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省会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鲁沙尔镇有座举世闻名的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这里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即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是全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庙之一,地位仅次于西藏的布达拉宫,亦是我国西北地区格鲁派藏传佛教朝圣的活动中心。
塔尔寺,又称“塔儿寺”,顾名思义,即先有塔后建寺,故称为“塔尔寺”。 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
从宗喀巴大师的母亲香萨阿切修建起大白塔开始,六百多年来,前来塔尔寺朝圣拜佛者就络绎不绝、香火旺盛,延续至今。
拜访过塔尔寺后,颇有感触。本文就向读者介绍有关塔尔寺和格鲁派藏传佛教的故事。
一、塔尔寺的历史与建筑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原名叫罗桑扎巴(1357-1419年),青海藏族人,于1357年10月10日诞生在“宗喀”这个地方(今青海省湟中县的塔尔寺),人们尊称他为“宗喀巴”。 据说,一世达赖喇嘛和一世班禅大师也都出生在青海湟中县。当年宗喀巴大师出生之地,在剪他臍带滴血的地方神奇地长出一株白旃檀树(即菩提树),树上有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然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衮本”(藏语意思是十万身像)。此白旃檀树几百年来一直根深叶茂,生长在塔尔寺里。
罗桑扎巴从小聪明睿智,三岁就进入夏宗寺受戒,七岁入寺受沙弥(小喇嘛)戒,在夏宗寺拜高僧端智仁钦学经修行九年,16岁时离开夏宗寺徒步去西藏学佛法。宗喀巴到达西藏的后藏地区,朝拜了佛教界各派名寺,访遍高僧名师,努力刻苦研习佛法。29岁时在雅隆地区南杰拉康寺受比丘(较高职位的喇嘛)戒。34岁时对佛教的密乘教典、灌顶诸法的研究已有很深的造诣。他还到处讲经说法,因此在佛教界和社会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并于1401年和1406年分别撰写了两部经书《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为他创立格鲁派藏传佛教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宗喀巴大师一生的著作达170 多卷。
当时,由于宗喀巴大师去西藏礼佛修行六年未归,其母香萨阿切思儿心切,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意在告诉他老母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家一晤。宗喀巴接信后,为佛教事业而决意不返,只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写信说:“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指宗喀巴出生处的那株白旃檀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
第二年,1379年(明洪武十二年),其母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并尊照宗喀巴的意愿,在当年宗喀巴大师出生之地,用石片砌成一座大白塔(又称大银塔),取名“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
之后的180年间,塔虽经过多次维修改建,但还未形成寺院。直到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仁钦宗哲坚赞禅师于塔南侧建了一座静房以修禅。17年后,1577年(明万历五年)又在此塔旁修建了一座汉式佛殿,称弥勒殿。至此,塔尔寺已初具规模。由于是先建塔,尔后才有寺,当地群众便习惯将此寺庙称作“塔尔寺”。
1582年(明万历十年),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第二次来到青海,翌年春,当他被请到塔尔寺后,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向仁钦宗哲坚赞禅师和当地藏族部落申中、西纳、祁家、龙本、米纳等民众指示要扩建塔尔寺,并赠送供奉佛像,进行各种建寺仪式。从此塔尔寺得到快速发展,先后建成了达赖行宫、三世达赖灵塔殿、九间殿、依怙殿、释迦殿等。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正月,正式建立显宗学院,讲经开法,标志着塔尔寺成为格鲁派藏传佛教的正规寺院。
中国历朝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塔尔寺。明朝皇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帝康熙以来,朝廷向塔尔寺进行了多次赠赐,有匾额、法器、佛像、经卷、佛塔等。康熙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帝赐予“梵宗寺”称号,并对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该寺的活佛阿嘉、赛赤、拉科、色多、香萨、西纳、却西等,被清廷封为呼图克图(活佛)或诺们汗。其中,阿嘉、赛赤、拉科为驻京呼图克图,有的还当过北京雍和宫和山西五台山的掌印喇嘛。佛教界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1949年8月,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在塔尔寺隆重举行坐床典礼活动。
塔尔寺依山傍塬,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寺内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金碧辉煌。大金瓦(喇嘛们集体颂经的场所)是寺内的主要建筑,绿墙金瓦,光辉灿烂 ,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怙殿、文殊菩萨殿、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九间殿、花寺、居巴扎仓、丁科扎仓、曼巴扎仓、大拉浪、大厨房、如意宝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时轮塔、僧舍等共有大小建筑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宫殿、佛堂、习经堂、寝宫、喇嘛居住的扎厦以及庭院相互连接、浑然一体,自古以来即为黄教的中心与佛教的圣地。寺庙的建筑艺术风格涵盖了汉族宫殿与藏族平顶建筑的特色,独具匠心地把汉式三檐歇山式与藏族檐下巧砌鞭麻墙、中镶时轮金刚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塔尔寺不仅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中心圣地,而且是培养造就大批藏族知识分子的高级学府之一,寺内设有显宗、密宗、天文、医学四大学院。 塔尔寺最盛时有僧侣3600多人,解放初期尚有 1983人。
