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地方学研究>>锡林郭勒文化
  共有 21035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乌珠穆沁庙宇考

  发表日期:2019年7月1日      作者:殷继红     【编辑录入:admin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乌珠穆沁草原藏传佛教有着广泛的影响,喇嘛庙甚多。草原上婚嫁、搬迁、生老病死往往请喇嘛卜凶问吉,遇到灾情也会请喇嘛念经,求神保佑。喇嘛教信众和宗教文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如今许多寺庙香火兴隆,为风调雨顺和社会安宁传送着祥瑞和福音。

   关键词:草原 乌珠穆沁 庙宇 喇嘛教

     成吉思汗在统一大漠南北蒙古族各部落后,不仅重视蒙古族信奉的萨满教,还主张各种宗教一律平等,并与西藏喇嘛教派萨迦寺大喇嘛取得联系,邀请派教主来传教。忽必烈汗继帝位后倚重藏传佛教,延请藏传佛教萨迦派领袖八思巴为帝师,统领释教。建造帝师寺,创制蒙古新字。万历六年(1578年)后,黄教传入蒙古高原,把喇嘛经典《甘珠尔》译成蒙古语。

乌珠穆沁地区很早就流传着萨满教。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高原的兴盛,17世纪中叶乌珠穆沁地区开始信奉藏传佛教。乌珠穆沁草原上,藏传佛教和寺庙的数量逐渐多了起来。

据西乌旗志、东乌旗志等史志记载,有据可考的乌珠穆沁草原寺庙有22个,其中西乌旗7个,东乌旗15个。历史久远,资料难得,下面辑录如下:

西乌珠穆沁旗的寺庙

乌珠穆沁右翼旗从清顺帝十五年(1658年)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的一百二十一年间,先后给浩勒图庙、乌兰哈拉嘎庙、彦吉嘎庙、喇嘛库伦庙、葛根庙、新庙赐予金牌。由于行政区的变更,喇嘛库伦庙、新庙划归东乌珠穆沁旗,其它4座寺庙分布在西乌旗境内。

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兴盛,乌珠穆沁地区开始于清朝初期兴建寺庙,后来寺庙逐渐增多。至1945年,乌珠穆沁右翼旗共修建大小寺庙15座。加之浩齐特左翼旗境内的8座寺庙,西乌旗境内曾有过23座。

“文革”期间,西乌旗境内的寺庙几乎被损毁殆尽。只有浩齐特王盖庙、浩硕庙(栋古尔殿)由于当时用作粮库而幸免于难。80年代,旗政府在原址上重建了乌兰哈拉嘎庙和彦吉嘎庙。下面着重介绍七座庙的状况:

浩勒图庙,又称施恩寺。乌珠穆沁右翼旗第三代札萨克王苏德乃及其世袭王色登栋都布时期,在一个名叫乌力吉图敖包的地方建一座草棚,聘请一名藏传佛教喇嘛诵经。后来到顺治十三年(1656年)在今达青宝拉格牧场,第1世葛根阿旺老布森朋斯格建一座寺庙,由于地理位置的走向是一个朝东南的形同水槽的“浩来”,故命为浩勒图庙。此庙就是西乌旗的第一座寺庙。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赐乌珠穆沁右翼和硕车臣亲王旗第一座寺庙“施恩寺”的金字牌匾,授予此庙的创建人阿旺老布森朋斯格“法宝班迪达明慧堪布呼图克图”法号,奖红珊瑚顶子花翎,赠送了“三时佛”和金文“甘珠尔”经。此喇嘛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圆寂,终年80岁。

乌兰哈拉嘎庙,又称赋福寺。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乌珠穆沁右翼旗第四代札萨克王色登栋都布时期,把从东部扎鲁特嘎海庙云游来的一个名叫阿旺苏德宝的喇嘛信奉为敖达齐佛“菩提孙”的化身,赏赐“葛根”称号,在乌珠穆沁沙漠东部边缘,长有两丛红柳的地方建一座寺庙,故此,称为乌兰哈拉嘎庙。清乾隆皇帝赐此庙为“赋福寺”之匾额,并由班禅额尔德尼赐“普宗寺”的法名。

目前乌兰哈拉嘎庙门口的石碑上记载该庙是创建于公元1736年。大殿悬挂着“宝成寺”的牌匾。和《西乌珠穆沁旗志》的记载有不同,还有待考证辨析。

1737年,第一世葛根阿旺苏德宝进京参加“丹珠尔”经的蒙译工作,因成绩优越清政府理藩院授予“古师卓尔济大师”称号,由此乌珠穆沁右翼旗亲王的乌兰哈拉噶庙,也称为巴嘎西庙。这位葛根喇嘛于1764年去世,终年80岁。

彦吉嘎庙,又称施缘寺。建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初建时,在彦吉嘎河西北小土岗的阳坡扎一顶蒙古包,集喇嘛十几名。此庙在青海的塔尔寺建有“嘎日巴仓”。后扩建寺庙,有葛根1名,喇嘛最多时达到500 余人。

