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地方学研究>>锡林郭勒文化
  共有 9087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地方文化的学科定位和我们对锡林郭勒文化的探索

  发表日期:2019年10月24日      作者:徐进昌 殷继红     【编辑录入:admin

 

 

内容提要:文化是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域形成的国家大文化中的一个子系统首先在地域范围上必须有确定的指向,有个核心的区域。其二,必须有独特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性,是某种草根文化、乡土文化的发祥地,并且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和延续力。其三,这种文化形成一定的体系,有相对完整的一个学术理论框架和一定数量的研究人群。其四,这种文化在历史上或当今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过或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力。

锡林郭勒文化,是指以锡林郭勒地方为标识的,沉淀了这个地区的历史文明和现代发展的诸多方面而呈现的具有鲜明地区人文特点的精神财富和文明成果的总和。

锡林郭勒文化是锡林郭勒地区文明发展和历史沧桑的沉淀与结晶。从精神层面汇集了这个游牧草原几千年来各民族创建的辉煌。

关键词:地方文化建设  锡林郭勒文化  游牧文明

祖国正北方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莽莽苍苍,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草野,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文明成长的地方。

这片塞外的绿,自清朝渐有开垦以来,增添了一些集聚住地,但茫茫草地仍然保留着游牧生活的习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叩问这片草地,解读它的文化内涵,是我们多年的夙愿。对地方文化的定位和对锡林郭勒文化的解读,下面谈谈我们不成熟的见解。

地方文化的学科定位和阐释

我们认为,地方学是一项研究特定地域总体属性的综合学问,通观这一地方的历史与文化的根脉,也关注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独具的特性和总体趋势。地域文化是地方学的经脉和血液。地方学的各项研究方向都从地域文化的视觉角度来审视和探讨;而地域文化研究要在地方学总体框架下立论和探究,以使这项文化研究规范在地方学的范畴。

研究锡林郭勒地方文化,涉及到对地方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地方文化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十多年来我们一直追寻着、伴随着它的前行脚步。

2012年联合国大会确认上都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闻名遐迩的这份厚重的世界文化遗产就在锡林郭勒草原。2003年成立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以来,我们一直追溯着这方净土昭示的游牧文明,探寻着锡林郭勒地方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梳理多年来对地方文化建设和锡林郭勒文化研究的追寻,是我们本文力求作到的。

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记忆,沉淀和结晶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实践和智慧。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区域或大或小,小到几村几乡,一城一地,大到毗邻的几地几域,属于一个特定属性的文化发祥地,特定人群的生存发展的集聚地,积淀了独特风情的社会生活境况。这种文化,这种地域,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进行挖掘、研究、阐释,继往开来,发扬广大,无疑是对人类走过的历史的追寻与弘扬,也是对人类前行道路的探寻与开拓。遵循着这种理念,我们走进了地方学建设与地方文化研究的行列。

莽莽苍苍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给长城以北的广袤大地披上了浅浅的绿装。草原是诗,文化是魂。锡林郭勒是游牧特色鲜明的蒙古族集聚区,有着多独特的民族风韵和地域风情,是著名的“蒙古长调之乡“博克之乡”,是蒙元文化和上都文化的发祥地。金斯太洞穴的考古发现和锡林浩特石器、阿巴嘎岩画,进一步揭示了锡林郭勒的古文明。

从研究锡林郭勒地域文化开启,我们对地方文化的学术定位提出了我们的理念。我们认为,地域文化是表现为地域性的文化现象,是通过特定地域的人们在继承和发展中创造的。地域文化是对特定地域空间内的生态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诸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学问。

地域文化首先在地域范围上必须有确定的指向,有个核心的区域。其二,必须有独特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性,是某种草根文化、乡土文化的发祥地,并且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和延续力。其三,这种文化形成一定的体系,有相对完整的一个学术理论框架和一定数量的研究人群。其四,这种文化在历史上或当今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过或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力。

