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今天编发殷继红有关徐进昌老师的一篇述评文章,是篇有分量有意韵的文学佳作。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徐进昌老先生年过古稀,笔耕不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18年荣获锡林郭勒文艺终身成就奖。 五十多年前,守护着羊群的油脂灯下的书写,深夜寒冬听写新华社记录新闻,编辑《站在最前线》小报的青春情怀。作为乌珠穆沁草地的大队团支部书记和特木其乐老师,八年的知青生活,他的青春献给了草地。第一篇文字《农村牧区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发表在1968年6月21日的《锡林郭勒日报》上。饮用羊粪蛋混杂的雪水,与风雪和羊群厮混的磨练,记事,抒情,成就了一个牧羊人青年。 离开蒙古包后,他一直眷恋着草地,记忆着草地,书写着草地。与锡林郭勒半个多世纪的写作情缘,以20万平方公里草原为纸,把锡林郭勒的今昔过往泄注笔端,把诗意和远方装进了史篇。他把《青青的草地》《一片蓝天》《大地的诉说——徐进昌散文选》《塞北诗情——徐进昌诗300首》献给了文学,他把《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上都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的篇章编织成了画卷。一面牵手着文学的情怀,一面紧握住文化的深远。赓续文明,守护一方净土的精神家园。深耕文学勾画草原的瑰丽浪漫。 他是一位草原的写者,苦苦追寻,孜孜求索,守护着一份动心动情的文字,固守着大野雄风的壮阔辽远。 青春无悔,献给了岁月。那是一个时代的芳华。老来无怨,深耕细作在文化的荒原,甘愿寂寞,守护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的昨天,今天。竭心尽力,为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登上世界文明的圣殿。与殷继红一行登上首届和第三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贡献了锡林郭勒智慧和力量。 他作到了,一直走在路上。执着,坚韧。还有他的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同事们。一支不整齐的队伍,在走着长征之路。上都文化研究是一项文化工程,已经露出了地平线。 谢谢徐进昌老先生。还有许多在锡林郭勒草原奋发作为的人们。锡林郭勒是方净土,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值得不懈的追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上下而求索。
想写几句徐进昌老师,这是很久的意念。遇见徐老师,是偶然,也是缘分,是老天的一份眷顾。徐老先生称得上是良师益友,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获益匪浅。 多年以前,微信上传扬着西乌旗大片报春花盛开的信息,在询问了解之间,我们认识了。大自然的瑰丽多姿,是一种美好的遇见。日子长了,有幸读到徐老师的多部文集和上都文化研究专著,又是一种学识境界的遇见。不经意间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让我意识到遇见就是一种缘分。让我感受到作文化学问的境界与文学的诗意和远方。 徐老师是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是文学前辈,是上都文化和锡林郭勒文化的倡导者和引领者。著名作家,诗人,文化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著有《青青的草地》《一片蓝天》《大地的诉说——徐进昌散文选》《塞外诗情——徐进昌诗三百首》等多部文集。出版《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专著,主编《上都文化研究》(蒙、汉)学术专著。从十八九岁在蒙古包油质灯下的书写,到古稀之年的领军上都文化与锡林郭勒文化研究的坚守,几十年如一日,为锡林郭勒草原发声,为上都文化举旗,构建锡林郭勒地方学架构和理论体系,成为享誉区内外的历史文化学者。 锡盟委、锡盟行署表彰他为先进文化工作者和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锡盟文联授予他“锡林郭勒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 百度搜索显示,分享有趣专业“在线服务”列入的章节为;“徐进昌历史学者”“徐进昌先生是一位专注于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他的学术贡献卓著。