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蒙元风云>>风云人物
  共有 9666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成吉思汗的和谐思想及作用初探

  发表日期:2007年12月11日      作者:焦福宝     【编辑录入:admin

和谐思想最早出现在《国语》。《国语.郑语》记载,周幽王八年,郑恒公与太史伯谈论“兴衰之故”和“死生之道”时,首次提出“和”的概念。史伯说:“虞幕能听协风,以乐万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者也。”(《国语.郑语》卷十六)意思是虞幕能够“听知和风,因时顺气,以成育万物,使之乐生”;夏禹能够熟悉水性,因地蔬导,“使人物高下,各得其所”;商契能够了解民情,因伦施教,使百姓和睦,皆得保养;周弃能够播种百谷,繁育蔬菜,让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自古以来“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十分突出的位置。“蓄之以道,则民和”、“礼之用,和为贵”、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以及后来的“天人调和”、“和睦相处”、“和衷共济 ”等,无不体现了“和”的思想。                

中华民族自古就形成了追求国家的和谐,民族的和谐,家庭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的传统美德。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安宁,国家的兴旺,都有赖于内部成员的和谐和团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上下一心,精诚团结,无论外部环境多么恶劣,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否则,外部条件再好也无济于事。齐家如此,治国也如此。成吉思汗之所以走出困境后而崛起,成为一代天娇。是他能够从王朝兴替、社会变革中不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他深深体会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我们在研读成吉思汗征战史时会发现,他之所以能够战胜所有的对手成为胜利者,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比较重视搞好内部团结,依靠自身团结的力量战胜分裂的力量,这个团结就是“和谐”,就是形成的和谐思想及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理念。它是成吉思汗家事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胜利的法宝。他后来的继承者忽必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和谐思想并在建立元朝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说他们所建立的征服王朝是军事上的成功,倒不如说是他的和谐思想及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理念发挥作用结果。本文拟对成吉思汗的和谐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成吉思汗和谐思想的形成

1、诚实守信

 成吉思汗把诚实守信作为重要的道德标准和用人原则,并规定凡背弃故主,擒杀故主前来投降的人一律斩首,凡放走故主逃逸或掩护故主对成吉思汗坚决抵抗的给予赞扬甚至重用。久而久之,蒙古社会形成了崇尚正直和忠诚的社会风尚。敖里别里安称赞说:“虽然无神也无法律,但他们自动尊从自然法,他们对所有污浊的罪恶,不道德的行为是憎恶的,盗窃、撒谎被视为极端可耻的行为。”([]小村高四郎《成吉思汗》第218页)可见统治者言传身教深刻地影响着百姓的思想行为。

蒙古人自古以来具有“其俗淳朴而专心,因此不自食其言”的优秀品格。这种朴实真诚的优秀品格的构成,源于草原游牧生活的自然环境所陶冶,更与成吉思汗的治理有关。成吉思汗认识到,要整治蒙古社会的混乱局面,必须从治人开始,必须消除社会上一切欺诈风气,以原有的为人真诚朴实的风俗来统领所有臣民的思想。他说:“衣服肥了是穿者的负担,鞍子重了是马儿的负担,福气多了使人平庸,排场大了使百姓遭秧。如今我治蒙古,举国臣民皆无二心,我虽身着皮大衣,看起来十分粗俗,然而众臣民决不另眼相看,反而会加倍尊敬于我。这些礼乐仪仗龙辇凤轿,令人生厌,我们不宜提倡,上应以仁德取信于民,下应以忠厚为主效力。如此虚张声势,日久天长,必使人主臣仆心生傲气,有碍于将相臣仆尽忠效力……。如今我蒙古国刚刚立国,便居功自傲,一则有碍于新降者本意,二则会使子孙后代居功自傲,以至丧尽奋发之志,一蹶不振。”(《青史》下册500页)成吉思汗以身作则,不搞个人崇拜,要求部下平时对自己直呼其姓名,并规定自己和自己的继承人只称汗或可汗,不准使用尊号,所以他的书信和封册中“毫无何种荣号附丽其间”《多桑蒙古史》上册150161页)。他事必亲躬,从谏如流,数十年如一日,布衣粗食,力戒奢华;行则鞍马,止则军帐;身先士卒,亲冒矢石,以热情好客而闻名。素不相视的人只要进了家都以酒肉款待和留宿。这是世代蒙古人以成吉思汗和谐思想和蒙古人的传统习俗来教育子孙后代而使蒙古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世代相传。

