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是由哪个民族推翻的?是由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犬戎族推翻的。
犬戎:又叫猃狁(严允)。到西周末期,长期的农耕和平环境,使得君王荒淫无度,玩物丧志,烽火戏诸侯。君主性格软化,无心富国强兵,结果周幽王被野蛮强悍的犬戎族攻杀,幽王的宠妃褒姒被掳,象征华夏最高权力和地位的“九鼎”宝器也被犬戎掠往草原,都城丰、镐西北被犬戎占领。强盛约三百年的西周覆灭。
《中国简史》:“周幽王既昏庸又贪暴,统治集团内部越发混乱了。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族攻入镐京,幽王逃走,被杀在骊山脚下,西周王朝的统治崩溃了。”
中学《中国古代史》:“西周的灭亡:西周末年,社会一直动荡不安,王室衰微,诸侯常常不来朝贡。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即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
申侯,申国(今河南南阳)侯爵,生卒约公元前771年前后,其女原为周幽王王后,生子姬宜臼,被立为太子。后被周幽王所废,立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一作伯盘)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前771年,西周覆亡。幽王死后,申侯、缯侯、许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迁都到雒邑,是为周平王。东周建立。
著名史学家尚钺主编《中国历史纲要》:“所谓古代的熏育,殷周时代的‘鬼方’、昆夷、混夷、串夷、畎戎、严允……以及春秋战国时代的狄和胡,秦汉时代的匈奴,大抵都属同一族。”“周王室的陕西根据地,既已处于严允、畎戎的严重威胁之下,平王就被迫东迁于洛邑(公元前七七零年),并将关中根据地赐给原来承袭‘西垂大夫’世袭的秦襄公,许其如能驱逐畎戎即可领有其地。这样,秦襄公便在那里建立了秦国。”所以,秦国的主体民族或统治民族毫无疑问就是羌族。
《古代中国的北部边疆》(马大正、华立著):“幽王继位(前782年)后,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严重的内讧,西方的姜姓诸侯-----申侯勾结犬戎杀死幽王(时在公元前770年),西周王朝告终。”由此看来,申侯也是羌族。
关于犬戎族,《辞海》说:“周文王、穆王与之进行过战争。犬戎以所产马匹和周交易。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与申侯联合攻杀幽王,迫使周室东迁。春秋初曾与秦、虢作战。后来一部分北迁,一部分逐渐与邻族融合。”北迁的犬戎,就是后来的匈奴;留在陕西的犬戎族便与汉族融合了。
西周首都镐京,在今西安市西南。西安周边地区自古就是犬戎等少数民族的活动区。《辞海》:犬戎“殷周时,游牧于泾渭流域(今陕西省彬县、岐山一带),是殷周西边的劲敌。”
此后,犬戎便成了华夏民族最可怕的敌人,直到唐朝,中原民族还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统称之为“犬戎”和“戎狄”。在唐代宗年间,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说:“犬戎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在唐德宗年间,大臣柳浑对德宗说:“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结。”这个“犬戎”的“犬”字带有汉族特点的强烈的侮辱性,而且说戎狄是“豺狼”也准确地指出了犬戎或戎狄族的狼性格。至春秋初期,犬戎又成为秦国的强敌。后来犬戎的一支北迁到蒙古草原,成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即匈奴、东胡等诸胡。
根据文献记载,犬戎族就是自称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并以白犬为图腾的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属于西羌族,是炎黄族先祖的近亲。早在炎黄时期,犬戎族就是炎黄族的劲敌。《后汉书》就有记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高辛氏就是黄帝的曾孙,尧帝的父亲。
据《后汉书》记载,至汉朝,在原来犬戎活动范围内曾出现一个人口众多的西戎白狼国。到东汉明帝时,“白狼……等百余国,户百三十余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贡,”自愿归属东汉。白狼王还命人作诗三首,合称《白狼歌》,献给东汉皇帝。因此,所以白狼国就是犬戎国的变种,白狼王则是犬戎的后人,而白狼族就是崇拜白狼,并以白狼为图腾的部族。白狼国的存在,也可以证明犬戎所崇拜的白犬很可能就是白狼。
据史料记载犬戎族极为野蛮凶悍。犬戎的母族——古羌族也崇拜犬图腾。《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卷里说:在唐朝初年有“白简、白狗羌并遣使入贡”,而且,唐还“以白狗等羌地置维、恭二州”。这说明古羌族也崇拜白犬。实际上,从民族归类上看,犬戎族就是西羌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羌,西戎牧羊人也。”因此,犬戎就是西羌,西羌包含犬戎。那么以上所说的“犬戎”、“白狗”和“白狼”等族都是西羌族。由此可以断定,西羌族是以白狼或白犬为图腾的游牧民族。所以今天蒙古族和羌族中崇拜狼图腾的部族全是犬戎的后代。
以上的史实说明,我国最古老的、最强盛的民族就是西部的羌族,古代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国西部地区是羌族的天下。有两个史实可以进一步证实:我国最早的国家夏朝是由羌族建立的;周朝本身也是由羌族的一支周族建立的(见《中国历史纲要》第13页)。
“由于边疆各族人口的大量入塞,当时的形势,正如西晋大臣江统在《徙戎论》中所说:西北诸郡已成为‘戎居’(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关中(今陕西中南部一带)之人百余万口,‘戎狄’几乎占了一半。”(《古代中国的北部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