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缺失众多条件的情况下砥砺前行,我们坚守了研究会的多方面工作。对研究会成立14年来的整体情况和取得的初步学术研究成果作了梳理,对研究会在地域文化和地方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归纳。撰写了《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与上都文化研究的初步成果》《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对地域文化研究与地方学建设的阐述和探寻 》两篇学术论文并被编入中国地方学联席会主编的论文集。应邀参加了“北京 . 海峡两岸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 和《中国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交流会》,拓展和深入了学术交流,在深耕地方学学科建设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维护和坚持了“元上都文化网”(http://www.shdwh.cn)运行。虽被暂停数月,《元上都文化》网站截至12月31日浏览人数290425,年内新增1493人次。网站文章总数1097,年内新增43篇。
续订了第二个十年的 “上都文化”商标,开启了上都文化学科理论框架的探寻。虽然没用任何经费来源,为了一份对历史文化研究的执着追寻,我们在竭力前行。上都研究从考古、考证到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阐释与探寻。我们的工作将会由时代检验。
3月
9日
《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 韩殿臣 实习记者 李向楠 司春雪就上都文化的相关问题专访了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徐进昌理事长。于3月9日内蒙古晨报文化专版发布了《元上都 中国古代都城中独一无二 专访元上都文化专家徐进昌》。访谈指出:“元上都文化指的是以元代上都为标识的历史文化,它凝聚了13、14世纪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和主流部分,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融会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弥足珍贵的阶段,是中华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都文化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蒙古族文化高度发展,吸纳多种文化的有益成分,达到历史性的高度。上都文化显著的游牧文化特点和开放性、多元性,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和后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4月
8日
《元上都文化》网发表《上都文化传承寄语》。文章指出:“人类文明呈现阶段性不断发展着,每个时代都绽放出不同寻常的风采。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开放的大元王朝的崛起使得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东方文化与西域文化有了空前广阔的范围的深入交流与发展。”
“上都文化彰显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深层交汇,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的广泛融合。蒙古族入主中原,游牧民族代表的游牧文化成为中华主流文化的成分,多民族一统,多元文化共荣成就了中华文明史上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现象。
和而不同,多元一统。游牧文化相对于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保持了更多的初始性和顺应自然的理念,对于其它文化有着更多的适应性、可塑性和接受的意愿,对当今世界的全球化理念的文化依托更具现实意义。
有传承才有发展。离开与隔断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就失去了根基。探寻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宝藏,让上都文化、蒙元文化的奇葩绽放异彩,必将光大中华文化的魅力,而造福于中华的伟大复兴和世界文明的进程!”
13日
《元上都文化》网发表李守华的文章:传说与史实——读《忽必烈创建文庙》有感。文章指出,“忽必烈为加强统治,在汉地推行汉法。实行“王道“,首先把儒学列为国学,并在上都城内建立了孔庙。忽必烈自己带头学习孔孟之道的《伦语》、《孟子》、《大学》、《中庸》、《孝经》等经典书籍,被当时的学子们推崇为”儒学大宗师“。同时为了稳定民心,在各地广建文庙,仅”韩城建庙十多处,文庙建得最壮观。“ 推崇儒教,祭祀孔子,用儒家思想来统治人民。在其后的元代帝王们也都十分重视儒学,都能尊孔崇儒,并采用科举制考取官吏。因此,在元朝儒学一直有着崇高地位。所以说,元朝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最为普及的时代,私人授学的书院盛自元代;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环境最宽松的朝代之一;元曲、杂剧的灿烂可与唐诗宋词相媲美。”
6月
28日
《元上都文化网》(http://www.shdwh.cn)发表甄达真老先生的《蒙古家谱》研究。文章指出:“《家谱》将蒙古族之起源与印藏联在一起,实是受《蒙古源流》之影响。对此,道润梯步先生曾愤世嫉俗地说:“我们难以得出身为佐国大臣的萨囊彻辰先生但凭迷信思想来写书的结论!”(新译校注《蒙古源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序8页)我赞成这明快的观点。对于蒙古族的起源研究者颇多,尚无统-的结论,但我以为“匈奴说” 可信。
《家谱》作者虽将“举凡博氏之上世碑文、诰词,谱牒等无不一一抄录在册”, 但因可资参考资料尚缺,不尽笃善之处仍有,如诸多汗之哈屯名不详。故而再简译注之,奉献诸位读者。”
7月
15日
《元上都文化网》(http://www.shdwh.cn)发布:上都文化商标续展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上都文化商标使用开始第二个十年。
近日,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接到国家商标局来函确认:“兹核准第4183489号商标第41类续展注册。续展有效期至2027年11月27日” 。(tmxz20160000141224xzhz01)自此上都文化商标使用开始了第二个十年。
核定服务项目(第41类):安排和组织学术讨论会;组织文化或教育展览;书籍出版;在线电子书籍和杂志出版;电影剧本编写;录像带发行;摄影报道;公共游乐场;文娱活动;经营彩票
9月
2日
