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蒙元风云>>蒙元风流
  共有 12642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论热烈奔放的蒙古族酒文化

  发表日期:2013年1月26日      作者:王雅丽     【编辑录入:admin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

  纵览中国酒的历史,都是在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源远流长的酒文化,覆盖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融化于社会生活的涓涓细流。侠客之饮尚豪,英雄之饮尚勇,政家之饮尚智,文人之饮尚雅,大众之饮尚兴。酒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极为微妙地反映出林林总总的人生形态和方方面面的人生情愫。

  酒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芳香独特。“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景色,“斗酒诗百篇”的激情,“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比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洒脱,“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气概,“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绿酒一杯歌一遍”的心情,“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意境,“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妙喻,“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无奈,“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悲伤,“红酥手,黄滕酒”的苦痛,“一醉方休”的痛快,《祝酒歌》的豪放……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饮酒吟诵,借酒明志,留下佳作无数。酒也给了众多英雄豪杰不凡的壮举,赐予生活浓厚的文化气息。曹操煮酒论英雄,李白举杯邀明月,苏东坡把酒问青天,李清照浓睡不消残酒……酒文化源源流长,根深叶茂。酒和饮酒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任何一种酒离开文化,都只不过是一瓶变了味道的水。饮酒者消费的不是酒本身,更深层次的是在消费文化。所以,饮酒是要讲究饮人、饮地、饮候、饮趣、饮禁的,同样饮酒,有的人被称为酒仙、酒圣、酒雄……,有的人却被称为酒鬼、酒徒、酒奴……。有的人发展了这一文化,有的人玷污了这一文化。草原人待客的酒,都饱含着草原人一颗滚烫的、热爱生活的心。中国内蒙古地处中国版图正北,地域辽阔、广袤,是多民族居住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还孕育了内涵丰富的民族酒文化。

一、    蒙古族酒文化史

蒙古族自古就是一个豪放勇敢的民族,他们喜欢饮酒。饮酒、骑马体现了这个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他们认为“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酒给宾、主带来了隆重的气氛,带来了欢乐,深深表达着蒙古族人对宾客的尊敬和深情厚谊。因此,蒙古族人向客人敬献醇香的马奶酒或白酒,被当作是一种增进友谊的方式。按酿造原料分类就酿酒原料而言,元代酒品大致可分为粮食酒、果酒、花草酒、动物酒等几类。

马奶酒

马奶酒是蒙古族祭天地的酒,以示虔诚;是婚宴喜庆、招待客人的酒,以示敬重;也是祭奠成吉思汗的最重要的必备祭品之一。马奶酒曾是八百年前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诈玛”宴上的必备酒,也是大清朝时期的贡酒。马奶酒不仅是款待客人的佳品,也是在赛马比赛中为夺冠的马祝福的酒,给夺冠骑手喝的吉祥酒,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马奶酒是蒙古族特有的酒,原来在蒙古民族没有进入黄河流域之前,主要喝的是马奶酒,蒙古语称“额速吉”,亦称“马奶子”。马奶酒被美誉称为“蒙古八珍”中的“白玉浆”。蒙古人从事游牧生活,因地制宜,马奶发酵而成的“忽迷思”(马奶酒)便成了他们喜爱的饮料。十三世纪初,奶酒的制造方法是把奶倒入大皮囊中,然后用一根特棒开始搅拌,这种棒的下端象人头一样粗,且是挖空的,很快的搅拌,使之发出气泡,并且变酸,发酵,继续搅拌,直至能提取奶油。这时马奶的味道相当的辣,马奶色白而浊,味酸而膻,是最原始的奶酒。十三世纪中期,蒙古人将马奶酒发展到黑马奶阶段,在原始的方法之上多搅拌七、八日,搅拌的越多则越清,清则气不膻。这时马奶酒一般均用“浑脱”盛装。“浑脱”即皮囊。奶酒即做为蒙古大汗祭天和祭祀祖宗用品,也是一般蒙古人的传统饮品。故此有元代诗人耶律楚材诗中说“天马西来酿玉浆,革囊倾处酒微香”及元代后期诗人许有壬说“悬鞍有马酒,香泻革囊春“时至今日奶酒之酿造,仍沿用蒙古人的传统方法再辅之现代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调制。在酿制方法上去粗取精,使得奶酒更加清澈、醇厚。

