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清
今天我们看到的元上都古城已远非从前,见到的只是残存的城墙轮廓,依稀可辨的城门,城内建筑毁坏后形成的高低不平的丘阜,许多遗迹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殆尽,只有金莲花还一年一度地盛开在萋萋的荒草中。
元上都自公元一二五九年建成为塞北草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盛极一时,元朝势力的日渐强大和扩大,最初的活动中心由蒙古的哈尔和林开始南移到元上都,最终移都于北京成为元大都。由北部的哈尔和林到元上都、元大都形成了一条重要的交通线,也成为元代皇家军队休养生息的大后方,兵员的补给、军马的调养、皇家的一些战略决策,无不从这条线路上经过和传递。到了一三五八年被农民起义的红巾军在一次战役中元上都被毁,以至成为历次战争打击的重点,历史上元上都不只一次被敌对势力攻克及破坏,到一三六八年被明军完全攻占,被毁的元上都又历经了明清两代的风风雨雨。明军占领后改名为开平府,永乐三年(1403年)曾一度撤出,自永乐四年又迁回,到宣德五年最后撤走,先后有六十年。
元朝被明朝取代后,由于元代还保存有相当一部分军事力量驻扎在漠北草原,使明朝的军队力不所及,形成了对明朝政权的巨大压力,东起呼伦贝尔,西到新疆,漫长的北部边疆战事连年不断。保留下来的元代势力史称北元,从此元上都被明代放弃,以后有关这座古城的记录很少了。
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俄国蒙古学学者,阿·马·波兹德耶夫,奉沙皇之命来中国对内外蒙考察,并于一八九三年五月二十三日到达了元上都古城,对元上都古城进行了较详细的考察,同时用照相机拍下了元上都的城墙,残存的城门、残碑、石雕等,用文字记录下了他所看到的一切,成为今天我们认识元上都古城珍贵的历史资料。在他撰写的《蒙古及蒙古人》一书中,这样描述到:“兆奈曼苏默城是由三道城组成的,每道城均有独自的城墙,城墙现在是一道土围墙有的地方倒塌很厉害,特别是南面城墙,几乎看不出什么痕迹,而西北城墙在谷地上高高耸立,高处达4俄丈。” “第二道城墙比第一道保存要好的多,有的地方城墙是如此坚固和完整,至少有五俄丈高,从外表看,城墙两面都是用很光滑的石砌面,石块大概是用石灰同粘土的混合物粘在一起,砌面里边填的是石子、砂子和碎砖头,为了加固城墙,每隔三十俄丈给城墙加修附加物,城墙顶部堆放着极多的光滑瓦片,推断城墙原来是有瓦顶的。”
“第二道城墙共有六座城门,北面和南面各一座,西面和东面各两座。西面和东西的两座城门相距八百步远,城门都是双重的,挡住城门通道的城墙比内城墙向前突出约十俄仗。城门口向来就不是直通的,而是设在两旁,进出必须走两侧。城墙内有十八座大丘阜。”
在城内他还看到了一块石碑,是元朝时保留下来的,上刻有两条龙、龙头朝下,龙尾向上交缠在一起,龙前爪抓住了块圆牌,圆牌上刻有十五个汉字,并拍摄下来。在第三道城门里看到了堆放着被打碎的因年久而破败的中国狮子雕象,蛇或龙的有鳞的身躯等物,都是用花岗石做成,其制作的精巧与今天不相上下。从城头望去,城内废墟的排列都有顺序,共六行,由北向南延伸。 在一百年前还能看到较清楚的城墙及城市破损的建筑,石雕造象,而今天在元上都地面上除了城墙和城内高低不平的建筑遗迹,地表上的遗留物已很少了。但近年来还有陆续的出土发现。经考古工作者和关心元上都研究者们的发掘整理,元上都古城遗迹及珍贵文物,不断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给这一文化带来了惊喜,让这一草原上的民族文化再现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