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蒙元风云>>蒙元风流
  共有 9547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荤鬻帝

  发表日期:2011年9月27日      作者:齐巴托     【编辑录入:admin

      

荤粥是蒙古人的最远古祖先。《史记》:“黄帝北逐荤粥”。所以,荤粥与黄帝是同时代人,即有5000年的文明史。

荤粥,大多数学者误读为xūn yù 即匈奴。其实,应作荤鬻 ,读hun yu ,词根为hun,即“荤”。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夏后氏即大禹,但现在却认为匈奴在夏朝时称荤粥,商朝时称鬼方,周朝时称猃狁、獯鬻,战国后才称匈奴,从而引起了匈奴族源的争论,有人因《史记·五帝本纪》中有黄帝北逐荤粥的记载而否定夏后说,但匈奴列传中还有冒顿单于北服浑庾、丁零、鬲昆……的记载,而这里的浑庾会不会就是上古时期的荤粥呢?或许匈奴是在战国时才形成的呢?要知道夏商周三代戎狄诸部互不统属,匈奴曾是华夏部落的一个小部族,直到战国后才壮大起来的。

据说在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中国的编年史上已清楚地记载了匈奴这个名词,而西汉的司马迁则明确道出了匈奴的出处。《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也就是说匈奴原是夏人的后代,淳维是匈奴的始祖名。唐司马贞更引述了多个不同的有关匈奴的原始称谓,《史记索隐》有这样的记述:张晏曰淳维以殷时奔北边。又乐产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其言夏后苗裔,或当然也。故应劭风俗通云殷时曰獯粥,改曰匈奴。又服虔云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韦昭云汉曰匈奴,荤粥其别名。则淳维是其始祖,盖与獯粥是一也。 

  可见秦以前,匈奴还有獯粥荤粥猃狁等诸多杂称,秦汉以后匈奴始成为汉人对长期游牧在中原北方的这支民族的统一称谓。   

然而从这些秦汉以前的诸多杂称中,我们或可窥破一些端倪。獯粥荤粥猃狁等,每一个名称几乎都与字有着十分接近的发音,但第二个音节却与字相去遥远。由此似乎可以推断,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的称谓的首发读音肯定是一个近似于的发音,而第二个字是被篡改后加上去的,它的本来名称我们姑且称之为(音)匈族訇族。翻查英汉字典,也可以得到相同的支持,匈奴人的英语单词是“Hun”,根本没有匈奴中的字节后缀。曾经见过“Hunni”“Huna”这样的单词,但很可能是一些好事之徒为附会匈奴这两个汉字而杜撰出来的,在英文词典中根本找不到这两个词条,在网上也搜索不到。

如果我们用蒙语解释这个“奴”,就完全可以说得通的。“匈奴”一词,虽然多了一个“奴”,但在汉语里它还是属于简化字,全名应该是“匈奴惕”,这“奴惕”是复数,词根还是hun,这是对的,加上“奴惕”,便成了“匈们”。

认为荤鬻是后来的匈奴,这是没错的,但不全面,这中间还有一个东胡族。东胡,要比匈奴发达得早。黄帝北逐荤鬻,是北逐东胡,而不是匈奴,黄帝时匈奴还没有形成。赵国的“胡服骑射”,也是学得东胡,而非匈奴。

蒙古族学者松迪写有两本蒙古文学术专著《蒙兀人》和《蒙古古代历史地图》。根据他的考证,尤其是他所画的历史地图,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东胡最早形成于阴山山脉以南,时称“荤粥”;而被称为“猃狁”的匈奴,此时在阿尔泰山一带。这就说,在阴山山脉的荤鬻,是东胡和匈奴的共同先祖,后来匈奴分出去到了阿尔泰山,汉人称其为“猃狁”,其实这“猃狁”也应读作荤鬻。那时,东胡还在阴山,称荤鬻。再后来,匈奴强大,从阿尔泰山回来把强盛一时的“东方强国”————东胡,推翻了,与汉朝同时建立了大匈奴国。