2 、 尊长爱幼、团结互助是古今蒙古人的突出道德品格。

成吉思汗用教育引导和法制德治相结合的措施,使蒙古人养成文明教养、尊长爱幼团结互助的目的,让人们受传统文化习俗的约束和在现有秩序的环境中生活,达到社会的和谐。他说:“凡是一个民族子不遵父教,弟不聆兄言,夫不信妻贞,妻不顺夫意,公公不赞许儿媳,儿媳不尊敬公公,长者不保护幼者,幼者不接受长者的教训,大人物信用奴仆,疏远周围亲信以外的人,富有者不救济国内人民,轻视习惯和法令,不通情达理,以至成为国者之敌,这样的民族,窃贼、撒谎者、敌人和各种骗子将遮住他们营地上的太阳,这也就是说,他们将遭到抢劫,他们的马和马群得不到安宁,他们(出猎)打先锋所骑的马精疲力竭,以致倒毙,腐朽,化为乌有。”(《史集》第一卷354)他想往的百姓生活是和谐有序的。成吉思汗从小失去父亲,是母亲把他们兄弟养育成人,他深深地爱母亲,并以自己的母爱感情教育臣民们“忘记了心爱的母亲的恩情,拿无理的话来使她伤心的时侯,后悔也就晚了,忘记了亲生母亲的大恩拿废话使她灰了心的时侯,以后再也不能使她愉快了。”(《蒙古秘史》卷4,第147节、第254) 成吉思汗的幼年时身处逆境中,尤其是他父亲死后,家境败落,生活坎坷,使他体验到社会下层百姓的生活,感受到家庭的无助,人情的淡泊,社会的无道,战争的残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子不尊父教,弟不听兄言,夫疑其妻,妻悖其夫”。没有诚信可言,这就趋使他树立起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大同一体、济世兴邦的宏伟志向。

他把孝敬长者,尊长爱幼,遵守家规作为一个重要的做人准则和用人原则之一。他对子孙和部将非常注重这方面的教育。他说:“幼者见长者,长者未问,幼者勿先发。”意思是对长者要亲善和蔼,要有礼貌。他认为一个民族失去了这种美德,“家则丧,国则亡。”成吉思汗身体力行,孝敬长者,如:对其母亲诃额仑特别敬重,他母亲也常教育成吉思汗。他对尊敬长者的人十分赞赏,这体现在他的用人原则上。他认为治家和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能辖十人者即能辖万人,能理己事即能理国事,为国御敌”。他提倡“尊长爱幼,以孝治家,以孝治国”。若能做到这些,百姓就会效忠于他,不致“家丧国亡”,因此,“尊敬长者,遵守家规”的“孝亲”思想成为成吉思汗和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含有“忠君论”的因素。

3、成吉思汗把团结统一与自己的大业联系起来。

他教育诸子说:“一支脆弱的箭,当它成倍的增加,得到别的箭的支援,那怕大力士也折不断它,对它束手无策。因此,只要你们兄弟相互帮助,彼此坚决支援,你们的敌人再强大,也战胜不了你们。”(《世界征服者史》上册第23)由于他一生注重维护团结统一,和谐共处,他生前国内没有出现过一次内哄,大臣中没有一个背叛者,他死后第二年里,国家没有君主,也没有出现过分裂。足见他的和谐思想多么深入人心,倍受世人赞誉。                                                           

蒙古军队和部众是在各部落互相残杀之后相继统一在成吉思汗的麾下的,成吉思汗的军队内部矛盾错综复杂。为了使多民族和多地区的人们能在一个新的政治制度下生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必须运用法律手段来治理,如成吉思汗的法律规定:“说谎者死。(王国维遗书《黑鞑事略笺证》第15)。”《蒙古地方法制史概要》中记裁:“汗命其人民凡是所给之肉,在给肉人食用前禁止食用,即令给肉者为王公,受肉者为俘虏,亦同”,“汗规定凡客人未来时,禁止在招待客人前,主人先吃饭,禁止在朋友吃饭前,先饱食”,“乖马经过饥饿人身旁者应下马,不待该人同意即应给予食物,供食的人不应拒绝做过路人的朋友”。这样从法律上规范了社会道德准则,为形成人们之间互敬互爱,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美了好社会风尚创造了条件。

成吉思汗为促进蒙古人团队精神和整体观念,制定了“战场上不得遗弃伤员,否则一个小队的官员皆要处以死刑,不得无故牺牲一个士兵的生命,否则那颜就犯不可赦之罪。必须抢救被敌人俘虏的将士,如果十人队中有一人或更多人被俘而他的同伴不去抢救,那么这些同伴将被处以死刑。这些札撒不仅迫使官兵紧密团结,为在战场上战无不胜培养了人们的亲密友爱的关系。”长官和士兵之间意志的统一性,使人们形成了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道德情操。“历史上未曾有过,任何王朝的帝王拥有像鞑鞑的军队,如此坚韧不拨,对饱暖感恩图报,在顺逆环境中服从其将官。”(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第23-46)成吉思汗在军事上的成功,战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作风,是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效益的充分体现,也练就了蒙古民族的民族精神和顽强意志,也是和谐思想的最集中体现。                   

