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广袤的20万平方公里的草地,隐藏了历史文化的血脉。茫茫千里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不见人烟闻花香。考察历史遗迹,发掘文化血脉,阐释锡林郭勒的历史渊源由来。讲锡林郭勒的故事,揭示上都遗址隐藏的巨大的人类文明。归纳20年来我们在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研究方面的探索、追寻和创新,阐释了多方面的重要学科立论和独到学术见解。
其一,把上都遗址的研究从单纯考古发掘引申到对历史文化的探寻。从文化层面切入,开启了上都遗址研究的新状态、新局面。2003 年前只有元上都遗址考古挖掘之说,2004 年首开上都文化研究之谈。创办了《上都文化研究》学报和“元上都文化”网(www.shdwh.cn),申办了“上都文化”商标。从此,上都遗址研究走入文化研究的崭新阶段。地方行政部门多年来设置的元上都“文物”管理局最终于2015 年更名为元上都“文化”管理局。研究会编著了一系列学术专著。 其二,首创“上都文化”学科之说,构架“上都文化”的立论和理论框架体系。在各种国内、国际地方学建设学术研讨会阐述“上都文化”,二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上都文化”学得到学界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上都文化的立论与思考》《百年帝都成就了灿烂的上都文化》《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等专著和多篇学术论文,让上都文化学根深叶茂,成为一面历史文化研究的旗帜。 其三,成吉思汗的文化情怀和精神价值观,作为一项新的学术研究选题,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成吉思汗的军事成就为人们普遍关注,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入研究;而对成吉思汗在文化方面和精神领域的建树缺少深入的探讨。我们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和学术见解是 :成吉思汗推行蒙古文字,倡导“白纸青史”;制定“大札撒”法典,树“苏勒德”军魂;吸纳先进文化,尊重宗教流派;在文化方面的作为和对精神领域的倡导有着深厚的涵养和高度的智慧。成吉思汗不仅是一个武功卓著的军事天才,而且是一个精神境界和智慧高超的帝王。他对蒙古文化的创立和各族精神领袖的笼络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其四,重点关注元世祖忽必烈从开启金莲川幕府到大元一统的历史,对忽必烈接受中原文明并以儒学治国给予高度评价。忽必烈藩王之期即受命统领漠南军国庶事,大批贤达饱学之才和文人雅士招募其左右,形成昭著史册的“金莲川幕府”。拜孔尊儒,大张儒学治国之道。 忽必烈从作藩王到作皇帝,45 年活动在锡林郭勒草原,上都成为闻名欧亚的世界性大都市。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高度交汇融合,吸纳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大中华的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大元强盛,卓有建树,元世祖的高超见识和政治智慧与文韬武略彪炳史册。他是一个从骑马背到坐象撵的帝王,是一个从草原走来建树中华大一统业绩的皇帝。 其五,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即位合法合规。质疑忽必烈即汗位的合法性有两种说辞:一是幼子继承说。成吉思汗时期有幼子守家和继承父辈的说法,但是成吉思汗立继承人时也作了重大变动。不是由小儿子全方位继承,而是综合各方面意见和情势,由成吉思汗作出提议,经宗族各路诸王忽里勒台会议,确定由成吉思汗四个儿子的二儿子窝阔台继承汗位。 从成吉思汗的做法可以看出,合法继承的要点是经过了宗族各路诸王的忽里勒台大会,而不是继任者的幼子地位。同样,窝阔台去世后即位的是侄子蒙哥,同样也是经过各路宗王的忽里勒台议事确定。蒙哥汗后是留守漠北草原的幼弟阿里不哥继承,还是挺进中原统帅大军的忽必烈继承,应该说并没有定论。在开平召开的各路宗王的忽里勒台大会上忽必烈被推举即汗位,循序了祖训和惯例,应该是完全合法的。而后,阿里不哥在漠北也拉拢了一些宗王,宣布即位大汗。阿里不哥先是分庭抗礼,而后失败投降,历史已作了定论。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开平举行的宗王忽里勒台,是有足够的能力和代表性的。诸王合丹(窝阔台汗第六子)、阿只吉(察合台曾孙)等率西路诸王,塔察尔、也先哥(成吉思汗弟哈撒尔之子)、忽剌忽尔(成吉思汗弟合赤温之孙)爪都(成吉思汗弟别勒古台之孙)率东道诸王皆来与会。诸王拥戴,忽必烈正式即大汗位。一些对忽必烈的国策另有想法的人质疑忽必烈即位的合法性,只不过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试图否定历史的抉择而已。
