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篇地方文化研究的力作,一篇锡林郭勒草原的文学表达。富有锡林郭勒历史文化研究的厚重,蕴涵锡林郭勒文学的风采。作为一个民间文化学者,作为一个文字的写者,这篇大作为锡林郭勒历史文化研究留下了一缕有永久价值的风采!祝贺作者辛勤劳作的成功!祝贺青年节快乐! 祖国正北方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莽莽苍苍,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草野,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文明成长的地方。她绿草如茵,她壮美辽阔,她和谐康顺。这里淳朴自然、豪情浪漫,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蜿蜒壮美的长城把中原与塞北画上了一道曲线。长城北侧的塞外草原,广袤无垠,书写了千百年来游牧文明的辉煌。这一方游牧文化的净土,历经多个游牧民族的生息、繁衍和发展,创造了与农耕文化相媲美的辉煌。秦、汉、辽、金、元、清以来,都有不同的建树。 秦代的上谷郡、汉代的李凌台、金代的桓州、昌州、元代的上都、明代的开平,都记录了这一方草地的不寻常的经历。中华文化渊源流长,悠久的历史由各民族共同书写。灿烂的草原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锡林郭勒的历史由来和沿革 追溯锡林郭勒的历史沿革,建立行政辖区的历史已有千年以上。《世界历史辞典》记述,匈奴人原散居在中国北方,这里曾是匈奴的游牧之所。秦代归上谷郡和渔阳郡(上谷郡首府在今河北宣化,遗址犹存),三国时该地区隶属于拓拔鲜卑部所辖。这些都是彪炳史册的。 锡林郭勒南部辽为上京道,至今有萧太后梳妆台遗迹尚存。金建桓州城,属西北路招讨司,为军事重镇。这里有始建于秦、辽、金代的古长城遗址,有突厥人留下的神秘的石人。元建夏都繁华近百年。明建开平卫。明成祖朱棣征战于漠北,敕名苏尼特左旗昌图锡力赛罕山一带为“玄石坡”并留有“立马峰”石刻。清代康熙年间在多伦会盟,敕建汇宗寺、集惠寺等。贝子庙是内蒙古四大古刹之一。查干诺尔恐龙化石是目前亚洲最大,最完整的恐龙化石。民国有吉鸿昌解放多伦城之战,革命战争时期有贝子庙支部和锡察巴乌工委领导人民解放。 成吉思汗1211年伐金攻陷桓州(今蓝旗北侍郎城)、昌州(今太仆寺旗九连城)。史书记载:“下金桓州,得其监马几万匹,分属诸军,军势大振。”在野狐岭鏖战30万金军,由木华黎率敢死队先攻,成吉思汗指挥大军继进,大败金军。金军自此锐气尽失!1215年5月蒙古军占领金朝中都燕京,七月来到金莲花盛开的金莲川度夏。据说,此年9月23日忽必烈出生于北京,成为后来的元世祖。金莲川和桓州、昌州应该是金朝的军事重镇,也是成吉思汗进取中原的发祥之地。 1251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驻帐金莲川,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金莲川幕府”。1256年受蒙哥汗之命忽必烈委派刘秉忠在金莲川选址建造府城。历时三年,于1259年,北依龙冈,南临滦河,建起了开平城。民间留下元世祖向龙借地建城的传说。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皇位,称开平府,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成为元王朝的首都百年之久。忽必烈在金莲川一带经营四十五年之久,被誉为“圣龙起飞之地”不为之过! 中华历史上强盛的大元帝国的夏都就在锡林郭勒草原,这里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和西域文明的融会地,百年帝都成就了灿烂的上都文化。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经在2012年6月29 正式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认通过。上都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在当今社会生活的意义,得到人们越来越多关注和认可! 简言之,多伦的汇宗寺作为清代的文化标识意义不凡,苏尼特的玄石坡作为明代的文化遗存显而易见,太仆寺旗的国王衙门作为木华黎和元代官衙理所应当。金界壕,俗称成吉思汗边墙,遍布东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右旗、镶黄旗、太仆寺旗、正蓝旗、多伦县等地,是金朝维护边防的见证。西乌吉林高勒匈奴古城遗址1986年发现完整筒形瓦一件,经陆思贤等考证认为是东汉时期匈奴人所建,见证了锡林郭勒草原汉代的古城。东乌旗萨麦苏木一带发现大量的石人,经锡盟文物站考证为隋唐时代的突厥部制作。锡林浩特市区东南80公里处达里湖西岸,在巴彦呼热牧场区域内有元代的应昌府遗址,元世祖忽必烈曾于至元七年(1270)在此会见诸郡王。 