他引领并组建了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通过创办《上都文化研究》这一学术性报纸以及元上都文化文化网,为上都文化的研究和世界文化的申报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几年,每每读《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这本书,却不知自己是第几境界?每次翻阅,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走近上都,解读上都;探寻上都,认知上都,参悟上都遗址标识的上都文化与上都文明。这不仅是对元朝时期创造的中华文明的研讨,也是对世界文明曾经走过的不平凡的印迹的追寻。 多年来,徐进昌老先生一直鼓励我,帮助我,在文学、文化的道路上引领着我,一步一步的往前走。老师经常对我说:“继红写文章了吗?”“世间唯有文字能流传下来,其他都是过眼云烟。”我写了几个题目,继红选一个写吧。”自己不够勤奋,懒得动笔,每次都是在老师的督促下,才会奋笔疾书几天。 今年十月,我和老师一起去北京联合大学参加第三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老师一边鼓励我大胆发挥,一边千叮万嘱要和别人多交流,多打招呼,一会说别累着,一会又说这次会议很重要……我原本很轻松,就觉得二十分钟的发言,又是自己熟悉的领域,已经有所准备,看到老师如此重视,反倒让我有些忐忑起来。 二十分钟,正常发挥,就如同平时讲课一样。自己感觉很坦然,我走下讲台第一句:“老师,我合格了吗?”老师很满意:“合格了,是优秀。”“这次您放心了。”老师只是笑,不再说话。 五年前我和老师一同参加过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为锡林郭勒发声,贡献一份地方学建设的锡林郭勒智慧,曾赢得国内外专家好评。这一次作为嘉宾作专题发言,有了上一届的经验,多了几分自信和淡然。我们论文的观念受到《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国家媒体评述。老师我们共同享受了世界地方学论坛给于我们的赞许和支持。 会议第三天,大家一起去三山五园考察。临出门时,老先生固执的认为天气暖和,不肯多穿,我一再劝说,才肯穿上棉外套。到了香山,我对老师说,如果累了,就别上去了。老师执意要登上山顶,一边往上走,一边说,来一次少一次了,必须登顶。微风吹过老先生的白发,倔强的神情有几分落寞,几分坚毅。我生怕这些陡峭的台阶太滑,小心翼翼地搀扶着,终于到了最高处。 多年来一直鼓励我,给我信心的老师这次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出远门已不能独行,一路都需要照顾,一路都是那样的孤单和依恋,我一直寸步不离,老师才会安心。想起五年前我和老师来北京参加首届亚洲地方学国际学术会议,还处处照顾我的心情,鼓励我大胆发言。想起六年前,还自己开车三百里去西乌旗看报春花,看天鹅,想起老先生戴着老花镜,认认真真、逐字逐句修改我的文章,想起老师不服老的心态,如今却和小孩子出远门一样没有安全感,我悄悄湿了眼眶。
老师的散文集《青青的草地》《一片蓝天》《大地的诉说》,论文集《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诗歌集《塞北诗情》。主编《上都文化研究》蒙汉专著等。多年来笔耕不缀,几十年坚持,几十年的努力,孤独倔强的老先生,一直坚持他的热爱,他的理想,他的追求。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徐进昌先生在2003年创办了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是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研究的民间文化研究团体。锲而不舍,砥砺前行。二十多年坚持做地方文化研究一件事情。研究会有自己的网站、公众号、论文集等。 老师是元上都文化研究的倡导者和举旗人。也是引领我走上文学和文化的启蒙老师。老师是思考者、创导者和引领者。跟着老师学了很多东西。甚至弄不明白协会、研究会是啥意思。在老师的帮助、引领和提携下,我一点点在进步,在成长。老先生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热爱,对草原历史文化的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精神,深深的影响着我,鼓舞着我。我曾经问:“老师,其实,我们研究会是孤单的,坚持下去是多么不容易。”老师说:“我认为值得那就值得,有时候,不需要别人来证明。”