塔尔寺的收藏文物极为丰富,建筑、法器、佛像和藏书文献,使寺院成为一座浩大的艺术宝库。寺内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学四大学院和欠巴扎仓,研习佛学和藏族语言、文学、天文、历算、医药、舞蹈、雕塑、绘画、建筑等各方面的知识,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创建了寺庙印经院,印制的藏文经典及各种著述,畅销藏区各地。塔尔寺自建寺之日起,本寺院的宗教组织机构在逐步完善,寺院的管理机构和经济来源,文化生活等都已系统化。其中最能体现塔尔寺各类完善组织活动的要算寺院的庙会了。寺院于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分别举行4次全寺性的大型庙会,称之为“四大观经”。庙会既是僧侣们学经的好机会,又是他们娱乐活动的具体展示。届时,各地群众纷纷赶来观赏,规模盛大、人员云集、商品交易、热闹非凡。另外,农历十月下旬还有纪念宗喀巴大师圆寂的“燃灯五供节”和年终的送瘟神活动等。
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远近闻名,佛像、罗汉、花卉、神兽、飞鸟等都制作得栩栩如生、美轮美奂。另外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经典书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为研究佛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哲资料。
二、有关格鲁派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喇嘛”梵语(古
印度语)译为“上师”。藏传佛教是以佛教思想文化为核心,包括印度教与西藏宗教相结合的一种佛教教派。佛教为佛祖释迦牟尼所创立,而藏传佛教则是以“佛教为宗旨,吸收西藏地区的本教(又称苯教),它既不同于原生的佛教,又不同于中原地区的汉传佛教,这种宗教被称为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基本教义《大藏经》宣扬”六道轮回“、提倡“六戒”等。藏传佛教里又分为许多教派:由十二世纪的萨迦派、噶丹派、噶举派、伯木古鲁派、搽里八派、葛里麻派和宁玛派等七种,发展到十四世纪的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噶当派、格鲁派、希解派、觉宇派、廓扎派、夏鲁派十种。其中,宗喀巴大师所创立的格鲁派,藏语意思是“善规”。因僧侣们都是头戴黄色帽子,身着黄色僧衣,被俗称为“黄教”或“黄帽派”。这一教派后来兴旺发达,传播很广。
十四世纪末叶(明洪武年代),由于当时藏传佛教中一些腐败现象,宗喀巴大师在一些农奴主的支持下,奋起改革,创立了格鲁派。初创之时,在政治上还处于劣势,经常受到其他教派的打压。为了使格鲁派能在西藏宗教界取得统治地位,宗喀巴带领弟子们力图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得到其他地区信徒们的支持,增强力量,所以格鲁派除在西藏外,还对青海、甘肃、四川的藏区,尤其在蒙古地区广为传播。
格鲁派藏传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大乘佛教的宗教主张基本相同。认为,欲望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欲望引发了罪孽,人生前的罪孽将在来世得到报应。如果不排除这些欲望,只能在无休止的轮回中遭受苦难。如果能够排除一切情欲,积德行善,就可以修成正果,永久地生活在极乐世界。宗喀巴大师所创建的佛教理论主张慈悲、宽容、积德、行善、非暴力,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并设有严明教义、严守教规等戒律。这些教义很容易为民众所接受,为广大民众所欢迎,所以得到广泛传播。
在蒙古地区曾二次传入藏传佛教。第一次,元朝封建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宣扬和传播藏传佛教的萨迦派(即红教,红帽派,服务于上层统治者的一种宗教),并把萨迦派藏传佛教定为国教,把西藏来的活佛八思巴尊为国师。1368年以后,随着元朝的灭亡,萨迦派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逐渐衰落,退出了蒙古草原。直到明代,西藏格鲁派藏传佛教的兴起,后元时代的蒙古统治者从阿拉坦汗开始在蒙古地区信仰、宣杨和传播格鲁派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第二次又传入蒙古地区,直到清朝末年,格鲁派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一直得到广泛传播。几百年间,蒙古地区的格鲁派藏传佛教庙宇林立,僧侣、信徒众多。在蒙古地区格鲁派藏传佛教最盛时期,修建的庙宇达2500多座,喇嘛人数达25万之众。当时藏传佛教文化无孔不入地渗入到蒙古族人民的思想、文化和生活中,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科技医学等各个领域都打上了藏传佛教的烙印。
当时,蒙古族信徒们把山西的五台山、青海的塔尔寺和西藏的布达拉宫视为藏传佛教的中心圣地。许多信徒根据自己的财力,带着帐篷、赶着畜群、怀着金银财宝,不远千里,虔诚地去拜佛朝圣,慷慨地布施捐献。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指引下,塔尔寺的地位不断加强。1949年10月,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从塔尔寺向毛泽东主席发出贺电,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1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在北京举行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中央特邀十世班禅进京。十世班禅赴京后,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之后塔尔寺受到各级政府的重点保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专项拨款修缮。据当地导游讲解,即使在“文革”“破四旧”期间,由于当地群众的保护,塔尔寺也未受到大的冲击和破坏。自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塔尔寺已开辟为青海省首屈一指、蜚声中外的名胜古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
2017年6月22日
参考文献
1、《蒙古族简史》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蒙古族文化研究》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