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守 华
“滦河经其阳”的上都城南的滦河(俗称上都河),弯弯曲曲地流过金莲川草原,流向多伦,汇入河北。滦河,古称濡水。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又西向北流入沽源县,称闪电河。流经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折向东,称上都河。入多伦县后,至查干敖包东黑风河自北汇合,始称滦河。经小菜园出境复入丰宁县。滦河较大的支流有羊肠子河、黑风河、蛇皮河、吐鲁根河等。河道蜿蜒曲折,水质清澈,盛产鱼类。在锡盟干段有71公里长,支流总长448.5公里,流域面积达5889平方公里。
据史书记载“滦河 源出金莲川中,由松亭北,经迁安东、平州西,濒滦州入海也。王曾北行录云:‘自偏枪岭四十里,过乌滦河,东有滦州,因河为名。’”(《元史》卷64《河渠志一》)。又云“滦河,在云州堡东北六十里,发源炭山,水井乱泉,合为此河,北流经古桓州,南下流入开平界。”(《大明一统志》卷5《万全都指挥司、山川》)。又载“滦河,上都牧厂西,俗名上都河,即古濡水也。源出独石东北山中,西北流至乌兰城东,折而东北,经开平城南东流,折而南至郭家屯,入承德州;复东南流至喀喇河屯,合宜孙河、热河诸水,流入边城。至永平府迁安县,始名滦河。”(《口北三厅志》卷2《山川》)。
据记载,古时的滦河河流宽广,水深流急,既能加以利用,发展水利运输,也经常发生水患,危及百姓。“水为中国患,尚矣。知其所以为患,则知其所以为利,因其患之不可测,而能先事而为之备,或后事而有其功,斯可谓善治水而能通其利者也。”
元世祖忽必烈称帝统一中国后,重视农桑,提倡兴修水利,开凿会通河、通惠河,使南北水路畅通。还实行屯田,兴建水利工程,推广农业生产先进技术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元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元有天下,内立都水监,外设各处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元朝中央设立了都水监(管理水利的官衙),各地也设立了管理水利的机构,负责兴修水利,防洪排涝等工程。
郭守敬(公元1231—1316),字若思,元代邢州邢台(今河北邢台)人。是我国宋元时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工程专家。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善于汲取前辈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并注重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勇于实践和创新,在科学上做出了许多贡献。他不仅精通天文历法,还擅长水利工程,而且在数学、地理和机械工程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1262年,忽必烈在上都召见了郭守敬听取他对水利的建议,郭守敬提出对北方水利资源及华北水利灌溉问题的具体意见。后被任命为都水监,负责水利工程。在元王朝的支持下,郭守敬经过对各地的地形、河川的勘测,制定出在华北地区整治河道、兴修农田水利和航运的规划。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八月,省臣奏:‘姚演言,奉敕疏浚滦河,漕运上都,乞应副沿河盖露囷工匠什物,仍预备来岁所用漕船五百艘,水手一万,牵船夫二万四千。臣等集议,近岁东南荒歉,民力凋弊,造舟调夫,其事非轻,一时并行,必致重困。请先造舟十艘,量拨水手试行之,如果便,继增益。”制可其奏,先以五十艘行之,仍选能人同事。”在这项奏章中,计划用货船五百艘、水手一万、牵夫船夫二万四千,可见当时的滦河多大多宽,能将货物通过滦河,漕运到上都。
历史上滦河还发生过几次水患。元成宗时,“大德五年八月十三日,平滦路言:‘六月九日霖雨,至十五日夜,滦河与淝、洳三河并溢,冲圮城东西二处旧护城堤、担心南三面城墙,横流入城漂郭外三关,濒河及在城官民屋庐粮物,没田苗,溺人畜,死者甚众,而雨犹不止。至二十四日夜,滦、漆、淝、洳诸河水复涨入城,余屋漂荡殆尽。’乃委吏部马员外同水监官修之。东西二堤,计用工三十一万一千五十,钞八千八十七锭十五两,糙粳三千一百一十石五斗,椿木等价钞二百七十四锭二十六两四钱。”元仁宗时,“延佑四年六月十六日,上都留守司言:‘正月一日,城南御河西北岸为水冲啮渐至颓圮,若不修治,恐来春水泛涨,漂没民居。又开平县言,四月二十六日霖雨,至二十八日夜,东关滦河水涨,冲损北岸,宜拟修筑。本司议,即目仲夏霖雨,其水复溢,必为大害。乃委官督夫匠兴役。开平发民夫,幼下不任役,请调军供作,庶可速成。’五月二十一日,留守司言:’滦河水涨决堤,计修筑用军六百,宜另枢密院差调,官给其食。’制曰:‘今维其时,移文枢密院发军速为之。’虎贲司发军三百治焉。”泰定二年三月十三日,永平路屯田总管府言:“访马城东北五里许张家庄龙湾头,在昔有司差夫筑堤,以防滦水,西南连清水河,至公安桥,皆本屯地分。去岁霖雨,水溢,冲荡皆尽,浸死屯民田苗,终岁无收。方今农隙,若不予修,必致为害。”工部移文都水监,差濠寨洎本屯馆机滦州官亲诣相视,督令有司差夫补筑。三年五月十日,上都留守司及本路总管府言:“巡视大西关南马市口滦河递北堤,侵啮渐崩,不予治,恐夏霖雨之泛,贻害居民。”于是送都城所丈量,计用物修理治,工部移文上都分部施行。七月二日,右丞相塔失帖木儿等奏:“斡耳朵思住冬营盘,为滦河走凌河水冲坏,将筑护水堤,宜令枢密院发军千二百人以供役。”从之。枢密院请遣军千二百人。
元上都城建成后,由于城内和城周围河流、湖泊较多,山洪下来,危及城池。1293年因下大雨,洪水冲坏了上都城池,忽必烈发派三万虎贲(侍卫)军来修复。为解决上都城的防洪和排泻洪问题,大德二年(1298年)郭守敬经实地勘测滦河后,设计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铁幡竿渠”。在上都城西北的铁幡竿山(铁幡竿高数十丈,以此镇海,故山名铁幡竿山)上修渠,将铁幡竿山上的洪水引向滦河。铁幡竿渠东岸仅距上都城西城墙一公里,水利工程遗址至今尚存。这是我国北方草原唯一保存下来的水利工程。
如今,随着时间变迁,生态变化和地球变暖等种种原因,现在的滦河有的河段已变成涓涓细流,有的河床窄浅,水流缓慢,再也不可能水上运输或泛滥成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