《锡林郭勒日报》“老年周刊”9月2日发表记者查娜采写的专访文章《徐进昌与元上都的难解之缘》并在首页头条编发了大幅徐进昌写作的照片。查娜的文章中指出:“近些年来,徐进昌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倡导上都文化与锡林郭勒文化,对上都文化与锡林郭勒文化的学科理念和理论架构作了初步的探索。上都研究从此走出单纯考古、考证的阶段,揭示元代上都标识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开启了上都遗址的历史文化研究篇章,走上了构建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学科体系的探索之路。”
文章说:“记者了解到2004年以来徐进昌发表了多篇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蒙元文化、滦河文化和地域文化、地方学建设学术领域的论著,体现了锡林郭勒本土文化人对地域文化的建树。他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十年如一日,执着走在探寻上都文化和地域文化建设的漫漫长路。”
24日
为了促进中国地方学协同发展与融合交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与路径,9月24-26日在鄂尔多斯市举办“中国地方学研究交流暨鄂尔多斯学学术座谈会”。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和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主办。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徐进昌与副秘书长李建文、温茹雅应邀与会。徐进昌、温茹雅的论文《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与上都文化研究的初步成果》提交大会并由温茹雅作了专题发言。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的论文《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与上都文化研究的初步成果》指出:伴随着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十六年进程,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应运而生。在研究会的倡导下,上都遗址研究的深厚文化价值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上都遗址研究由文物考古转到文化研究,上都文化与上都文化学逐步成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学科,为揭示中华文化在元代的百年辉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为中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的中华文明探寻了一个光辉的节点。
一个研究会,一个上都文化学,几分地方学的探索,几分历史文化的耕耘,成就了二十一世纪头两个十年的一份历史文化研究有分量的记忆名片。
10月
21日
元研会10月21日——22日应邀参加“北京 . 海峡两岸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指导,北京学研究基地、京台文化交流中心、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共同主办。来自台湾、澳门和大陆的6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分享海峡两岸地方学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思想与智慧。元研会理事、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院报常务副主编闫甚普参加了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会播放了徐进昌理事长讲述上都文化的视频。
元研会向研讨会提交了理事长徐进昌、理事闫甚普的论文《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对地域文化研究与地方学建设的阐述和探寻》。论文指出: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十四年来,由上都文化研究出发,对所在地锡林郭勒的地域文化和国内外地方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多方阐述了锡林郭勒文化和地方学建设的整体进展与理论框架。
地方学作为一个学科还在一个拓展与探寻的阶段。多年来,我们在研究上都文化与上都文化学的过程中,追溯和延伸了对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的理论探讨。我们的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的理念是:把地区作为特定的范畴进行综合研究,作为一个学术体系,探索地区特有的属性和衍变的过程,预测和推动地区的良性发展。地方学框架下的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地理风情都应该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切入,展示地区独特的属性和风采。
目前的地方学与地域文化学术队伍,大体可以分为学院派与草根派,两大体系。以北京学为代表的属于学院派。以高等学府或科研所为依托,起点高,影响面广,实力强,成为地方学建设的旗帜。学院派有温州学、晋学、杨州学、三峡学、红山文化、敕勒川文化等。以鄂尔多斯学为代表的属于草根派,以故土的民间社团和文化人为依托,扎根当地,基础稳固,面对故土和乡亲,爱家乡与爱文化同在,成为地方学建设的根基。草根派有上都文化、西口文化、科尔沁文化、察哈尔文化等。
12月
25日
元上都文化网发布王钟先生评介《上都文化研究》与《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并加编者按:“《上都文化研究》与《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是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上都文化的两部专著。作为本土作者把握世界性的课题,作为一项新学科的开创的大格局,实属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新枝嫩芽。感谢王钟先生独具慧眼,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和推荐。
值得再读的两篇文章。对于上都文化研究走过的路程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一年过去的很快。在缺失众多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坚守着。总结工作是为了新的一年还能有所作为。虽然存在多方面的困难,仍然不敢言弃,上都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总应该有所前行。
2017、1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