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学术研究>>专家论坛
  共有 281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今天,元上都之于我们的意义

  发表日期:2025年3月14日      作者:牛明     【编辑录入:admin

 

说起元上都的研究,首先让我想起蔡元培先生研究红学时说的一句话:“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就是说,即便在研究方面尚显稚嫩、粗浅,也不揣冒昧、不惮嘲笑,这也就像元上都的这些爱好者、研究者,几年来,在寂寞中,执着不辍,苦心竭思,或搜罗史料、归纳总结,或拾掇一隅、引申发挥,长短不一,深浅不计,一切出于关注,一切基于爱好。

目前,我盟关于元上都的研究,已经超越了一般性的史料堆砌和罗列,也非千篇一律刻板的表述和对他人成果的搬用,而是以热爱足下这片土地的心灵在与历史遗存、在和沧桑岁月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也有很多是研究者对自己生存空间的深情追索、真挚探寻;同时,也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所拥有的丰富的历史、精深的文化、丰厚的精神能够得到耐心地呵护,科学地整理,细致地研究,精细地观察。

而这一切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要努力保存我们的身份角色。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关切:一面是全球化的文化冲击地方性和本土性,给地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地方不得不加入全球化的进程以寻求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地方也为全球化所驱动,更加激发了对本地文化特性的保护和关切。一面是好奇的观光客涌进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的地点,寻求一种对于奇异的消费;另一方面是地方本身的许许多多有识之士对于自身文化的整理和关注。

这些状况都要求着对于传统的人文和历史空间的再寻找和再发现。

可以说,元上都的研究,就是在从事着这个工作,并在此项工作中获得了对元上都、对蒙古族历史文化、对锡林郭勒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的新的发现,也同时融入了自身的情感。

这几年,在对元上都的关注和思考中,我有这样一些零星的感受和心得,想和大家分享,也就教大家。

 


 

 

 

——元上都的修建是否源于一个游牧民族对 “原乡”的眷恋和回归

当年的蒙元贵族们为什么偏偏要在这样一个远离内地,既不临江,也不靠河,补给不便,物产不丰的地方建这么一处都城?

也许当年的蒙古族们统一了中原,从大漠朔北到了牛耕铁犁、莺歌燕舞的中原和江南,而山村水郭的南国和青砖碧瓦的大都总是难以平抑草原民族胸中的粗豪和冲躁吧。所以,虽是温柔富贵、君临四方,而心中却仍念怀着那生于彼、长于彼的千里草原,所以也就有了金莲川草原上的这座都城,有了每年金莲花盛开时人声鼎沸,马蹄声碎的回归……

——元上都的毁损是否源于农耕文化固有的狭隘与保守

1358年,1363年,元末农民起义队伍——红巾军,两度攻破上都城,并放火焚毁。

也许,就是为了出一口恶气。

五千仞岳,三万里河,千年的诗书礼仪,子曰诗云,竟被长呼短啸的异族蛮夷的阵阵铁骑横扫六合,荡平江淮,威控百年?无论如何,这心头恨事,定要寻机一泄的。终于,现在,一派冲天火光仿佛瞬时稀释尽了心中的恼怒。

也许只是出于嫉妒。

红巾军从南国一路北上,跨过江淮,跃马黄河,蓦然间撞见这么一座都城,他们断然难以相信在这漠北塞外,竟还有一处和中原和江南一样的亭台楼阁,城垣殿宇,桥梁轩榭,馆院廊庑!内心深处情感的天平怎能把持得熨帖?于是,带着惊骇和酸涩,点燃了一把火。

也许根本就是因为一种慌恐的逃避。

越过长城,逐至漠北,本已是超常之举;现在终于驻足于敌酋的中枢;向北眺望,寒沙衰草;回望来路,大都舞殿的暖风,江南丝竹的温润,也许正在心头引逗——燕然勒石的雄心,马踏匈奴的豪情早已悄然隐遁,而就在心生退意的时候,又觉得总不能没有丝毫的作为吧,于是,纵火一烧,打马返乡。

