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研究的路上,不急不缓,又是一年了。追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目标,为北疆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国式现代化增添风采,元研会又长了一岁。 一直走在路上。21年风尘,我们走过。耕耘在地方学建设的学科领域,孜孜以求。我们坚信,梦虽远,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今年又一次参加亚洲地方学建设与地方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区内外和地方的大型文化活动,贡献了地方文化研究的一份锡林郭勒智慧和力量。 一年来,坚持“元上都文化”官网建设,网站发布文章达到1379篇,新增31篇。阅读人次达到411323,年内新增10634,上万人次浏览。成为一个不计回报的公益文化产品。坚持“上都文化研究”正常运作,达到253期,年内18篇。 研究会把锡林郭勒文化研究与地方学建设,当做不懈追寻的学术事业和文化工程。以一贯之,守护地方学建设的学术性、地方性、公益性、开放性、社会性、服务性,砥砺前行,自我担当,奉献社会,默默坚守,耕耘在锡林郭勒地方学这方天地。
赓续文明,深耕地方文化研究 论文写作是每个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的必修课,是学术水平和成果的体现。2023年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总结和纪念了二十年走过的历程。2024没有懈怠,年初就部署了五篇论文的写作。徐进昌、殷继红、李建文、焦福宝完成四篇论文。取得可喜的成果! 徐进昌、殷继红一行,应邀参加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与《中国地方学建设联席会》主办的《第三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地方学与地方文化联席会工作会议》。 “保护文化遗产 文明交流互鉴”是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主旨。我们应邀参会。此行向研讨会提交了两篇论文。殷继红《地方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的立论与思考》。徐进昌、殷继红《浅谈地方文化的延伸性与晋文化、锡林郭勒文化间的关联》。 提交的论文和作为嘉宾发言受到学界广泛好评,赢得《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新闻网》等国家媒体的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关注。 北京史研究会孙冬虎会长作了现场点评,给予了高度评价:“殷继红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草原游牧文明,有遗址,遗迹,岩画,民俗风情等,尤其是结合她自己的生活展现了不同于农耕文明的画卷。 元上都和元大都都是同一个设计者刘秉忠,元上都和大都北京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希望殷老师以后加强和我们北京有关方面研究单位,高校等合作”。 《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新闻网》等纷纷作了报道。 《人民日报》记者施芳在报道中关注了“地方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地方学建设的“许多新见解、新看法”,特别点到了徐进昌、殷继红论文的见解“地方文化的延伸性及其与其他文化的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网》项江涛报道殷继红的主旨发言说:“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殷继红认为,地域文化表现为地方性的文化现象,是通过特定地域的人们在继承和发展中创造的。上都文化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融会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兼收并蓄、融汇发展、和而不同、多元共荣的特征。”这是多年来我们做地方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我们的地方学建设理念和建树,得到了高度认同。 《上都文化》公众号发布徐进昌 殷继红论文《锡林郭勒草原悠久历史与文化掠影》,论文指出: 锡林郭勒草原有着悠久的历史。辽阔苍茫的大草原,并不只是绿绿的草地。锡林河畔的远古时期的石器可以证明,苏尼特、阿巴嘎的岩画能够诉说,突厥石人和金界壕可以解读,乌珠穆沁的金丝太洞穴可以验证,上都遗址可以讲述,这里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前,就曾经文明过! 《锡林郭勒日报》《锡林河》文学副刊发表徐进昌、殷继红的论文《浅谈地方文化的延伸关联——以晋文化、锡林郭勒文化为例》。元上都文化网12月9日发布了论文“上都文化学和各个地方的文化也都有向周边辐射与延伸的品位和个性。与周边的交往源远流长,谁也离不开谁。”
“地域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边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与京、冀、张家口有着更细密的关系。上都学与北京学不无关联。” “晋、蒙文化交流和融汇是两地经济社会密切联系的写照,也是两地精神文明联系的纽带。历史的渊源把三晋文化与北疆文化联系到一起,两地的地方学研究学者和两地的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领域有着广泛探寻空间。” 历史的渊源把三晋文化与北疆文化联系到一起,两地的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领域有着广泛探寻空间。晋、蒙文化圈现象彰显了地域文化的辐射性、关联性和对核心区以外的巨大影响力。追根溯源,展望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发展的前景,愿这棵学科的大树逐步茁壮繁盛。 这篇论文原本准备参加晋学研究会筹办的地方学研讨会,所以着重探索了锡林郭勒文化、北疆文化与晋文化的渊源。上都文化学、锡林郭勒文化向周边辐射与延伸也像晋学一样,与周边的交往源远流长。谁也离不开谁。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边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剪不断,理还乱。 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与京、冀、张家口有着更细密的关系。北京就是元代的大都,大都、上都是元代的两都,兄弟城,姐妹花。上者为上,情势重,意义重;大者为大,规制大,经济总量大。两都融汇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中原,草原,大一统,彰显了中华繁荣强盛。中华大地,五千年文明,处处生辉;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地方学建设是中华大文化的支脉,点缀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多采,瑰丽辉煌! 论文指出,“地域文化表现为地方性的文化现象,是通过特定地域的人们在继承和发展中创造的。地方文化是对特定地域空间内的生态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诸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学问。” “上都文化”公众号251期发表焦福宝副秘书长的论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经济学思考》。