浩齐特王盖庙,又称广祥寺。据史书记载约康熙39年(公元1700年)继浩齐特左翼第三任额尔德尼郡王的阿瑞冲的长子特莫格台时期浩齐特部王爷从西塘沽地区取经创建。寺院长600、宽400,总面积302平方米17世纪(公元1928年)班禅大师下榻浩齐特王盖庙两天,形成声势浩大的佛教活动。每年的阴历513浩齐特王盖庙举行盛典活动的日子,这天举行摔跤、赛马比赛,场面十分热闹。

东克尔庙,又称王盖庙和大乘法胤法轮寺,位于西乌珠穆沁旗巴拉嘎尔高勒镇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于1916年始建,1930年乌珠穆沁右旗亲王索诺木喇布坦为邀请九世班禅来此地咏《洞阔尔》经而建九世班禅行宫。东克尔庙的建筑整合了蒙、藏艺术风格。现存的九世班禅行宫又叫东克尔殿,东西长17.1、南北宽23.3,占地面积398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无耳房,经堂与佛殿共设。

敖包图葛根庙,又称乘法寺。始建于雍正元年(1723年)左右,历经8位葛根。敖包图葛根庙经卷除“甘珠尔”,“丹珠尔”经外,还收藏着旗王爷、葛根自传、姓名和称号的几百卷经书。

巴拉淖尔庙。清那亲·宝音贺希格编著的《浩齐特部族史况(1990年)》一书中记载着巴拉淖尔庙始建于清康熙48年(1709年)的一丝痕迹,是原浩齐特左翼旗十分有名望的华丽寺庙。巴拉淖尔庙位于现在吉仁郭勒镇巴音洪格尔嘎查,离西乌旗巴拉嘎尔高勒镇54公里。当年嘎查地盘中心位置有两个小岛,小岛前面有个生长柳条茂盛的巴拉淖尔(湖),以嘎海额勒色沙漠对接,建在巴拉淖尔(湖)湖畔,因此得名。

东乌珠穆沁旗的寺庙

喇嘛库伦庙,又称集惠寺。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嘉庆二年(1797年)御赐“金苏格令”金字牌匾。此庙是从乌兰哈拉嘎庙分离出去的一座寺庙。因行政区划的变更,1956年划归东乌珠穆沁旗。

喇嘛库伦庙是蒙古地区佛教著名的三个库伦之一,也是原乌珠穆沁右翼旗隶属旗的6个寺庙之一。创建人是罗布僧关其格扎西。所在地是东乌珠穆沁旗乌力雅斯太镇。1783年首建大殿达木却嘎萨拉灵,1966年被毁坏。

喇嘛库伦庙是大乘教、密宗、医学、时轮等4部学科为主,有12位活佛,双职位喇嘛6名(大喇嘛2名、格斯贵(掌堂师)2名、德木其(监督2名)、僧侣达1500多人,隶属庙宇4座,三部寺庙畜群(即和林)、庙仓25个,由5个经学部20余个殿组成。喇嘛库伦庙以学者聚集,文化、艺术、体育、医学、印刷等活动较昌盛而闻名。

“文革”中该庙被毁坏,1988年在原遗址上修建双层藏式佛殿,1991~1994年,用众信徒的施舍资金请来一尊弥勒佛,恢复佛事,成为信奉者进行拜佛的殿堂。

新庙,又称广宗寺。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东乌珠穆沁旗道特淖尔苏木所在地,属原乌珠穆沁右翼旗6座寺庙之一。初建喇嘛是热巴坚赞“古师”。

1738年,哈钦苏木邀请热巴坚赞“古师”喇嘛,在蒙古包做法事。清朝乾隆十年(乙丑年即1745年)在章沟图(现翁根苏木哈日根图嘎查)新建该庙。后搬迁到巴彦胡硕山下(现道特淖尔苏木道特淖尔嘎查),1912年堪布活佛葛桑吉米隆如嘉措,将自己的宫建在布利彦洪格尔敖包山下。1916年,“丁辰年之乱”时白音胡硕庙被摧毁,1918年又搬迁到今所在地,第四次修建寺庙,由此得名“新庙”。

新庙在“文革”中被拆除,只剩敦克尔大殿,1986农历922恢复诵经会。卯年班禅额尔德尼为新庙赐“法轮寺”匾,辰年重新修缮寺庙大殿。

宝力格庙,又称德常寺。建在东乌珠穆沁旗宝力格苏木吉日嘎楞图嘎查,创建人为嘎庆希日布“古师”。宝力格庙在解放初期有180名僧侣,到1959年时减到近100人,现在40多人。1958年统计,该庙大畜有1600多头。1960年被拆毁,后有人曾修建过土坯房,“文革”中彻底被毁。