其六,阐释大元帝国从地方政权到主政中华大一统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论说元代中央朝廷与属下汗国的宗主地位和隶属关系。元朝的前身曾是一个族群,发展强大而称汗,开初是一个地方政权,曾隶属于金朝,受封赏于金。主政中原以后,完成中华大一统,结束了唐朝以后三百余年的混乱割据局面。 在黄金家族被众族众推选为汗之后逐步强大,统辖了大片的疆土,于是由成吉思汗决策分封儿子们拥有金帐汗国、窝阔台、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各汗国尊奉成吉思汗,隶属中央管辖。从成吉思汗到窝阔台、贵由汗、蒙哥、忽必烈一脉相承,延续黄金家族中央朝廷对各汗国的统领管辖权。《蒙古族的起源与元朝的由来》等论文明确了这些我们独到的理念和观点。坚持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的一致性的历史观,坚持大元帝国是中华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的历史论。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样,成吉思汗、忽必烈都是中华历史上卓有建树的皇帝。 其七,对百年元帝国的两都——上都与大都间驿路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研究。这项学术研究课题是在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资助下完成。 自元世祖忽必烈以来,元代的皇帝每年在上都、大都间巡幸往返,带着众多的随扈官员和上万的护卫将士。大量的扈从诗记述了驿路的风情,历史的再现了沿途的人文风貌。我们的课题研究,揭示了上都、大都间驿路的文化内涵、历史内涵,是一条令人瞩目的历史之路、文化之路。 《从元代的扈从诗文看上都、大都间驿路的风情与文化》《元上都扈从诗在的边塞遗风》等论文阐释了我们的立论与学术研究成果。 其八,元代官方文字巴思八文研究和苏勒德研究。巴思八文是遗失的国学,亟待填补这项空白。苏勒德代表的族旗、军旗、国旗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苏勒德的文化内涵引起了广泛关注。 《蒙古族古典音乐阿斯尔发源地探讨》《对元代查干和哈尔苏勒德的考释》等论文阐述了我们的见解 其九,上都,原为开平城,1263年昭改为上都,成为元朝的首都。亦称上京,滦京。元代实行两都制。大都是另一个元朝的首都。上都、大都亦有夏都、冬都之谓。不认同上都为陪都和行宫之说。《元代上都、大都间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元代上都、大都间驿路的历史价值和扈从诗的文化意义》等论文表述了我们的观念和学术见解,成为一家之谈。 其十,对上都文化、蒙元文化、锡林郭勒文化之间的学术定位的差异和相互联系,作了多方面的阐释和深入探讨。揭示了上都文化的主题性、历史性,蒙元文化的民族性、跨越性,锡林郭勒文化的地域性、时期性。在徐进昌徐进昌《上都文化、蒙元文化、锡林郭勒文化定义探讨》徐进昌、殷继红《锡林郭勒历史文化的成为会标识》论文中作了有力的论述。 其十一,对地方学基础立论框架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地方学是研究地区历史文化、人文活动、生态环境为对象的科际综合学问”,“地方学把地区作为一个固定的范围进行具体研究,以探索地区的演变的过程,并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地域文化是对特定地域空间内的生态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诸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学问。”论述了地域文化、地方学的学术概念和相互间的基础与指向的关系。概述了上都文化、敕勒川文化、红山文化、河套文化等内蒙古多地的地域文化。首提并揭示地域文化研究的学院派与草根派。《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地方文化学科定位以及锡林郭勒文化的探索》《确立锡林郭勒地方学的若干思考》等论文陈述了我们的地方学观念和研究成果。