拉施特丁《史集》已明确记载两千多年前(前206年)东胡被匈奴打败之事,被打败的东胡人中就有乞颜、捏古思等蒙古族先人。成吉思皇帝的黄金家族是乞颜部的苗裔,这已是史学界的公论。换言之,公元前206年以前,蒙古乞颜部就在阴山山脉一带,被匈奴打败后才东逃至乌桓山和鲜卑山。

那么,这乞颜与匈奴、荤鬻是什么关系呢?我认为,他们都是一个民族。匈奴、荤鬻,都可简化为匈、荤,所以也可以称作匈族和荤族。然而,在蒙古语里,这匈、荤、乞颜,可都读作hun,所以他们都是一个民族,后又被称“胡”,即匈奴胡和居于其东的“东胡”,都是“胡族”。不过也必须搞清:东胡在前,匈奴在后!东胡是真正的荤鬻,也是乞颜!匈奴之强,很晚,是西汉以后的事,在这之前,都是东胡称霸。匈奴一词出现于汉籍,也是西汉以后的事。

现在学术界已经承认:东胡是蒙古族的先民。其实,匈奴也是蒙古族的先祖,或曰东胡和匈奴为同族。一直以来,前苏联、日本、蒙古等国外学者都坚持“匈奴与蒙古同祖”论。

苏联学者俾丘林认为:“匈奴是蒙古人的古时族名。”其他学者拉德洛夫、沙畹、伯希和、高本汉等多数人也坚持这种观点。苏联蒙古学家鲁米扬采夫指出:“匈奴和蒙古语族对王位的称呼有相似之处。

施米特、贝格曼等专家也认为“匈奴人讲蒙古语”。

日本学者白鸟库吉博士提出了著名的“匈奴——蒙古”说。他有著名论文《蒙古民族的起源》。他说:“蒙古人有百分之八、九十来自匈奴。”

蒙古国多数学者一直坚持蒙古人是匈奴族的后代。在《蒙古学译文选》中的《蒙古学者论蒙古民族的形成》一文认为:“蒙古人的远古史引起了和正在引起特别的兴趣,其最早的祖先先是匈奴,而后是东胡,后来又从东胡这个部落联盟中分解成为乌桓、鲜卑、柔然和鲜卑的分支——慕容、拓跋、宇文、库莫奚、室韦和契丹。”早在1930年,蒙古国科学委委员达木丁出版了两卷本蒙古人的历史,并说:“蒙古人的祖先是匈奴。”

蒙古学者们认为:“中央亚最古老民族之一的蒙古民族的起源问题,至今尚未在科学界得到完全解决”“蒙古语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稳定的最初阶段是与共同被称做‘匈奴’的中亚部落集团联系在一起的。”“学者们把考古发现与文字史料进行了比较,认为在匈奴强国里无论是统治部落,还是被统治部落里的基本成份都是蒙古人的祖先。”“在语言、经济、文化、社会关系方面,特别是军事组织和习俗方面,匈奴和原始蒙古人有明显的民族相似现象,以至直接相同点。匈奴与东胡各部落相互接触的特点也证实了这一点,因为东胡为蒙古语族部落是确定无疑的。”

历史学家伊希扎木楚凭借词汇材料,倾向于匈奴属于蒙古语族,认为匈奴的语汇中有60%以上是古蒙古语的成分,阿尔泰语系各民族(突厥人、蒙古人、通古斯——满洲人)中所共有的成分也构成了匈奴语汇中的相当一部分,又说甚至族名匈奴也起源于蒙古字“浑”(人)。

