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史海钩沉>>考证评说
  共有 13429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元代京城上都的建筑形态和独特的风韵

  发表日期:2019年9月22日      作者:殷继红     【编辑录入:admin

               

      

内容摘要:元代京城——上都,是一座草原都城。作为大元帝国的首都,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中华大一统的伟业,融汇了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明的成果,成就了一个世纪的中华文化的辉煌。上都的建筑形态和风韵,兼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彰显了1314世纪中华文化的瑰丽与辉煌。

整体格局上,沿用中华文化以中轴线排列的惯例,坐北朝南,皇宫处于中心核心地带,其次分列左右,沿中轴线依次排列。

大都的中轴线在上都中轴线的延长线上。

建筑风韵方面,一类是以大安阁为代表的中原特色。一类是失剌斡耳朵为代表的草原特色。还有西域文化的帝师寺,回回司天台。

 

关键词:元上都遗址 上都城 大安阁  失剌斡耳朵

 

2012629日,第36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正式宣布,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了《世纪遗产名录》。

元上都遗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正蓝旗。七百多年前,上都是一座世界文明的历史古城。上都是元王朝大帝国的都城,是斐誉中外的世界性大都市和元代政治、文化中心。元代京城上都的建筑风格可分为两大品牌。一种是大安阁式的中原文化形态的类型;另一种是失剌斡耳朵的以独特的游牧文化形态的类型。这两种不同的建筑艺术,各自不同,和谐地融为一体,相映成趣,构成了上都京城建筑的多姿多彩的形态。上都宫阙较多地保存了游牧民族的习俗和草原色彩,凸显了元代文化的兼容并蓄,和而不同,行色各异,集成出新的独特气韵与风貌。

上都的兴建和布局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元上都是元朝的夏都,与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遥隔南北。因其地处滦河北岸,又有滦阳、滦京之称。

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中在金莲川一带兴建开平城,这里

“龙岗幡其阴,滦河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王恽:《中堂事纪》《秋涧集》卷八十,《四部从刊》本)这里北依卧龙山、南临闪电河,东、西、南为辽阔的金莲川,河山相映,气势宏伟,风景秀丽、水草丰美,是一块风水宝地。1259年,城郭建成,初具规模。起初,名为开平,1263年昭改为上都

     元上都呈方形,每边长2200米,占地4.84平方公里。元上都由外城、皇城、宫城、四关和城郊等部分组成。外城在皇城西、北两面,其南、东两面修建城墙,与皇城东、南墙连接。城墙(不包括皇城部分)全用黄土板筑(夯层厚约20厘米)。南墙与西墙各开一门,门外筑马蹄形瓮城。西门瓮城外低坡上还筑有石堤以防坍塌,北墙上开二门,门外筑方形瓮城,城上还保留一部分城门楼的石柱础。城外西北角,有一段宽25米的护城河。(贾洲杰:《元上都调查报告》,《文物》,1977年第5期)

     外城 大体呈方形,实际上分为两部分:自皇城北门瓮城西墙起,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土墙,直抵外墙,宽约2米,使南北不能相同;北部是一片东西走向的山岗,地势平坦,无街道,是皇家园林。山岗中部南边,有一座东西长350米、南北宽200米用石砌的大院墙。南墙正中缺口可能是院门。院内空旷,未见建筑遗迹。当是原来栽培奇花异草和驯养珍兽以供宫廷观赏的地方,即文献所指的御园、后苑、北苑。南部有两条东西大街,一条南北大街,靠近街道有很多建筑。

     皇城 在外城的东南角,方形,每边长1400米。南北墙开一门,外筑方形瓮城。东西墙各开二门,其南侧称东门、西门,北侧称小东门、小西门,门外筑马蹄形瓮城。皇城的街道宽窄不等,主次分明,相互对称,布局合理。皇城是朝廷的办公区和宫廷服务区。主要是以儒释道建筑为主。