4、重义气思想

他重仁义、礼仪、道义、侠义、情义、义气等。这些包括在“恻隐之心”和“知恩图报”等方面。这是他做人准则和行为规范,也体现了和谐思想。俗话说,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恻隐之心”、“知恩图报”是必不可少的。主要表现在关心别人怜悯别人上。征战中有将士受伤,他常常亲自看望,有时还亲自负以善药。如:成吉思汗与“王罕对阵于哈刺真,师少不敌‘畏答尔’先出临阵,大败之,至膊时,尤追逐不巳,敕使止之,乃还;脑中流矢,创甚,帝亲付以善药,留处帐中,月余卒,帝深惜之”。他把伤员的痛苦当作自已的痛苦,亲付以善药,希望能使伤员活下来,表现了他对将士的怜悯之心。这是重情义的表现。他认识到重情义的重要性,“以义感人者,人亦义而应”,从而赢得了众人的拥护。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都是用以描绘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但是“和谐”是要以事物的矛盾和差异为前提的。这种状态是秉承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当前与未来的结合上,所要致力于解决用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国家的昌盛和人民民主是和谐的前提。文化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和为根。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文化建设地位重要,作用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的就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二、成吉思汗的个人素质和修养

他成年以后言行与思想反映出:他敬天祟祖讲忠孝信义,坚毅骁勇,恩仇必报;他纪律严明,执法公正,知人善任,惜人才,能纳谏。成吉思汗多次九死一生的磨难和母亲诃额仑要求他成为成大业的英雄后代的淳淳教诲,终于使成吉思汗形成杰出的个人素质和修养。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注重个人素质和修养,难以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人的个人素质和修养不是自我形成的。成吉思汗自我修养和素质形成过程,就是他和谐思想和谐文化的形成,这一思想能够长期在蒙古社会中“深入人心”起着稳定人心、巩固和维护封建汗权统冶的特殊作用。这与他长期注重个人素质、修养形成的人格魅力和和谐文化观念、德治、法治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1、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自我完善、自我控制力的培养。“和自己的心进行斗争是难堪的,但这种胜利则标志着这是深思熟虑的人。”(德莫克里克)成吉思汗说:“若想修身,必先修心,责人之前,必先责己”。“德治理论首先强调以德修身自身修养是治国的根本。”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要治理好国家首要的是要修身,身修才能齐家,进而治国,最终才可以平天下,如果不修身,治国、平天下只是一句空话。修身不仅是明明德处世,求知的需要也是治国的根本所在。成吉思汗说:“美人和名马,谁都是喜欢的。然而,只醉心于这些,那就要身败名裂”。在对待喝酒上,成吉思汗非常厌恶酗酒,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和诲气的根源,必须加以约束。他说:“嗜酒者昏,心手无主,执业俱废,酒之乱性,不问人之善恶也。君嗜酒则君失职;百僚嗜酒则臣失职;将哮嗜酒则军制驰,兵嗜酒则事变生;常人嗜酒则将倾家,仆役嗜酒则将受责。不得巳节饮,一月三次足矣,或二次。能不饮者尤加人一等。”还说:“是物(指酒)少则发性,多则乱性”。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指出了滥饮的危害性,如果帝王、武将饮酒过渡,有损健康,败坏事业,连统帅部下也成问题。国家就会走向没落,人们就会变得游手好闲,好吃懒做,贫困潦倒,由此引起伤风败俗的不雅行为,因而,他奉劝人们要有节制,决不可堕入此道。成吉思汗也爱酒、爱色、受马,然而确能严格节制,显然与他注重个人修养有关。

2、知错必改,闻过则喜。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人人难免有过错,问题是有了过失能否做到认错改错,良心上进行自我遗责?做到这点很不容易,成吉思汗做得很出色。《蒙古秘史》记载:有一次成吉思汗和其弟合撒尔射死别可贴儿之后,受到母亲的责备时,他说到:“受母之怒(),惧则惧矣,上羞则羞矣,吾其退手!遂退去。”成吉思汗很注意良心上的“慎独”,即在外活动无人监督的时侯,也要谨慎地遵守道德原则,不可放纵胡为,这也体现其修养。有一次,成吉思汗灭掉蔑儿乞惕部时,有一个首领为了表示友好,令其女旭日仁与成吉思汗结了婚,当即将回到大斡耳朵时,成吉思汗深感不安,并告诉众将官说:“我在小孩儿时,订了婚约而结婚的妻子孛儿贴是我家中主妇,我的孩子们的母亲,我那高贵的父亲给我选定娶下的人,但在阵前我又和旭日仁结了婚。现在我怎么能到在家的妻子孛儿贴面前见面,我在新附的陪臣们的面前丢人是可耻的,我忠诚的大将军们中间哪一位先回去向孛儿贴夫人说明我的苦恼。”这体现了他的修养。历史上哪个帝王没有妃嫔充塞前宫后院,而作为汗的成吉思汗背着皇后在外结了婚,感到非常羞愧,从而在良心上做了自我谴责。正是“只有克服了自己的人,实际上才是最高的胜利者。”