——生态,是不是最终决定了“生存”还是“毁灭”

上都城位于北纬42°,东经116°,北依龙岗,南临滦河水,正处于400毫米降水等降水量线上,而此条等降水量线正是游牧生产区域和农耕生产区域的分界线,且上都城地居浑善达克沙地的深处,风沙肆虐,物产不丰,百年帝都即便没有经受兵燹横祸,怕终也会象楼兰古国一般消尽在阵阵黄沙之中。

 

一切最重要的东西似乎都没有留下,但似乎还有精神,还有理念,包括那一派废墟无数次在人们心头激荡起来的神奇而幻化的想象。“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现在我们该做什么?

废墟之于我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废墟应是生动的课本

横跨欧亚的百年帝都,这里是曾经上演雄浑社会话剧的壮阔舞台;这里是无数政治家施展才华,纵横捭阖的战略中枢。从中可以领悟各路人马各领风骚的欢愉与艰辛,辉煌与悲怆;而更无论商贾云集之盛景、创造奇迹之非凡,单就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在此长期的碰撞与融合,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汇和迎纳,就足以让人思味再三,品读不尽。对这一切都须以此废墟为原点、为基准、为参照、为触媒,从而去思考、去追问、去凭吊、去记取。

——废墟还应是永久的磁场

每一个满怀诗意或带有沧桑的心灵就像罗盘,在面对这一方废墟时都会感应强烈。在元上都的遗址上,草地青青,流云无语,七百年风云演绎,时而挥钺出征,时而敌藩入朝,权谋机变,翻云覆雨,朝歌夜弦,晨钟暮鼓,每一寸土地,每一方从草,每一块砖石,都是历史深沉的刻痕,都是岁月无情的述说。面对废墟:足以思忖感慨,把玩盛衰,了晤兴亡;足以构想神飞,收放心灵,营造情感。

所以,废墟就是废墟,断不可妄谈重建、修缮,甚或什么开发云云。余秋雨有言:“不能设想,远古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

对废墟,我们只有小心守护,给它一个安静。无论是无风的月夜,还是清露的晨曦,让废墟去和天地对语,去和时光相伴,而我们,在尘世喧嚣之余,转过目光,朝向着它,去投去那一瞥深沉的凝望。正因如此,走向那一方青青的草原,不会步履失措,更无丧魂失魄,有的却是——“今夜我不关心人类,今夜我只想你。”

 

有一句古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化用一下,我们今天对于元上都,一定要——

“江山留遗迹,我辈细守护!”

 

现在,一路走去,把我们对博大精深的蒙古族历史文化的热爱、珍视寄托在对元上都的研究、思考中,以期在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为我们自身的文化特质的彰显、为自己的地域根脉的维系,做些事情、做些努力。

 

 

 

作者:牛明,锡林郭勒盟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学校长。
主要著作:小说《往事如初》散文集《午夜笔记》《含英咀华》等
编者:牛老师,这篇几年前的文字,跳动着一颗守望草原的赤子之心,沉淀下来更感觉到它的活力和价值。刻画锡林郭勒的文字,它属于草原,它属于锡林郭勒,它属于文学,它属于社会文明。一方净土的灵气,永远属于人类。可惜我们的阵地不够,难以充沛地释放这份文化的光芒!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牛老师有情怀,有定力,自觉守望锡林郭勒文化的阵地,持之一恒,二十年的坚守。一腔锡林郭勒的无尽风韵,把草原的地理容貌和历史风骨泄诸笔端,实属锡林郭勒文化的精美佳肴!据悉,牛明老师多年来书写锡林郭勒的作品将以“我的锡林郭勒”散文集出版,让我们翘首以待。


 



上一篇:徐进昌、殷继红一行应邀参加《第三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下一篇: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9467]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73651]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3731]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60123]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