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地方学研究>>锡林郭勒文化
  共有 2599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壮美辽阔的西乌珠穆沁草原

  发表日期:2022年6月29日      作者:殷继红     【编辑录入:admin

   

                

 

 


 


         

     一个生活在锡林郭勒草原东北部乌拉盖河流域的古老民族,一个由种植葡萄的遥远的阿尔泰地区迁徙而来的蒙古族部落,上千年来,游牧迁徙,造就着自己的生活,孕育着自己的文化。

富饶美丽的乌珠穆沁草原早在一二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众多北方少数民族都曾在此建立过辉煌的业绩。这里有勒勒车辙记下的历史,这里有金戈铁马写下的辉煌。勤劳勇敢的北方游牧民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方。

“乌珠穆沁”系蒙古语,意为摘葡萄的人,据记载乌珠穆沁部落13世纪生活在阿尔泰山脉葡萄山一带,17世纪中叶迁此定居,因而得名。

风光旖旎的西乌珠穆沁草原,2万多平方公里,是唯一汇集内蒙古九大类型草原的地区,也是蒙古族文化习俗保存最完整的地区。

这片神奇的土地,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是中国北方草原最华丽,最壮美的地段。被誉为“中国白马之乡”“摔跤健将摇篮”“蒙古长调之乡”“民族服饰之都”“游牧文化之源”。

壮美辽阔的西乌珠穆沁草原一碧千里,无边无际。让我们一页一行地阅读和感悟乌珠穆沁草原生活画卷的脉动。

河流是草原的血脉,每一条河都被人们经久不息地传唱。茫茫苍苍的的乌珠穆沁草地,生活在乌拉盖流域的蒙古族部落,逐水草而居,走过的岁月,悠远而漫长。草原的河水哺育了草地,也浸润了人们的生活,孕育了一方的文明。

17世纪,乌珠穆沁部落从阿尔泰山迁来,驻牧在乌珠穆沁草原,分为乌珠穆沁左翼和右翼两个旗。这里的草原生态环境,主要靠内流河——乌拉盖水系养育。

西乌旗境内河流为内陆河,属乌拉盖水系。旗境内主要河流有7条,即宝日格斯台河、彦吉嘎河、高日罕河、新高勒、巴拉尔河、小吉仁河、大吉仁河,流向均从南向北,这些河流由于气候和地质变迁等原因已不能流入干河——乌拉盖河。

乌珠穆沁草原河流分布众多,大大小小的河流有几十条,滋养着我们的家园。草原河流的特点都是曲折蜿蜒,清澈流动,水质甘甜。

长期以来,乌珠穆沁草原藏传佛教有着广泛的影响,喇嘛庙甚多。草原上婚嫁、搬迁、生老病死往往请喇嘛卜凶问吉,遇到灾情也会请喇嘛念经,求神保佑。喇嘛教信众和宗教文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如今许多寺庙香火兴隆,为风调雨顺和社会安宁传送着祥瑞和福音。

乌珠穆沁右翼旗从清顺帝十五年(1658年)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的一百二十一年间,先后给浩勒图庙、乌兰哈拉嘎庙、彦吉嘎庙、喇嘛库伦庙、葛根庙、新庙赐予金牌。由于行政区的变更,喇嘛库伦庙、新庙划归东乌珠穆沁旗,其它4座寺庙分布在西乌旗境内。

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兴盛,乌珠穆沁地区开始于清朝初期兴建寺庙,后来寺庙逐渐增多。至1945年,乌珠穆沁右翼旗共修建大小寺庙15座。加之浩齐特左翼旗境内的8座寺庙,西乌旗境内曾有过23座。

“文革”期间,西乌旗境内的寺庙几乎被损毁殆尽。只有浩齐特王盖庙、浩硕庙(栋古尔殿)由于当时用作粮库而幸免于难。80年代,旗政府在原址上重建了乌兰哈拉嘎庙和彦吉嘎庙。

乌珠穆沁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清朝太宗皇帝时蒙古地区开始兴建寺庙。从此寺庙逐渐成为乌珠穆沁草原有着广泛影响了的场所。其盛于清朝,衰于民国。如今,本着信仰自由的原则,寺庙香火兴隆,各寺庙从事着正常的宗教活动。

历史匆匆,我来追索。草原上宗教的变迁,是地区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记忆着。我们思考着。