锡林郭勒草原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了先民们活动的遗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锡林郭勒草原也就成了养育中国北方诸多少数民族的摇篮。东胡、匈奴、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库莫奚等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在这片草原上生息繁衍。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首都北京的正北方。盟域东西长约700多公里,南北宽500多公里,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锡林郭勒盟辖区,历史上曾经有乌珠穆沁、浩齐特、阿巴哈(嘎)纳尔、阿巴嘎、苏尼特、察哈尔等六大部落。 锡林郭勒盟南部的五个旗县,曾是原察哈尔辖地。察哈尔,始于(明代)成吉思汗嫡系达延汗统治时期。15世纪间,达延汗统一蒙古,分封诸子为左右翼三万户,其中察哈尔碾子户是嫡系。达延汗去世后,其继任者统率左翼三万户,驻扎于察哈尔。察哈尔部后来在与满清的战争中失败。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政府依照满洲八旗的方式,将察哈尔部编为察哈尔左、右翼各四旗。左翼为正蓝、正白、镶黄、镶白四旗;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移牧于宣化、大同边外。 在察哈尔地区还设有清廷直辖的商都牧群,明安牧群,太仆寺左、右翼牧群、统称为察哈尔十二旗群。 民国初期设置察哈尔特别行政区。1928年将察哈尔盟所辖地区划归察哈尔省。1936年设察哈尔盟。1949年10月后,保留了察哈尔盟建制。1958年10月撤销察哈尔盟建制,其所辖区域划归锡林郭勒盟。 民国以来的察哈尔盟基本以清代察哈尔左翼旗群的正蓝旗、正白旗、镶白旗、镶黄旗(也称东四旗)以及太仆寺牧群、明安牧群、商都牧群等旗群辖域为主。自1946年以后,上述旗、群几经撤并更迭,1958年划归锡林郭勒盟。 历史上的锡林郭勒曾是乌珠穆沁、浩齐特、苏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纳尔等五部驻牧地。17世纪,清朝顺治年间,乌珠穆沁、浩齐特、苏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纳尔等五部十旗在锡林河畔“楚克拉干敖包”山举行会盟。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锡林郭勒”为蒙古语意为丘陵地带河,故盟名为锡林郭勒盟。盟衙门设在担任盟长的旗札萨克王府。清嘉庆年间,迁盟府于贝子庙(今锡林浩特市)。民国时期基本延续清朝旧制。 一路走来,锡林郭勒一路风采。从秦汉期间的上谷郡、渔阳郡,到最早称谓察哈尔部的15世纪的达延罕(大元汗),到1914年民国成立察哈尔特别区,1928年改为察哈尔省,锡林郭勒盟、察哈尔左翼四旗、四牧群划归察哈尔省管辖。1946年,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领导成立察哈尔盟民主政府。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察哈尔盟建制,所辖旗县并入锡林郭勒盟。 现今,锡林郭勒盟的辖域包括原察哈尔盟,1958年察哈尔盟撤销并入锡林郭勒。察哈尔盟原辖域包括正镶黄旗、正镶白旗、太仆寺旗、正蓝旗、多伦县、化德县(化德县于1969年划归乌兰察布市),与原属于锡林郭勒盟的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乌拉盖管理区合并为13个旗、县、市、区。
锡林郭勒地方文化的探寻 锡林郭勒文化是塞北游牧文化。千里草原数千年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孕育和积淀了游牧文明。吸收现代文明的成果,跨越发展,与现代文明交织,成就了开放、包容的大视野,大格局。粗旷、开拓、敦厚、豪放,富有进取和创新精神。 锡林郭勒文化,是指以锡林郭勒地方为标识的,沉淀了这个地区的历史文明和现代发展的诸多方面而呈现的具有鲜明地区人文特点的精神财富和文明成果的总和。 莽莽苍苍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给长城以北的广袤大地披上了浅浅的绿装。草原是诗,文化是魂。锡林郭勒是游牧特色鲜明的蒙古族集聚区,有着众多独特的民族风韵和地域风情,是著名的“蒙古长调之乡”和“博克之乡”,是蒙元文化和上都文化的发祥地。金斯太洞穴的考古发现和锡林浩特石器、阿巴嘎岩画,进一步揭示了锡林郭勒的古文明。 锡林郭勒文化兼顾和贯穿锡林郭勒历史的各个历史阶段。突厥石人、辽遗址、金界壕、明石刻、成吉思汗古战场、清寺庙等历史文化遗迹要保护好、研究好。