其十二,地方学建设我们提出“学院派”“草根派”的观点。徐进昌在论文《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对地域文化研究与地方学建设的阐述和探寻》作了有力阐释。 地方学作为一个学科还在一个拓展与探寻的阶段。多年来,我们在研究上都文化与上都文化学的过程中,追溯和延伸了对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的理论探讨。我们的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的理念是:把地区作为特定的范畴进行综合研究,作为一个学术体系,探索地区特有的属性和衍变的过程,预测和推动地区的良性发展。地方学框架下的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地理风情都应该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切入,展示地区独特的属性和风采。 目前的地方学与地域文化学术队伍,大体可以分为学院派与草根派,两大体系。以北京学为代表的属于学院派。以高等学府或科研所为依托,起点高,影响面广,实力强,成为地方学建设的旗帜。学院派有温州学、晋学、杨州学、三峡学、红山文化、敕勒川文化等。以鄂尔多斯学为代表的属于草根派,以故土的民间社团和文化人为依托,扎根当地,基础稳固,面对故土和乡亲,爱家乡与爱文化同在,成为地方学建设的根基。草根派有上都文化、西口文化、科尔沁文化、察哈尔文化等。 论文指出: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十四年来,由上都文化研究出发,对所在地锡林郭勒的地域文化和国内外地方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多方阐述了锡林郭勒文化和地方学建设的整体进展与理论框架。 其十三,锡林郭勒文化是锡林郭勒地区文明发展和历史沧桑的沉淀与结晶。从精神层面汇集了这个游牧地区众多游牧民族创建的历史和现代的辉煌,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支流和有机组成部分。诸多有游牧文明原生态显著特点的民俗、民族元素和蒙古长调、呼麦、蒙古摔跤、民族服饰等草原风情,使锡林郭勒文化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锡林郭勒文化,是以锡林郭勒地方为标识的,沉淀了这个地区的历史文明和现代发展的诸多方面而呈现的具有鲜明地区人文特点的精神财富和文明成果的总和。涵盖所属地方的上都文明、阿巴嘎岩画、苏尼特石刻、锡林浩特石器、乌珠穆沁古人类遗址等古文明和近、现代发展的文明成果。 锡林郭勒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的特点,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元代金莲川一带的发展和上都文明为锡林郭勒文化留下了中华主流文化的印记,而有别于一般的地方文化。《锡林郭勒文化的立论与思考》《浅谈地方学与锡林郭勒地域文化》《上都文化、蒙元文化、锡林郭勒文化、滦河文化定义探讨》等论文阐述了我们的学术见解。 其十四,地方文化建设的提出和锡林郭勒文化、滦河文化的阐述。由上都文化研究引申出锡林郭勒草原的地方学和地域文化,十几年来我们相继提出了锡林郭勒文化、滦河文化和乌珠穆沁文化、锡林浩特文化、二连浩特文化,把锡林郭勒草原广袤地域的草根和乡土文化分门别类作了阐述。从广义的地方学、地方文化建设的理论框架到具体的锡林郭勒地域文化的提出和阐述,我们做了奠基性的开启性的工作。 其十五,滦河文化立论和阐释。徐进昌的论文《滦河文化的概念、文化价值和对打造地域文化的意义》对多伦作为锡盟南部京北中心城市建设的文化定位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正式提出作为地区文化定位和建设前瞻性地作出了学术性的论述。2011年12月16日理事长徐进昌作为特约嘉宾参加了多伦县“全县文化工作座谈会”,全面论述了滦河文化立论的深远意义,向座谈会作了建言。 此文在锡林郭勒日报发表受到广泛关注,党的《求实》杂志社致函,联系发布事宜。