每每想到这句话,我都会泪眼朦胧,深受触动。 这几年,多次翻看《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是我写论文,查资料离不开的一本书。2012 年 8 月《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 28 万字,有《草原上的百年都城》《元代儒学治国与上都文化》《成吉思汗对文化的关注与建树》《锡林郭勒文化与文明》《上都文化的传播与影响》等,比较系统地表述了对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与地方学建设的见解和理念,是一项阶段性的学术成果集成,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反响。 这是一部开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集,解开了上都文化研究的大幕。多年来,上都文化的学科体系由最初提出的不断地得到阐释、拓展和延伸,逐步在学术界确立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书中写到:“上都文化融会草原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兼容中华多民族的文化,吸纳西域文明的成果,多元共荣,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是中华文明史的独具特色的灿烂辉煌的一页。” 元上都作为七百年前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大都市,一个世纪文化巨人,犹如一部丰厚的史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任由人们细细地品味,深深地追索。痴痴地解读,慢慢地参悟。书中对上都司天台作了详尽的描述:“公元十三、十四世纪之间显赫百年的元帝国的上都,不仅是对世界有深远影响的大都市,而且在天文学研究方面有着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上都司天台亦称回回司天台、北司天台,汇集中外顶尖天文学家用精密尖端的天文仪器,观测星辰变化,预言天文祸福,成为当时具有世界影响的天文科研机构。 《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这本书是地方学建设、地域文化研究的瑰宝,是上都文化的开篇,也可以说是研究上都文化的百科全书,是锡林郭勒文化的探寻,是锡林郭勒草原的守望,亦是草原人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上都文化是属于世界的,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锡林郭勒的。上都文化在锡林郭勒文明史上有着代表性的意义和标示性的作用。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中,文人每以“立言”为第一要务。曹丕《典论·论文》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自传于后。” 以文字为伍。拥有几千、几万文字,任性地调配驱使,勾勒无以伦比的境界,是精神境地的遨游!驾驭文字,得以翱翔,这样神圣的心胸,谁说不是豪华和富有? 老师的散文集《大地的诉说——徐进昌散文集》收录了一百五十多篇散文,散文分为“走进山水”、“解读大地”、“人生春秋”、“心灵寄语”、“杂谈天下”、“笔下纵横”六个部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杂谈天下”中的《毛泽东诗词大视野的壮阔美》中有一段这样描述:“毛主席作为一代伟人,代表了那个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站在潮头,高瞻远瞩,代表了先进阶层和人民大众的最高智慧,达到了那个时代思想、文化、道德、艺术的最高境界。胸怀人民,放眼世界,纵观几千年人类社会的发展,五大洲风云变幻在胸,诗词大气磅礴,激情澎湃,博大精深,壮怀豪迈,有着无限宽广的大视野的壮阔美”。文如其人,清新灵动的文字,又红又专,带有时代烙印的文字扑面而来,宛如清澈的锡林河水,缓缓流淌,慢慢浸润,悠远绵长,博大宽厚。一个退休老干部正直、耿直的形象逐渐清晰、明朗、鲜明。 老师有时很固执,很坚决。一次老师打来电话,说师母煮了羊骨头,让我去拿。我忙着上课,时间太匆忙,我就说不着急,先不过去拿了。老师很坚持:“你不过来,我去送吧”哪里能让老人来回下楼送,我只能中午下课迅速去拿。还真是一个倔强的老先生。 多年的携手共进,跟着老师作上都文化研究,作锡林郭勒文化研究,我和老师已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交。