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元初,中华大地,狼烟四起,风云变幻。北方蒙古民族迅猛崛起,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忽必烈几位蒙古大汗,连续发动了对外征战,先后灭金国、亡西夏,之后继续向西、向南进攻,要把中国版图,悉数囊括在大蒙古帝国范围之内。 宋宝祐六年(1258年),蒙哥汗发动了对南宋的战争。分兵三路向南进攻。一路由蒙哥汗亲自率领攻打合州(今四川);一路由其弟忽必烈率领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汉);另一路由大将兀良哈台率领攻打潭州(今湖南长沙)。一时间,战云密布,人心惶惶,南北对峙,形势骤紧。 忽必烈(1215年—1294年),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的第二个儿子,蒙哥汗的弟弟。忽必烈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忽必烈秉承其祖父成吉思汗和父兄拖雷、蒙哥的精神,开疆拓土,统一天下,实现帝业。早在当藩王时期,忽必烈就“思大有为于天下”,并热心学习汉法、汉文化。蒙哥汗时代,忽必烈曾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常驻漠南金莲川一带,建立起”金莲川慕府“,大胆使用汉人、回回人、波斯人、吐蕃人等各族有用人才,如刘秉忠、郝经、姚枢、赛典赤·瞻思丁、扎马剌丁、八思巴以及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等,为巩固蒙元政权、统一全中 国出谋划策,出力效劳。 1259年7月,蒙哥汗在围攻四川合州的战役中,死于军中。消息传来后,忽必烈暂停了与南宋的战争,返回金莲川。1260年3月,忽必烈联合西道诸王合丹、阿只吉和东道诸王塔察儿、也松格以及部分支持他的蒙古贵族,在开平城(后改称上都),登上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将国号改为元,改燕京为大都,并定都大都。在治国策略上实行“文治“和“以汉法治汉地”的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1273年,忽必烈重新部署进攻南宋之战。受命时任中书省右丞相的伯颜统率二十万大军直取临安(今杭州,下同)。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先后攻下襄阳、樊口等江南军事重镇,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至元十一年(1274年),在元军攻占了江南的建康(今南京)、镇江(今属江苏)等军事要塞后,集结于皋亭山(今杭州北),准备进逼临安城。虽然宋军组织了顽强抵抗,但仍敌不过元军的强攻、分割、包抄和召降等种种战术,使得一座座城池陷落,一支支军队溃散。1279年终于灭亡了南宋,完成了全国统一。忽必烈一生征战,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朝。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多项法令、措施,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在讨伐南宋战争中,忽必烈听说南宋右丞相文天祥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便想得到他,让其为元王朝效力。由此便发生了忽必烈与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1236年__-1283年),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原籍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文天祥自幼天资聪明、勤学好问,博览群书,精于诗词,文学造诣很深。他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皮肤白皙如玉,眉清目秀,双目炯炯有神。从小立志报效国家,救国救民。二十岁时考中进士第一,中状元郎。后被授以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及右丞相等职。在南宋历史上与主要抗元将领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南宋三杰”。 南宋末年,朝廷被佞臣贾似道丞相把持,皇室偏安于江南一隅,歌舞升平,尽情享受,腐化堕落、不思进取,致使国家贫弱,民怨载道。 宋朝诗人林升所写“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南宋王朝已日薄西山,濒临危亡之际。 宋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宋度宗病逝,由其年仅四岁的次子赵显继位,祖母太皇太后谢氏、母亲太后全氏垂帘听政,朝廷诸事仍由奸相贾似道专权。 由于文天祥为人耿直正派,具有忠君爱国之心,对南宋投降派卖国宰相贾似道的投降卖国行为十分不满。一度因在为朝廷草拟文书中有叽讽贾似道的言辞而被罢官。 至元十三年(1275年)正月十八日,伯颜统帅三路元军将贾似道的十三万大军消灭,致使南宋朝廷再无可用之兵。