上都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应该是保护和研究的重心所在。元帝国时期形成的蒙元文化和上都文化是锡林郭勒文化的重轴戏。 锡林郭勒文化是锡林郭勒地区文明发展和历史沧桑的沉淀与结晶。从精神层面汇集了这个游牧草原几千年来各民族创建的辉煌。属于中华文化的一个支脉和有机组成部分。呈现着具有鲜明地区人文特点和文明发展成果的特性。涵盖所属地方的上都文明、阿巴嘎岩画、苏尼特石刻、锡林浩特石器、乌珠穆沁古人类遗址等古文明和近、现代发展的文明成果。 锡林郭勒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的特点,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元代金莲川一带的发展和上都文明为锡林郭勒文化留下了中华主流文化的印记,而有别于一般的地方文化。 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通过,彰显了锡林郭勒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在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诸多有游牧文明原生态显著特点的民俗、民族元素和蒙古长调、呼麦、蒙古摔跤、民族服饰等草原风情,使锡林郭勒文化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上都是元王朝大帝国的都城,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是斐誉中外的世界性大都市和政治、文化中心。元帝国实行两都制。上都又有上京、滦京、夏都之称,原为开平府。每年四至八月元帝国的合罕在此驻夏,处理内政外交诸事。上都遗址的历史价值不可估量,上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对于锡林郭勒文化具有非凡的意义,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道辉煌的风景线。 上都“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传说上都地下原是海,海中有龙。建城的官员刘秉忠深谙佛教道义,才华出众,有着非凡的能力。他制作了铁幡杆,高数十丈,以法术镇住了海中之龙。“龙岗幡其阴,滦河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这是元人对上都自然环境的简要描述。据《元史》卷一五七《刘秉忠传》记载“龙冈秀色常青青,年年五月来上京”。 忽必烈是大元帝国多有建树的一位皇帝。他从草原走来,把草原游牧文明带到了中原。上都作为大元帝国的都城得天独厚,成为融汇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汇聚华夏文明与西域文明的集大成之地。上都的宫殿楼阁既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又融汇了游牧文化的风格。上都司天台为中华民族在世界天文学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中华一统,文明荟萃,海纳百川。其显著特点是:兼收并蓄、融汇发展、和而不同,多元共荣。 茫茫锡林郭勒草原,历史上有多个游牧部落和不同的地方性的政权,在这里生息繁衍,发展壮大,创造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南部的上都文化、滦河文化、察哈尔文化,北部的乌珠穆沁文化、二连浩特文化、锡林浩特文化,各有千秋,独具风韵,各分支文化充分展现了锡林郭勒文化的多样性和绚丽多姿的风采。锡林郭勒文化理应涵盖本区域内各方面文化。 纵观锡林郭勒不同地区的文化,有共性也有不同的特性。共性就是游牧文化的历史积淀,个性就是各有差别,有的突出在口岸文化,商贸文化,有的突出在部落文化,游牧文明,有的突出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织,不同的色彩共同编织了锡林郭勒文化的绚丽多彩。
锡林郭勒草原民俗风情 锡林郭勒草原2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地域,有着悠久的游牧畜牧业的历史,保留着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是一份地域文化的瑰宝。 辽阔壮美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就是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在无边无际的绿草地,游动的羊群像白云朵,奔走的马牛像珍珠撒。以牛羊粪烧火,以手把肉为餐,毡房随牛羊迁徙,骏马逐水草安家! 一方游牧文明的净土,千年草原的民俗风情。让我们一一章一节地打开这部尘封的历史,一页一行地阅读和感悟锡林郭勒生活画卷的脉动。 