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锡林郭勒盟,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锡林郭勒不同层级的系统,在各自的领域,以锡林郭勒自己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等可供研究的东西为研究对象,就是说其全部研究内容和体系都是围绕锡林郭勒构筑并展开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因此,从地域环境、人文历史、历史地位、现实发展、精神层面和发展态势六方面看,都应确立锡林郭勒地方学的地位,以加快发展文化建设,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提振信心、激励士气、团结奋进、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把锡林郭勒推向新的辉煌。本文论述了深入开展地方学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开展地方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实行地方学建设的主要途径:(一)、从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确立地方学发展战略。(二)、地方学建设注重形成和发展特色,即先进性和包容性。(三)、加强地方学理论研究。(四)、要努力的保护、开发、利用纳入地方学研究框架的文化遗产。(五)、加强地方学的舆论宣传和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锡林郭勒 地方学 地域文化 文化特色 确立 研究 主要途径。
一、锡林郭勒地方学研究开展概况
在锡林郭勒盟,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和理事长徐进昌先生十几年来倡导和践行上都文化研究,开拓锡林郭勒文化和地方学建设,许多学术方面的研究都是开创性的。地域文化建设的提出和锡林郭勒文化、滦河文化的阐述。由上都文化研究引申出锡林郭勒草原的地方学和地域文化。从广义的地方学、地方文化建设的理论到具体的锡林郭勒地域文化的提出和阐述,作了开启性的工作。仅2014年以来,徐进昌、郝爱丽《试论内蒙古各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关联性与世界性》在“地方学建设走向世界”泉州学术研讨会列入论文选并作了主题演讲,演讲并受到广泛关注。元研会理事杨凌云发表《论地方学研究的时代价值》。论文指出:地方学是研究地区历史文化、人文活动、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为对象的科际综合学问,是一个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通观这一地方的历史与文化的根脉,也关注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独具的特性和总体趋势。论文展现了元研会对地域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探寻。包玉瑞的论文《上古流韵—锡林郭勒珍宝般的古迹遗存之断想》,述说了锡林郭勒地区金斯台洞穴、苏尼特岩画、阿巴嘎石人、北魏古墓、多伦会盟等锡林郭勒草原上的古迹。元上都文化网发表文章累计达到942篇,年内新增67篇。浏览量达到271830人次,年内新增3768人次。作为一个文化研究专业网站,坚守着自己的应有的品味和职责。锡林郭勒草原文化促进会成立以来,秉承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促进发展之宗旨,先后整理出版了《上都杂咏》《元都古吟》《翰墨飘香名镇多伦》《草原飞虹》,创办了《天堂草原》期刊,积极宣传锡盟地区的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的发展,为发掘、整理、弘扬和传承草原文化做出不懈努力。锡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全盟第一轮修志工作全面完成,15部盟、旗县市(区)两级地方志书全部出版发行。第二轮修志工作于2007年启动,2010年又召开了全盟第二轮修志工作推进会。盟级一些部门和单位在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的指导下,内设修史机构。例如锡盟统计局内设机构史志办,承担《锡林郭勒志·统计志》的编纂,还编发《每月要情》,按时收集本级和旗县市区统计局的重大事项和重要动态。盟内各旗县市区依托历史文化底蕴,成立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机构。例如正镶白旗成立了10多个协会。其中的察哈尔文化研究促进会创办《精英察哈尔》期刊,出版了《察哈尔民歌集》等。这些不同层级的系统,虽然互不统属,但都在各自的领域,以锡林郭勒自己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等可供研究的东西为研究对象,就是说其全部研究内容和体系都是围绕锡林郭勒构筑并展开的。
二、确立锡林郭勒地方学的地位
从地域环境看。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具有对外贯通欧亚、区内连接东西、北开南联的重要作用。这里既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又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是距京津唐地区最近的草原牧区。
从人文历史看。察哈尔部由1206年至1480年担当成吉思汗亲军护卫任务274年,跟随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横扫欧亚大陆,为一代天骄的宏伟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从公元1480年达延汗统一蒙古至1635年林丹汗抗清败亡,察哈尔部成为中央万户155年,为统一北元时期的蒙古各部东征西战,为草原近百年的太平局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从公元1635年察哈尔部被改编为总管兵役制八旗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314年间,察哈尔部为维护祖国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鸦片战争时期,1000多名察哈尔蒙古骑兵在出生在锡林郭勒草原的中华民族裕谦的率领下,血战镇海为抵御外国侵略者全部壮烈牺牲。内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亲率几千察哈尔八旗军和哲里木、昭乌达马队。于1859年6月进行的大沽口之战,是近代以来中国在抵御外侮战争中少有的一次最大胜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察哈尔蒙古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了争取民族彻底解放,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道路,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近八百年的历史,察哈尔部始终处于蒙古民族历史的中心。察哈尔部蒙古具有反帝爱国的光荣传统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论从锡林郭勒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心地带看,还是锡林郭勒所能包容的察哈尔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与革命传统内涵来看,锡林郭勒草原都是首选的察哈尔蒙古主要的核心地区。