蒙古国学者苏赫巴特尔在其1971年问世的《鲜卑人》一书中,在批判性地研究中国史料的基础上,发现匈奴和鲜卑这两个民族从他们每个民族起源的最初阶段开始就是互相关联的。该书的第一章《鲜卑和他们的后裔》谈到了以鲜卑为一方,以匈奴和东胡部落(柔然、室韦、契丹)为另一方的民族联系的问题。他得出结论说:匈奴和鲜卑的主要核心构成是一个民族,认为与“呼延”(匈奴氏族)相吻合的“乞颜”(原本蒙古氏族)本来是同一个族名。作者证实原始蒙古人从鲜卑开始就具有民族继承性,并指出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与匈奴王子“黄金家族”有联系。有关蒙古族文字史,苏赫巴特尔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鲜卑人至少从公元最初几个世纪就有自己的文字”、“乌桓、拓跋、柔然、突厥、契丹也有自己的文字。”他认为鲜卑人的文字是“刻木”文字,并根据其特点做出结论说,这种文字是刻在坚硬的材料如树木、骨头、金属上的文章。他又说乌桓等民族的文字与鲜卑的“刻木”文字非常相似,或者都是属于一个类型的。苏赫巴特尔与巴·仁钦(长篇小说作家、学者、文字专家)一样,否定了原先认为蒙古人只有从十三世纪才有文字的假说。按照他的意见,蒙古人继承了柔然的早期文字。苏赫巴特尔反对企图把蒙古居民的生活和文化说成是受社会经济和文化上比较发达的邻国单方面影响的结果。他指出了诸如军队的特殊结构,以及他们生活的独特性这些传统的蒙古各民族的特点。

汗德苏荣通过比较研究柔然、匈奴、鲜卑的民族特点,揭示了他们在习俗上的共同性。他分析了柔然民族在蒙古民族起源中的作用问题,指出柔然的物质文化与十三世纪蒙古人的文化的相似,比如不管是柔然人还是蒙古人,通常除了有常见的帐篷“戈尔”外,还有装在马车上的帐篷。

巴干在蒙古国学者中第一个触及了本部蒙古人与契丹人的直接祖先问题。在他未完成的保存在蒙古国科学院的《论契丹问题》手稿中谈到,十世纪中叶契丹社会是八个亲缘部落的联盟,他们的共同族称叫做“契丹”。

蒙古科学院院士佩尔列写出《契丹及其蒙古人的民族联系》等专题论文。佩尔列确认,南契丹叫做“契丹”,北契丹叫做“室韦”,认为室韦和三河蒙古具有直接遗传亲缘是毫无疑义的。所以,按照他的意见,经过室韦能够划一条从契丹到古代蒙古的民族演变的直线。

最近,中国蒙古族学者阿拉塔惕·丹巴出版蒙古文专著《匈奴与蒙古》一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全面研考了匈奴就是古代之蒙古人。现在汉族学者已经承认荤鬻便是匈奴。那么,匈奴是从东胡分离迁至阿尔泰山的,所以东胡一定也是荤鬻后裔无疑,匈奴更是蒙古人。

那么,如果我们承认了匈奴是蒙古之先,而且又是荤鬻之后,这样我们把荤鬻和匈奴当作一族的时候,在汉书里就出现了名称上的混乱

我们可以随便搜索一个“荤粥”一词,就会出现:

中国古代民族名。亦作猃狁荤允荤粥獯(熏)鬻薰育严允等。相传远古时曾遭黄帝驱逐。殷周之际游牧于今陕西甘肃北境及宁夏、内蒙西部。西周初其势渐强,成为周王朝一大威胁。周宣王曾多次出兵抵御,并在朔方建筑城堡。春秋时被称为。一说,玁狁为秦汉匈奴的先民。《诗·小雅·采薇》: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淮南子·齐俗训》:故四夷之礼不同,皆尊其主而爱其亲,敬其兄;猃狁之俗相反,皆慈其子而严其上。汉书·霍去病传》:票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荠,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颜蚰古注引服虔曰“[荤允]时曰熏鬻,周曰猃允,秦曰匈奴。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海内怨愤,归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幕义。陆机《饮马长城窟行》:冬来秋末反,去家邈以绵。猃狁亮未夷,征人岂徙旋?参阅《史记·匈奴列传》。

从以上这种混乱不堪的众多的族称里面,我们得出的唯一的结论是:荤粥是猃狁;猃狁是匈奴;匈奴又是胡;胡中还有东胡;东胡和匈奴都是胡;他们都是荤鬻!