     在皇城的东北角是大龙光华严寺,东西宽400米、南北宽200米。元世祖建上都城时作为镇护京城的佛寺而营建。大元帝国历代合罕赐匾赐碑,数次扩建,兴隆百年。华严寺是一座很大的寺院,整个寺院以中院为主体、以大殿为中心分东西三院。东院错后约100米、宽60米,西院宽120米,都是前部筑院墙后部修厢房。中院宽148米,四周围墙,内建一周回廊式建筑。平面呈回字行。院中有一个东西长38米、南北宽36米、高约4米的黄土(佛)台。大殿前出月台,后连廊道。

乾元寺,又称大乾元寺,位于上都皇城的西北角。为镇护上京在其乾位兴建。寺院为前后两院,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20米。乾元寺和上都其它诸寺的塑像,是由尼波罗(今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及其弟子刘元塑造的。乾元寺设有御容殿,元代历代皇帝皇后建佛寺为自己祈福,死后,将遗像(织锦为之)供奉于所建寺院中,所在殿堂称神御殿。大乾元寺内供奉忽必烈与察必皇后的御容像。

帝师寺位于皇城的西南。从十三世纪四十年代起,西藏喇嘛教萨迦派的首领萨班就归附了蒙古统治者。忽必烈在潜藩时期,与萨班的侄子八思巴密切来往。中统建元,封八思巴为帝师。元朝皇帝对喇嘛教十分笃信和推崇,给帝师以极大的权利。

八思巴为一代释教禅师,被元世祖忽必烈拜为帝师,在他主持下创制了蒙古新字。1279年八思巴去世,朝廷诏郡县建庙通祀。1324年泰定元年朝廷又将11个八思巴绘像颁发各省,命据此制作塑像加以奉拜。

忽必烈时在上都宫城的西南建立了八思巴帝师寺。(1)元英宗是一个狂热的崇佛者,对喇嘛教更是推崇备至。他崇佛而用儒,对色目集团极端嫉视。延祐七年十一月,他一即位就下诏各郡县“建帝师八思巴殿,其制视孔子庙有加。”(2)至治元年三月,首先在大都建立了帝师寺八思巴寺。(3

接着,在同年五月,“毁上都回回寺,以其地营帝师寺。”(4)至治三年二月又调动大批军队修建上都华严寺和帝师寺。(5)泰定帝时,下令把八思巴的绘像颁发至各个行省,供在帝师寺内。(6)帝师在皇室很有威信,每一位新皇帝即位之初,都要由帝师作佛事,皇帝受佛戒九次才能登上皇位。(7)对喇嘛教的诏书都用白绒、珍珠、珊瑚珠等高级装饰品复盖其上,“张于帝师所居殿中。”(8)早在至元十一年十二月,帝师八思巴就到上都,为皇帝太子讲经。(9)

孔子庙(文庙)位于皇城东南角,与开平城同在并数次重建、扩建。四周有围墙,围墙南北长67.5米、东西宽62.5米。与其相连的西北侧的一殿两厢式院落,院落呈方形,边长42米,应该是增设的供国子生读书的学堂。

建开平城即建有孔庙,1267年又重修扩建,孔庙与上都同在,并一直享有皇家祭祀。1331年元文宗,1336年元惠宗两次为孔庙赐碑匾。至元十一年(1274年),上都制作孔子等十位哲人像供奉。

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在上都即大汗皇位。即位诏书大讲“文治”。“朕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于此矣”。中统二年(1261年)世祖皇帝向全国颁发了一道诏书,“宣圣庙及管内书院,有司岁有致祭。月朔释奠,禁诸官员使臣军马,毋得侵扰亵渎,违者加罪。”至元四年(1267年)拨巨款重建孔庙。

有庙即有学。孔庙得到尊崇,儒学也广为传播。中华文化三大传统,儒、道、佛都有了深入发展。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仁爱”,崇尚道德。道家以自然为法,“道法自然”,崇尚无为的自然主义,主张“天人合一”。佛家从“解脱”坐标关照人生,信奉“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为人们提供了解脱方法和途径的精神依托。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三家融合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切;二是对人生崇高境界的追求;三是重视心性修养。儒、道、佛得深入阐释和东西方多种宗教与学说的广泛发展都说明了蒙元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