    地域文化是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域形成的国家大文化中的一个子系统,地域文化研究就是专门考察和分析某一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经济形态、政治状况、文化教育、社会习俗、文化心理等方面。透过区域文化研究成果,寻找出中国文化在地方上的表现特征,从而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审视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脉络。

地方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需要建立完整的框架结构规范和学术体系。全国的地方学建设和地域文化研究需要形成高架构的合力。在中国地方学建设联席会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络相关国内外学术团体,搭建地方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草根派要走进学府,学院派要走进社会,共同构建深入植根于社会的地方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学科。

锡林郭勒地方文化的探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人们的群体的记忆。是沉淀,是蕴涵,是结晶,是精神,是力量,是灵魂。文化的缺失就是心灵的迷失,就是精神的荒芜。文化强国,文化强区,文化强县,一个地区要有影响、有声望、有精神、有特质,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品牌和高度的文化自信

归结多年的探寻,我们提出了概括了锡林郭勒文化的基本概念。

锡林郭勒文化是塞北游牧文化。千里草原数千年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孕育和积淀了游牧文明。吸收现代文明的成果,跨越发展,与现代文明交织,成就了开放、包容的大视野,大格局。粗旷、开拓、敦厚、豪放,富有进取和创新精神。

锡林郭勒文化,是指以锡林郭勒地方为标识的,沉淀了这个地区的历史文明和现代发展的诸多方面而呈现的具有鲜明地区人文特点的精神财富和文明成果的总和。

锡林郭勒文化是锡林郭勒地区文明发展和历史沧桑的沉淀与结晶。从精神层面汇集了这个游牧草原几千年来各民族创建的辉煌。属于中华文化的一个支脉和有机组成部分。呈现着具有鲜明地区人文特点和文明发展成果的特性。涵盖所属地方的上都文明、阿巴嘎岩画、苏尼特石刻、锡林浩特石器、乌珠穆沁古人类遗址等古文明和近、现代发展的文明成果。

锡林郭勒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的特点,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元代金莲川一带的发展和上都文明为锡林郭勒文化留下了中华主流文化的印记,而有别于一般的地方文化。
  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通过,彰显了锡林郭勒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在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诸多有游牧文明原生态显著特点的民俗、民族元素和蒙古长调、呼麦、蒙古摔跤、民族服饰等草原风情,使锡林郭勒文化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锡林郭勒文化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需要从不同侧面予以深入地阐释。锡林郭勒文化地域性应该基本界定在锡林郭勒盟的行政区划之内,区外个别密切相关的文化历史渊源可以有所涉及,叙述和考证历史上的不同的区划和组合及其历史文化特性也在所难免,但是基本面和主题面应该限定在锡林郭勒区划内。游牧文化、部落文化的特点应该得到充分地重视

锡林郭勒古文明的遗址应该得到充分地重视和研究。考古发现的金斯太古人类洞穴,《中国历史地图集》“原始社会遗址图”(包括性质待定的原始文化)标注的二连、乌珠穆沁、苏尼特、锡林浩特、阿巴嘎、黄旗、白旗,值得下功夫考察研究。

锡林郭勒文化兼顾和贯穿锡林郭勒历史的各个历史阶段。突厥石人、辽遗址、金界壕、明石刻、成吉思汗古战场、清寺庙等历史文化遗迹要保护好、研究好。上都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应该是保护和研究的重心所在。元帝国时期形成的蒙元文化和上都文化是锡林郭勒文化的重轴戏。

上都所在的锡林郭勒草原孕育了金莲川幕府,见证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汇,成为蒙元文化和上都文化的发祥地。 上都文化是属于世界的,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锡林郭勒的。上都文化在锡林郭勒文明史上有着代表性的意义和标识性的作用。对于中华文化,对于世界文明,上都和上都文化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说到中华文化,说到世界文化,许多专家、学者都会记起上都文化。上都文化的世界性对锡林郭勒地域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作为锡林郭勒的地域文化,上都文化最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值得下大气力坚持不懈地认真探寻和挖掘研究!