成吉思汗瞭望山是绿色的海洋,鲜花的世界,位于巴拉噶尔高勒镇西南20公里处。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成吉思汗转战南北时,扎营在此山下休憩,当他醒来时,发现心爱的两匹骏马失踪了,成吉思汗万分的焦急,招集周围的人们共同寻找,可怎么也没有找到,太阳就要落山了,他抬头望见了眼前这座不知名的山,不顾山高陡险,迅速爬上了山巅,极目远眺,惊喜地发现,他的两匹马儿在正北方悠然吃草,晚霞的余光把那片草原衬托的熠熠生辉。成吉思汗高兴:"这座山叫斯日古楞哈日阿图(汉语译为千里瞭望山)!这里的人们为了纪念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把这座山命名为"成吉思汗瞭望山"了。

夕阳下的瞭望山宁静悠远,草原上笼罩着金色的光辉,远处的山峰沐浴着晚霞的光芒,红得耀眼,红得灿烂。

坦荡无垠的绿草,摇曳多姿的野花,峻峭陡立,雄浑神秘的山峰再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观辽阔。

半拉山就是一部最美妙动人的童话。遥鲁海日汗,奇特的自然景观,游牧文明成长的地方。

    又到了草原最美的季节,小草在长高,山的那一半碧绿碧绿的。唱着歌出发,去看浪漫的,迷人的半拉山。

半拉山坐落于巴拉嘎尔高勒镇东南七十公里左右。每一次来到这里,我都在想山的那一半究竟去了哪里?最浪漫神奇的传说,是成吉思汗一刀劈开,引来蜿蜒曲折的巴拉格尔河。

   这里居住的人们说,游牧迁徙的先民为取生存引用的水源,劈掉一半,引来河流。登高远眺,巴拉格尔河形成蒙古文“奇特”二字。

    半拉山,蒙古语是遥鲁海日罕山。山下是芬芳迷人,亭亭玉立的金莲花遍地盈彩。清澈的河流缓缓流淌。

     登上山顶,广袤无垠的草原尽收眼底,蓝蓝的天,洁白的云朵在漂浮,青青的草地,盛开的金莲花随风轻舞。蜿蜒曲折的巴拉格尔河静静地流向远方。河边长着茂密的灌木和小乔木。河中的野鸭,鸿雁,天鹅等美丽的野生鸟类悠闲地,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飞翔的天鹅在蓝天舞动着洁白的翅膀,长长的脖颈如玉一般无暇。每一只天鹅都在蓝天展现着她们最华丽的舞姿。天地之间,群山失色,只有天鹅的洁白、天鹅的优雅、天鹅的风姿。

夕阳西下,霞光染红了湖面。这时的天鹅湖如同天外仙境。金黄的夕阳映照着水面。天是橘红色的,水面波光粼粼,水天一色,仿若融为一体。有一些红、有一些黄、还有一些蓝。湖面上安静的天鹅突然群体起飞,一起飞向落日,一起飞向霞光、一起飞向远方。那震动的翅膀、那咕咕的叫声、那欢快的群舞就是世间最美的画面。

 

 

 


 

七月初,到了草原最美的季节。各种花在一碧千里的原野上绽放,绿油油的草地上有白菊花、黄花、红铜萝、马兰花、芍药等。尤其让人心动不已的山丹花,火红火红的,无比耀眼。这些美丽的花把草原点缀得更加绚丽,更加迷人。

美丽的乌珠穆沁草原上有一片红色的海洋。山丹花恣意的绽放,无边无际的红,一眼望不到边,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一幅画面啊!蓝天白云绿草红花,空旷的原野,碧波荡漾,红艳艳的山丹花连缀成片,一朵紧挨一朵,多得数不清,漫山遍野一片红。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美得令人窒息,美得惊心动魄,美得无法形容。

山丹花,别称红百合,萨日朗。萨日朗是蒙语译音的汉文名字。鲜红的花瓣,鲜红的花蕊,细细的茎叶上开出耀眼的红色。有的茎叶上有十几朵,有的七八朵花,有的三五朵花。花瓣向上卷起,每一朵花都倒挂在细细的茎叶上,婀娜多姿,热烈奔放。

山丹花,草原上热情的女神,她们在热烈的绽放。我在火红的花海中,一直走啊走啊,一会蹲下细细看每一朵,一会又向远处眺望,远方的红花似乎在召唤我,身边的红花似乎和我喃喃细语。她的清香一丝一丝浸到我的心里,我的裙边已被红色的花蕊染红。

山丹花倾城倾国的盛世容颜照亮了整个草原。殷红如血的花朵,美丽芬芳,反卷向上的花瓣娇艳欲滴。一朵紧挨一朵,一片紧挨一片,天空是澄澈的蓝,有洁白的云朵在浮动,大地是碧绿的草,火红的花海随风摇摆。我已经醉倒在这片草原,从清晨到傍晚,我一直在花海中流连。不知不觉,天色暗下来,我又怎么舍得离去啊!