公元前17世纪夏帝国为东方的商国君主汤所推翻,末代夏王桀战败后被放逐到南巢,成为商朝的附庸,在三年后死在那里。此时人们发现,桀的儿子獯粥和桀的妃子们有染。汤认为这是极不道德的事情,所以剥夺了獯粥的财产继承权,并打算进一步惩罚他。獯粥得知消息后,带着与他相好的几个妃子逃往遥远的北方,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部落,并很快发展成一个野蛮的民族。他和亡父寡妻结婚的行为,从此成为这个民族的传统习俗。他们的宗教信仰与夏朝类似,比如祭祀日月,杀牲、望星象占卜等,但不建房屋,不守礼仪,披发左衽 (发说的是越人的发,胡人多喜欢扎辫子、因此又称其为索虏) ,以游牧为生,常常南下劫略文明人的生命财产。

这种传言,虽然很荒唐,但也能说明荤鬻族最晚也在黄帝时期就已形成,并一直到夏朝还在活动。

据汉籍里记载,荤鬻族及其别种,在中国历史上还建立过许多国家。例如,严允政权就推翻了西周王朝。

犬戎:又叫猃狁(严允)。西周末期,长期的农耕和平环境,使得君王荒淫无度,玩物丧志,烽火戏诸侯。君主性格软化,无心富国强兵,结果周幽王被野蛮强悍的犬戎族攻杀,幽王的宠妃褒姒被掳,象征华夏最高权力和地位的“九鼎”宝器也被犬戎掠往草原,都城丰、镐西北被犬戎占领。强盛约三百年的西周覆灭。

《中国简史》:“周幽王既昏庸又贪暴,统治集团内部越发混乱了。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族攻入镐京,幽王逃走,被杀在骊山脚下,西周王朝的统治崩溃了。

中学《中国古代史》:“西周的灭亡:西周末年,社会一直动荡不安,王室衰微,诸侯常常不来朝贡。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即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

申侯申国(今河南南阳)侯爵,生卒约公元771前后,其女原为周幽王王后,生子姬宜臼,被立为太子。后被周幽王所废,立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一作伯盘)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于戏(今陕西临潼东)。771西周覆亡。幽王死后,申侯、缯侯许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迁都到雒邑,是为周平王东周建立。

著名史学家尚钺主编《中国历史纲要》:“所谓古代的熏育,殷周时代的‘鬼方’、昆夷、混夷、串夷、畎戎、严允……以及春秋战国时代的狄和胡,秦汉时代的匈奴,大抵都属同一族。”“周王室的陕西根据地,既已处于严允、畎戎的严重威胁之下,平王就被迫东迁于洛邑(公元前七七零年),并将关中根据地赐给原来承袭‘西垂大夫’世袭的秦襄公,许其如能驱逐畎戎即可领有其地。这样,秦襄公便在那里建立了秦国。”所以,秦国的主体民族或统治民族毫无疑问就是羌族。

《古代中国的北部边疆》(马大正、华立著):“幽王继位(前782年)后,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严重的内讧,西方的姜姓诸侯-----申侯勾结犬戎杀死幽王(时在公元前770年),西周王朝告终。”由此看来,申侯也是羌族。

关于犬戎族,《辞海》说:“周文王、穆王与之进行过战争。犬戎以所产马匹和周交易。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与申侯联合攻杀幽王,迫使周室东迁。春秋初曾与秦、虢作战。后来一部分北迁,一部分逐渐与邻族融合。”北迁的犬戎,就是后来的匈奴;留在陕西的犬戎族便与汉族融合了。

西周首都镐京,在今西安市西南。西安周边地区自古就是犬戎等少数民族的活动区。《辞海》:犬戎“殷周时,游牧于泾渭流域(今陕西省彬县、岐山一带),是殷周西边的劲敌。”

此后,犬戎便成了华夏民族最可怕的敌人,直到唐朝,中原民族还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统称之为“犬戎”和“戎狄”。在唐代宗年间,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说:“犬戎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在唐德宗年间,大臣柳浑对德宗说:“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结。”这个“犬戎”的“犬”字带有汉族特点的强烈的侮辱性,而且说戎狄是“豺狼”也准确地指出了犬戎或戎狄族的狼性格。至春秋初期,犬戎又成为秦国的强敌。后来犬戎的一支北迁到蒙古草原,成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即匈奴、东胡等诸胡

根据文献记载,犬戎族就是自称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并以白犬为图腾的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属于西羌族,是炎黄族先祖的近亲。早在炎黄时期,犬戎族就是炎黄族的劲敌。《后汉书》就有记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高辛氏就是黄帝的曾孙,尧帝的父亲。