据有关史料记录蒙古族在十二三世纪,已经开始盛行酿制马奶酒。西方旅行家马可·波罗、鲁布鲁克等均在他们的旅行记中记录了他们的亲身见闻。在元代,马奶酒清凉爽口,沁人心脾。马奶酒传统的酿制方法主要采用撞击发酵法。这种方法,据说最早是由于牧民在远行或迁徙时,为防饥渴,常把鲜奶装在皮囊中随身携带而产生。由于他们整日骑马奔驰颠簸,使皮囊中的奶颤动撞击,变热发酵,成为甜、酸、辣兼具,并有催眠作用的马奶酒。由此,人们便逐步摸索出一套酿制马奶酒的方法,即将鲜马奶盛装在皮囊或木桶等容器中,用特制的木棒反复搅动,使马奶在剧烈的动荡撞击中温度不断升高,最后发酵并产生分离,渣滓下沉,醇净的乳清浮在上面,便成为清香诱人的马奶酒。除这种发酵法外,还有酿制烈性马奶酒的蒸馏法。蒸馏法与酿制白酒的方法近似,一般是把发酵的马奶倒入锅中加热,锅上扣一个无底的木桶或用紫皮柳条、榆树枝条编成的筒状罩子,上口放一个冷却水盆或锅,桶内悬挂一个小罐或在桶帮上做一个类似壶嘴的槽口。待锅中的马奶受热蒸发,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滴入桶内的小罐或顺槽口流出桶外,便成马奶酒。用这种蒸馏法酿制的马奶酒,要比直接发酵而成的马奶酒度数高些。如果将这头锅马奶酒再反复蒸馏几次,度数还会逐次提高。马奶酒的酿制和饮用,主要是在夏秋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的季节。

如今生活在广袤草原的牧民们依旧喜好自己酿制马奶酒。蒙古族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酿马奶酒的方法、工艺和技术,酿马奶酒有发酵法和蒸馏法两种制作方法。用两种方法制出的酒的味道不同,发酵法制作的奶酒绵软清醇,蒸馏法制作的奶酒酒性稍烈。发酵法是把马奶倒入木桶里,用一根专门的木棒搅拌二十分钟后盖上桶盖,静放一夜。第二天,马奶开始发酵后,每隔一小时搅拌一次,到第三天马奶完全发酵后即可饮用。蒸馏法是把发酵的马奶(酸奶)倒入锅中,上面坐上酒笼,酒笼上面再坐上小铁锅。小铁锅下面,要用两条细绳悬吊一个接酒坛子。酿造时在铁锅下面燃干牛粪火,使酸奶慢慢沸腾,蒸汽扑到小锅底,凝成水珠,掉进下面的接酒坛里。小铁锅里要加满冷水,当水热到30-40℃时,要换一锅水,如此换上三四锅水。把接的头一锅酒称为“苏巴苏”,将头锅酒倒进新注入锅里的酸奶中,再酿出的酒称为“阿尔嘉”。如此可以酿到六锅,第六锅酒是酒中之精华。酿好的马奶酒先敬给火神,如火燃烧得旺,证明酿的酒好。再敬给长辈品尝,品尝酒的人说赞词,夸奖劳动成果和酒的品质。酿好的酒,为了留着款待客人或节日期间饮用,要装入密封的瓷器中,埋在羊圈里,存放的时间越长味道越美。

马奶酒一般呈半透明状,酒精含量比较低。不仅喝起来口感圆润、滑腻、酸甜、奶味芬芳,而且性温,具有驱寒、活血、舒筋、健胃等功效。牧民用马奶酒治疗胃肠道疾患、消化功能减退、肝脏疾患、水肿、坏血病、心脏病、肺结核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肺部疾患、腰腿病等疾病,疗效都很好。自古以来就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是他们日常生活及年节吉日款待宾朋的重要饮料。