 

 

 

 


 

草原的独特景色令人着迷。乌珠穆沁草原的历史文化更是独具风韵。金戈铁马,烽烟征尘,驰骋过多少英雄。一次乌珠穆沁草地古迹的探访,让我久久地沉思。

匈奴古城遗址西乌珠穆沁吉仁高勒镇西南两公里处的阿拉坦图嘎查这个古城,只是一片荒芜的废墟。大体呈四方形,大约十亩左右。依稀有一些不太清晰的轮廓。还有一些石子遍布在这片一千年记忆的草地上。被称为古城,是因为1986年在这里出土一个完整的东汉年代的筒形瓦。

两块石碑立在山坡上。一块是汉文刻写,一块是蒙文刻写。上面写着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仁高勒城址”。2014924日公布,201610月立。当地人称遗址为“四方城”。

我在这片废墟四处转着。春天的乌珠穆沁草原是荒凉的。枯黄的地面。这里的草很少,稀稀疏疏的。土地是裸露的,四处还有一些细碎的石头。

我一边溜达一边想,1986年出土的东汉匈奴年代的完整筒形瓦,是在哪一块草地发现的?明明知道已不会捡到什么,即使是一片琉璃瓦片;但我还是蹲了下来。我摸了摸脚下的土地,捡了几块石子。我陷入深深地追寻。恍然间,一千年以前的草原游牧迁徙,金戈铁马,风云突变,马蹄声声……在我眼前一一闪过。草地的厚重和深情让我骤然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还有许多无奈。  

乌珠穆沁草原有着广袤地域,有着悠久的游牧畜牧业的历史,保留着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是一份地域文化的瑰宝。

一方游牧文明的净土,千年草原的民俗风情。草原人,尊从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深深扎根在游牧民族的心灵深处。游牧远行,千里迁徙,他们所到之处都会精心维护那里的生态环境。

乌珠穆沁草原的淳朴善良,勤劳勇敢。善于自律,有着传统的文明习俗。牧民们每居一地,总是把炉灰和杂物倒到远处僻静之地,迁离之际还要用土埋好。拿着铁铲一下下填土的那份认真,那份虔诚,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要知道,那是各家独处之所,差不多是人迹罕见的荒原。牧民们说不出保护天然生态的大道理,但是她们对自己家园的维护却近乎形成一种规则和信仰。保护生态、和善相处和洁身自好是草原人的天性。

长调牧歌,悠扬缠绵,穿越千里草原,跨越千年岁月,记忆着牧人的生活,忧伤与感叹。草原民歌、民谣源远流长,缠绵悱恻,浸润草原。

乌珠穆沁长调是蒙古族民歌的精髓,是蒙古族长调的典型代表乌珠穆沁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乌珠穆沁,会走路的就会摔跤,会说话的就会唱长调。这些传统流淌在大众的血脉中,成为一种时尚。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大场小景,一起百和,说摔跤就摔起来,说唱长调就唱起来。这种独特的氛围,地域风情,浸润了千里草原的每一个角落。

悠扬的长调牧歌,象草原的小河一样流淌在草地,滋润着草原,浸润着牧人的心田。

乌珠穆沁草原,常常在夏季或冬季举办那达慕大会这是蒙古族人民庆祝风调雨顺、宣传民族文化的民间娱乐活动。每逢那达慕大会,男女老少都会从四面八方骑着马、赶着车集中在一起,搭建蒙古包,穿上民族盛装参加这一草原的盛大聚会。蒙古族传承这一节日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那达慕大会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全体民众举行娱乐性的活动,包括赛马,射箭,摔跤等。从此以后,这也成为蒙古民族传统的“乃日”(今称那达慕)盛会的发端。