《后汉书》记载,至汉朝,在原来犬戎活动范围内曾出现一个人口众多的西戎白狼国。到东汉明帝时,“白狼……等百余国,户百三十余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贡,”自愿归属东汉。白狼王还命人作诗三首,合称《白狼歌》,献给东汉皇帝。因此,所以白狼国就是犬戎国的变种,白狼王则是犬戎的后人,而白狼族就是崇拜白狼,并以白狼为图腾的部族。白狼国的存在,也可以证明犬戎所崇拜的白犬很可能就是白狼。

据史料记载犬戎族极为野蛮凶悍犬戎的母族——古羌族也崇拜犬图腾。《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卷里说:在唐朝初年有“白简、白狗羌并遣使入贡”,而且,唐还“以白狗等羌地置维、恭二州”。这说明古羌族也崇拜白犬。实际上,从民族归类上看,犬戎族就是西羌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羌,西戎牧羊人也。”因此,犬戎就是西羌,西羌包含犬戎。那么以上所说的“犬戎”、“白狗”和“白狼”等族都是西羌族。由此可以断定,西羌族是以白狼或白犬为图腾的游牧民族。所以今天蒙古族和羌族中崇拜狼图腾的部族全是犬戎的后代。

以上的史实说明,我国最古老的、最强盛的民族就是西部的羌族,古代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国西部地区是羌族的天下。有两个史实可以进一步证实:我国最早的国家夏朝是由羌族建立的;周朝本身也是由羌族的一支周族建立的(见《中国历史纲要》第13页)。

“由于边疆各族人口的大量入塞,当时的形势,正如西晋大臣江统在《徙戎论》中所说:西北诸郡已成为‘戎居’(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关中(今陕西中南部一带)之人百余万口,‘戎狄’几乎占了一半。”(《古代中国的北部边疆》)

鲜虞(荤鬻、猃狁)之中山国。

鲜虞古族名。春秋时白狄的一支,常受晋国的侵犯。分布在今河北境内,以河北平山为中心。春秋末年建立中山国。 《左传·昭公十二年》:“ 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於鲜虞 ,遂入昔阳 。《国语·郑语》:北有衞、燕、翟、鲜虞、路、洛、泉、徐、蒲 。” 韦昭注:“ 鲜虞 , 姬姓在翟者。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中山国:   

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鲜虞部落,为姬姓白狄,最早时在陕北绥德一带,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姬姓是周王族的姓,白狄的来历,有说是周文王后裔毕万公的后裔,也有说是来自周文王封给弟弟虢叔西虢国。西虢国历代国君世袭兼任周王朝卿士一职,同时又是三公之一,担负为周王朝南征北战、东讨西杀以惩罚不臣的任务,可能是周宣王时期虢国国君虢季子白北御猃狁﹐在内蒙古萨拉乌素河﹑榆溪河朔方城之后,其部分后裔就留在陕北了。鲜虞之得名出自鲜虞水,鲜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于滹沱河的清水河,这一带是鲜虞最早的发祥地。鲜虞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国语》一书中。该书记载,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郑桓公问话时谈到,成周雒阳四周有16个姬姓封国,6个异姓诸侯国,还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蛮、东夷及西北的戎、狄国家或部落集团,其中就有鲜虞。   中山国包括今河北石家庄地区,是嵌在燕赵之内的一个小蛮夷之国,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同样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魏灭中山和赵灭中山的阶段

春秋时期的鲜虞部落联盟,由鲜虞、由几个部落组成,逐渐开始扩张势力。最初实力薄弱,受到邢国的抗击,史籍中多次记载邢国打败戎狄的记载,有效的捍卫的西周的疆域和中原诸国,春秋末期,邢国衰弱,公元前652年春,鲜虞出击邢国,次年又征伐卫国,邢君出逃,卫君被杀,齐桓公联合诸国的兵力挫败鲜虞,才将邢、卫两国从灭亡中挽救回来。

