山纪兴》为证,后还有忽必烈的《圣训》一书问世。加之,他有10年出任汉地总领的官场经验,又是儒教大宗师。总之,元太祖成吉思帝的后裔到了其孙辈(50年之后),已经相当汉化了。忽必烈采行汉法有理!忽必烈出任中国皇帝,更是历史的必然。正如中原汉地的知识分子普遍认为的,忽必烈确确实实是“中国之主”!然顺便提一句,当时忽必烈采行汉法是犯了蒙古人忌的,北方蒙古贵族反对他,亲属西北王海都反对他,连亲弟阿里布哥更为反对他,至今蒙古国人也认为他太汉化了,不是蒙古皇帝;中国南方汉人则认为整个元朝是对中国的侵略,元朝的很快灭亡是命中注定的,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蒙古人必须要“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今人著作梅毅《帝国如风》之语)。极力反对忽必烈的一个腐败小朝廷——南宋宰相文天祥才是真正的汉民族英雄,又是一个“反潮流英雄”!这是不合理的,最起码不符合马克思学说。其结果,忽必烈在中国南方和北方中间,闹得两头不是人!这是有些冤了忽必烈的。
基于以上的识基,现在一些学者也不敢承认或不相信,像北京这样的现代化的国际都市,最初还是蒙古人忽必烈所新建的。如果他们要写一部书介绍元大都,那前半部必定要硬着头写写3000多年前的北京周边远郊的蛛丝马迹,有也写,没有也写,实在不成编故事,因为已经计划好的书的前半部不能没有字吧。搞繁琐哲学!列出甲乙丙丁,像小脚女人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我是反驳这种观点的。我写此论文,其初衷也就在此。一部100页的小册《美丽的古都》,其中元大都的介绍区区的占了4页!真是“北京保卫战”士呵!除了仅仅4页的大都简介外,其余全部是所谓“北京前身”的、3000多年前的“蓟城”,或明人如何英勇反抗蒙古人侵略的所谓“北京保卫战”之类的故事编造,或明人如何镇住前朝的“风水”,拆除元故宫,在其地堆土成“镇山”,从而建立光辉的明朝都城的光荣革命史。明红军,拿一个自然建筑,出什么气?今人又大写特写一部破坏或浪费史,如何提高自豪感?如果实事求是地写古都,就写元大都,足矣!它既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自尊心,更能论证中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这样一个客观真理。比如,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是由羌族建立的;商朝是东夷族建立;两周是羌的一支——周族建立,等等,等等。如果,因为元大都是北方蒙古人南侵而建立的,非得在其周边地区寻找出一些所谓“古迹”,那么,蓟是由周朝所分封的燕国的都城,而周朝又是羌的一支建立的;辽朝以燕京为陪都,改称南京,而辽朝正是蒙古人的直接先民契丹人建的;金朝以中都为首都,而金朝是由满族祖先女真人建的,并且蒙古人与满族也有渊源关系。何况蓟城、南京、中都,就城市位置和城市建筑而言,与北京一点关系都没有呢。
历史的实际,一再证明,元大都就是由忽必烈亲自组织,在一方新地上新建的城市。以下继续看实际建城过程。
1261年10月,元世祖忽必烈皇帝始修燕京旧城之东地区,但这只是为防御其亲弟弟阿里布哥南扰的临时措施。
1262年,忽必烈就已经开始修复了琼华岛(今北海)。琼华岛山顶原有广寒殿,金元之际,被全真道徒所毁,忽必烈予以重建。在建大都期间,忽必烈就是以琼华岛的广寒殿作为行宫度冬的。
1264年8月,元世祖颁布了《建国都诏》,决定在幽燕之地建立元朝国都,命刘秉忠带领选址、设计和领导。诏上虽然还说过“改燕京为中都”,但这只是名称上的事,这“中都”治所不在原燕京遗址上,而且在其东的大兴。所以,李治安《忽必烈传》也说“忽必烈本人常在冬季驻帐于燕京郊外”,而不是燕京城内,因为燕京没处可驻。如果说燕京与北京有一定的承继关系,那只是名称和燕山以南之地的继承。
刘秉忠完全撇弃金中都遗址,而另选其东北以琼华岛为中心的湖区及其四周的旷地作为新址,在这旷土上新建了元大都。筑城工程在张柔的具体指挥下于1265年正月正式开工。
1272年2月,忽必烈正式改中都为大都,3月15日,一个金铺朱户、丹楹藻绘、富丽堂皇的元宫城(址在今故宫和景山公园)竣工。元大都的全部工程历时23年于1287年才告竣的。
元大都是当时在世界上也最先进、最豪华的大都市。周游世界的意大利大旅行家马可·波罗见了大都惊奇地感叹道:“那里有一个又大又繁华的古城”、“城是如此的美丽,布置得如此巧妙,我们竟是不能描写她了!”