地方学是一门以地区的历史文化、人文活动、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际综合学问。区域文化是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域形成的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子系统,区域文化研究就是专门考察和分析某一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经济形态、政治状况、文化教育、社会习俗、文化心理等方面。透过区域文化研究成果,寻找出中国文化在地方上的表现特征,从而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审视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脉络。锡林郭勒文化、锡林郭勒古文明的研究,不仅对锡林郭勒地方文明建设,而且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都将是无可替代的。

锡林郭勒不同区域的文化特性

茫茫锡林郭勒草原,历史上有多个游牧部落和不同的地方性的政权,在这里生息繁衍,发展壮大,创造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南部的上都文化、滦河文化、察哈尔文化,北部的乌珠穆沁文化、二连浩特文化、锡林浩特文化,各有千秋,独具风韵,各分支文化充分展现了锡林郭勒文化的多样性和绚丽多姿的风采。锡林郭勒文化涵盖本区域内各方面文化。

纵观锡林郭勒不同地区的文化,有共性也有不同的特性。共性就是游牧文化的历史积淀,个性就是各有差别,有的突出在口岸文化,商贸文化,有的突出在部落文化,游牧文明,有的突出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织,不同的色彩共同编织了锡林郭勒文化的绚丽多彩。

二连浩特文化是流淌着商贸血脉的口岸文化。有着古丝路文化的渊源,流淌着商贸物流的血脉,沉淀了大连通、大发展、合作共赢的大情怀,蕴育了互联互通携手与共的理念和构建。驼铃和丝路沉淀了历史悠长的信念,列车和航班使流通的理念长上了坚挺的翅膀,地球村的理念从这里启航。几分游牧文明的粗旷,几分商旅文明的精明。穿越荒原、戈壁,跨越万水千山,贸易没有国界,文明让世界共享。

遥遥千里的张库大道,漫漫千年的伊林驿站。从茫茫荒漠中的额仁达布苏淖尔盐产地,到苏尼特草原滂北商道北部的伊林驿站,这片斑斓戈壁,这片神奇的土地,凝聚了多采的商贸物流神奇,沉淀了斑斓多姿的口岸文化这份沉淀了商贸精神的文化,富有进取心,敢为人先,开拓前行。诚信为本,视野开阔,奋发向上。不畏艰险,勇立潮头,创新发展。有游牧文明的豪爽大气,也有商业文明的精明算计。有世界的视野,有全球的事业,有拥抱四海的情怀、胆气和智慧。

这里是恐龙的故乡,在那遥远遥远的远古,这里棕榈树长满河岸,恐龙、猛犸象等庞然大物栖息聚集,是个古生物群体的快活家园。

在茫茫荒野,挺立起一座小城。有恐龙漫步的雄浑气象,有塞北驿站的悲怆、苍凉。有边境界碑鲜明夺目,有中华国门的庄严辉煌。有欧洲风格的栋栋别墅小院,有列车长龙穿越铿锵作响。

在茫茫的荒漠草原,连接漠南、漠北,牵手欧亚大地,有个商业大动脉滚动着的二连浩特,千百年来一直流淌着商贸文化的血脉。古时候的额仁达布苏淖尔、玉龙栈、伊林驿站和滂北,如今的边境陆路口岸和国际大通道,二连浩特是个很独特的地方。

二连浩特文化是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域形成的锡林郭勒文化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蒙古高原上的恐龙之乡,这个历史悠长的商贸驿站,这个贯通欧亚的陆路口岸,这个牵手苏尼特、阿巴嘎岩画故地的孤岛,这个沉淀了苏尼特和阿巴嘎草原数千年风情的货栈,流淌着商贸气息的血脉,苍茫辽远,有着几多粗几多苍凉几多神秘几多魅力的独特文化,等待我们探寻、揭示、认知、考量和弘扬!