由此谢太皇太后,不得不发出“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文天祥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他“捧诏涕泣”,并立即行动,将家中资产变卖,充作军资,在两三个月内便组织了第一支近五万人的“勤王”队伍,几经周折,赶赴临安。当时在南宋成百上千的官吏中,能带兵勤王的也只不过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三人而已。 面对元军的进攻,南宋左丞相留梦炎早已投降,其他大臣或投降,或逃亡。以宰相贾似道为首的主和派提出了”称臣、割江北地区和岁纳银绢各20万两匹“的条件,向元军统帅伯颜求和。伯颜虽同意求和,但按照忽必烈的旨意,意在灭宋,并不愿停止进攻。 这时他却要求右相陈宜中去元营洽谈和谈事宜,陈宜中哪有这个勇气?当晚便逃之夭夭。谢太后唯有派文天祥前往。文天祥临危受命,毅然前往。他考虑“战、守、迁皆不及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同时想借此机会观察一下元军的虚实,以谋“救国之策”。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奉命赴元军议和,因与元丞相伯颜发生争执而被拘留不能返回宋营。这时,他募集的义兵则被投降派们强令解散了。当伯颜将他扣押北营时,他便声明:“宋状元……所欠一死报国耳,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何怖我?“ 忽必烈听到文天祥被俘,有意降服他,便令将其押往大都 (今北京)。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的途中,行至京口(今镇江),在义士的帮助下,逃脱出来。据他在《指南录后序》所记,至少有十六次幸免于死。经过千辛万苦,文天祥终于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温州。此时他听说一、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只好向元军投降。谢太皇太后已携宋恭宗赵显及文武百官出城投降了伯颜,并被押往上都;二是驸马都尉杨镇等率领南宋残余军队拥立度宗的另两个儿子益王赵昰(曾被封为建国公、益王、吉王等职)、广王赵昺(度宗的幼子,后为宋末宗)进入福建一带,于是立即上表劝进,被诏至福州。在福州,文天祥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称宋端宗,改元景炎。文天祥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后又命为同都督。同时文天祥建议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帅旗,号召四方英雄豪杰,纷纷起兵,收复失地。1277年三月,文天祥统兵进军江西,收复南部数十州县,并围困赣州,湖南、湖北皆起而响应,震撼了江南,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为此,元世祖忽必烈忙调集40万大军来解赣州之围,另派五万兵马追击文天祥。文所部不过五千余人。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当年八月,空坑一战,遂致大败,部将多数人牺牲,文天祥妻妾及子女皆被俘。部将赵时尝在紧急中 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军,文天祥才得以逃脱,后赵时偿随即被杀害。 1278年11月,文天祥收拾残部,加以扩充,移师到广东潮阳,不幸于十二月二十日兵败于五坡岭(今广东海丰),被元军统帅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所俘获,文天祥自度难以逃出重围,当即吞服随带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羞辱。但未死去,而是在昏迷中被俘。文天祥被俘后,打定主意,只求义死而不求苟生,其统领的督军府也随之被瓦解。次年元朝蒙汉都元帅张弘范将文天祥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等人。文天祥拒之,书诗《过零丁洋》以铭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皇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当时形势是,1278年宋端宗赵昰逃亡中在碙州病逝,年仅九岁,葬于永福陵(今广东省中山市)。1279年,在广州西南厓山海战中,南宋军队失败了,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元军追逼的走投无路,左丞相陆秀夫背着他跳海而亡,南宋至此真正亡国了。 当忽必烈得知文天祥为元军捕获的消息后,便下令将其送至大都。至元十六年(1279年),文天祥被押解北行至元大都,“十月,至燕馆,所供帐如上宾,馆人云:‘博罗丞相命也’。天祥义不寝处,坐达旦。四日,张弘范至,具言不安屈状。五日,送兵马司,戒系空宅中。十余日,解手缚。又十余日,得疾。十一月二日,去 械,犹系颈。五日,赴枢密院。九日,见博罗丞相。张平章命之跪,天祥曰:‘南人不能跪!’左右强之,终不可。问:‘有何言。’天祥曰:‘自古有兴有废,帝王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尽忠于宋,所以至此。今日不过死耳,有何言!‘又问。天祥曰:’为宋丞相,宋亡,义当死。