却尔吉庙。该庙属莫罗木活佛隶属庙。原址在喇嘛库伦东边山上,后搬迁到现东乌珠穆沁旗敦达高毕苏木阿木古楞嘎查阿木古楞图塔拉。1958~1960年间被拆除。创建人格毕罗布僧尼玛。出生在西乌珠穆沁旗乌拉哈拉嘎西沙漠地台吉拉西斯楞家。他编写了松都日巴十八卷经书。他的转世是拉木扎布之子罗布桑金巴:三世为台吉恩和吉日嘎拉第八子罗布桑丹津。罗布桑丹津于1891年重建被火烧坏的庙宇,被章嘉呼图格图封为堪布称号。新建的庙为广禅寺。

浩日高希热图庙。该庙属莫罗木活佛的隶属庙。又称胜福寺。

达布森庙。在东乌珠穆沁旗额吉淖尔苏木额尔敦达来嘎查。原址在额吉淖尔东岸,后由该庙大喇嘛阿宝(朝伦巴特尔)搬迁到额吉淖尔北岸。该庙只有一座佛殿,几排房屋,30多名僧徒。负责额吉敖包祭祀活动,敖包那达慕奖品由敖包祭祀者供给。1945年战乱时开始被破坏,1948年被毁为平地。

旗庙,又称大福寺。是乌珠穆沁左翼旗第一个修建的寺庙。由赛罕斯翁创建。达来喇嘛赏赐他为拉隆巴学位,并授予印章,丁酉年(1717年)在额尔德尼山前修建寺庙。清朝朝廷赐“大福寺”匾和16个度牒。供奉甘珠尔、丹珠尔经、释迦牟尼、十六罗汉。该庙遗址现在乌拉盖开发区哈拉盖图。

布利彦庙,又称祈圣寺。壬子年(1672年)乌珠穆沁左翼旗阿哥苏木哈布哈沁氏族达西玛侍卫的五子斯旺赴西藏获得拉隆巴学位回来,在巴彦胡硕前诵经请佛,开创有众多门徒的敬佛源地。

嘎亥勒庙,又称广宗寺。清雍正壬子年(1732年)两部嘎亥勒70多名信徒共商,敬请佛教三乘经卷和蒙古文甘珠尔及释迦牟尼佛、十六罗汉等佛,从而奠定了嘎亥勒庙基础。嘎亥勒庙在“文革”中被拆除,1984年自筹资金,用舍施款8万多元,修建藏式佛殿,恢复佛事活动。

喇嘛庙,又称集福寺。建在现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盖苏木巴彦高勒嘎查班巴尔敖包前。创建人阿格旺道布敦。喇嘛庙1900年因佛灯着火,80间佛殿被焚毁,重新修建的新佛殿,于19457月初五焚毁,原因不明。

努湖(鲁哈)庙,又称惠众寺。建在现东乌珠穆沁旗满都呼宝力格苏木努湖沙漠。甲寅年(1794年)呼布德苏木朝克扎木苏(诺门达来)拉隆巴修建,并获得匾和12名度牒。供奉释迦牟尼佛、甘珠尔、丹珠尔经、十六罗汉、金刚等。1945年在战乱中被毁。

农乃庙,又称普恩寺。建在乌拉盖开发区。创建人吉如木图(朱如木德)拉隆巴。主要供奉16尺高银制释迦牟尼佛、镀金善时千佛、108部金字经文等。1945年战乱时期被毁。

堪布庙,又称普化寺。初在赛音乌苏、通嘎拉格河(现卓龙河)等地,后搬迁到其都尔河北岸修新殿,1945年战乱时被毁。该庙遗址在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苏木巴音杭盖嘎查。

新庙。又称延庆寺(嘎布朝格萨如灵)。原浩齐特右翼旗王爷庙。建在现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苏木巴达日胡嘎查。该庙首席喇嘛被称为“古师喇嘛”。1945年在战乱中被毁。

诺干五台庙。又称慈善寺。建在现东乌珠穆沁旗额吉淖尔苏木额尔敦达来嘎查诺干五台山。

以上为乌珠穆沁寺庙的大致概况。草原上的大部分庙宇都是当时某旗、某佐的王爷、札萨克、总管或佐领的思想文化活动之所,因此对本旗、本佐的各族各界群众都有重大的影响力。

 乌珠穆沁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清朝太宗皇帝时蒙古地区开始兴建寺庙。从此寺庙逐渐成为乌珠穆沁草原有着广泛影响了的场所。其盛于清朝,衰于民国。如今,本着信仰自由的原则,寺庙香火兴隆,各寺庙从事着正常的宗教活动。

历史匆匆,我来追索。草原上宗教的变迁,是地区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记忆着。我们思考着。

 

参阅书目:《锡林郭勒史料》、《西乌珠穆沁旗志》、《东乌珠穆沁旗志》、《锡林浩特市志》等。


上一篇:殷继红上都文化与锡林郭勒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观点和成果(续一)
下一篇:论民间地方学存在的巨大价值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8017]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72804]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2941]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8421]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