其十六,乌珠穆沁文化的阐释和立论。徐进昌、殷继红的论文《 乌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明的瑰宝》指出:乌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化的瑰宝,是由大草原和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滋生孕育的文化。生活在乌拉盖河流域的蒙古族部落,在祖国地图雄鸡脖子的地带,逐水草而居。特殊的历史文化印记和地域风貌,在天然牧场上放牧牛群、羊群、马群的生产生活方式,独特的语言文字和风俗民情,历史悠长的长调牧歌、民族服饰、博克运动和赛马,尊崇大自然的原始生态的情怀,尊崇长生天和英雄的理念,从众和自尊同在,善于自律,好客交远,迁徙流动,和而不同,这些元素长久孕育发展和成熟,成就了这一方土地和这一群体特有的乌珠穆沁文化。 乌珠穆沁文化的内涵,是乌拉盖流域这一方土地涵养的地理人文,风土人情,特有的理念、情操和道德风尚,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和延续。外延是吸纳外域不同文化的有益成分和现代社会的发展的新元素,与时俱进,成为推进地区社会繁荣进步的软实力和精神支撑。 论文在《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研究通讯》2018第二期发表。见于“知网”。《锡林郭勒日报》《文化》专版头条2018年10月25日发表,产生广泛影响。 其十七,二连浩特文化的立论与阐释。徐进昌、殷继红的论文《二连浩特文化的立论与经济社会发展》指出:二连浩特文化是口岸文化,有着古丝路文化的渊源,流淌着商贸物流的血脉,沉淀了大连通、大发展、合作共赢的大情怀,蕴育了互联互通携手与共的理念和构建。驼铃和丝路沉淀了历史悠长的信念,列车和航班使流通的理念长上了坚挺的翅膀,地球村的理念从这里启航。几分游牧文明的粗旷,几分商旅文明的精明。穿越荒原、戈壁,跨越万水千山,贸易没有国界,文明让世界共享。 苏尼特草原、阿巴嘎草原是二连浩特文化的关联区。这方土地蕴育了二连浩特文化,二连浩特是这方土地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恐龙化石标识了远古之际这里的面目,岩画铭刻了这方土地的文明古迹。现代口岸展示了这里的磅礴生机与活力。 其十八,锡林浩特文化的立论与思考。徐进昌、殷继红的论文《 锡林浩特文化的特性与经济社会发展》揭开了锡林浩特文化研究的第一页。论文指出:“锡林浩特文化的特点是具有游牧文明特质,融汇现代精神文明,开放、和谐、包容、创新、进取。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操守,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理念,四海为家兼容天下的胸怀,崇尚英雄公平竞技的追求,仗义宽厚贡献家国的信念。这些特性构筑了锡林浩特文化的独特属性,彰显了这一区域由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理念,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的有别于其它文化的特质。 锡林浩特文化的外延是游牧文化和草原文明,与蒙元文化、上都文化一脉相承。是一个文化的支脉。它的核心区在阿巴嘎纳尔和周边辐射地区,包括阿把嘎岩画和金界壕边墙。
俱往矣。上都文化研究与锡林郭勒地方学建设,正走在路上。20年的“大事记”放在那里,双十年的年度总结放在那里,三部“上都文化研究”专著放在那里,“锡林郭勒文化概论”初稿放在那里,“上都文化研究”学术报放在那里,表彰奖励的文书放在那里,见证了我们,陪伴了我们,温暖了我们! “上都文化研究”公众号坚持更新,已经编发208期。“元上都文化”网站在十年如一日的运转着,连接着世界,连接着你、我、她。汇集了一千三百多篇论说,浏览三十九万人次。 为地方文化建设鼓与呼,为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研究尽心竭力,我们作到了。我们仍然作着。20年,弹指一挥间。山河依旧,人已老矣。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看漠南大地,滦河舞彩绸。野茫茫,奔走马牛。忽必烈招贤纳士,金莲川、花香稠。 中华上都千秋,儒家文脉留。入“世遗”、一支独秀。上都文明昭世界,跨欧亚、共风流。 癸卯年正月二十三 2023、2、13
作者:徐进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