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并没有足够的马奶供人们制作马奶酒。所以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蒙古各部以后,曾经制定过一些喝酒的规章,如只有在重大节日之际才能喝酒,其中对喝酒人也作了限制,男人在四十岁以前不能随便喝酒,没有成家的年轻人不能喝酒,年轻人在长辈面前不能喝酒等。

果实酒

最早出自中亚大陆的畏兀儿,即今日的维吾尔族。自成吉思汗率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时,畏兀儿首领亦都护率先旧附。蒙古人此时将其自己的酿造方法与畏兀人的酿造方法进行交融后形成一种独特的果酒酿造。其一是将葡萄捣碎再用果实上常有的天然酵母菌自然发酵。此时的葡萄酒主要做为蒙古大汗及宫廷用酒。其二是将葡萄与糜子混酿加酒曲,此法蒙古民间饮用较多。此外还有枣酒、椹子酒等多种果实酒。

粮食酒

早期蒙古人以饮用奶酒为主,至成吉思汗完成统一蒙古大业后逐鹿中原。将蒙古酿造技术融入中原。元帝师巴思八藏人是蒙古人文字的创造者,他将中原精湛的工艺设备与蒙古酒酿造相结合创造出阿刺吉酒酿造技术。即蒸馏酒是中国酒制造史上的一大革命,元代诗人耶律楚材称之为:“阿刺吉、酒之英、清如井泉花,白于寒露浆”。在阿刺吉酒的酿造方法上根据工艺及用料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宣徽酿造”和“槽房酿造”宣徽酿造是蒙古大汗及宫廷用酒。用料主要是以糜子、羊羔肉为主配以红高梁、小麦等同酿、再蒸熬取露。此种酿造具有补元气、健脾胃、益腰肾的功效。槽房酿造是用糜子为主辅之红高粱、大豆、小麦等再蒸熬取露,此酒味甘辣、大热有大毒、主消冷坚积、去寒气,酒度较高主要是一般蒙古人饮用。宣徽酿造、槽房酿造发展至今经过现代科学技术辅助,由一次发酵,一次取酒发展到多次发酵多次蒸馏,长期贮存,使得蒙古酒酒之醇美,口感醇厚回味悠长,是中国酒业文化的一颗璀灿之星。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提倡文明饮酒,极力反对酗酒。他们认为,少量饮酒可以增加欢乐气氛,有利于健康。酗酒则有百害而无一益。饮酒不仅烘托气氛,也有娱乐的作用。但饮酒过量对身心健康不利。成吉思汗统一了北方高原上的诸部以后,草原上的生活呈现出了一派安乐祥和的景象,人们常常饮酒娱乐,出现了饮酒过度的现象。成吉思汗听从母亲教诲,发布了禁酒令,并告诫臣民:“喝酒既无好处,也不增进智慧和勇敢,不会产生善行美德。酒会使人丧失知识、技能,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障碍。饮酒过量,耳目失灵,业绩受损,有害无益。”并且以“如果无法制止饮酒,一个人每月可饱饮三次。只要超过三次,他就会犯下过错。君嗜酒不能主持大事,卫士嗜酒将遭受严惩”的强制性手段来控制人们饮酒。长辈也常以“酒若少喝似甘露,酒要过饮如毒液”,“饮酒莫大醉,大醉伤神损心志”,“不要沉溺于酒,不要被懒惰害”等谚语来教导晚辈。蒙古族一直提倡“四十岁时只可品尝,五十岁出头可以喝一点酒,六十岁才可喝酒取乐”。酒伴随人们走过出生、婚嫁、死亡等各个阶段,满足了人们祝愿、祈求的心愿,它以深层的文化内涵丰富了蒙古族文化。

