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元朝前期,忽必烈从1260年登上蒙古汗位到1294年逝世,两次讨伐北方诸王,以防止分裂,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取得了胜利,显示了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天才。这两次重要的平定叛乱活动,影响巨大,意义深远。
平定阿里不哥的叛乱 阿里不哥是拖雷的幼子,忽必烈的亲弟弟,都是唆鲁禾帖尼一母所生。按照蒙古风俗,幼子继承父亲家业。阿里不哥和母亲同住,并继承她的宫帐。1258年蒙哥汗兴兵伐南宋,命忽必烈代东路军指挥,向湖北一带进攻,而命幼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老营(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的哈剌和林故城)。1259年7月,蒙哥汗在攻打四川合州钓鱼城(今重庆合川东)时,为流矢所中,死于军中。消息传来,阿里不哥在一部分蒙古亲王贵族的唆使下,欲谋继承汗位,遣重臣阿蓝答儿法兵于漠北诸郡,派脱里赤括兵于漠南,并想乘机控制漠南。漠南是忽必烈的属地,大本营所在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时,忽必烈正带兵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汉),他妻子弘吉剌氏派密使赶到军中,将上述消息告知了忽必烈。忽必烈采纳汉人谋士郝经的计谋,当机立断,与南宋签定和约,轻骑返回燕京。接着,不顾蒙古大汗继承的传统制度(即召开有成吉思汗家族各支系的诸王参加的忽里勒台大会决定大汗的人选),联合西道诸王合丹、阿只吉、东道诸王塔察儿、也松格及部分支持他的蒙古贵族,于1260年3月在新建成的开平城(后称上都)抢先登上蒙古汗位,建元“中统”。 镇守漠北的阿里不哥得知哥哥忽必烈称汗后,不承认他汗位的合法性,纠集蒙哥汗的诸子阿速歹、玉龙答失、察合台(成吉思汗次子)之孙阿鲁忽及前朝诸臣阿蓝答儿、脱里赤等,于同年4月在哈剌和林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宣布即蒙古大汗位,拥有漠北地区,与忽必烈分庭抗礼,南北对峙,形成南北二汗,经双方使者相互谈判无法妥协的情况下,引起了长达四年的内讧。忽必烈决定禁绝汉地对漠北的一切物资供应,并亲自率军北征,在一次战斗中,忽必烈大军的前锋移相哥大败阿里不哥军,迫使阿里不哥军退守吉里吉思(位于今苏联叶尼塞河上游)。第二年秋天,阿里不哥又移师东还,袭败移相哥军,并大举南进,与忽必烈军大战与昔木土脑儿(今蒙古苏赫巴托省南部),经过急战,双方损失相当,各自退兵。阿里不哥由于远在漠北,给养不足,又与察合台汗孙阿鲁忽之间发生战争,腹背受敌,加上忽必烈下禁令禁止向漠北的一切物资供给,使阿里不哥陷入困境。尔后忽必烈又两次率军征讨,打击了叛军力量。1264年发生肌荒,阿里不哥部众死亡甚多,民怨沸腾,众叛亲离,许多部将叛离,投降忽必烈。阿里不哥陷于势穷力竭、四面楚歌的境地,于1264年7月被迫率领部众到上都归降忽必烈。“至是与诸王玉龙答失、阿速带、昔里给、其所谋臣不鲁花、忽察、秃满、阿里察脱忽思等来归。”(《元史》卷5《世祖纪》二),1266年阿里不哥在郁郁寡欢中病死。忽必烈在这次平叛战斗中取得彻底的胜利,控制了整个漠北地区。从历史长远来看,这次纷争,客观上为蒙古军事贵族中主张“祖述变通”以“补偏救弊”的一派把统治中心从碛北移至漠南,从而更加便利于他们采纳汉法,加强对中原的有序统治,提供了一个适逢其时的契机。另一方面,蒙古统治重心南移,必然也给大蒙古国政治地理结构以重大影响。为了确保对蒙古本部的统治,蒙元政府放弃了对大蒙古国建立在西域的两大汗国的直接统治,忽必烈建立元朝,成为中原的正统王朝。
镇压亲王乃颜的反叛 阿里不哥之乱被平定后,蒙古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并未终止。成吉思汗的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乃颜.是忽必烈的叔父。因不满元廷在东北地区置东京行中书省,加强对其控制,起兵反叛。他勾结东部诸王哈丹、失都儿等,并联系西部诸王中另一个实力派亲王海都,彼此约定共同起兵。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4月,一场持续六年之久的叛乱终于爆发了。东北诸王的后裔都有参加。五月,忽必烈经过充分准备后,亲率大军号称46万自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前往征讨。当时,乃颜统军号称30万屯于合泐合河(今哈拉哈河)畔,仓促迎战。忽必烈以汉军步兵列前冲杀,蒙古骑兵随后四面合击,仅用两个月时间,在东北西部地区连续三战三捷,擒杀乃颜,将叛军主力击溃。乃颜死后,其余党继续为乱,次年,忽必烈又命其孙铁穆耳统军出征镇压乃颜余党。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7月忽必烈又率军亲征。这场平叛战争又持续了五年。直到元武宗海山时才得以平息。蒙古汗国时期,成吉思汗确立了蒙古诸王分封制,其目的在于巩固根基,镇守各方,扩展统治区域。早在成吉思汗起兵之初,与诸兄弟相约:“取天下了呵,各分土地,共享富贵。”从1207年至1214年成吉思汗大规模分封诸王,其中分封地在东北地区的主要是成吉思汗的诸弟和外戚、重臣等蒙古大贵族 ,成吉思汗对其幼弟贴木哥斡赤斤十分宠爱和信任,分封民户最多,封地也最广,外兴安岭以南松花江及东西辽河以北地区皆为其封地。直到1259年忽必烈即位之前,东北地区行政统辖机构的特点主要是,以蒙古诸王监镇地方,基层出现军政合一的机构,蒙古国前期,1226年辽王耶律律薛者撤藩,“辽左之地命斡赤斤镇守,其权势愈重”。“自斡赤斤至乃颜凡五世,前后五六十年,父子祖孙兄弟雄居辽东,早有轻视朝廷之心。” 当时乃颜虽然只有32岁,但已统治着许多城市和省份,乃颜所继承的分地以哈剌哈河(今哈尔哈河)为中心,包括辽东大部地区。他自己还拥有一支三十万骑兵的军队。蒙古诸王位高权重,拥兵自大,极易产生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倾向。忽必烈即位后,开始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1260年在东北地区设置宣抚司,由军政合一体制逐渐向军民分治转变。之后忽必烈又向行省制过渡,曾两次试图设立东京行省以控制东北诸王,都时过不久就撤销了。至元二十三年即1286年,忽必烈第三次设立东京行省,并将行省治所移至地近辽王乃颜封地的咸平。至元二十四年十月,乃颜叛乱平定后,最终重新在咸平府确立了辽阳行省。忽必烈将大量参加叛乱的蒙古人和汉人南迁分置,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在东北实行与中原相一致的地方行政机构。使该地区受朝廷所置行省的节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历时35年,忽必烈针对诸王各怀异志、互不联合的弱点,分割突袭,征抚兼施,逐个破敌,大大削弱了蒙古诸王的势力。以非凡的政治与军事才能,成为少数民族统一且较有效治理中国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位成功地完成了从草原游牧征服者到定居社会君主过渡的蒙古大汗”, 巩固了统一的元朝政权。(包玉瑞) 本文撰写参照《蒙古族简史》和《马可波罗行纪,忽必烈平叛见闻录 》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