皇城的南门是明德门,跟宫城的御天门,大安阁,穆清阁位于同一条中轴线上,而这一中轴线一直延伸到了元大都。

宫城 在皇城中部偏北,东西宽约570米、南北长620米。城墙是黄土板筑(夯层厚9厘米),外表包砖。宫城内的主要街道主要是一条通向三门的丁字大街。宫城是元上都的大内所在,是元朝皇帝日常起居,处理政务以及嫔妃居住区域。宫城有三道城门:分别是东华门、西华门和御天门。

宫城建筑不像明清北京故宫那样,有一条建筑中轴线,有前呼后拥的大型建筑以及左右对称的建筑配置,而是分布着一个个自成一组的建筑群。各个建筑群多有一周围墙,有的作一进二进院落,或东西几连的跨院。

上都城的宫城,在《元史》、《口北三厅志》、《宣镇旧志》等书中多有记载。其中有名的有大安阁、洪禧殿、水晶殿、睿思殿、穆清阁等。

被称为“圣龙起飞之地”的上都城巍峨雄伟、谱写了中华文明的新篇。大安阁是上都的主要宫殿。它位于内城(宫城)北部,至元三年(1266)十二月建成(《元史》卷六《世祖纪》)。它是上都大内。(10)元朝皇帝在这里登基、临朝、议政、修佛事,相当于大都皇宫的大明殿。在这里经常举行重大典礼,如元成宗、武宗、天顺帝、文宗、顺帝即位时的忽里台,都是在此召开的。(11)元朝皇帝还经常在这里与诸王、大臣聚会,接见外国使者。

据元代中期重臣虞集《跋大安阁图》记载,“世祖皇帝在藩,以开平为分地,即为城郭宫室。取故宋熙春阁材于汴,稍损益之,以为此阁,名曰大安。既登大宝,以开平为上都,宫城之内不作正衙,此阁岿然遂为前殿矣。规制尊稳秀杰,后世诚无以加也。”(12

上都城的主要宫殿

大安阁是拆迁宋朝汴京的熙春阁仿建。“大安御阁势岩亭,华阙中天壮上京,虹绕金堤清浪细,龙蟠粉蝶翠风平。众星拱北乾坤大,万国朝元日月明。分署玉堂清似水,萧韶时听凤凰声。”(13)《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忽必烈汗在都城用大理石和(其他)石头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宫殿,大厅和层间涂上了黄金,然后用各种各样的鸟兽和花卉图案加以装饰,精美绝伦,巧夺天工,让人叹为观止。”大安阁基本上是仿照熙春阁规模造的,只是“稍有损益”。因此,弄清熙春阁的建筑式样,大体上也可以看出大安阁的建筑格局和特点。

根据元人王恽的《熙春阁遗制记》所记,其阁“高有二百二十有二尺,广四十六步有奇。”其建筑结构极其工巧,“为柱者五十有二,居中阁位与东西耳。为楹者各二,共长丈有二尺,上下作五檐覆压。其檐长二丈五尺,所以蔽亏日月而却风雨也。”其阁有四层,梯道迂回五折,而“两翼旁构俯在上层栏构之下……其有隆有杀,取其缥缈,飞动上下。”作者称其“瑰伟特绝,”“为近代之杰观”。(14

大安阁为三层,阁位与平座,叠层为四。“构高二百二十有二尺,广四十六步有奇,从则如之。虽四隅阙角,其方数行,余于中下断鳌为柱者,五十有二,居中阁位与东西耳。构九楹,中为楹者五,每楹尺二十有四,其耳为楹者各二,共长七丈有二尺。上下作五檐覆压。其楹长二丈五尺,所以蔽云日月而却风雨也。”(15

《禁扁》上记载上都的五个重要宫殿是水晶殿、洪禧殿、睿思殿、穆清殿、清宁殿。

水晶殿《禁扁》把它列为上都五座宫殿之首,这是一座重要的宫殿。水晶殿可能是大安阁的别殿,也许与大安阁相连。杨允孚在《滦京杂咏》自注中说“大安阁是上京的大内”,还有“别有水晶殿”的记载。《滦京杂咏》中写道:“大安阁下晚风收,海月团滦照上头。谁道人间三伏节,水晶宫里十分秋。”(16