过去,由于牧区生活内容比较单调,平时聚会较少,所以每次饮酒的时间都很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内容逐渐丰富,生活节奏逐步加快,饮酒的习俗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有酒的地方就有酒文化。地域风光、人文景观、民情风俗、劳动追求皆为酒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源于生活又飘有酒香的精彩酒文化层出不穷。

蒙古族酒器

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酒器。从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生活于北方草原的民族,使用的是瓷质酒器,金、银、铜、玉质酒器也占有一定数量,木质和皮质酒器也有较大比重,是历史上酒器流传和保存最完整的时期。这一时期,游牧于草原的主要是蒙古族,居住于森林中的主要是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汉、满、回等民族也陆续进入草原南部地区生活。他们使用的瓷质酒器主要有玉壶春瓶、梅瓶、执壶、高足杯、温酒碗等,银铜玉酒器主要有执壶、东布壶、高足杯、银碗等,皮木质酒器主要有皮囊、皮罐、皮杯、桦皮罐、桦皮碗、桦皮杯等等。其中蒙古族酒具最为精美,体现了强烈的草原游牧民族特色,而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因经济发展缓慢,生活状况原始,一直以桦树皮和兽皮为酒器制作质料,型制和纹饰较朴素简炼,但也体现了固有的森林民族风格。这时蒸馏酒已广泛普及,酒的度数提高,饮酒的数量减少,所以酒器也趋向小巧。其饮用方法如同辽金时期一样,先是将酿成的酒装入瓶壶之内,再由瓶壶倾入到杯碗之中饮用。

到民国时期,玻璃酒器开始从中原传入内蒙古草原地区,只是在城镇中使用,器形只有酒瓶和酒杯两类,精品比较少见,普及速度也较为缓慢。

雕花玉酒盏。明代。 青玉质地,由玉杯、玉盘两部分组成。形状为圆口,腹微弧,底急收,小圈足,杯沿两侧有双螭龙环形执耳。腹壁外部浅线阴刻圆圈纹,螭首耳所雕线条清晰传神。玉盘为长方形,四角作花式内凹,平沿,短壁内斜,平底。平沿上浅线阴刻连续的变形方格纹,盘底浮雕花卉纹并有“日月”两字,显得极为规整大气。玉杯座于玉盘之中,合为一套酒具,其使用方法:或是主人擎盘向客人敬酒,客人取杯饮酒;或是杯盘置客人席前,客人随时取杯饮酒。这套酒具,质地高贵,雕工精细,为明代玉质酒器中的精品,是蒙古贵族所用的酒具。但其工艺却完全是汉族风格,可能是当时蒙明互市贸易中的交换之物,或是中原内地工匠到蒙地制作的酒具。现藏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錾花高足金杯。饮酒器具。蒙古汗国时期。 形状为:圆口,卷沿,外沿錾刻一周宽带卷云纹;壁微弧,底急收,外腹壁錾刻两大朵牡丹花;高足外撇,底边錾刻一周花叶纹。为金片锤蹀,并浅线条錾刻,杯足之间焊接,工艺相当成熟。此杯雍荣华贵,是蒙古汗国时期宫廷用的酒具。这类高足金银杯在唐代就已经很流行,陕西西安曾多有出土,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认为是受了西域文化影响,内蒙古的唐代突厥墓中也曾发现过此类高足银杯,亦为西域风格。高足银杯的传承在内蒙古草原一直没有间断,只是在唐代杯足略矮些,到蒙古汗国时则长高了些,到元代又将足上之杯变浅了,并生产了大批瓷质高足杯。现藏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蒙古族使用的酒器独具特色。蒙古民族是一个酷爱生活和艺术的民族。走进草原深处的蒙古包,你会惊奇地发现,餐桌上摆放的饮食茶酒具已不仅仅是日常的生活用品了,它还是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工艺品。蒙古碗是用桦树根旋挖加工成形的,碗面用银片包镶,碗托錾刻精细,设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多种图案,尤以“八宝”图案居多,充分显示出蒙古族艺人、的高超技艺。据说,蒙古族牧民对包银木碗十分钟爱,视如珍宝,用它喝茶、饮酒、盛饭,用过之后揣在怀里,日久天长,木碗色泽变深,银光闪亮,有古色古香的情调。蒙古茶壶多为铜制的,酒壶多为银制的,也有金制和铝制的。它们在造型,图案纹样和色彩上都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茶碗一般都是高级瓷料且烧有花纹图案,图案花纹疏密得当,纹样主次分明,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情趣。蒙古族酒具也别具特色。一般是用锡料做成的抿壶和大肚圆口的锡壶,其盅子系镶油彩的瓷料。近些年,许多牧民购置了黄铜或青铜的小壶和盅子,有的还买了银壶和银盅。蒙古族对酒具的工艺也十分讲究。他们的酒具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图案,生动地表现了蒙古民族豪放的性格和情感。

