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常看到这样的说法: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上都——元代陪都。多年来也曾多次表述过我们的观点,作了学术观念方面的商榷。这类说法却屡见不鲜,即使是堂而皇之的博物馆所之地也不乏此说,让人着实疑惑不解。 元朝实行两都制。金,辽,都实行过多都制,这在我国北方是惯例。元朝是实现了中华大一统的帝国,实行上都、大都两都制。上都的地位举足重轻,说是“陪都”,说是“行宫”,实在偏颇。上都遗址已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世人公认,陪都谬说,早该辩明。 上都又称上京,滦京。上者为上,是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前建立的草原都城,在连接草原与中原之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政治和军事上尤其显得重要。大都之为大,就是建制大,分量重。尤其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在国力的体现方面,尤显重要。两都相比,各有所长,不可或缺,成为大元帝国的双壁。 为了辨析上都与大都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多年前我们写了论文《元代上都、大都间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回应社会上这方面的说法,2014年1月30日我们又在元上都文化网发布《元代京城上都几个值得关注的表述和认知——元代历史上几个值得商榷的学术观点》,作了多方面的阐述。 上都位于草原、中原交通枢纽地带,便于与漠北宗王贵族的联系。蒙古国时,漠北和林是汗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元朝建立后,政治重心南移,漠北蒙古本土成为边地。而漠北蒙古宗王贵族在政治上具有很大的势力。因此,控制漠北蒙古本土关系到元朝统治能否巩固的大事,上都是对北方蒙古诸王的作战基地,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起到维系中原与草原共同繁荣的重大作用。两都相比之下,上都更接近蒙古本土,大都更便运作中原,大都是经济物华之地,上都是政治文化之乡。两都各有千秋,成为中国元代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道国学古录》卷十记载,认为上都“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 台湾学者茧庐《元代上都略考》认为,元代“把根本放在上都。”“终元之世,发号施令之地,迄在上都,大汗到燕京去,那不过是享受汉地的繁华,那才真是行都的性质。” 上都的陪都说行都说缺乏学术依据,缺乏论证,不符合历史真实,是不足取的。上都是上京,是滦京,是夏都,不是陪都,不是行宫。在学术上应该作出充分的研讨,不要让错误的不确切的理念成为历史的标签。
元世祖忽必烈开国说,时不时冒出来,说明元史研究的杂乱和社会认知的迷惑。 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在开平城登基,开中统纪元。继成吉思汗1206年建国,开始了一个新的局面,新的纪元。我国历代纪元表所列,元,起始于1206年,至1368年。1206年元太祖建国,称帝。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162年间曾于北宋、南宋、辽、金多个政权并存交汇,共同书写了中华文明。 历史就在那,开国者元太祖成吉思汗也,继承者元世祖忽必烈也。元太祖成吉思汗建国的大蒙古国是当时的中华大地的一个地方政权,到元世祖忽必烈实现大一统,一直都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历史的浪花。 另外,有人或明或暗地否定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即位的合法性,值得辨析清楚。 质疑忽必烈即汗位的合法性有两种说辞,一是幼子继承说。成吉思汗时期有幼子守家和继承父辈的说法,但是成吉思汗立继承人时也作了重大变动。不是由小儿子全方位继承,而是综合各方面意见和情势,由成吉思汗作出提议,经宗族各路诸王忽里勒台会议,确定由成吉思汗四个儿子的二儿子窝阔台继承汗位。小儿子拖雷只继承直属于成吉思汗的财产。 从成吉思汗的做法可以看出,合法继承的要点是经过了宗族各路诸王的忽里勒台大会,而不是继任者的幼子地位。同样,窝阔台去世后即位的是侄子蒙哥,同样也是经过各路宗王的忽里勒台议事确定。 二是宗族忽里勒台权威说。蒙哥汗后是留守漠北草原的幼弟阿里不哥继承,还是挺进中原统帅大军的忽必烈继承,应该说并没有定论。在开平召开的各路宗王的忽里勒台大会上忽必烈被推举即汗位,循序了祖训和惯例,应该是完全合法的。而后,阿里不哥在漠北也拉拢了一些宗王,宣布即位大汗。阿里不哥先是分庭抗礼,而后失败投降,历史已作了定论。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开平举行的宗王忽里勒台,是有足够的能力和代表性的。诸王合丹(窝阔台汗第六子)、阿只吉(察合台曾孙)等率西路诸王,塔察尔、也先哥(成吉思汗弟哈撒尔之子)、忽剌忽尔(成吉思汗弟合赤温之孙)爪都(成吉思汗弟别勒古台之孙)率东道诸王皆来与会。诸王拥戴,忽必烈正式即大汗位。一些对忽必烈的国策另有想法的人质疑忽必烈即位的合法性,只不过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试图否定历史的抉择而已。 以上论辩,多处引用了原前两篇相关论述的成果,作了新的归纳和提炼,以飨关注元代这桩史实的读者。为元代历史研究和上都文化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2021、3、16 作者: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