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制城市体系主要表现在辽金元时期,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而元朝城市建制的设立,同前朝相比,则更完善、更有效率,也更有力度。
1、元代城市概况
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蒙古人,居住用毡帐,逐水草而居,但当民族崛起后,势力扩张至农业地区,接触到城市封建文明,并引进到蒙古高原。于是,在蒙古高原上出现了“插花地”,兴建起固定的土木建筑物,陆续建起了若干城郭、宫殿、官署、庙宇和民居。这些在蒙古高原上兴建的固定建筑物,标志着蒙古高原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元代兴建的城郭,和沿用的辽、宋、金、西夏时代的许多城郭,至今有许多遗迹保存下来。经过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已普查出内蒙古境内元代城郭二十多座。如上都遗址、集宁路遗址、大宁路遗址、丰都遗址等。研究结果表明,元代城市的类型分为都城、路州县城、投下城等。它所体现的城市制度,建筑城垣的规模有一定的法式。即:县城的面积为下等府州城的一半,下等府州城的面积为上等路州城的四分之一,上等路州城的面积为上都的四分之一。投下城为扩大了的王府。也就是藩府。有别于一般的路州府治。城内有寺庙等大型建筑物。路、府、州、县城内有主要街道,官署位置无定局,庶民百姓杂居城内,市易有固定的街道。上都为元朝的陪都。其宫城的布局为园林式,有供随行官员处理政务的官署,百姓则分布在东、南、西三面的厢关地带。上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功能特别的都城,与大都的城市布局有着根本的不同。元大都城是按照古制王都方正型理论规划,由外城、皇城、宫城自外向内三重套合而成,布局有序,规划整齐。它完全按照汉式都城建造,继承了唐代城市的建制,又打破了以前封闭的都城制度, 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都城发展史上的定制。它们的共同特征为:(1)整座城都由外城、皇城和宫城组成,以严格的制度把宫殿和官署分开设置,又把皇宫、官署和民居隔离。(2)城内的建筑群严格区划,宫殿、官署、庙宇、集市、民居各有合适的安排,布局井然有序。(3)城内都有南北纵向喝东西横向的街道,一般都通向城内,作为交通干道。(4)皇城都在大城的南部,这里集中了官署、官府、寺庙等,而且绕围宫城。(5)城墙主体都为黄土板筑,有一定的法式。(5)两都都有皇家园囿。
2、元代城市体系
元朝立国之初,按照城市等级和类型分别建有警巡院、录事司和司侯司。元代警巡院、录事司是当时不同等级的城市建制,分别与大都、上都、诸路府整合,形成了元代不同等级、不同规模城市组成的建制城市群体。不同规模城市组成的城市群体,大都作为元朝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又是中外交通枢纽和国际交往繁华都会,为加强对都会城市的行政管理,建置了2——5个警巡院,属元代警巡院建制城市。中后期大都方圆近百里,人口近百万,是首位特大城市。上都位于蒙古高原的南部边缘,系两都制形成的都市,建置警巡院,同属元代警巡院建制城市。其城市规模除城市方圆17,6里外,在每年8月中下旬至次年2月中下旬,约6个月皇帝离开上都的日子里,大约只有8——10万人口。因此上都与江南杭州同属于次首位城市,城市规模不是其他省会、宣抚司治所所能比拟的。作为省会、宣抚司治所和录事司城市叠加重合的城市,无疑是大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中心。元代两个警巡院城市和127个录事司城市特别是97个发展稳定的录事司城市,以不同区位首位城市为中心,形成了不同区域的城市体系。元代,将独立设置负责诸京巡捕的兵马司或兵马都指挥使司置于上都与大都路都总管府下,从而加强了对“京城盗贼奸伪拘捕之事”的统一管理,提高了治事效率。还有,在管理民事的警巡院、录事司行政机构中,明确了判官“兼捕盗之事”的职能。这是元代城市管理制度和城市体系进一步完善的证明。元朝各类城市的设立不仅依据城市的等级,还依照城市人口的多寡。因此元初战乱致使城市人口减少之后,便裁撤部分京府改为路府,城市行政建制也相应改变甚至最终取消司侯司。这也表明城市的建制是有一定标准和下限要求的。
在元朝,蒙古、汉、契丹、女真、西夏和回回等民族的庶民百姓居住在城市中,生活在统一的国家里,各族人才都能为国家所用,而且外国人也可以在政府为官。由于城市和城市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其间便有繁荣的商业贸易、相当兴旺的手工业生产和丰富的多民族的社会生活。有元一代,规模空前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甚为密切,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在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领域里,蒙古族统治者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牧业文明和农业文明这两种根本不同的、不能简单类比的发展道路、不同文化在传播、撞击、滲透与互补中实现了生态上的凝聚与升华。忽必烈及其元朝,留给后人的最大遗产恰恰是这个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本身。正是这次中国历史上最大范围的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留下了最为辽阔的疆域可供子孙后代去耕耘,使中国这艘雄伟的东方之船,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颠扑不破。
资料来源:
《远上都研究文集》(叶新民、其木德道尔吉)
《论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变和建制城市的形成》(韩光辉、林玉军、魏丹)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特征》(白漠)
作者:本土的历史文化研究者 白旗统计局工作 爱好元代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