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上都河文学>>散文
  共有 7697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浅说马背民族的杰出人物

  发表日期:2007年11月17日      作者:张瑞祥     【编辑录入:admin

                          张瑞祥

 

被誉为马背民族的蒙古人,千百年来跨马迎风驰骋草原,产生过成吉思汗那样影响了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人物,以至于提起蒙古族历史,很多人便会脱口道出“一代天骄”的英名。其实,名垂青史的蒙古族人杰何止一人?

我本人虽然不是蒙族,但对于蒙古民族却始终有着雨水相溶、视若兄弟般地感觉。这当然首先由于我生在内蒙古,长在大草原,与蒙古族同胞几十年密切接触的原因。我的家庭至亲中,就有好几位蒙古族成员,更不用说与我非常要好的众多蒙古族同学、战友、同事了。再者,就是对蒙古民族似乎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还是在我年少的时候,我就通过学唱“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呀,不落长江不起飞”知道了为保护蒙古民族神圣土地而光荣捐躯的起义英雄嘎达梅林,看过当时颇感惊恐地电影《鄂尔多斯风暴》,初识了席尼喇嘛及其领导的“独贵龙”,后来又知道了多松年、李裕智、云泽(乌兰夫)等一批蒙古族人士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前赴后继的故事,知道他们是蒙古族中最早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让我们在蒙古民族漫长的历史风云中,撷取点滴片断,通过重温历史,认识民族人物,来进一步了解这个英雄的民族吧。

先从一位巾帼英雄说起。

十五世纪下半叶,就在我们现在生活的北方广袤草原上,曾经入主中原的蒙古人一度陷入封建割据局面,各部互相大动干戈,给蒙古地区各族人民带来极大痛苦。面对这种局面,时已32岁的满都海彻辰夫人(“彻辰”系尊称)将民族兴衰大任扛在自己肩头,挺身而出,为保住成吉思汗后裔汗位,实现蒙古统一,她毅然嫁给成吉思汗的嫡系远孙、年仅7岁的巴图孟克,并竭力帮助他取得汗位。此后,她亲自执掌国政,多次以皮囊载着幼小的可汗率军出征,为东西蒙古的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开创了蒙古大漠近一个世纪的安定盛世,后人称之为“明代中兴蒙古之母”。每次提到这位为民族大义而舍弃温馨爱情和平静生活的彻辰夫人,我眼前就会浮现出她在万千军中佩弓戴箭,挥戈冲锋的场景。花木兰是人们传说中的奇女子,这位夫人却是功载史册的女豪杰。为纪念这位具有远见卓识,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今日的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满都海公园即是以她的名字命名。

我们把目光再投向二百年前——

土尔扈特部蒙古族原居我国西北部。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迁居到伏尔加下游两岸地区,作为清朝的一个游牧部落而存在。当时,伏尔加流域还是一片荒凉的地区,沙皇俄国的实际控制力量还没有到达这里,但不久,沙俄就通过鼓励沙俄居民移驻这里,夺占土尔扈特部的牧场,“屡征土尔扈特兵与邻国战”等手段,处心积虑地对土尔扈特部进行控制。土尔扈特人在沙俄的奴役摧残之下,为避免灭族之灾,英雄的土尔扈特蒙古族在渥巴锡的率领下,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春发动武装起义,在抢渡乌拉尔河,歼灭敌进剿部队的同时,把三万三千多户近十七万人的队伍组成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地踏上东归祖国之路。经过八个多月万里跋涉,粉碎俄军尾追堵截,终于回到祖国伊犁河一带,创造了世间罕见的民族大迁徙奇迹。

一个人的信念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当这个信念成为成千上万的群体乃至整个民族共有心理支撑的时候,还有什么能够阻挡的吗?回家去!回到祖国去!凭借着这洪流般地心愿,任何艰难险阻都势必被踩在脚下。当这支衣衫褴褛、扶老携幼的队伍历经千难万苦,浩浩荡荡地踏上祖国土地的时候,当他们洗去疲惫,整理衣冠,接受中央钦差官员热烈欢迎亲切慰问的时候,该是怎样地人欢马叫,热泪纵横?

在抗击帝国主义侵略,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斗争中,素以坚强勇敢著称的蒙古族人民建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业绩。鸦片战争中,有两个蒙古族爱国将领尤其令我钦佩。僧格林沁率部保卫大沽口,英勇的蒙古骑兵所向披靡,把英法侵略者打得丢盔卸甲狼狈逃窜,打破了洋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大长了中华民族抗击外辱的志气;而裕谦在镇江保卫战中率部与敌血战到底,彰显中国军人守土有责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更是动天地、泣鬼神。

裕谦,蒙古镶黄旗人。 鸦片战争中,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后来主持浙江军务。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国侵略者以三万兵力乘29艘军舰入侵定海。裕谦亲自指挥定海三总兵率兵五千余人,同英军浴血奋战六昼夜歼敌一千数百名。后经多次战斗,终因寡不敌众,在英军“炮火雨下”、“守军皆散”的形势下,裕谦命令副将护理钦差关防大印逃出镇海,他自己毅然殉节。炮火雨下、守军皆散是一种什么局面,这里无须赘言。作为统帅,他似乎也可以暂避一时,保住性命,另寻战机。但真正的勇士自有选择。身为军人,一名身负圣命的爱国军人,在无力回天的时候,与其苟且偷生,毋宁死!他冷静地将钦差大印安全后送免落敌手,最后关头他想的做的,无一不是为了国之尊严。

如果把蒙古族的杰出人物都与旌旗猎猎、刀光剑影连到一起,那就真是有失偏颇了。叱咤风云的马背英雄大有人在,各领风骚的文化精英也是迭出不穷呢!

