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史海钩沉>>考证评说
  共有 9799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关于铁幡竿

  发表日期:2006年12月28日          【编辑录入:admin

                                    一
     先谈谈关于名称,这样会对"铁幡竿"的了解有所帮助的。"秃黑"(用汉语标音的蒙古语),这一名词在《蒙古秘史》里多处看见的。秃黑是古代蒙古人在太平事宜和军事上使用的传统崇高象征物,用铁、银、鬃、革、木制作,古代蒙古人祭祀它。秃黑是黑、白、黑白三种秃黑的总称。这时侯把秃黑尚未改称苏勒德(蒙古语,意为徽)。在《蒙古秘史》中虽然把秃黑译成汉语,但其翻译不一,旁译为:"英头"、"旄 纛 "、"旗纛";总译为:"英枪"、"旄纛"。因此,抓住一两个译名来了解"秃黑"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从上述概念上了解秃黑,才能对秃黑有正确的了解。
    将秃黑按其古呼乐(蒙古语,意为顶鬃)的颜色分别称呼查干( 蒙古语,意为白)秃黑、哈剌(蒙古语,意为黑)秃黑、阿剌黑(蒙古语,意为黑白)秃黑。其中,阿剌黑秃黑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曾经有了三个(据掌握的史料)名称。一个叫做阿剌黑秃黑,这个名称是在《蒙古秘史》里出现的,二个叫做铁幡竿,这个名称是在《元史》、元代中后期诗作和故事中出现的,三个叫做阿拉格苏勒德,这个名称是在近代蒙文文献中常见。其事,阿剌黑秃黑、铁幡竿和阿拉格苏勒德都是一个概念,是古代蒙古人的传统崇高象征物,用于太平事宜和军事上。它由铁、鬃、竿三个部分构成的,顶端部分是"矛头形状,约一尺长,两边有刃,中部较厚,底部有柄孔的枪头",还"在枪头上巧嵌七神星形体";中段部分是"对柄孔上边用银子制作姹拉(似圆盘的东西),在其周边钻出九.九.八十一孔",把"黑白花色的顶鬃璎珞(古呼乐)"④用塔斯玛(用特殊技术熟制的山羊皮线)固定在其上;下段部分是"采用笔直桦木竿儿做的希乐卜(竿)。"⑤因制作技术的进步使阿拉格苏勒德的制作越来越精彩是必然的。据记载,阿拉格苏勒德有大的,也有小的。大的在较高突出的地点上树立之用。对此,在上面正中有两个26×30厘米,深16厘米洞的树竿座(在元上都以西北哈登台山上发现的座基石)可以印证。再说,元代诗人周伯琦"上京西山(指哈登台山)上树铁幡竿,高数十丈。"(见〈元上都研究〉2页)的记载虽然有所夸张但也能说明其高而大的体型。小的在举持之用。对此,"诃额仑亲自上马教人拿了英枪(指秃黑)。"(见〈蒙古秘史〉校勘本七十三节)的记载可以证实。虽然可以制作大和小的阿拉格苏勒德但其式样、结构比例和构件原料都不可变动的。其大小可能根据使用需要而定的。
     阿剌黑秃黑是最古老的名称。根据癸亥年(1203),在贴木真征服克烈部时,"田迭  王罕  札木合   答察   阿撒黑出兀   贴木真   可温突儿   合惕忽勒都浑    茂图思   客惕备客延   阿撒黑出兀。 札木合  呜诂列论   田迭   兀鲁兀惕  忙忽惕 客延  亦儿?  亦讷备。....帖迭  哈剌黑赤兀惕  阿剌黑赤兀惕  秃黑坛备   帖迭   薛列勒田。"⑥(译为,王罕向札木合问贴木真的军事力量时,札木合对王罕说,在那里,有叫兀鲁兀惕,忙忽惕的百姓。....他们的秃黑是黑色、黑白花色的,请提防他们。)的记载,可以推知,在建立蒙古帝国之前,将它称之为阿剌黑秃黑。铁幡竿不是翻译出来的名称,从在《内蒙古日报》蒙文版2005年11月20日、《锡林郭勒日报》汉文版2006年2月7日刊登的题为"铁幡竿就是蒙古朝 代阿拉格苏勒德"的考论可以知道,元代中后期的汉族儒士将阿剌黑秃黑称之为铁幡竿。阿拉格苏勒德是现代常用的名称,建立蒙古帝国之后,随着征伐战争的扩张,经济文化交往的发展,逐渐使用了各种布帛秃黑(旗)。对此,《马可.波罗游行记》第四章"亭顶上飘扬着绘有日月的皇旗。"记载,可以证实在元代初期就已经使用了布帛旗帜。与此同时,"秃黑"经过十三世纪初期在蒙古草原发生的众多变革以及建立蒙古帝国之后的征伐战争使其象征性更加突出,从而它不仅成为全蒙古人的崇拜物而且成为其它民族人众的崇拜物。在这样一个形势下,后人为了把秃黑区别于各种布帛秃黑(意为旗)而把它改称了苏勒德(意为徽)。从此,苏勒德和秃黑各有各的概念,苏勒德一词包含了秃黑一词的概念,原秃黑一词包含了另一个新的概念也就是旗一词的概念。这时,阿剌黑秃黑自然就被改称阿拉格苏勒德,从此,阿拉格苏勒德这个名词也包含阿剌黑秃黑这个名词的概念,阿拉格苏勒德这个名称使用至今天。究竟是那一年代将"秃黑"改称苏勒德有待遇进一步考证。