酒局与酒海。“酒局”一词,见于《蒙古秘史》中:“成吉思汗又把王汗所居住的金帐,所用的金酒局、碗具和他收集的百姓以及王汗身边的随从客列亦惕等人完全赐给了巴歹·乞失里黑。”酒局,乃放置帐门的巨大的盛酒器皿。其形状大小如何,尚待考证。据当代学者韩儒林在《元秘史之酒局》中披露:冯云鹏金石索金索三杂器之属收录,元至正辛丑(1361),朱碧山曾制银槎杯图,并附朱竹坨银查歌一首。据云:“杯以银为之,形如槎,空其中,有口,以出入酒……今读鲁不鲁乞纪行所记和林酒树,颇疑所谓银槎杯者,乃朱碧山仿制之蒙古酒局也”。而《鲁不鲁乞东游记》所述之酒局形为一棵大银树,其根部有四只银狮,每一只银狮嘴里有一根管子,每一根管子喷出一种饮料。树顶上有一手持喇叭的天使,宫殿外另一房间的仆人听到天使吹喇叭,就把饮料输入。此酒局造型之新颖,容积之巨大,装演之富丽,可以想象。

正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曾经大多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在漫长而寒冷的茫茫草原上生活,酒就成为他们外出打猎活动时的必备之物。蒙古人民就地取材,发挥自己的才智,利用动物的胃制作了皮囊壶。皮囊里的美酒,是蒙古族人的“护身符”。蒙古人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多用牛皮制成各种酒具,最常见的是皮囊。据《蒙兀儿史》记载:“北人杀一小牛自背开一小孔,逐旋取去内头骨肉,外皮皆完,揉软用以盛乳酪酒,谓之“浑脱”。这是一种大皮囊,制造奶酒时必须用这种酒具,一般蒙古人随身携带小型皮囊为酒具,如元代诗人所写:“悬鞍有马酒,香泻革囊春”。此种皮囊主要民间加工,后经后工艺者艺术加工。成为蒙古人饰物及备品。在十三世纪初蒙古人逐渐强大,并向外军事扩张,与外界交流逐断增多一些瓷器酒具和铜质酒具在蒙古大汗及宫廷中使用。但是蒙古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皮囊做为蒙古人酒具沿用至今,并逐步发展完善。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蒙古人的皮囊酒具成为中国酒具文化的一道风景线。现在的皮囊造形各异,皮质五彩缤纷,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蒙古民间艺术精品的价值,被国内外收藏家视为珍品。