元朝以大都和上都为首都实行两都制,给我们留下了广袤的土地和地上地下丰富的资产,更给我们留下了空前大一统的各民族大团结的子孙后代,何况这还只是元朝整个领土的三分之一的地方呢?
元大都就这样辉煌了103年。元室北迁、北京被明朝统治之后,明军“对元大都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今天人们能够看到元大都遗存只有元妙应寺白塔、国子监、孔庙、钟鼓楼、元大都土城遗址等少有的遗产。后人,为了纪念元朝知名人士而建立的建筑还有耶律楚材祠(颐和园内)、郭守敬纪念馆(积水潭西)、文天祥祠(东城区府学胡同)、酒仙桥(东四环外)等。
明朝初年,北京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不是国都,而只是明燕王朱棣的王府所在地,明朝的首都一直在南京。元室北迁半个多世纪以后,于1421年明成祖(永乐)朱棣才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北京这才正式成为明朝的首都了,但还不是全中国的首都,因为这时在中国北方还有北元,北元以和林城为首都,同时北元政权一直与明朝对峙着,后来又出来一个后金(清朝)。
明朝时候北京城的最大的变化就是:由于大元国的故宫被烧毁,成了现在的景山公园,所以明朝大兴土木建筑了现在的北京故宫。除原元大都北城墙南移约2、5千米,放弃了北部城区,南墙扩了千米之外,明朝基本上沿用了元大都旧城。明紫禁城的位置就是元宫城南部的大明殿。
明朝初期的起义军对元大都的图书进行了一次“焚书坑儒”,到永乐年间才编写了不朽之作《永乐大典》。有人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是迷信的”为前提,为“明朝统治者对元大都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拆除元故宫、进行焚书坑儒寻找理由,这是不可取的。由于元故宫等主要建筑被破坏,所以明成祖调用“民以百万之众”用15年时间重修了一次紫禁城,耗费钱财难以计算,明朝全国各地担负繁重劳役的人民更是不计其数。
到清朝,第一次恢复了北京城原有的全中国统治中心。清时的北京又一次得到了大的发展。这是因为,清朝不但推翻了明朝统治,而且又统一了北元蒙古族地方,北京再次成为了世界东方大国的首都。满清统治者没有对前朝都城进行破坏,而且很好地继承了明朝留下的宝贵遗产,仅仅对紫禁城内的建筑物作了重修和局部改造,这就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一座规模宏伟、举世无双的古都了。持续了267年的清朝对北京的贡献主要是开发了北京西郊的园林风景区,其中最突出的乃是今天保存完好的颐和园和已成废墟的圆明园。
在中华民国时期,初年的北京是北洋政府活动中心,蒋介石政变以后以南京为首都。所以,在封建社会里,北京城最发达的是元、清两朝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再一次成了全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于1949年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直到现在。众所周知,今天的北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一日千里、空前繁荣”!
总之,今北京市只有7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元朝、明朝、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作者简介:元都文化研究学者,现任元上都研究会北京联络处主任。主要著书有《成吉思帝语录》《中国南北》《城市蒙古人》和书稿《上都与大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