3、体察下情,甘受劳累。

成吉思汗强调一个人想要承担天下“大任”就要有甘受劳累的修养功夫,即“苦其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修养功夫。因此,他选任将领也是接照其修养标准来选择。他说:“只有自己知道这种饥渴并依据别人的情况,只有在行军时能考虑不让军队饥渴、牲畜消瘦的人,才能配担任首长。”只有白己甘受劳累,才能了解别人疾苦,才能使人取得欢乐和幸福,这也是以己度人的修养方法。他能自已宁愿受劳累之苦,也先让别人尝受快乐,正是由于他这种德行,而招致许多人都投靠他。

4、言传身教,树立形象。

      用以鼓舞士气,征服人心。成吉思汗非常重视道德的威慑和感化作用,他深知言传身教效应,每次出征前都向部下历数敌人的不道德行为,激发士气,自己做到“轻财重义,与士同苦”。对违反政令军纪者一律严惩;对那些忠诚有才华的人,不论出身贵贱都委以重任,因而深得人心,树立了崇高形象,以至成吉思汗的名字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成了希望和胜利的象征。

5、内部民主,作风良好。

       成吉思汗打破了旧道德观念的束缚,适应了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注重繁琐的礼仪,而是注重个人品质,不高高在上,而是易于让人接受。他非常重视内部团结,要求部下必须身体力行遵守封建的道德规范,自己也以身作则。这样在内部建立了近似平等的人际关系,部下都绝对终于他,他也慷慨大方赏赐部下,加之他足智多谋,以信取人,深得臣民拥戴。这些正是他能够统一蒙古高原的保证。

总之,成吉思汗认为,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才能担负起天下“大任”,从而达到“修己以安百姓” 、 社会和谐之目的。        

三、 成吉思汗和谐思想的可借鉴因素

成吉思汗的 “孝亲思想的精华。他讲的 有尊敬父母,瞻养老人,以和悦的态度对待古人的含义。他认为父母是费尽心机抚养子女的,所以子女必须孝敬父母,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就谈不上什么了。这些思想应继承发扬。

他讲“诚实守信 ” 的含义是说话做事言而有信,不说谎话,说话要算数。他反对朝三暮四,反复无常,言行不一。他与朋友患难与共重义守信,以“守信”作为衡量道德品质的标准,坚持以信择人,以信律己。这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重“义”在成吉思汗身上包括多种含义。就“仁义”而言,有同情别人,关心别人的一面;就“侠义”而言,有着“见义勇为”正义的内容;就“礼义”而言,则有“礼尚往来” 的内容,这里如果剔除封建糟泊,不失为一种蒙古民族精神 。他特别注重“道义”上的胜利,无论是讨伐一个国家、一个部落或某个人时,都要师出有名。《元史新编》说他“豁达果断,轻财好施,注重信义,与士同苦”。

他个人品德修养方面有许多可取之处。他谦虚好学,虽然智勇过人,“ 人虽生而聪明,若不教亦不能成为智者,” 他提倡自胜者强,严己宽人,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对他人耐心教育,这不失为一种美德。他“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也就是知错改错,良心上进行谴责,而且进行“慎独”,毫不隐瞒自己的过失。他还提倡“吃苦耐劳,换取快乐”的美德。因而当时的蒙古人有着一种甘受劳累,勇敢无畏的精神,“在艰难困苦的境地中,他们毫不抱怨倾轧”,这是成吉思汗言传身教的结果。以上这些都是成吉思汗和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今可资借鉴的内容。

总之,人类总是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以必须要形成一种和谐思想,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来维护人类的共同生活的文明成果和建设美丽的家园。学习借鉴成吉思汗所提倡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三个文明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20071210


上一篇:忽必烈在文化建设上的作为
下一篇:锡林郭勒草原曾是华夏文明的支源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8019]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72806]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2942]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8424]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人:匿名

IP:222.182.18.90

发表人邮件:123@sina.com 发表时间:2008-04-07 13:19:26
    

他是不服从者,就被河蟹才对吧

从精神到肉体,顺者生,逆者亡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