二、蒙古族酒俗

蒙古族历史悠久,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胸怀坦荡的民族,至今保持着一套特有的民族礼仪。蒙古族好饮酒,男女喜饮奶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侠风度。饮酒有未饮先酻(祭祀)的礼数。“凡饮酒,先酻之,以祭天地。”蒙古族喝酒十分讲究礼俗。身着整洁民族服装的蒙古族姑娘,手捧洁白的哈达和银碗,把圣洁的美酒和甜蜜的歌声同时献给每一位客人。客人或本民族之间的亲朋好友双手接到敬酒时,要用左手端着酒杯,用右手无名指先到酒盅里蘸一点酒,向天弹一下;再蘸一点酒,向地弹一下;最后蘸一点酒涂在自己的脑门上;表示敬天、敬地、敬人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祷。饮酒时,蒙古族人最喜欢客人一饮而尽。当宾、主双方进入开怀畅饮之后,耳热心酣,言畅意激,知心话说不完,酒友情道不尽。逢遇蒙古族人生儿育女、婚嫁大事,那种气氛,那种热情,会让人不饮而醉。祝福酒、洗尘酒、下马酒、上马酒……当宾、主沉浸在微酣的惬意里,一支支饱含着深情,嘹亮的、撼动人心的祝福歌,便在人们耳边回响。与此同时,蒙古族人还要端着酒杯,双手齐额向客人敬献他们的纯朴与真诚。身临其境,就是不想饮酒的人,也会愉快地干一杯。试想,在宽阔的草原,在宁静的夜晚,在蒙古包内或空气清新的草地上,姑娘们歌声相伴,银碗哈达交相辉映,是何等的情调。

  蒙古族有客来必热情款待,宴饮必备各种酒。主人和客人必须畅饮,他们认为,“客醉,则与我一心无异也”。来客后,不分主客,谁的辈分最高,谁坐在上席位置。客人不走,家中年轻媳妇不能休息,要在旁听候家长召唤,随时斟酒、添菜、续菜。

  蒙古族接待客人讲究礼节,欢迎、欢送、献歌、献全羊或羊背等都按礼仪程序进行,程序中都要敬酒或吟诵。一般敬酒礼仪如下:敬酒者身着蒙古族服装,站到主人和主宾的对面,双手捧起哈达,左手端起斟满酒的银碗;走近主宾,低头、弯腰、双手举过头顶、示意敬酒;主宾接过银碗,退回原位;主宾不能饮酒的,要再唱劝酒歌或微笑表示谢意;主宾饮酒毕,敬酒者用敬酒时的动作接过银碗,表示谢意;向主宾敬酒完毕,按顺时针方向为下一位客人敬酒或按主人示意进行。

  对尊贵的客人用“德吉拉”礼节:主人手持一瓶酒,酒瓶上糊酥油,先由上座客人用右手指蘸瓶口上的酥油抹在自己额头,客人再依次抹完,然后主人斟酒敬客。客人要一边饮酒,一边说吉祥话,或唱酒歌。

  待客时主人经常要唱敬酒歌敬酒,唱一支歌客人要喝一杯酒。蒙古族人认为让客人酒喝的足足的,才觉得自己心意尽到了,所以主人家从老到少轮流向客人敬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一直唱下去,直到客人喝下为止。

  蒙古族过小年时祭火,在灶前摆酒等供品;点一堆柴草,把黄油、白酒、牛羊肉等投入火堆表示祭祀;过年时要专摆酒肉祭祖。

  蒙古族农历八月举行马奶节,开幕时主持人首先向蒙医敬献马奶酒和礼品。赛马之后,众人向骑手们欢呼,敬献马奶酒。

  蒙古族婚礼时,至少举行三次宴会,婚礼主要在女家举行。喜日的前一天,新郎与伴郎、主婚人、亲友、歌手等一帮人到女家。女家邀请自己家的亲友来参加“求名宴”;晚间女家又设新娘离家前的“告别宴”,新郎、新娘、嫂子和姑娘们坐一席;到次日早晨,婚礼结束,宾客准备告辞,娘家在门口备酒席一桌,给每位客人敬“上马酒”三杯,客人干杯后方可启程。

  蒙古族人在结交知己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用装饰有彩绸的精美牛角嵌银杯,交臂把盏,一饮而尽,永结友好。

  蒙古族人无论狩猎回来,还是放牧休息,牧民们燃起篝火,烧烤猎肉,和着悠扬的马头琴,举杯饮酒,豪歌劲舞。著名的蒙古族《盅碗舞》多是在宴席之上酒酣兴浓之际由舞者即兴表演。舞者双手各捏一对酒盅,头顶一碗或数碗,舞蹈时头不摇,颈不晃,双手击打酒盅,甩腕挥臂,旋转舞蹈,刚柔相济,舒展流畅。