我有时会没头没脑说一说我的学生们,说一说家里的琐事,说一些烦心事,老师总会耐心听完。皱皱眉,轻扶着老花镜,偶尔说上一句:“继红为人处事太直接了,要学会委婉一些。”我哈哈笑:“学不会了,为啥要拐弯呢?直接表达多省事。” 老师也会说,这几年去西乌旗看花海,才知道乌珠穆沁草原多么辽阔神奇。当看到满山遍野的芍药花时,当看到红艳艳的山丹花,当看到金灿灿的金莲花,当看到风姿摇曳的报春花,那是多么的震撼,多么的令人惊叹。老师的诗集《塞北诗情》对花海的描述如诗如画,完全沉醉在花海的芬芳中。 《塞北诗情》三百多首,分为“咏叹草原”,“叩问历史”、“心灵水花”、“大地情怀”、“诗文往来”、“记忆乡愁”、“放言诗坛”七个区块。老先生到了古稀之年,把五十年来对锡林郭勒的解读与膜拜,集于一束,献给这一方净土,表达了对草原对生活对社会的一片赤诚情怀。 《塞北诗情》中《三百里路来看你》“微信上传扬,报春花的圣景。追春的人们,涌起千层风云。锡林浩特驾车急行,三百里路痴情追寻。瞻仰花海的圣境,祈祷草地的繁盛。心中绿的,太久太久的沉闷,梦在草野长成。百灵鸟歌声的蓝天,牛羊织成的云锦,天边草原铺染,永远不屈的生命。三百里路我来了,追寻悲壮的新生。”“报春花啊,你是草原的精灵。温馨热情,多么想,依偎在你的怀中。和草地融会在一起,沉醉在花海,绿波荡漾成幽梦。”从这些文字读出了老师对生活、对草原、对家乡的挚爱。正如老师自己说道:“塞北的壮阔苍茫给予我灵感,激荡的社会生活赋予我诗画的语言。一个放牧牛羊八年的知青,一个把社会人生装在胸怀的写者,用心血滋养和拼图了社会人生的画卷。” 《上都千秋》这样写道:“看漠南大地,滦河舞彩绸。野茫茫,奔走马牛。忽必烈招贤纳士,金莲川、花香稠。中华上都千秋,儒家文脉留。入世遗、一支独秀。上都文化昭世界,跨欧亚、共风流。”文如其人,诗言其志。没有任何哗众取宠之笔,只有描画山貌水色和心志的写真。诗行的字里行间,流淌的是对大自然的钟情膜拜,是对历史与文化的刻骨铭心的解读,是对人生社会的细腻入微的记忆与探寻。 诗言志。诗为心声。几百次的感悟,激情,抒发与表达;或幻化像一片绿叶,似一片蓝天,或灵动像一湾流水,似大海波澜。似隐现茫茫草地,又像幻化林涛奇观;似见大漠孤烟,又像卫星遨游苍天。三百多首诗,如一缕塞北草原的清风,一片漠北莽原的蓝天,一抹北疆骏马奔腾伸展的牧图,都蕴含着对独特的生命的眷恋。 今年七月,我开着拉着老师和师母来西乌旗半拉山看金灿灿的金莲花,时值盛夏,金莲花正开得娇艳、妩媚,似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老师说:“乌珠穆沁草原也能开出帝王之花,这一片花海不逊于金莲川草原啊!”正如老师写的《金莲川》“千古草地,伫立凭吊,心系莽原。羊群伴云朵,草地苍苍;牛奶飘香,游牧云天。黄羊漫步,雄鹰巡天,骏马嘶鸣壮河山。曾记否,山峦起狼烟,壮士边关。鲜卑女真柔然,无数英雄谱写史篇。辽代建行宫,金兴新桓;金莲花开,滦河潺潺,干戈息止,兴旺家园。上都风光兴蒙元。千秋业,金莲川古今,风光无限。”骤然想起2019年和老师一起去元上都遗址,刚好金莲川草原盛开了第一朵亭亭玉立的金莲花。 草原是那样辽阔,把人的心胸渲染得敞敞亮亮,老师虽已过了古稀之年,却依然坚守心底那份理想,那份热爱,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他已飞过。
一份热爱和坚守,几十年矢志不渝。作为一个业余写者,为文学,为文化,为草原,为自己,把心交给了文字,把理想托付给了学问,一直走在路上。 跋涉在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的探索之路,拥抱着茫茫草地的这份净土。曾记得,他在作知青的青春年华,油脂灯的陪伴,很快鼻涕成了黑色。青春书写了“站在最前线”小报。新华社的记录新闻会在黑色的夜幕下被记录下来,第二天就在小报见报传阅。 草地孑孓一人,一匹马的草原,胸中却装着天下。一群有理想的人,一代能吃苦的人,一队报效家国,有担当的人。徐进昌老先生从八年知青做起,五十年砥砺前行,文化的情怀,文学的诗意,满满的正能量。负重前行,乐其所乐。 由衷的祝福老先生。他为人师表,超凡脱俗,学者风范。让我看到了诗和远方。我们的遇到,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几分文化的追索,几分文学的建树。赓续传统,路在远方。涂下几行文字,把零星的记忆存在了键盘上。聊以纪念。 2024年12月2日 作者:殷继红,作家,文化学者。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锡林郭勒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化研究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锡林郭勒盟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