在语言学方面,十四世纪初,蒙古族学者却吉·斡斯尔对最初的蒙古文字进行改革,著有《蒙文启蒙》一书,形成了至今通用的蒙古文字,不仅对蒙古族经济文化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而且丰富了祖国文化宝库。

蒙古族的文学、史学家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元代蒙古族剧作家杨景贤著有《西游记》、《盗红绡》等杂剧18种,清代作家尹湛纳希的《一层楼》、《泣红亭》都是文学名著,他还留下了《青史演义》、《蒙古秘史》等著作。二十四史,在我国史学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辽史》、《金史》和《宋史》是元代脱脱主持编修而成。

在自然科学众多学科里,蒙古族学者更是显示了本民族的聪明才智。营养学家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外科专家墨尔根·绰尔济被时人称为“当代华佗”。出生于察哈尔草原的数学家、天文历法学家和测绘学家明安图,在康熙年间参加《御定律历渊源》、《御定仪象考成》、《御定历象考成后编》等重要著作的编修,成为清朝数学界、天文学界的领军人物,曾任清朝钦天监监正之职(相当于天文台台长)。他倾毕生精力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用解析方法研究圆周率的四卷本著作《割圆密率捷法》,对祖国的数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世界数学史上亦很有影响。明安图还是杰出的地图测绘专家,由他亲自主持,成功测绘制定了我国第一幅“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李四光是地质力学的创立者,著有《中国地质学》等传世之作,就是根据他的理论,我国发现了著名的大油田。

说起我国蒙古族新文学奠基人纳·赛音朝克图,尤其使我感到亲切,不仅因为他和明安图一样都是我们现在所在的锡盟(察哈尔)草原上走出的名人,还因为我工作所需多次将与之有关的资料编纂到当地史志书刊中。

纳·赛音朝克图,原名赛春阿,诗人、作家、翻译家。他自幼聪颖好学,有追求光明、探求知识的远大志向。他在家乡教过书,1937年去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师范系,1942年回国执教。1945年赴蒙古国,在苏和巴托高级党校学习,结业后回国,在内蒙古日报社工作。精通蒙、汉、满、日、俄、英文。

纳·赛音朝克图从小深受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民间文学的熏陶。1936年开始文学创作,早期作品充满对真理与光明的求索和渴望,常以象征和哲理手法抒发内心深处澎湃不息的冲动和信念。194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心侣集汇》,之后相继出版了揭露旧社会黑暗,渴望新社会光明的《蒙古民族兴盛之歌》等9部诗文集。新中国成立后,他满腔热情地步入了歌唱祖国、歌唱新生活为主题的创作新阶段。他这一时期的诗歌朴素、自然、明快、流畅,并以古典的形式之美和独到的抒情方式完美结合而著称。先后出版了《狂欢之歌》等27部诗文集。身为名扬遐迩的大文豪,纳·赛音朝克图的创作源泉来自基层,他视劳动人民如亲人,无论是到工厂还是到牧区,他都自然而然地和群众融为一体,和群众一起劳动,互相开玩笑,顺便把自己的新作读给在场的人们听,人们听不明白的地方他就修改或舍弃。前些年我聆听过他本人的诗歌朗诵录音。虽然我的蒙语水平极低,但还是被他那抑扬顿挫充满情感地韵味所吸引。我还见过他受到毛主席接见时的一副照片,照片上毛主席正在和他及著名作家老舍、相声大师侯宝林亲切交谈。说起这次会见,还有一段美好佳话:1958年他参加亚非作家会议,当面向毛主席朗诵自己的诗作之后,一个令在场其他人始料不及的高潮出现了:出于对领袖的热爱,出于民族诗人的浪漫,他自然大方地上前和毛主席拥抱在一起!——这就是心中充满童真充满善良的纳·赛音朝克图!

纳·赛音朝克图一生笔耕不辍,以大量使他人望尘莫及的作品,开辟了蒙古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坛的通道。主要作品有:《幸福和友谊》、《金桥》、《我们雄壮的歌声》、《正蓝旗组诗》、《笛声与清泉》、长篇诗《狂欢之夜》、中篇小说《春天的太阳来自北京》、《太阳照亮了乌珠穆沁》等。此外,还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论文,翻译了多种体裁的作品。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迫害。1973年他去世时才59岁。生前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内蒙古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分会主席、《诗刊》编委、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等职。1999年,《纳·赛音朝克图全集》问世。

 

作者:张瑞祥

单位:锡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电话:13191551962    8223787(办)
上一篇:元顺帝汉文诗
下一篇:放眼原野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8017]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72804]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2941]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8421]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人:游客

IP:60.31.224.7

发表人邮件:wntqsqbt@yahoo.com.cn 发表时间:2008-12-21 20:07:16
    明年是诗人的诞辰95周年了,诗人的故乡有什么大型活动啊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