草原人,尊从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深深扎根在游牧民族的心灵深处。游牧远行,千里迁徙,他们所到之处都会精心维护那里的生态环境。每一处栖栖之地都会掩埋好垃圾。 信仰喇嘛教,遍布草原的寺庙,彰显着草原人崇尚善良虔诚自律的价值取向。男儿多有进寺庙念佛,寺院的名字多见“崇善”“集惠”,劝导人们向善。 长调牧歌,悠扬缠绵,穿越千里草原,跨越千年岁月,记忆着牧人的生活,忧伤与感叹。草原民歌、民谣源远流长,缠绵悱恻,浸润草原。 锡林郭勒大草原,常常在夏季或冬季举办那达慕大会。这是蒙古族人民庆祝风调雨顺、宣传民族文化的民间娱乐活动。每逢那达慕大会,男女老少都会从四面八方骑着马、赶着车集中在一起,搭建蒙古包,穿上民族盛装参加这一草原的盛大聚会。蒙古族传承这一节日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那达慕大会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全体民众举行娱乐性的活动,包括赛马,射箭,摔跤等。从此以后,这也成为蒙古民族传统的“乃日”(今称那达慕)盛会的发端。 1949年初,为庆祝消灭流窜草原的残匪,苏尼特右旗的牧人们决定举行一次民族传统“乃日”大会,在讨论大会的名字时,有人提出为民族传统盛会改名,于是几经斟酌,那达慕,这个带着锡盟草原牧民对新生活无限向往的名字产生了,并被赋予新的内容,从这里传向四面大方。 摔跤、赛马是草原儿女的绝技,草原上没有一个男子汉不会摔跤,夺冠的摔跤手就是草原的英雄。摔跤的规则,落落大方,文明淘汰,更显草原人的心胸的敞亮。 赛马是草原的盛会。谁家的马儿有名次,谁家的门庭得荣耀。谁家的孩子参赛夺魁,马儿的祖宗几代的名气,都是草原人频率最高的话题。 摔跤,蒙古语称为搏克,是锡林郭勒草原传统的竞技活动。搏客手往往象征着一片草地,一个地区的辉煌和荣誉。不同级别的那达慕盛会,搏客和赛马都是必须有的和最受关注的项目。 1850年出生于乌珠穆沁右翼旗的都荣扎那成为锡林郭勒草原上的明星,他的故事家喻户晓,曾多次被搬上银屏和舞台。 都荣扎那,幼名都荣德力格尔。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在远近的乃日(今称那达慕)大会上多次夺冠。因为体力超群,家乡的父老便城其为“扎那”,“扎那”汉语意为“象”,所以称其为“都荣扎那”。18岁那年,都荣扎那在王爷庙(今兴安盟乌兰浩特),举行的乃日大会上,战胜了王爷的著名摔跤手,获得了九九八十一项大奖。从此以后,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盛传一首民歌:“企盼多时的启明星呦,迎着黎明在闪烁呦,乌珠穆沁的都荣扎那呦,从遥远闪烁而来呦……” 草原婚礼,姑娘远嫁,离家的远行,泪洒草地,百般的亲情难舍难分,浩大的场面搅动百里原野。 锡林郭勒不同蒙古族部落的服饰大气典雅,豪华、端庄,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乌珠穆沁服饰、浩齐特服饰、苏尼特服饰、阿巴嘎服饰、察哈尔服饰,各有千秋,独具风情。 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色彩斑斓,流传千年,百花争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沿革久远,精益求精,传承永续,成就大观。锡林郭勒盟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印记、驿站、中兽医疗法、焖汤疗法、酸马奶疗法、乌珠穆沁博客、沙嘎游戏、蒙古象棋等。 锡林郭勒文化源远流长,草原的民俗风情千古传扬。草原千年不老,岁月一直年轻,历史的长河造就,绿草地的荡气回肠。草原的民俗风情,记忆着祖祖辈辈的生活和创造,有悠扬,有苍凉,有悲伤,有豪放。回响着千古的呼唤,昭示着光明灿烂的起航!英雄的草原儿女,把草地的碧波与蓝天白云,写在心上;把马群驼群与牛羊放牧在天堂。这是一方净土,书写了人类文明的华丽篇章。
锡林郭勒草原历史文化名片 文化认同是一种精神的纽带,文化的名片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立足锡林郭勒,归结和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我们从不同方面先来揭示文化认同的宗宗件件。 锡林郭勒草原文化认同,众多的文化名片,需要组织足够的力量进行筛查,研讨论证,文化定位。在大量的调查论证基础上,我们可以明确锡林郭勒草原的6—10个文化名片,各旗县市的2—5个文化名片。确立文化名片对加深文化认同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工作量大,意义深远,需要盟、旗两级相关部门做出相应的支持和安排。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积累了多年锡林郭勒历史文化研究的成果。对锡林郭勒的文化名片研究有深厚的基础。