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出生的地方,名叫哈毕日嘎。也叫南围子。今年在同学地推荐下,我接触到了一本与这个小镇有关的史书――解放战争时期的草原重镇《哈毕日嘎》。原来哈毕日嘎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小镇。
一.围子的故事。小的时候妈妈常带我去大舅家,说是去围子外,也就是现在的庆丰一队的位置。还常听大人们说南围子,围子外,围子里,东门口这些地方。也知道我家住的地方叫围子里,从我家出来往东走五十米就是东门口,还知道在现在的车马大店的位置有一个土碉堡。因离我家近,就常和哥哥去那里玩耍。但不知道是怎么个由来,通过这本书我知道其中的一些事情。
哈毕日嘎自古就是一个交通要道,大蒙古帝国时代开始设立驿站。驿站分为中心驿站和侧驿站,哈毕日嘎是从侧驿站演变过来的,后来也曾叫过西行地、太和堡、南围子。而真正开发哈毕日嘎地区只有近百年的历史。
围子是由当时邵家营子邵家、毛家营子毛家、李家营子李家、二道营子李家、朝阳沟郑家、甘珠庙杜贵、大营子邢玉珠、前半台邱家等有钱人家集资建设,以防御小股土匪而建。围子设有保甲、有抢支,一般土匪不敢轻易来骚扰。哈叭嘎围子的建立分大小围子。小围子位于现在的庆丰一组,大约建立于1933年;1937年又建立了人所共知的大围子(既南围子),也就是当年我家居住的地方。围子南北和东西长各有一华里,设有南门、东门(我知道了东门口的由来)。南门一般不开,只开东门。在大围子东西南北四角修有土碉堡。它们分布在原车马大店附近、老食品公司、哈毕日嘎中学西边、老车站东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母校的西北角还有围子和土碉堡厚厚的红褐色的土墙。我上下学必经之路,所以记忆犹新。租放土地和有钱人家,在围子都有住房(我家的住房就是那时留下的,和现在的房子不样,是里低外高。老人们都叫它“地挖坑”。)。平时家眷就住在围子里,孩子能到私塾念书,教书先生姓韩,这就是哈叭嘎地区最早的一处学校(私塾)。
二.英雄的故事。说它传奇是因为:它是当时全盟的政治中心(察盟分会,察盟正府两大机构都驻扎在哈毕日嘎),是塞外小有名气的红色根据地(十六师基本驻防在这个地区)。
在一九四五年十月,内蒙古各族人民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成立以乌兰夫同志为主席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进行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人民战争。乌兰夫同志派苏剑啸、陈炳宇等同志开辟察盟工作,成立察盟分会和政府,领导察盟人民开展与敌斗争。作为察盟分会和政府的战略要地――哈毕日嘎地区,在这场斗争中,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件,很多人仁志士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英勇战斗,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在哈毕日嘎一提起关盟长,老少妇幼皆知。关盟长名叫关起义(1904—1947),字翼青,别名刘元复,蒙名吉鲁木图。辽宁省康平县西关屯人,祖籍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加入了辽北抗日义勇军。1932年4月,关起义随部队来到察盟。
1947年1月6日,关起义一行来到哈叭嘎区奇门地沟郝家营子了解情况,开展工作时与敌人遭遇。突围时,发现存放文件包没带出来。这是党的机密,绝不能落入敌人手里!当返回找文件时,敌人已经把他们包围。在生死攸关的时候,为掩护战友突围,他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被围困在一个碾房内,但他仍然顽强战斗,宁死不屈。敌人恼羞成怒,逼着群众抱来柴草焚烧碾房,干柴被点燃,顷刻之间,熊熊大火吞没了碾房……他临终前为了不让宝贵的武器落入敌人之手,把最后一颗子弹打完,把枪碾坏。关起义壮烈牺牲,时年43岁。
关盟长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在烈火中得到了永生,他的英雄事迹在哈比毕日嘎人民心中永存。至今每逢清明时节,哈毕日嘎地区的人民和学校师生都会到烈士墓碑前祭奠英灵。
哈毕日嘎镇经过岁月的洗礼,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开拓,已由荒凉走向繁荣,由贫穷走向富裕,一派欣欣向荣。它虽然很小,只有一些朴素人家、一群善良的百姓、一片田园、一湾流水。但它容纳着人生无限的欢喜和辽阔。它对我们来说,既是故土又是诗和远方。
作者:刘冬梅,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居民。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诗词协会会员,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诗词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