  礼仪上的酒文化在蒙古人的文化生活中,酒及酒器有着巨大的文化意蕴。如在人们的生活中常常用酒作为庆典的祝词,祈求生活幸福,万事吉祥和人间最美好的祝福的象征。所以在待客时必备酒,并向客人行敬酒之礼,这种敬酒之礼,因地区不同而各异。蒙古族人敬酒有讲究。蒙古族人的敬酒方式跟汉族和其他民族有很大不同。他们敬客人喝酒,不讲什么客套话。而且,地域不同敬酒的方式也不同,有些地区的蒙古族人,是先敬酒,待客人喝完之后,主人伴以劝酒歌再来敬客人,而有些地区的蒙古族人则是先唱歌后敬酒,然后是边唱边敬。

  在西蒙古,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一般而言西蒙古的敬酒都是三杯。第一杯、第二杯抿一下就可以了,第三杯才是要喝的。

  新疆地区的蒙古族在敬酒前,自己要喝一口。据说这个仪式源自成吉思汗,因为成吉思汗的父亲是被仇人用酒毒死的。所以为了表示主人的真诚,要先自己喝一点。

  三、蒙古族酒歌

  如果说“金杯”、“银杯”里的奶酒醇香、醉人,哈达象征纯洁友善的感情,那么,祝酒歌表达的是美好的心愿,祝酒词则是对亲朋好友工作与生活的祝福。

  在蒙古草原就流行着一种劝酒民歌,有四句的,有两句的,有单人唱的,有男女双方对唱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举起了蒙古族的酒,放开你的歌喉。杯中盛满深深的爱,美酒醉心头。干一杯蒙古族的酒,天南地北是朋友。”“美酒倒进金银杯,酒到面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浓,远来的朋友饮一杯”“舒心的酒啊,千杯不醉;知心的话儿,万句不多。”“烧酒本是五谷水,喝到甚时候也喝不醉。”“阳春三月桃花花开,端起酒盅盅迎客来。”“一盘盘豆芽芽一盅盅酒,情义都在酒里头。”这种充满激情的歌多如牛毛。歌词内容有叙友情道珍重的,有庆“胜利”论“成功”的,有祭天地祭祖宗的,有贺喜祝颂的。蒙古族人的每一杯酒里,都饱含着草原人一颗滚烫的、热爱生活的心。

  蒙古族人全然是用一边唱歌、一边敬酒、即兴表演的方式,来表达对尊贵客人的诚挚、淳朴的盛情。当远方的客人来临,他们首先会在敖包或毡房中敬酒接风。这时,会有三五位蒙族姑娘和歌手恭恭敬敬地站在你面前,唱起优美动听的蒙古族民歌。一曲唱罢,她们就把手上放着酒杯的托盘,高高地举过头顶,半屈膝地献给客人满杯的美酒,然后又不停地唱着歌儿,直到客人把酒喝干。歌声甜润、嘹亮,歌词充满了尊敬、祝福、吉祥的意思。让客人情不自禁地躬身接过酒杯,即使客人平时很少沾酒,这时也会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蒙古族人这种以歌敬酒的方式,在宾朋酬酢中几乎是无处不有。他们迎接贵客时要唱歌劝饮“下马酒”,送客人上路时要唱歌劝饮“上马酒”。尽管许多歌词你听不懂,但你完全能体会到主人的深情厚意。至于蒙古族人举行婚庆或节日喜庆时,那更是个个豪饮,人人善歌。在歌中碰杯,在酒中赛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酒文化的魅力。蒙古族的敬酒歌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成品歌,这类歌数量很大,它们在蒙古族人中经久传唱,妇孺皆知。还有一类是歌手即兴歌唱的。蒙古族人认为歌声和骏马是他们的两只翅膀,因此他们都有歌唱的天赋。而且蒙古族人把引吭高歌和开怀畅饮当成幸福生活的象征,所以他们要用这种唱歌、敬酒的方式来款待客人,以表示他们对客人最诚挚的友谊。