            二
   史料证明,始建新城时(1256年),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蔗事)命也速不花(新城工程总指挥)、刘秉忠(新 城设计师)树立铁幡竿(阿拉格苏勒德)。 之后,刘秉忠择选新城以西北山(今叫哈登台山),也速不花指挥施工人员完成了在哈登台山上树立铁幡竿(阿拉格苏勒德)的工程。这与古代蒙古人在"古列延"之地树秃黑祭秃黑的习俗有密切关系。当时,给阿拉格苏勒德(铁幡竿)做的座基石,今仍遛存于哈登台山顶上。这个既能说明了阿拉格苏勒德(铁幡竿)的树立,又能证明了树立阿拉格苏勒德(铁幡竿)的地点。宪宗八年(1258)十一月,忽必烈受命率军功宋,"?牙于开平东北,是日启行"。这里所谓"开平东北"是指上都以西北哈登台山。这在方向上虽然有东西的出入,但按蒙古人"以西为尊"的文化心理推理,所谓"东"只是对方向的误解而已。所谓"?牙"是说祭祀阿拉格苏勒德,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理解为,忽必烈的大军在哈登台山上祭祀阿拉格苏勒德(铁幡竿)后启行的。至正十八年(1358),阿拉格苏勒德(铁幡竿)因上都城被焚毁而消失。阿拉格苏勒德(铁幡竿),这个传统的象征物,屹立在哈登台山上度过了一百零二个年头儿。从现代意识上讲, 阿拉格苏勒德(铁幡竿)的树立 是标志着草原都城历史的开始,象征着上都地区的太平与繁 荣,象征着蒙古帝国的尊严。因为,阿拉格苏勒德(铁幡  竿)是蒙古朝代三大常胜苏勒德之一,用在哪儿胜利就在哪儿、太平就在哪儿,所以它具有象征性的。从古代意识上讲,古代蒙古人由于信仰塔黑兀儿七神星(简称七神星),在阿拉格苏勒德"枪上巧嵌七神星的形体"⑨,把阿拉格苏勒德看成七神星的呼毕勒罕(转生),代代崇拜它的神威。因此,古代蒙古人祭祀阿拉格苏勒德(铁幡竿)把自己的一切愿望祈祷在阿拉格苏勒德(铁幡竿)上。当时,拜崇阿拉格苏勒德(铁幡竿)的神威不仅是蒙古人还有其它民族人众。对此,元代后期诗人伍良臣的"铁竿(铁幡竿)屹立海水竭,卧龙飞去空冥冥。"(见《元上都研究》)这一首诗和元代后期诗人周伯琦的"上京西山树铁幡竿,高数十丈,以其下海中有龙,用梵家说作此镇之。"(见《元上都研究》)这一记载足以证实。由此看出,铁幡竿(阿拉格苏勒德)一度成为了元人的崇拜物。据史料记载,朝廷对铁幡竿(阿拉黑苏勒德)及其附属物进行了多次修缮和实行专人管理。对此,铁幡竿的一百另二个年的历史可以证明,没有人去修善和管理它不可能维持它的原状。还《元史〉里"于铁幡竿修佛事,施金百两、银千两、币帛各百匹,布二千疋,钞万锭。"这一记载可以进一步证实。当初,按照蒙古族的礼俗祭祀阿拉格苏勒德(铁幡竿),至元三年(1266)后因藏汉尤其是藏文化,对蒙古族祭祀的渗透,在祭祀方式、程序、时间等方面,制定了新的理制,让喇嘛来承办了阿拉格苏勒德(铁幡竿)的祭祀活动。对此,元代后期诗人王沂写的:"铁幡竿下散灯回,茜褐高僧夜咒雷。明白皇家赐?宴,秋云漠漠晓光开。"(见〈元上都研究〉书275页)这首诗足以证实。在诗作中所谓"散灯"是指佛灯,所谓"茜褐高僧"是指身着紫衣的喇嘛,所谓"夜咒雷"是指念经,所谓"明白皇家赐?宴"是指祭完铁幡竿(阿拉黑苏勒德)后由主持人把祭祀品分赠于大家,所谓"秋云漠漠晓光开"是指把酒、肉等祭祀品吃喝到天亮,分享了阿拉格苏勒德的恩?。诗人王沂是参加阿拉格苏勒德(铁幡竿)祭祀活动的人,所以他的这首诗具有证明力的。根据《蒙古族祭祀》书的记载,元代祭祀阿拉格苏勒德(铁幡竿)的这种方式与鄂尔多斯蒙古人在清朝时期祭祀阿拉格苏勒德的方式一样的,而且这种祭祀方式,"到民国时期也基本上没变化"。
            三
