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上都河文学>>散文
  共有 11865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从上都的迥异气候说开去

  发表日期:2010年9月1日      作者:张建民     【编辑录入:admin


 2010年6月7日随全盟基层文化工作现场会的团队先后对东乌旗、西乌旗、东苏旗、西苏旗、镶黄旗等五个旗县的文化设施设备进行了观摩交流。这之前,这几年,由于工作的关系常常提到说到这几个旗县,也向往已久,但始终没有机会目睹。至于文化设施设备,工作情况我不想说,那是各地政府投入多少、关注多少,是形势和形式的问题。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气候问题,虽然这些旗县距上都镇近的一百多公里,远的三四百公里,但是如果你细微体察一下,气候的差异还是很大的。走之前,上都镇的晨练还得穿长袖运动衫,如果穿半袖寒意还很明显,而在其他几个旗县,晨练的人们都穿着半袖却并未感觉凉意,为什么区区百公里,早中晚的气温会这么大呢。我曾多次在有关元上都的史书中看到了相近的关于对元上都气候的描述。金莲川在重山之北,地极阴冷,五谷不殖,郡县难逮,盖自古极边荒弃之壤也。气候殊异,中夏降霜,一日之间寒暑交至。(见《金史》卷九六《梁襄传》;《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史书里记载元上都的气候:“一日之间寒暑交至”、“仲夏降霜”、“谁知六月三伏节,水晶宫里十分秋”,这样的殊异气候跟什么有关系呢?据老人们说,在日本侵华时期,他们当时曾经对元上都进行过部分的挖掘工作,当时在遗址最北段,有一个小白塔,从白塔里时不时有纸片飞出,可惜在当时那个年代,能看懂文字的太少了,不知道老人们讲的小白塔是不是元上都的天台寺呢,那些飞扬的纸片会不会是记录当时元上都气候变化的预报表呢,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让我们深信不疑的是,元上都之所以坐落于此,是经过周密勘察考证的结果,也更进一步说明,当时的工程设计者,不仅深谙阴阳地理学说,还对天文气象气候深有研究。这个人是刘秉忠还是郭守敬呢,不论是谁,都证明忽必烈是一个唯才是用的开明的可汗。

         我自小生在元上都长在元上都,对元上都周围的环境,地理地貌深有了解。在元上都的城南两公里处就是滦河水的支流闪电河,也叫上都河,因此在史书中人们常常把上都称为滦京。我以为就是这条不起眼的小河在调节上都的气候,每逢夏季雨季来临,小河的水流就会暴涨,由平时不足十米的河面陡涨至三四十米,这些都是我在少年时期亲历过的。还有就是河的两边多数是叫做二阴滩的地势,全部是那种叫做人头墩子的湿地,因此上都城周边的地下水非常充沛,这跟元上都建成之前是海的传说是相互映证的。修建开平府,在民间留下了忽必烈向龙借地建城的传说:相传刘太保(刘秉忠)选都时,因地有龙池,不能干凅,乃奏世祖当借地于龙,帝从之。是日夜三更雷震,龙已飞上矣,明日以土筑城基,有诗证:“圣祖初临建国城,风飞雷动蛰龙惊,月声沧海千山白,日出扶桑万国明”。虽然是传说,可这足以说明元朝时期的元上都周边水源是非常充沛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水源地现在已经消失了,在元上都周边生活过的人们都已经把它忘记了,我却依然记得并且埋在了我的记忆深处。那是一条在地下涌动的暗流,上都遗址西北的上都河嘎查毛登台浩特再往北的北地方子,那里有一口水井,我小的时候曾经在这个浩特住过,并且是在这里学会的挑水,浩特离井还有两公里多的路,并且还得翻过一座小山,那年我还不到十岁,说起来人们可能不信,70年代的冬季寒风刺骨,要比现在的冬天冷得多,从井上担一担水回到家,水桶已经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要用石头一类的硬件砸破冰后,才能将水倒出来。这口水井是口泉水井,70年代左右在我很小的时候,包括这眼井在内的两眼水井的水是自动往上冒的,涌出来的一条小河向南流向上都城,我们一帮孩子曾在这条小河洗过澡,也为井水往出涌动的情景感到好奇。在小河流经过的北地方子和毛登台之间的一篇辽阔的草原上,每逢夏季,山花烂漫,奇花异草品种丰富,野花的香味随着空气的流动弥漫升腾,令人陶醉,黄羊等动物的影子时常游弋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时光如水,岁月如梭,在我离开北地方子浩特时,一眼水井已经被破坏,一眼水井人们一直依赖她取水生存,但是水位却再没有涌出井口。虽然陆地上的河流水势逐渐消失减弱,可是追朔到700年前,可以想见当时的金莲川周围是要山有山,要水有水,要森林有森林,要草原有草原啊!正所谓真正的风水宝地是也。如今陆面上能见到的水太少了,可是元上都周边地下涌动的水源暗流还是很活跃的,这也可能就是元上都气候的殊异所在吧。

 

编者按:很美的一篇文化散文。作者张建民长期关注元上都的历史文化,写作了多篇有份量的文章,令人欣赏!作为一个生活在元上都遗址的文化人,抚今追昔,探寻元上都深厚的历史文化蕴涵,孜孜不倦,可喜可贺!


上一篇:呢 喃 乳 燕 双 双 飞(言情小说 )
下一篇:困 惑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5478]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69303]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480]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55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