周伯琦的《咏水晶殿》诗曰:“冰华雪翼眩西东,玉座生寒八面风。巧思曾经修月手,通明元在五云中。”(17)萨都剌的诗云:“一派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风。”(18)叶衡写到:“水晶宫殿柳深迷,朝罢千官散马蹄。”(19)元人把水晶殿称为“水精凉殿”。(20)。

周伯琦咏洪禧殿的诗云:“镂花香案错琳镠,金瓮蒲萄大白浮。群玉诸山环御榻,瑶池只在殿西头。”(21

睿思殿也见于《元史》。顺帝时监察御史崔敬在一份上疏中谈到上都的大安阁、洪禧殿、睿思殿。(22

穆清殿,又称穆清阁,至治元年五月,英宗与平章政事拜住在上都穆清阁曾商议宣徽政使失烈门谋反事件,(23)可见穆清阁兴建比较早。

《元史》泰定帝纪中有:“泰定三年,徙上都清宁殿于伯亦儿行宫”的记载,由此可见清宁殿的存在。

伯亦斡耳朵 又称伯亦儿行宫,见于《元史》。泰定四年八月,“伯亦斡耳朵作钦明殿成”。(24)泰定四年十一月,“给伯亦斡耳朵驼、牛。”(25

伯亦斡耳朵也见于《禁扁》,并指出龙光、慈仁、慈德三殿在伯亦斡耳朵。

伯亦斡耳朵即是西内,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西内更具体的位置。据周伯琦的诗:“西内西城外,周围十里中。草阴迷辇路,山色护离宫。”(26)可知西内是在外城(皇城)以西的外苑城,而不在内城(宫城)。考古调查在外苑城南部发现的宫殿台基,可能就是伯亦斡耳朵的遗址。(27

伯亦斡耳朵除设有龙光、慈德、慈仁三殿外,还包括《元史》著录的钦明殿和清宁殿。由此可知,伯亦斡耳朵是一座拥有众多宫殿的行宫。

失剌斡耳朵,蒙古语,义为黄色宫帐。在窝阔台汗的驻夏地,就设有可容千人的失剌斡耳朵。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沿袭蒙古旧制,在上都也设失剌斡耳朵。

据《元史》记载,上都的失剌斡耳朵为元朝皇帝宴游之所。(28)《析津志》把它称作忽必烈在上都的行在。(29)在元人的诗文里多有描述。

马可波罗所记的上都“竹宫”,(30)就是失剌斡耳朵。它是蒙古包式的大宫帐,外墙用木、竹制成,用白毡覆盖,帐顶饰以织金锦缎。泰定五年五月,制作上都棕毛殿地毯二扇,积二千三百四十三尺,青白羊毛一千三百四十四斤。(31)由此可见,毡帐的建筑风格和内部的陈设都具有蒙古民族特点。

失剌斡耳朵设在上都外苑城。上都外城的西部和北部是外苑城,《禁扁》所记上都“瑞林苑”即指此。杨允孚在《滦京杂咏》诗注中说:“棕毛殿在大斡耳朵。”这里的棕毛殿,即指失剌斡耳朵。

四关和城郊上都城的东、南、西门都有关厢区。据考古调查,东关长约800米,西关长约1000米,南关长约600米,城北则设有与城门相连的关厢。“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帐房乱如云”,这两句诗说明西关车辆繁多,应该是商业区;东关临近皇城,前来觐见元帝的王公贵族及部属住在这里等候召见,所以毡帐如云;南关是皇帝出城的御道,其繁华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上都城近郊还有龙岗、铁幡竿和铁幡竿渠等有名的地方。

上都建筑群多种形态彰显的独特风貌

纵观元代京城上都的建筑总体布局和不同的各类形态,从开平城,到元代京城——上都,彰显了上百年的中华文化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就,集大成于金莲川草原。