春秋中后期,鲜虞的主要敌人是晋国,晋国采取了先吃掉鼓、肥、仇由等鲜虞属国,最后消灭鲜虞的战略。公元前530年,晋将荀吴借道鲜虞进入鼓都昔阳(今河北省晋县西),但并未灭掉鼓。当年8月,晋灭肥(在今河北省藁城县一带),俘国君绵皋,肥国旧地归属晋国。第二年冬,晋昭公得知鲜虞边境空虚,即以荀吴统率大军进,破鲜虞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峭岭)。公元前527年秋,荀吴率军攻鼓,俘国君鸢鞮,使鼓成为晋的属国。六年后,鼓被彻底毁灭。   公元前507年秋,鲜虞出兵晋国平中,大败晋军,俘虏晋国勇士观虎,报了晋灭肥、鼓,占领中人城的一箭之仇。   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这便是初期的中山国,中山之名始见于史书。《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春天,晋国拒绝蔡侯伐楚的要求,准备专心对付中山。公元前505年、504年,晋国两次进攻鲜虞中山,报获观虎之仇。此后对鲜虞中山国,史书中兼称鲜虞中山。   公元前497年,晋国发生内讧后,中山从晋国的重压下获得喘息,开始介入列国纷争。   公元前494年,中山与齐、鲁、卫共同伐晋,取得晋国的棘蒲(在今河北赵县境内),将之列入中山国版图。前491年,晋大夫荀寅因晋内乱逃奔鲜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敌,但此时中山为了削弱晋国,将荀寅接纳到新占领的晋国属地柏人(今河北隆尧县西)。为报复中山国,公元前489年春,晋大夫赵鞅帅师伐鲜虞,大破中山,这次进攻对鲜虞中山国的打击极为沉重,以至此后20余年间史籍对中山国没有只字记载。   其后,晋国又把矛头指向中山国的最后一个属国仇由,晋国的智伯(名荀瑶)诡计多端,唯恐仇由国路险难行,遂新铸大钟一口,诡称送给仇由国君,使仇由国斩岸堙溪以迎钟。仇由臣相赤章蔓看透了荀瑶的诡计,多次劝说国君,但仇由国君得钟心切,不听劝阻,七天之后仇由被灭。   外围扫清后,晋国开始进攻中山国本土。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间,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在今河北易县境内)。前457年,晋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占领左人、中人(在今河北唐县境内),一日下两城,中山国受到致命的打击。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灭亡;前403年,赵、韩、魏被封为诸侯,形成秦、齐、楚、燕、赵、韩、魏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中山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开始了复兴。   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他的部落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华夏诸国的礼制,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对国家进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年幼无知,不恤国政,因此遭到魏国的进攻。魏国派遣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于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魏文侯派太子击为中山君,三年后又改派少子挚,后来击被立为魏国国君,就是魏武侯。中山国的残余退入太行山中。

中山被灭后,桓公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终于在公元前380年前后重新复兴了中山国,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复兴后的中山国位于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因此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两次进攻中山国,均遭到中山的抵抗,没有成功。此后,中山国开始修筑长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候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考古工作者曾在顺平、唐县等地发现了土石混筑的战国中山长城,长城高处约有3米,宽0.5-2.5米,做法是两侧挖地基,砌石块做边墙,中间用土和碎石填充。另据专家推测,中山长城可能在中山国西北边界,沿今唐县、曲阳行唐灵寿、平山、石家庄西南的太行山南下,止于邢台西北。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国,将王尚迁徙到肤施,中山国自春秋末期立国,经过350余年时间,宣告灭亡。

长狄国。

长狄,亦作"长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春秋时狄人的一支。 分布于齐、鲁、宋、卫之间;一说流动于西起山西平阳、潞安,东至山东边境一带。经常侵扰周王室和齐、鲁、宋、卫、晋、郑等国,又曾灭温。也能与诸国合作,曾参加平定齐国的内乱。鄋瞒是它的一支,曾袭击齐、宋、鲁等国,前607年为齐所灭公元前607,整个长狄为齐、卫所灭。曾从属于赤狄,组成北狄国。《左传》载有兄弟五人,为侨如,焚如,荣如,简如,缘如。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北狄内乱而分裂。

东胡族在匈奴之前建立过“东方之国”,到前206年才灭于匈奴,此不一一赘述。

上一篇:蒙古族国学大师罗庸
下一篇:捏古思与乞颜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8017]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72804]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2941]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8421]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