为北朝所获,法当死,何言!‘博罗问:’自古尝有宰相以宗庙城郭与人,又遁感逃去者否?’天祥曰:‘为宰相而奉国以与人者,卖国之臣也。卖国者必不去,去者必非卖国之人也。前除宰相不拜,奉使伯颜军前,寻被拘留。不幸有贼人卖国,国亡当死,但以度宗皇帝二子在浙东,老母在广,故去之耳。‘问:‘德佑(指宋恭宗赵显)非君乎?’曰:‘吾君也。’曰:‘弃嗣君而立二王,果忠臣乎?’曰:‘德佑不幸失国,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立君者,所以为宗庙社稷耳!故为忠臣,从怀憨而北者非忠,从元帝为忠。从徽钦而北者非忠,从高宗为忠。’博罗不能诘。博罗谓:‘汝为相,能挟三宫以往,可以为忠。不能,则与伯颜丞相一战决胜负,可以为忠。’天祥曰:‘此可以责陈丞相,不可以责我,我此时未当国故也。’又曰:‘汝立二王竟成何事?’曰:‘立君以存宗社,臣子之责。若夫成功则天也。’又曰:‘既知其不可,何必为?’曰:‘父母有疾,虽不可为,无不用医药之理。不用医药者非人子也。文天祥今日至此,唯有死,不再多言。汝所言都不是!’博罗怒曰:‘汝欲死,可得快死耶?死,汝必不得快。’天祥曰:‘得死即快,何不快为?’博罗悻悻而去。自是囚兵马司四年。”(刘岳申《文丞相传》)、(《申 斋刘先生文集》,台北中央图书馆1970年印《元代珍本文集汇刊》本,卷13、第12—13页) 当忽必烈得知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后,遂派留梦炎等一班降臣前来劝降,文天祥一律唾骂置之。最后,就连已投降的宋恭帝赵显也亲自前来劝降时,也被他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 忽必烈看到诸人出面劝降无果时,就亲自出面劝降文天祥,并许委以中书宰相之重任。文天祥被押往宫中,忽必烈说:“你在这里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志,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忽必烈又问:“那你意愿怎么样?”文天祥答道:“但愿一死足矣!”忽必烈听后十分气恼,挥手让他退下。 由于文天祥为人耿直,执念坚定,宁死不降,始终忠于南宋王朝 。在囚禁五年后,经再三劝降无望的情况下,忽必烈遂下令将其处死。 死前,文天祥在狱中囚室里最后一个初夕晚上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初夕》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寂寞与悲怆之情。 元至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场。监斩官问道:”丞相还有什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什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于是,文天祥向南方行跪拜之礼,说道:“我的事完结了,心中无愧了!”引颈就刑,从容就义,享年47岁。死后,他的妻子欧阳氏前来收尸,发现他面如生时,还从他衣带中发现一绝命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精于诗词,文学造诣很深,写有千余篇文章、诗词。他死后,后人将其诗文整理辑录为《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等。 其中《文山诗集》中几首诗词很著名,辑录如下,供欣赏: 1、《正气歌》:“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侵沴,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 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2、《满江红·代王昭仪》:“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瑶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官,半夜雨淋铃,声声歇。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辞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亲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3、《念奴娇·驿中别友人》:“水天空阔,恨东风 物。蜀鸟吴花残照壁,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不放扁舟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封建时代的帝王将相们由于理念不同选择的道路各不相同。忽必烈作为封建帝王想得是开疆拓土、一统天下、大有作为,实现帝业,对待文天祥上显得大度、惜才。而文天祥则是受孔孟之道束缚,满脑子忠君报国、收复失地、救国救民的想法。不顾实际形势,单凭一腔热血,义愤填膺,势孤力薄,奋力拼搏,有心杀敌,无力回天,执箸守旧。最终只能舍身成仁,“留取丹心照汗青”了。 参阅文献 1、《草原帝国》(法)勒内·格鲁塞著 重庆出版社; 1、《唐宋词选》夏承焘 盛弢青选注 中国青年出版社; 2、《历史故事丛书·文天祥》 河南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