盟里由盟委课题组负责统筹,各旗县市相关部门配合课题组,研讨和推荐各地的文化名片。条件不成熟的由课题组或各地各相关部门先形成预备名单,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锡林郭勒草原十大文化名片。我们的初选与建议名单: 上都文化遗址。2012年列入《世界文化名录》。这里是上都文化的发祥地,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十三世纪中华文明的见证地。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元上都遗址作为草原都城遗址,展示了文化融合的特点,见证了北亚地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及相互交融。 元上都遗址作为内蒙古唯一的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是草原人的骄傲。作为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内涵,沉淀和见证了中华百年文明。 上都文化吸纳多种文化的有益成分,达到的历史性的高度。上都文化显著的游牧文化特点和开放性、多元性,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和后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二、乌兰牧骑的故乡。1957年6月在苏尼特右旗始建,成立第一支乌兰牧骑。这支红色文艺宣传队,被誉为“红色文化轻骑兵”。新中国的“红色文化工作的”从这里出发,在全国传播、影响遍及祖国大地,大江南北。全区各地纷纷响应,乌兰牧骑红色文化蔚然成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历史时期,这支具有革命光荣传统的红色文化工作队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来信。各地乌兰牧骑牢记总书记嘱托,扎根基层、践行使命。红色文艺轻骑兵用“宣讲+文艺”的方式,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基层百姓心中。举旗定向,为人民服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展现了新的风采。 三、苏尼特、阿巴嘎岩画。这是先人留下的天书。古老的文字,记载了古人类的生活和智慧,见证了这方净土的文明。茫茫草地,先人们留下生活的痕迹,思索的智慧,文字的我们,这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社科院组织青少年夏令营来此体验和考察,这份人类文明的光辉,值得永远追寻和探索。 四、唐代扎达盖坝石堤古迹。据考察推断,那是一座连接两个山嘴的石堤。石堤东西长约50——60米。1958年文物人员初步推断为唐代的历史遗迹。茫茫草原的西乌旗迪彦林区,留下千年前的治理草原的工程。这是历史上治理草原的见证。 五、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 “娱乐、游戏” 。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和游艺项目,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盛会。那达慕一直在锡林郭勒草原上传承和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2006年由锡林郭勒盟文体局申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合阑真沙陀战略决战。历史上著名的合阑真沙陀之战就在哈拉金戈壁,东乌旗呼热图淖尔苏木哈拉金戈壁(东经118度、北纬45度)。这个发生在1203年的成吉思汗经历的最惨烈的战事,史书留下生动、壮观的描述。 合阑真沙陀之战,是因为这是蒙元历史上的一场恶战。由此成吉思汗由战略退却转入反攻,开始超越敌对势力。成吉思汗一方术赤台、威达尔、博尔忽等将士浴血奋战,终于脱离险境。兀鲁兀和忙忽两个部族的英勇奋战和忠勇气节,在是史册留下光辉的一页。 危难中请缨打头阵的忙忽部族的首领威达尔和威武善战的兀鲁兀部族首领术赤台的英雄豪气,博尔忽的英勇和忠诚,成吉思汗的指挥若定,大智大勇,都永远值得后人纪念和缅怀。 七、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汉语意为"堆子"。祭敖包是草原人们的风俗。虔诚祈祷,以求苍天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在茫茫的草原上,以石块堆成敖包来作为道路或牧场边界的界标,在广阔的大草原上用它来辨别方向、区分游牧场地。久而久之,就将其演化为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坛。 