乌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化的瑰宝,是由大草原和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滋生孕育的文化。生活在乌拉盖河流域的蒙古族部落,在祖国地图雄鸡脖子的地带,逐水草而居。特殊的历史文化印记和地域风貌,在天然牧场上放牧牛群、羊群、马群的生产生活方式,独特的语言文字和风俗民情,历史悠长的长调牧歌、民族服饰、博克运动和赛马,尊崇大自然的原始生态的情怀,尊崇长生天和英雄的理念,从众和自尊同在,善于自律,好客交远,迁徙流动,和而不同,这些元素长久孕育发展和成熟,成就了这一方土地和这一群体特有的乌珠穆沁文化。

这方近七万平方公里的净土,草原面积比海南省的面积还大许多,比两个台湾的面积还要大。这是一方游牧文明的沃土。

茫茫苍苍的乌珠穆沁草地,并不是荒原。金斯太古人类洞穴、突厥石人、金界壕显示了草原的古文明和上千年人类活动的印迹。突厥、匈奴、辽、金的强势发展,成吉思汗在合阑真沙陀一带的鏖战和壮大,显示了乌珠穆沁草原在中华文化史上的独特魅力。乌拉盖河流域的这方热土,祖国地图鸡脖子地带的蒙古族游牧部落,创造了独特的乌珠穆沁文化,传承绵延,成为现代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有独特风韵的地域文化。

一个生活在锡林郭勒草原东北部乌拉盖河流域的古老民族,一个由种植葡萄的遥远的阿尔泰地区迁徙而来的蒙古族部落,上千年来,游牧迁徙,造就着自己的生活,孕育着自己的文化。

乌珠穆沁文化的内涵,是乌拉盖流域这一方土地涵养的地理人文,风土人情,特有的理念、情操和道德风尚,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和延续。外延是吸纳外域不同文化的有益成分和现代社会的发展的新元素,与时俱进,成为推进地区社会繁荣进步的软实力和精神支撑。

滦河文化指以多伦地区为中心的精神文明积淀和文明传承,涉及滦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历史与当今的文明成果的结晶。体现了历史和今天滦河流域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建筑、商贸、宗教等方面的品位与格调。

   滦河文化显著的特点是积淀了塞北游牧民族的成长和发展,彰显了草原和中原在经济、商贸、宗教、文艺等多领域多层面的深入交汇与融合。滦河身旁的滦京(开平)和北京(北平)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影响深远。

   滦河文化中游牧文明与商业文明交汇,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相融,多元共荣,和谐发展。北方诸多游牧民族长期培育和发展了这里的文化,汉代李陵台见证了历史,辽代、金代有梳妆楼为证,元代成为中华京城所在,清代为北方各方势力会盟之所和北方宗教中心,民国为晋商拓展兴盛之地,历史蕴涵非常丰富。

滦河文化,对于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农耕文化来说,它是塞外文化、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对于草原文化来讲,它又有着诸多农耕文化、商业文化、中原文化的色彩;交叉融汇、兼收并储、相得弥彰、多元共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塞外文化。 

滦河文化称为塞外文化,显示了它鲜明的地域性。涵盖游牧部落的察哈尔文化,说明了它的源渊和草原文化特性。浓郁的晋商文化、会盟文化、宗教源渊和农耕文明显示了它交叉融会、兼收并蓄、多元共荣的特质。

锡林浩特文化的特点是具有游牧文明特质,融汇现代精神文明,开放、和谐、包容、创新、进取。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品位,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理念,四海为家兼容天下的胸怀,崇尚英雄公平竞技的追求,仗义宽厚贡献家国的信念。这些特性构筑了锡林浩特文化的独特属性,彰显了这一区域由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理念,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的有别于其它文化的特质。

锡林浩特文化的外延是游牧文化和草原文明,与蒙元文化、上都文化一脉相承。是锡林郭勒文化的一个支脉。它的核心区在阿巴嘎纳尔和周边辐射地区,包括阿把嘎岩画和金界壕边墙。

锡林浩特是一座草原上的新城,享有“草原明珠”的美誉。上世纪四十年代,只有一座贝子庙坐落在敖包山下,彰显着喇嘛教信众的虔诚和宗教文化的兴旺。庙西、庙南散落的一些季节性商贩,曾被称作“西商”、“南商”。