本文围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管理;“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旅游业、地方经济发展的可行性;“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关系;“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依存、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中国文化》内蒙古记者站站长阿勒得尔图、记者王慧一行来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拜访理事长徐进昌先生并与有关人员进行座谈交流。 座谈中,理事长徐进昌简要介绍了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程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倡导上都文化研究、锡林郭勒文化研究、地方学学科建设诸多方面取得的成果。坚守20年,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砥砺前行。主办了《上都文化研究》学术报。创建了“上都文化研究”公众号,已经发布200多期。在上都文化研究方面归纳了18个方面的学科论述。出版了《上都文化研究》(蒙、汉)《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等学术专著。 阿勒得尔图指出,元上都文化遗址作为内蒙古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深入加强研究和保护工作,切实发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应有作用。 副秘书长殷继红表述了研究会二十年来的坚守和探寻。主办了“元上都文化”(www.shdwh.cn)网站,累计文章1360多篇,浏览超40万人次。成立“锡林郭勒文化研究所”,编辑完成了《锡林郭勒文化概论》初稿。 座谈中共同认识到,要让元上都遗址发挥好世界文化遗产的作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不负重托,切切实实落实好各方面的工作。着眼实际,面向长远。组织好元上都遗址研究的人才队伍,踔厉奋发,让中华文化的这份瑰宝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与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文明互鉴 徐进昌、温茹雅一行应邀参加“锡林郭勒之夏”——第15届全盟(锡林浩特)文学笔会。参加了“锡林浩特地区知名作家座谈会”。作为点评老师参加了“改稿会”。 笔会上徐进昌理事长讲述了对锡林郭勒文坛的热望,对书写锡林郭勒草原,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上都文化挥笔泼墨,慷慨陈词。文化是根,文化是魂,地方文化的文脉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上都遗址研究中大量的诗词和文化散文、历史散文是锡林郭勒文学的富矿,是中华文化的高地所在,值得高度的关注和文学书写。 锡盟的文学创作必须从草原特有的优势出发。上都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性的课题,我们草原得天独厚,本土学人站在世界性的课题的高地上,这是我们的一种优势。我们锡林郭勒和内蒙古本土的笔杆子,应该着墨上都遗址和上都文化。我们应该有无愧于这方净土的史诗般的大作,而不是晦涩朦胧的小情小调。 徐进昌应邀参加锡林浩特地区隆重举办的“赓续中华文脉 弘扬北疆文化”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暨第七届“相约论语 文化中国”人人读论语活动。会见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主办者康秀青、蔡海梅、王晓云等人,为她们的精神感叹!
活动中,徐进昌理事长表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崛起的软实力。没有文化就站立不起来。上都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内蒙古的骄傲,是锡林郭的骄傲。我们研究元上都,就是本土人士把握世界性的课题。我们生活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就有理由、有责任讲好锡林郭勒地方文化的故事,讲好上都文化的故事。 研究锡林郭勒历史文化,不能依靠别人,而要依靠自己。每个锡林郭勒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为阐释和弘扬锡林郭勒地方文化尽一份力,讲好上都文化故事,赓续传统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外地的专家有他的局限性,不可能把我们锡林郭勒的事情研究的都清楚。他们信口而言,很难完全确信。 文化是诗,文化是魂,文化是软实力。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支脉,我们得天独厚,守着一份登上世界名录的文化遗产,我们把它保护好、研究好、宣传好、应用好,义不容辞。元朝“以儒治国”,成就大一统的锦绣山河,三千万平方公里的疆域,雄踞世界之林,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力见证。 简短来说,有这么三句话,我们应该记住。一、上都遗址是拥抱着巨大人类文明的废墟。二、上都是跳动了一百年的中华文化的心脏。三、一座开平城,半部元朝史。这就的上都的意义所在,价值所在。 值得记住的是,上都孔庙与开平建城同在。1261年元朝开国伊始皇家就祭祀孔庙,礼遇有加。1313年、1331年朝廷又两次赐匾褒奖,扩建文庙。制作10位贤人塑像,颁发地方祭祀膜拜。“以儒治国”,孔子被昭封为大圣先师。 锡盟文联公众号发布《锡盟作家徐进昌、殷继红一行应邀参加“第三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锡盟文联“锡林郭勒文艺”报道了锡盟作家、文化学者在研讨会的发言,受到“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光明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媒体的关注与好评。 应邀徐进昌参加诗人李慧兰《印记.足迹》《亲爱的小孩》《国家的孩子》阅读分享会,作了发言。锡林郭勒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一个有人才的地方,一个出诗人的地方,一个可以超越别人的地方。 徐进昌应邀参加锡盟第三届诗词家代表大会。作诗致贺:“锡林郭勒诗词家,十年聚力润中华。金莲川奖吻元曲,一面旗帜北疆花。华夏文脉五千载,守正创新秀天下。老年一辈起步走,新秀擎旗又出发。” 《多彩的河》: 游牧者说马都韵,诗意草原马背歌。 含英咀华续往事,心造跋涉说长河。 生命底色山岗斜,锡林人歌老城说。 塞北诗情张古韵,上都文化立新说。 骑手回望足迹远,明安图话会盟歌。 生命之树润青史,解读上都开新河。 注:《马背恋情》哈斯乌拉著。《雾满长河》里快著。《马都之韵》田学臣著。《倾斜的山岗》《老城》季华著。《游牧者说》青格里著。《心造的跋涉》伊勒特著。《锡林人之歌》《明安图》孙海涛著。《生命的底色》《印记.足迹》李慧兰著。《古韵今风》石玉宝著。《往事如初》《含英咀华》牛明著。《诗意草原》殷继红著。《骑手回望》斯日古楞著。《康熙会盟》任月海著。《生命之树》冯黎晖著。《塞北诗情》《上都文化研究》《解读上都》徐进昌著 一年很快。走在路上。任重道远,我们守护着一份责任,一份希望。擦亮锡林郭勒文化、上都文化这块品牌,让这份可贵精神食粮绽放应有的风采。不敢懈怠。 正如习主席所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我们愿作那一丝丝星火。 2024、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