      元代大德二年(1298)召郭守敬至上都,"议开铁幡竿渠"(见《元史》卷164)。从给排水渠起名上可以推知,在元代中期(铁穆耳即位之初),将阿拉格苏勒德称为铁幡竿。这个名称,在元代中后期的诗作、故事和传说尤其是诗作中多次出现。例如:" 铁幡竿下草如茵,澹澹东风六月春。"、" 沙漠峥嵘车马道,半空秋影铁幡竿。"等。虽说在《辽史》东京道中有"铁幡竿"这个名词但这是后写进的。(惠宗时期的礼部尚书王沂参与编写《辽史》时,他在"驸马寺"后加进"铁幡竿在焉"五个字,对"驸马寺"加以说明而已。)可能有人问我,阿拉格苏勒德是蒙古人崇拜的传统崇高象征物,然而为什么就在元代不以其名称呼而称它为铁幡竿呢。我认为,对蒙汉百姓杂居的地方来说,这不是奇怪的现象,这只是元代中后期汉族儒士对阿拉格苏勒德的称呼而已。类似的现象别说元代社会有,当今社会也有,就拿一个典型的事例来说,"彻格"(蒙古语,译为酸马奶)是蒙古族的传统高档饮料,在举行婚礼、宴会和招待宾客上当作吉祥的饮料来使用,它是通过发酵而成的。可当今社会好多人把"彻格"称为"马奶酒",而且他这种称呼还不正确,因为"彻格"不是酿造而成的。虽然是这样但是"马奶酒"这个名称在当今社会里应用的很广泛。因此,为什么把阿拉格苏勒德称为铁幡竿的问题不值得分析。
                         四
    在这里谈一谈对铁幡竿的考证研究中遇到的两个问题。一是铁幡竿,会不会是查干苏勒德或者哈拉苏勒德呢?不会 的。查干苏勒德和哈拉苏勒德虽然跟阿拉格苏勒德一样,都  是蒙古朝代的常胜苏勒德,古代人也把它当作神力物,但是它的使用之处却各不相同。据色.占布拉道尔吉记载,"将查干苏勒德主要用在太平事宜上。古代蒙古朝代的礼节有树立也孙阔勒秃(蒙古语,译为九腿)查干苏勒德请皇帝即位的习惯。","古代蒙古军队的苏勒德是嘟尔奔阔勒秃(蒙古语,译为四腿)哈拉苏勒德。","太平事宜和军事上,在那个上也能用的一个苏勒德是阿拉格苏勒德"⑪。由此可以推知,在哈登台山顶上树立的铁幡竿即不是查干苏勒德又不是哈拉苏勒德,它是阿拉格苏勒德。二是铁幡竿,会不会是旄蠹呢?更不会的。根据《辞海》里"旄是古时旗杆头上用旄牛尾作的装饰,因即指有这种装饰的旗。","蠹是古时军队或依仗队的大旗。"的词句介绍,可以理解为,旄蠹是在旗杆头上用旄牛尾做装饰的古代军队旗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受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影响,是自然的事情,但是对战胜者来说,不可能直接使用甚至崇重(不管是来头如何)战败国和民族的古代军队旗帜。所以说,在哈登台山顶上树立的铁幡竿既不是旄又不是蠹,它是阿拉格苏勒德。
 -----------------------------    
 
  
     铁幡竿是元代中后期汉族儒士给阿拉格苏勒德起的名称,兴建新城时(1256年)树立于上都以西北哈登台山上,至正十八年(1358),因上都城被焚毁而消失。                                     
    ④⑨⑪见《蒙古之最》《国家最早期苏勒德》节,蒙古国.色.占布拉道尔吉.著
  ⑤见《浑淖德与蒙古》.阿拉塔塔.丹巴.著.  
    ⑥见《蒙古秘史》(校勘本)一百七十节,
  "古列延"是在《蒙古秘史》里用汉语标音的蒙古语,意为营地 。详细解释见《 蒙古秘史》(蒙文版)第二卷解释里
  见《元史》本纪第四,世祖一。    
  见《蒙古族祭祀》(蒙古文)赛音吉日嘎拉,著,  
            

                                               2007年5月29日


作者:明珠尔(镶黄旗老干部,锡林郭勒盟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通讯地址;锡林浩特市振兴社区自取信箱56号,电话:8248736                 
  


上一篇:
下一篇:蒙古汗国示意图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8018]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72806]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2941]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8423]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