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上都河文学>>散文
  共有 8058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元上都龙冈怀古

  发表日期:2006年12月31日          【编辑录入:admin

 


元上都是我的故乡。
  上都故址在今北京正北滦河北岸正蓝旗境内。1956年,我出生于此地,也成长于此地。
  少时,我不懂得其昔日辉煌,当地蒙古人只是称它为“兆奈曼苏默”,意即“108座庙”。所以,我也只是以为它是一座古代庙宇的废墟。
  后来,我长大了,我懂了。我每每回到元上都遗迹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也是思绪万千的……
  我站在巍峨的卧龙山上,昂首放眼四周,以发思古。
  我在遐想:一代大一统的中国大元王朝,真的是在我的故乡曾经建立过国都?
  在国外,上都的知名度是非常之高的。18世纪末,英国著名诗人柯勒瑞吉有一首人所共知的诗篇,诗的开头就提到了元代的上都:
  “忽必烈汗在上都命令修建/一处豪华的离宫别苑。/圣河阿尔甫在那里奔窜,/经过了峡谷成千上万,/流入不见天日的深渊……”
  自从那时起,差不多有点文化修养的英国人都知道“上都”这个名字,“上都”几乎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  在我的家乡,有一首美丽的传说,说“忽必烈向龙借地建城”。据传,上都所在地原是海,海中有龙。所以,元上都以北的山,其山名今日也叫卧龙山山脉,又叫龙冈。1256年忽必烈命大政治家刘秉忠卜卦选择合适的地点营建宫城。刘秉忠相中了桓州之东、滦河北岸的“龙冈”为建城地点。龙冈北依南屏山,南临金莲川,东西都是广阔的草原,地势比较平坦,宜于建城。新城起初被命名为开平府,后名上都。所以,上都城北枕龙冈,南濒滦水,“龙冈幡其阴,滦河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王恽:《中堂事纪》)由于全城的东南部地势低平,水沼错落,许多重要的建筑都是就水或填水建成,“殿基水泉沸涌,以木钉万枚筑之,其费巨万”。
  元上都的兴建,是当时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华龙文化的体现。所以,在民间留下了忽必烈“向龙借地”建城的传说。“相传刘太保(刘秉忠)迁都时,因地有龙池,不能干涸,乃奏世祖(忽必烈)当借地于龙,帝从之。是夜三更雷震,龙已飞上矣。明日以土筑成基。”“圣祖(忽必烈)初临建国城,风飞雷动蛰龙惊;月生沧海千山白,日出扶桑万国明。”(元朝著名诗人杨允孚:《滦京杂咏》)诗人杨允孚还自注说:“上京(上都)大山,旧传有龙居之。”正是:“鸾舆五月幸龙冈,宣唤新声促晓妆。拨断冰弦秋满眼,塞天云碧草茫茫。”
  这个龙的神话,与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的传说一脉相承。“忽必烈向龙借地建城”的传说,其寓意在于他“采行汉法”,成为了“儒教大宗师”。龙的神话,又说明“刘秉忠选择合适的地点”是一个深山密林、水草丰美的地方。这个“深山密林”就是“卧龙山脉”。卧龙山脉西接阴山山脉,东连大兴安岭,是元上都的大屏障。这“水草丰美”的“水”就是“滦河”和“闪电河”,“草”便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金莲川”。
  元上都与滦河有着密切的关系。 
  滦河,古时蒙古人叫“澳滦”河,即多河。上都周边确实是多河的地方。澳滦河的西源是闪电(上都)河,北源是始于毛浩尔泉的,由香河、簸萁河、闾河、兔儿河等多河组成的黑风(开平)河。这些多河的南流合入澳滦河,再向东南流去,途经燕山山区,最后流入渤海。
    滦河上游经上都城南面距城不过300米的地方,所以人们常称上都为滦京、滦都、滦阳等。据记载,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时,有一艘可容纳20人的大皮船常常在闪电河上往来游弋,使当时的上都人大开眼界,叹赏不止。有人讲,这艘船是由南方苏州的一位姓王的漆匠专门为上都皇室赶制的,他内外用漆涂饰拆成数节后,运到了上都城。听说,元顺帝还命人特制过不少龙船,并自己常坐龙船在滦河上游游弋。
  “滦水萦回草满川,皇都佳气郁满天。”“滦河东出水萦回,叠坂层冈拥复开。”当时,滦河水势变化无常,“北风卷雨城南去,明日滦江水又多”。
  水中有龙。水多了,营建宫城时排干积水而建城又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所以,刘秉忠建上都时“作法驱龙”,并立“铁幡竿”以镇之。
    我登上今上都遗址的西北哈灯台山上极目远眺,领略古人“铁竿屹立海水竭,卧龙飞去空冥冥”的景观。
  刘秉忠的铁幡竿就立在哈灯台山上,当时铁幡竿“高数十丈”,“铁幡竿下草如茵,淡淡东风云月春。”今人从这里还发现了一块长2、1米的白石条,石条一面正中并排凿两个小洞,这是一种树竿座,也许就是铁幡竿的座基。
  元都古城就是这样一个驱龙填水而筑成的“水上之城”,所以古时也叫“滦都”,所谓“滦都棕殿朝见”云云。在元上都的兴建中,在低洼水泉之处,工匠们决定涸之使干。在这个地方产石一种,可以替代木炭。工匠们就聚集大量此种石料与木炭,以小石、破砖以及大量的熔锡、铅置其之上,填湖塞泉,直至坚固。填筑至高与人等,筑台其上。因水既封压于地下,故由草地不远的别处喷出,从而形成了许多泉水。
  修建上都大安阁时,也是先要排掉湖水,堵塞水源。在设计者和工匠的共同努力下,一座新的草原都城终于出现在滦河边上了。
  因为上都是“水上之城”,所以元上都的水利建设是十分先进的,我国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就在上都曾建立过水渠。他在上都经实地勘测,设计出著名的哈灯台水渠,将山洪注入滦河。 
  现在上都西北有一个山口,有一道古拦洪坝的遗迹,坝西头留溢洪口,下接溢洪渠。这就是我国北方草原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水利工程。这一工程是在元大德二年(1298)进行的。当年,元成宗铁穆耳大帝召公郭守敬到上都,议开设水渠事宜。郭守敬说:“山水频年暴下,渠堰非大筑,其广非70步不可。”但是,元朝官员吝于工费,对郭守敬说工程面积过大,缩小了水渠面积的三分之一。这样,第二年下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上都。对此,成宗帝很后悔,他北狩时对麾下说:“郭太史神人也,可惜不用其言。”
  元上都正是忽必烈“向龙借地”所建之故,元人是虔诚地崇拜卧龙山的。元代蒙古皇帝又命名卧龙山为“万寿山”,并每年叩拜卧龙,在卧龙山举行祭天、祭祖仪式。“车驾幸龙冈,洒马奶以祭”。皇帝到附近的龙冈祭祖,以马奶酒为祭品,“祭天马奶洒平野,沙际风来草亦香。”
    卧龙山也叫“雪白山”。在冬季,它雪披山谷,银装素裹。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的一首宫廷歌,歌名就叫《雪白山》,歌中唱到:

  在那北方高高的雪白山上
  凶猛的白色雄狮在挥舞。
  有缘相见的自家兄弟们
  请您举起酒杯来祭天吧!

  我的家乡就是这样一个一代明君“向龙借地”建立国城的山美水秀、树奇花艳的“天然公园”。
  家乡的古城既然成了废墟也是可爱的。元上都现在虽然已成为过眼烟云,然而,青山依旧在,夕阳几度红。今漫步在古城遗址,那古城内外建筑台基众多,当年房舍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布局,从废墟上依稀可辨。荒芜的遗迹掩饰不住当年的金碧辉煌和喧哗热闹。
    它是一部古籍。今日我重温,有了更新的知识。它赋予我莫大的精神力量,我更有了龙马精神。
  如今,家乡“正蓝旗人靠着元上都这份祖宗留下来的遗产,言必‘蒙元文化’,并响亮地提出了这里是‘蒙元文化’的发源地。”在家乡,蒙元文化在复苏。原旗所在地敦达浩特镇现已改名为“上都镇”,北方最大的发电厂——上都电厂也正在家乡建设着。这里已恢复建成“忽必烈夏宫”,还生产着“元都白酒”。
  我回来了,元上都——正蓝旗——我的故乡!
  我又一次登上了卧龙山山脉东麓的最高峰——乌和尔沁敖包,登高远眺。它像一个巨龙抬头屹立在群山之巅,所谓“万寿山”就是此山。清朝时,它划为察哈尔正白牛群祭祀敖包。牛群,蒙古语叫“乌和尔沁”,故现代人称其为“乌和尔沁敖包”。它是这一带的最高峰,海拔1673米。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当时来上都城避暑时,总要登上此山观赏家乡的大好河山,每逢狩猎也要以此山为制高点,观察猎物行踪。如今,当地牧民也每年5月都要来这里举行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动,祝福吉祥。
    在25年前,我还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首歌颂家乡的歌词《元都颂》。这首歌,后来几乎成了民间歌曲,如今家乡的人们家喻户晓,都在咏唱。
  今日,我也站在高高的卧龙山上,而放声高歌了自己的这首歌曲:

  话说古老的上都城,
  就会想起统一的蒙元。
  历史名城元上都在哪里?
  在万水之外的正蓝旗。
  正蓝旗是我的故乡,
  上都城是我神游的地方。
  思念那在遗迹上玩耍的上都城,
  等我完成学业再来探寻您。

  要说潺潺的闪电河,
  我的心情无比激动。
  蜿蜿蜒蜒的闪电河在哪里?
  在龙冈之阳的正蓝旗。
  正蓝旗是我的家乡,
  闪电河是我洗身的热流。
  想念那在大浪中游水的闪电河,
  待我学有所成再来拜望您。

  此歌在1980年12月27日写于内蒙古大学,当日由青年歌手钢铁木尔配曲并唱出,之后一家蒙古语地方电台录制,并在全国蒙古语广播电台文艺节目中交换。
  蒙元文化是正宗的中华文明。元上都——我的故里,你再度龙腾虎跃的时刻已经到来!

   齐·斯秦巴托  (作者系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上一篇:元上都记游
下一篇:遗忘,从那个夜晚开始牛明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5295]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68969]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431]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5344]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