这座伴随新中国而新兴的草原盟府之地,环抱在草地之中,簇拥着草地而生。面目今非昔比,群体生机勃发,五业兴隆昌盛,焕发着无穷的活力。由阿巴嘎纳尔旗和锡林浩特镇一路走来,这座草原新城,带着历史的风尘和游牧部落的情韵,走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小康的进程。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中、晚期,锡林河水库西侧发现有人类活动遗址。先后出土砍砸器、刮削器及石核、石片等石器,证明距今4000——6000年以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事游猎养畜和原始手工业生产。

史书记载,阿巴哈纳尔部:“汉,上谷郡北境,晋为拓跋氏地,隋及唐初为突厥所据,辽为上京道西境,金为北京路西北境,元属上都路,明入于蒙古。”康熙六年(1667),栋伊思喇布初授札萨克固山贝子世袭罔替。康熙五年(1666),色棱墨尔根亦来归。康熙六年(1667),诏授札萨克多罗贝勒世袭罔替,遣官指示阿巴嘎部移牧他所,以旧牧地给阿巴哈纳尔。栋伊思喇布掌左翼,佐领九,驻乌勒陀罗海(《大清会典》作阿尔噶灵图山)。色棱墨尔根掌右翼,佐领七,驻昌山(又名永安山)。阿巴哈纳尔左翼设旗,自康熙六年(1667)至公元1946年,12代札萨克共执政280年。

“祭敖包”和“那达慕”都是极具独特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近年来举办的游牧文化节和中国马都盛大赛事,已成为一张独特的靓丽名片,获得“最具魅力节庆城市”荣誉称号。

锡林浩特历史悠长,千里旷野,是游牧文明成长的地方。阿巴哈纳尔的称谓印证了历史上它从哪里来。这方游牧文明的净土,是文明成长的地方。

近代的贝子庙,俗称喇嘛庙,有着270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影响。从几座零落的平房商户到拔地而起的一座草原新城,这里是个包容和创新的地方。游牧文明和新时代交织,喇嘛教与现代文明共存,中国马都成为靓丽的品牌。牧野茫茫的草地润泽了蒙元文化,锡林郭勒的首府绽放着走向小康的辉煌。

锡林浩特是一代长调歌王哈扎布的故乡,被文化部评为民间艺术之乡和民间文化“潮尔道”之乡,被中国马业协会授予以“中国马都”称号。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

归结锡林郭勒文化,追溯锡林郭勒地区多种的文化形态,多种文化的子系统,用心维护好,这是一份难得的精神财富。

祖国北疆,在中国地图鸡脖子的地带,二十万平方公里的茫茫草地,孕育了灿烂的草原文化和游牧文明。解读它,弘扬它,让地方文化建设不断前行,让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长上文化的翅膀,我们期待着。

 

作者:徐进昌,男。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倡导并阐述了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乌珠穆沁文化,二连浩特文化,滦河文化,锡林浩特文化总体概念与框架。研究方向:上都文化、蒙元文化、地方学与地域文化建设。

殷继红,女。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多篇论文揭示了上都文化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论述了乌珠穆沁文化、锡林浩特文化的相关学术意义。研究方向:上都文化、锡林郭勒地域文化与地方学建设。

参阅书目:徐进昌《锡林郭勒文化的立论与思考》,徐进昌、阎甚甫、温茹雅《浅谈地方学、地域文化研究与晋蒙文化圈》,徐进昌《二连浩特文化的立论与经济发展》《滦河文化的概念、文化价值和对打造地域文化的意义》,徐进昌、殷继红《乌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明的瑰宝》,徐进昌、郝爱丽《试论内蒙古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关联性与世界性》,徐进昌、殷继红《锡林浩特文化的特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


上一篇:内蒙古不同地域地方学研究的经验
下一篇:话说锡林浩特的前身和由来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7543]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72551]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2667]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7872]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