  蒙古族人千百年来生活在草青水秀、群山环抱的大草原上,放牧牛羊,逐水草而居。在那空旷、壮美的深山林野中;在寂寞、孤独的放牧生活里,他们常常引吭高歌,赞美草原、赞美家乡,排解寂寞,宣泄情感;在马背上,在毡房中,你唱我和,创作了一首首充满民族风情的蒙古民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一类情深意长的蒙古族民歌早已传遍草原。

  “金杯金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抓肉,今天喝个够。朋友朋友,请您尝尝,这酒纯正,这酒绵厚。让我们肝胆相照共度春秋,在这富饶的草原上共度春秋。银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载歌载舞庆佳节,今天喝个够。朋友朋友,请您尝尝,这酒纯正,这酒绵厚。让我们心心相印友谊长久,在这崭新的生活中友谊长久。”这首歌道出了马背民族对酒的喜爱。

  蒙古族人生活中不能没有酒,也不能没有歌。更值得一说的是蒙古族牧民几乎家家都会酿酒,当然,健壮、豪爽的蒙古族男同胞大多擅长品酒。如果你去草原旅游,到蒙古族同胞的毡房做客,若能带上几瓶好酒去,主人一定会更加高兴地为你唱几首赞颂友谊的歌儿。

古人最为推崇的7个文化领域“琴棋书画诗酒花”中,唯有酒是和其他6种文化相辅相成,渗透结合最为紧密的。酒从最先被用于祭祀天地神灵和巫师治病,到后来变成王公贵族享用的一种奢侈的饮料,再到走入重大活动和庆典中,已演化成一种不可缺少的礼仪习俗,最终逐步走向民间,以至于无酒不成节,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酒行业的发展,反映的其实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酒业兴衰成为粮食丰歉和国运昌败的晴雨表。从人工酒的原料来看,可以发现酒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剩余物品密切相关。所以最早出现的依次是果酒和单粮食酒,随后在五谷丰登的条件下,在五味调和的需求下,多种粮食酿酒的工艺形成。南北朝的咂酒,唐代“春酒”、“重碧酒”;宋代的“荔枝绿”、“姚子雪曲”;中国古代酒文化,源远流长,至元代进入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元代立国虽短,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特点深刻地影响元代酿酒的生产,使其在技术工艺上有所发展。蒸馏酒始创于元代。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元代文献中已有蒸馏酒及蒸馏器的记载。如《饮膳正要》,作于1331年。故十四世纪初,我国已有蒸馏酒。但是否自创于元代,史料中都没有明确说明。明代的杂粮酒,再到集众家之大成的多粮酒,如今华夏大地多粮食酒的品质到此已达到极致。

美酒里,浓缩着神州锦绣大地的水土地理,华夏璀璨文明的千年历史,闪烁着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传统文化的耀眼光芒。

  美酒里,融和汇集着中国文化之大成,多种粮食之精华,折射着产业和民族的崛起,国家与社会的变迁。

  品味和梳理蒙古族酒文化,犹如品味一段醇厚的中华历史风云,亲历一段浩瀚的文化旅程。蒙古族酒文化源远流长,芳香四溢,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必将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承。

 

 

 

 

 

 

 

 

 

 

 

 

 

 

 

作者:王雅丽,鄂尔多斯作家。从1998年开始写作至今,在国家级报刊、内蒙古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的各大报纸杂志发表文章800多篇。文体涉及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新闻、短消息、论文等。荣获多个论坛会论文提名奖和好新闻奖。当过会计、新闻记者,现在私企从事营销策划工作。2007年加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参加各种文化学术研讨,擅长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和旅游营销策划及民俗文化研究;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鄂尔多斯作协会员,业余进行文学、摄影创作。


上一篇:元代谋士刘秉忠(碑文)
下一篇:阿拉坦汗与长城”茶马互市”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8017]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72804]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2941]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8421]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