祭敖包历史悠长,成为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精神寄托。通常会有一方地方的敖包,一方山水的敖包,寄托着人们的向往和吉祥如意的期待。一首传唱悠远的《敖包相会》,成为一个文化符号,阐释了草原的美好。 八、锡林郭勒羊。锡林郭勒羊拥有强大的品牌活力和品牌自信,这不仅源自草原“领头羊”的优异品质,更在于其走出了一条产业链延伸、供应链畅通、价值链提升的农业品牌发展之道。锡林郭勒羊,是生长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的、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后逐渐形成的优良种群,包括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察哈尔羊三大优质肉羊品种。锡林郭勒羊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入选了中国农业品牌目录、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获得中国肉类食品行业最具价值影响力品牌等称号,锡林郭勒盟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中国生态羊都。 九、上都司天台1271年正式设立,上百年间开展了大量的天文研究工作,也曾派学者到波斯等地访问交流,这份珍贵的天文科学遗产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上都司天台由司天监官衙管理,司天监最高长官为"提点"。编制满员时为37人。职责是"观象"与"衍历",即进行天文观测和编制历法。据史料记载,札马鲁丁任提点约30年。在上都进《万年历》并制作了七件阿拉伯天文仪器。他还带来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等西域天文、数学书籍,加深了中西科学文化的交流。郭守敬等科学家都曾与札马鲁丁共同工作,并深受其影响。郭守敬的简仪的百刻环上一刻分成三十六等分,就是阿拉伯天文学中360°分度制的反映。 十、张库大道是从张家口大境门外西沟出发至乌兰巴托并延伸到俄罗斯恰克图的古商道,是一条兴盛了数百年的国际商道。 从地理位置上讲,当时,从蒙古草原到内地有三条路可走:一是从乌兰巴托出发,穿越浑善达克沙漠边缘,经东西苏尼特旗(今赛汗塔拉)、商都、集宁,到达大同、太原。二是乌兰巴托出发,经阿巴嘎旗,穿越浑善达克沙漠,再过多伦诺尔(今多伦)、沽源、独石口到北京。还有一条路线是从乌兰巴托出发,穿越浑善达克沙漠,经太仆寺旗、张北进入张家口。第三条路线具备了距离最近、道路状况较好的优势,故驼队、车队多走此路。 从中可以看到,张库大道穿越锡林郭勒草原浑善达克、苏尼特、阿巴嘎、多伦淖尔、太仆寺旗等多地,是锡林郭勒草原的商贸大动脉。 锡林郭勒草原有着悠久的历史。辽阔苍茫的大草原,并不只是绿绿的草地。锡林河畔的远古时期的石器可以证明,苏尼特、阿巴嘎的岩画能够诉说,突厥石人和金界壕可以解读,乌珠穆沁的金丝太洞穴可以验证,上都遗址可以讲述,这里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前,就曾经文明过! 突厥、鲜卑、匈奴、契丹、女真曾在这里强盛,辽代、金朝曾在这里辉煌。秦代的上谷郡留有城址,汉代留下匈奴四方城遗迹。辽代在金莲川建立行宫,金代留下金界壕。大唐栽种的林区森森,修建的堤坝高高。唐代额尔古纳河的蒙古室韦兴起,黄金家族的成吉思汗曾在桓州、昌州休养,战败野狐岭金朝劲旅,攻陷金朝中都燕京。元世祖忽必烈在开平登上大元皇帝宝座。两千年来,这方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多个民族的兴盛。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延续不断,发展和建造了各民族共同的家园。 祖国北疆,在中国地图鸡脖子的地带,二十万平方公里的茫茫草地,孕育了灿烂的草原文化,是游牧文明成长的地方。 2024年5月2日 参阅书目:徐进昌《锡林郭勒文化的立论与思考》,徐进昌、殷继红《乌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明的瑰宝》,徐进昌《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上都文化研究》,胡成东、孙海涛《锡林郭勒史迹》。参阅“元上都文化”网(www.shdwh.cn) 作者:殷继红。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锡林郭勒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内蒙古评论家协会会员。锡林郭勒盟评论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锡林郭勒盟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