整体格局上,沿用中华文化以中轴线排列的惯例,坐北朝南,皇宫处于中心核心地带,其次分列左右,沿中轴线依次排开。近年来,有天文科学家测得当时的大都(今北京)与上都在同一个中轴线上,被学界成为刘秉忠线。

建筑文化方面,一类是以大安阁为代表的中原特色。飞檐斗拱,陡翘凌空。大安阁由拆迁宋朝汴京的熙春阁建。足见元代高层对中原建筑风格的喜爱。彰显中原风韵的还有孔庙,严华寺、乾元寺,等等。另一类是失剌斡耳朵为代表的草原特色,穹顶,开放。竹宫属于同一类。北苑是大片草地,有河流,有鸟兽,把草原搬进了皇城,独具风韵。还有西域风韵的帝师寺,回回司天台(又称北司天台,上都司天台),等等。

叶新民著《元上都研究》中写道:上都宫殿,大体上可分为两组建筑群。一组以大安阁、水晶殿、洪禧殿、睿思殿、穆清阁等为主体的建筑群,它们分在宫城之内,可以视为上都的大内。一组是以伯亦斡耳朵等为特色的建筑群,它们分步在瑞林御苑,即外苑城,可以视为上都的西内。就建筑格局和风格而言,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大安阁式的以中原传统为主体结构的类型。另一种是失剌斡耳朵式(蒙古语,义为黄色宫帐。)的以独特的草原风格为主体结构的类型。这两种不同的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相映成趣,构成了上都宫廷建筑的特色。上都建筑的多种形态凸显了元代多元文化共荣的辉煌。

上都的宫殿楼阁有很多。根据至顺三年八月统计,守护上都宫殿卫卒达二千二百二十九人。(32)由此也可以证明上都宫阙苑囿的规模是非常大的。现在,当地牧民仍然称上都城为“昭奈曼苏默”。(蒙古语,意为108座庙)。这可能与上都众多的宫殿庙宇有关。

上都是元王朝大帝国的都城,体现了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化的融会。上都的宫殿楼阁既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又凸显了游牧文明的风格。多元共荣,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彰显了大元盛世的辉煌。

 

注释:

1、《宝庆寺碑记》,《陇右金石录》卷五。

2、《元史》卷二十七《英宗纪》。

3、《元史》卷二十七《英宗纪》。

4、《元史》卷二十七《英宗纪》。

5、《元史》卷二十八《英宗纪》。

6、《元史》卷二十九《泰定纪》,泰定元年八月条。

7、杨瑀:《山居新语》。

8、杨瑀:《山居新语》。

9、《佛祖历代通载》卷二一《释氏稽古续略》卷一。

10、杨允孚:《滦京杂咏》,《知不足斋丛书》本

11、详见《元史·本纪》

12、《道园学古录》卷10;《道园类稿》卷32,明初覆刊本。

13、见周伯琦《志》63

14、《秋涧集》卷38

15、《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22

16、《志》668

17、《右咏水晶殿》、《志》664

18、《上京杂咏》,《雁门集》卷6,清萨龙光编注本。

19、转引自《口北三厅志》卷13,《满蒙丛书》本。

20、袁桷《次韵继学途中竹枝词》,《清容居士集》卷16

21、《咏洪禧殿》,《近光集》卷1

22、《元史》卷184《崔敬传》

23、《元史》卷136《拜住传》

24、《元史》卷30《泰定纪》

25、《元史》卷30《泰定纪》

26、《上京集诗》,《近光集》卷1

27、《上都》,第28

28、《元史》卷184《崔敬传》

29、《析津志辑佚》,第116页,作“剌斡耳朵”,剌字前脱“失”字。

30、《马可波罗行纪》上册,第277页,冯承钧译本。

31、《大元毡蘮工物记》,《广仓学窘从书》甲集第二集。

32、《元史》卷36《文宗纪》5

 

参阅书目:叶新民《元上都研究文集》,叶新民《元上都研究》,《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

作者:殷继红,作家,诗人,上都文化研究知名人士。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地方学、元代文化。


上一篇:<蒙古黄金史纲>的作者考辨
下一篇:文化共识是民族团结的基石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8016]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72802]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2941]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8421]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