从历史地位看。锡林郭勒所在的上都是草原丝绸之路的起点。上都是蒙元时期草原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有四条,其一为沙漠丝绸之路,从洛阳、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至西域,然后通往欧洲,也称为绿洲丝绸之路;其二为北方草原地带的草原丝绸之路;其三为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其四为西南地区通往印度的丝绸之路。元代驰骋天下,开创的蒙元帝国,疆域辽阔震惊世界,草原丝绸之路从上都始发,商贾迤逦,驼鸣马嘶,穿行在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西去欧洲。草原丝绸之路从本意上看是指一条连接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但与商品交换伴随而来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而草原丝绸之路恰恰是连接这中西文化的纽带与桥梁。草原丝绸之路的发达,为开放的元朝带来了高度繁荣,使草原文明在元朝达到了极盛。正镶白旗伊和淖的北魏贵族墓葬见证了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蒙元时期是草原丝绸之路最为鼎盛的阶段。当时,阿拉伯、波斯、中亚的商人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往来中国,商队络绎不绝。此时最为著名的商贸城市是上都。
从现实发展看。处于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的锡林郭勒,不仅包括山川、土地、生物、矿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也包括民俗、语言、歌舞、礼仪、服饰、饮食。还富有煤炭、石油、稀有金属等宝藏。这些独特的地域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为在锡林郭勒繁衍生息的人提供了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由此呈现的巨大发展变化引起世人的注目。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在这片土地上和谐相处,他们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在9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正在把锡林郭勒打造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锡林郭勒的发展变化不是只是依赖自然资源的孤立的经济现象,而是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并行、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并赢、人文资源开发与自然资源开发并举的综合现象。在300多年的历史中,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传承并创造了自成体系的文明成果,成为构成锡林郭勒地方学学的优势资源。
从精神层面看。在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锡林郭勒时讲到:“马年春节就要到了,我想到了蒙古马,蒙古马虽然没有国外名马那样的高大个头儿,但耐力强、体魄健壮,希望大家要有蒙古马那样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深刻概括了蒙古马的精神内涵。锡林郭勒大草原是蒙古马繁衍生息的摇篮,也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这片草原上跃马扬鞭,驰骋疆场,威震四海;元世祖忽必烈在这里登基称帝,开创了蒙元百年辉煌。尤其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内蒙古骑兵师曾以蒙古马为依托,在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蒙古马与骑兵一起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漫长的历史长河给这片大草原留下了辉煌的记忆,蒙古马是其篇章之一。蒙古马勇往直前,是蒙古马精神的核心要义和精髓所在,一个“勇”字,这是一种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勇气、面临困难的勇敢和冲锋陷阵时的勇猛。作为蒙元文化的精髓,蒙古马一直以来都是草原人民的精神图腾,它那勇猛、坚毅、奔腾向前的精神,始终伴随着草原人民从历史走向今天,并成为草原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马与英雄的气质是蒙古文化的一种经典精神,自古传下来的蒙古史诗一直赞颂英雄与马的英勇、默契、忠贞的相依关系,和他们共有的经久耐劳的奋斗精神。蒙古马作为一种文化具象和精神象征,是草原人记忆深处的文明使者,是草原文化中的精灵,蒙古马文化支撑着草原文化的生命力。
从发展态势看。当前,区域文化研究之热遍及全国。地方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它不仅涉及经济学、生态学、管理学、社会学,而且还有伦理学、哲学、文学、人才学等内容。其对推动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提升本地区的知名度的强大功能为世人所公认。内蒙古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作为全区第一个地方学研究学术团体,十年来,创立鄂尔多斯学,成为鄂尔多斯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形象工程之一。《鄂尔多斯学概论》诠释解读了鄂尔多斯模式的精神内涵和智力支撑,探索地方学学科理论架构,标志着鄂尔多斯研究走在全国地方学研究前列。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立足学术、服务建设、创新机制、着眼发展”和“举社会之力、办大众之事”的办会理念,为党政领导听民声聚民意创设平台,成为“智库”成功辅助决策系统,也为自身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非常值得效仿。近年来,锡林郭勒地域文化研究硕果累累,通过自由选题、自主研究、适当规划、相互协作的方式,对锡林郭勒本土文化进行历史的、具体的考察和研究,发掘和整理本土历史文化,填补了本地历史的空白。不仅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锡林郭勒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对锡林郭勒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繁荣昌盛,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我们在研究认识锡林郭勒经济振兴飞跃、文化传承创新、生态演进重建的过程中,体会到对锡林郭勒这些历史和现实的存在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阐释,进而演绎发展锡林郭勒地方学。蒙古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融,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构成使中国北方蒙古族文化一直保持了一种积极的开放性,闪烁着草原民族和中华民族震撼世界的伟大文明的光辉。在新的时代,承载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多元化、大众化和生态化特质,弘扬察哈尔文化中蕴含的‘开放包容、尚武爱国、重商敬业、崇文好艺’的精神,萃取草原文化的精髓,依托民族文化这个“金字招牌”,加快发展文化建设,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提振信心、激励士气、团结奋进、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把锡林郭勒推向新的辉煌。