摔跤、赛马是草原儿女的绝技,草原上没有一个男子汉不会摔跤,夺冠的摔跤手就是草原的英雄。摔跤的规则,落落大方,文明淘汰,更显草原人的心胸的敞亮。

摔跤,蒙古语称为搏克,乌珠穆沁草原传统的竞技活动。搏客手往往象征着一片草地,一个地区的辉煌和荣誉。不同级别的那达慕盛会,搏客和赛马都是必须有的和最受关注的项目。

1850年出生于乌珠穆沁右翼旗的都荣扎那成为乌珠穆沁草原上的明星,他的故事家喻户晓,曾多次被搬上银屏和舞台。

都荣扎那,幼名都荣德力格尔。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在远近的乃日(今称那达慕)大会上多次夺冠。因为体力超群,家乡的父老便城其为“扎那”,“扎那”汉语意为“象”,所以称其为“都荣扎那”。18岁那年,都荣扎那在王爷庙(今兴安盟乌兰浩特),举行的乃日大会上,战胜了王爷的著名摔跤手,获得了九九八十一项大奖。从此以后,在乌珠穆沁草原上盛传一首民歌:“企盼多时的启明星呦,迎着黎明在闪烁呦,乌珠穆沁的都荣扎那呦,从遥远闪烁而来呦……”

赛马是草原的盛会。谁家的马儿有名次,谁家的门庭得荣耀。谁家的孩子参赛夺魁,马儿的祖宗几代的名气,都是草原人频率最高的话题。

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蒙古马是草原上高贵的精灵。西乌珠穆沁旗的白马,气质高贵、热情奔放、在乌珠穆沁草原上纵情驰骋。白色骏马的力量与风骨,是如此的磅礴大气,令草原人的生活激情澎湃。

西乌珠穆沁旗被誉为“中国白马之乡”。乌珠穆沁白马具有四肢健硕有力、爆发力强、耐力持久的特点。在蒙古族马文化中,白马的地位一直都非常的尊贵。

对于蒙古族人来说,白色一直都象征着真实、纯洁、正直和美好。据说成吉思汗的81匹白色战马就是来自于乌珠穆沁,因此乌珠穆沁白马也常被成为成吉思汗白马。

西乌旗民兵白马连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民兵连队,成立于1958年。在草原建设、军事训练、保卫边疆等各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白马连”自19581969年当中,曾连续被评为“三落实”(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先进单位,先后11次出席自治区、盟、旗民兵先进代表大会,28次为党政军领导和外宾进行军事表演,连队主官还曾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在西乌旗浩勒图高勒镇白马连训练基地,白马连的成员都是由牧民组成的。这些善良、淳朴、勇敢的牧民们在训练上场雄赳赳、气昂昂,红旗随风飘扬,尘土飞扬,队形整齐划一地骑马飞奔。可爱的民兵们骑着他们心爱的白马跨越障碍,翻过栏杆、人马同时卧倒、同时起越、乘马射击等。五十多个人的连队此时人马合一,骄傲和自豪在他们的脸上洋溢,展现了威武雄壮的草原民兵风采。

中国白马之乡,西乌珠穆沁旗。踏着历史的足音,从阿尔泰走来,走进广袤无垠的草原,草原上的马背民族,白色的骏马尽情驰骋。

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上古到蒙古汗国,从元、明、清至今,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之精华,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传统服饰的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乌珠穆沁服饰一直以服饰华丽而闻名。乌珠穆沁蒙古族的服饰多采用绣有纹饰的红、绿、蓝等多种颜色的布料制成,领口和袖口宽大并装饰有各类吉祥图案。乌珠穆沁人的蒙古袍比别的地区要显宽大,长袖高领,钮扣在右侧,衣边用漂亮的花边点缀。男子扎腰带,把袍子向上提,显得精悍潇洒;而女子则把袍子向下拉展,显得婀娜多姿。 

壮美辽阔的乌珠穆沁草原千年不老,是游牧文明成长的地方。岁月一直年轻,历史的长河造就,绿草地的荡气回肠。草原的儿女,把草地的碧波与蓝天白云,写在心上。把马群驼群与牛羊放牧在天堂。这是一方净土,书写了人类文明的华丽篇章。

 

 


 

 

 

  作者:殷继红,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锡林郭勒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锡林郭勒盟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锡林郭勒盟作家协会会员。


上一篇:神圣敖包之由来
下一篇:徐进昌、殷继红一行考察西乌旗“唐代.扎达盖坝石堤”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8017]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72804]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2941]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8421]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