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中华诗词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中的一个。有人把唐诗比作牡丹,把宋词比作水仙,把元曲比作菊花。只是由于条件不同,地理的不同,季节不同,所发出馨风香气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鲜花,都是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十分喜爱的乐于欣赏的花卉。 有人可能会说,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与元曲研究关系不大。我认为这是对元文化的全面性缺乏了解的缘故。不要说元曲是在一百多年的元朝统治期间发生、发展、达到高峰的,就是在它的曲牌中,广泛蕴含着北方女贞、蒙古等少数民族的曲子,如《阿纳忽》、《胡十八》、《者剌古》、《唐兀歹》、《阿忽令》等。在《牧犊歌》、《山坡羊》、《吴小四》、《赵皮娃》等曲子中,有些是来自汉族的曲子,有些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曲子的结合体,更有一些是蒙汉作曲人的自度曲,这充分体现了元曲就是中华诗词一个组成部分。 在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中,知道刘秉忠的人很多,但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造诣的诗人、元曲作家的人就不多了。刘秉忠,(1216-1274),元代邢州(河北邢台)人,初名侃,字仲晦,至元初拜官后,始改名秉忠。曾隐居于武安山中为僧,改名子聪,号藏春散人。海云禅师(接)受忽元开国制度,多所建树,官至太保,参预中书事。终生蔬食,淡泊名利,以吟咏自娱。倍受重用,被指定参预规划、筹建元上都、燕亦中都以及大都的建筑设计事宜。有《藏春散人集》传世,现存小令12首。他的《南吕》翠盘秋·失题:"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劈头一个"干"字非常形象,表达荷叶生命的衰败和其内在精神的实质,又通过色、形、味、渲染出"千"的氛围,使形体更加鲜明。读者一眼就可看出荷叶其色青黑、梗柄凋萎、香气全无,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姿态。"寂寞"二字,把全词涂上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启发人深省、深思。其实,他是自感年老体弱,青春不再,响锤幕鼓,生命将到尽头,再也无法完成那高远而伟大的抱负,对时光的短暂产生的一种感慨。 再看,现存的元曲三百首中,作元曲者约有50余人,其中只有17人不是元朝官员,且有两人是不愿为官者,其余皆是元朝或各地的为官者,他们中的大部分是掌有实权的。最高官职如刘秉忠,太保,省中书省事:张养浩,礼部尚书;卢挚,少中大夫、河南路总管、集贤学士、大中大夫、湖南道及江东道廉访使、迁翰林学士,承旨:姚燧,秦王府文学,历提弄按察使副使、江东廉访使、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入为太子宾客、太子少师、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王恽,监察御史、提刑按史、翰林学士等。这说明,自开国帝王忽必烈始,元代皇帝中不泛开明之人,洞察秋毫,知人善任,取长补短,弥补不足,重用和提拔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中的文化人和中坚分子,大彻大悟,摆脱了狭隘的民族观念,使中国走上统一,使元朝的兴盛达百余年,更使元曲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与唐诗、宋词骈驾齐驱。且有部分元曲的作者本身就是蒙古族或其它少数民族,组成了强大的中华民族的大合唱的队伍。如伯颜,蒙古巴粼部人,封淮安王:阿鲁威,字叔重,号东泉,蒙古人,曾任廷平路总管、泉州路总管、翰林侍讲学士周知筵事,曾译《世祖圣训》、《资治通鉴》进讲,擅长散曲,《全元散曲》存其小令19首,格调旷达豪迈。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