三、 深入开展地方学建设的有利条件
地方学建设的理念得到较广泛的传播,是近几年来多方努力的结果。目前鼎力推行地方学建设,显著地具有诸多有利条件。
(一)、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为地方学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4年经济总量达到了940.59亿元,增长8.1%;人均GDP达到90476元,增长7.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28053元,增长9.3%;农牧区常住居民人均收入11306元,增长12.5%。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为地方学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需求。
(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为地方学建设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地方学建设及其理念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各地组织的地方学建设活动呈常态化,依据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地方学建设就其项目载体,运作机制和人员参与,都有了宝贵的经验积累,具备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氛围。地方学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创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改革开放为地方学建设理念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与深化,人们的眼界不断扩展、观念不断更新、精神追求的层次越来越高,这有利于融洽创新地方学理念,使地方学建设吸引外界的目光,成为地方学建设发展的软环境。并且使外力参与地方学建设获得更大的可能。表现为地方学建设可能依赖充足的民间资源,出现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推动格局。当经济寻求文化载体时,经济即成为支撑地方学建设发展的可靠基础。
四、 开展地方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对于地方学建设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由于地方学建设兴盛的时间不算太长,对于地方学建设的主体担当、 精神实质、理念内涵等方面的认识,显然不够全面。一是对地方学建设主体认识的局限。二是对地方学建设的精神理念认识不清。地方学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社会对于有社会责任的需求和要求,也是每一个有能力的人的需求和要求。但目前,不是大部分人都能领会到地方学建设的本质,忽视地方学建设所隐含的巨大的社会责任。三是对地方学建设是否需求激励导向的认识不清。地方学建设不能是自发的和无序的,而要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和激励。
(二)、地方学建设的组织协调体制有待于全面建立。长期以来,地方学建设活动的组织开展,就全国而言,都是省、市、区各行其是。开展得好的地方,起到了地方学建设的带头作用,在推动地方学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没有权威的组织机构的协调,地方学建设的潜质无法得到有效的释放,推广受到阻碍。各地区的地方学建设活动局限在所辖地域的文化宣传活动中。因此,适应统一的地方学建设活动的牵头、协调、管理机构,应当介入地方学建设活动的大局中来,力促团体形象、地方学品牌的生成与光大。
(三)、地方学建设活动的社会化运行尚不充分。地方学建设活动大多数还是由非政府机构来组织、发动和指导,政府部门其本身的运作围绕党政中心的色彩浓厚。在社会认可和民间资源支持上,尚需加强,制约了地方学的建设。而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实行民办公助、官办与民办相结合的体制机制,不仅研究成果骄人,还能够创立“全国地方学联席会”,成为全国地方学和地域文化研究团体组织之间联系、联络、联合、联谊的桥梁纽带。
五、地方学建设的方式
地方学建设的方式,是指对地方学建设予以实施的方法与途径,从地方学建设的实践看,实行地方学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确立地方学发展战略。通过高层亲自参与,集中群众智慧,邀请专家参谋等方法,确定地方学发展战略,对地方学的内容组成,活动形态,空间布局等进行深入分析,进行周密规划和制度性安排,从而有力促进地方学的发展。
(二)、地方学建设注重形成和发展特色,即先进性和包容性。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只有具有包容性,才能接纳、吸收各种形式的文化,形成“多文化”的融合,最终形成独具鲜明特色的地方学文化。
(三)、加强地方学理论研究。即要加强事关地方学事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与研究,把握发展的总体趋势,逐步完善具有地区特色和中国特色的地方学理论体系,坚持理论指导实践。
(四)、要努力的保护、开发、利用纳入地方学研究框架的文化遗产。打好地方学特色牌,切实使地方学文化融入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五)、加强地方学的舆论宣传和人才队伍建设。我们还要加强舆论宣传,搞好经常性的宣传。再者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勤于学习思考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做到地方学研究有层次,有高度,发挥深远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徐进昌:《精心探寻地域文化和地方学学科建设途径努力打造上都文化和锡林郭勒文化学术体系框架》(2015-1)。
其 实:《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十创”》(2015-8)。
包玉瑞:《深化统计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等(2012-02)。
作者:包玉瑞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上都文化、察哈尔文化、蒙元文化和锡林郭勒地方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