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都遗址的历史价值和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殷继红
内容摘要:上都作为大元帝国的百年都城,成为元代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孕育了辉煌、璀璨的上都文化。上都是成就元王朝帝王大业的发祥地。忽必烈治国的儒学理念令元朝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昌盛,并对草原文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上都在中外交往史上具有深刻、久远的影响。上都遗址申遗成功彰显了上都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地位和历史意义。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中华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对于世界文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 草原都城 元代首都 锡林郭勒 上都遗址 上都文化
我们生活在锡林郭勒大草原。大草原上,历史上最有名最有文化分量的地方,就是位于锡林郭勒南部的正蓝旗一带的上都遗址。上都遗址2012年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审议通过为世界文化遗产,彰显了上都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地位和意义。抚今追昔,我们为锡林郭勒骄傲,为我们大中华自豪!
“看漠南大地,滦河舞彩绸。野茫茫,奔走马牛。忽必烈招贤纳士,金莲川、花香稠。中华上都千秋,儒家文脉留。入“世遗”,一支独秀。上都文明昭世界,跨欧亚、共风流。”徐进昌先生写的这首《上都千秋》,短短六七十字,为我们勾画了元代上都的古今风韵。
上都是元王朝大帝国的都城,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是斐誉中外的世界性大都市和政治、文化中心。元帝国实行两都制。上都又有上京、滦京、夏都之称,原为开平府。每年四至八月元帝国的合罕在此驻夏,处理内政外交诸事。上都遗址的历史价值不可估量,上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对于锡林郭勒文化具有非凡的意义,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道辉煌的风景线。
一、 上都是成就元王朝帝王大业的发祥地
上都“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1)。“铁竿屺立海水竭,卧龙飞去空冥冥。”(2)据拉施特记载,当时人们把草地中间的湖水排干,并用石头、石灰、碎砖等材料填平,溶了很多锡加固。“在升达一人高之后,再在上面铺上石板……在那石板上面,建造了中国式的宫殿。”(3)传说上都地下原是海,海中有龙。建城的官员刘秉忠深谙佛教道义,才华出众,有着非凡的能力。他制作了铁幡杆,高数十丈,以法术镇住了海中之龙。“龙岗幡其阴,滦河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4)这是元人对上都自然环境的简要描述。据《元史》卷一五七《刘秉忠传》记载“龙冈秀色常青青,年年五月来上京”。
75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受蒙哥汗之命,由漠北前来驻守,统领漠南军国庶事,招贤纳士,广揽智囊名流,形成著名的“金莲川幕府”。当年锡林郭勒南部的太仆寺旗、白旗、镶黄旗、蓝旗、多伦一带正是向中原发展的前沿。1256年在这里兴建开平城,1259年初具规模,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在开平登上合罕皇位,开平成为临时首都。1263年诏改为上都。被成为“圣龙起飞之地”。此后,有五个元帝国的皇帝在此登上合罕的宝座。一直到1369年元惠宗撤离上都,上都兴旺辉煌了百余年。
二、 忽必烈治国的儒学理念和对草原文化的影响。
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上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年时代的忽必烈,热心学习汉文化,并开始倾心于儒术,对历代王朝的盛衰成败有了大量的研究。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徐进昌认为,元世祖忽必烈作为成吉思汗之孙,是一个“思大有为于天下。”的“薛禅皇帝”。在开府金莲川之时,作为镇守一方的藩王,便积极按照儒学治国理政之道治理漠南诸地。在他周围集聚了为数众多的饱学之士和治国理政的栋梁之才。1242年,燕京著名的禅学大师海云受忽必烈之召,前往漠北论道。忽必烈向海云求教佛法,海云回答说:“宜稽古审得失,举贤错枉,以尊主庇民为务。佛法之要,孰大于此。”(5)。海云这里所说的其实正是儒道。忽必烈对此大感兴趣。海云南还,留下他带来的刘秉忠,侍从左右讲学论道。忽必烈令蒙古生徒十名,从赵壁受儒书,赵壁“以国语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诸书而教授焉。”(6)。
忽必烈在漠北草原的哈林和林罕廷作休闲王子时就招募儒学名家治学。“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7)。忽必烈一统华夏以后,延请西藏的八思巴,拜为帝师。授权八思巴创制能拼写多种文字的元廷新字。上都作为元代的都城,佛寺、道观昌盛,伊斯兰、基督盛行,孔庙、帝师寺地位尊崇,儒学、蒙古学共享繁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草原文化与中原文明,在大元帝国多元共和的大格局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相辉映,和而不同,形成了繁荣发展的局面。(8)
元王朝作为第一个游牧民族主政中华的全国政权,元代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徐进昌先生说,游牧文化相对于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保持了更多的初始性和顺应自然的理念,所以对其他文化有着更多的适应性和接受的意愿。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孙三代,都拥有超强的实力;对于列强,差不多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们本来有机会、有实力藐视其他地域和民族的文化与理念,他们却选择了接纳。游牧文明为特色的草原文化,在农耕文明和中原发达的城镇经济强大影响下,适应变化,兼收并蓄,和而不同,有了长足的发展!
三、 上都在中外交往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大元帝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稳定,极大地便利了多元文化的繁荣和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上都在中外交往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许多外国使者、传教士、商人、游客等,都在上都受到元朝皇帝的接见,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关系。王恽《中堂事记》记载,中统二年(1261年),发郎国(欧洲)使者曾到开平朝见忽必烈,“献卉服诸物……上嘉其远来,回赐金帛甚渥”。至正二年(1342年),罗马教皇的使者马黎诺里一行到上都,在慈仁殿受到元惠宗的召见,献一匹良马,被传为佳话。早在中统二年(1261年),高丽王王植也派王子王谌率高丽参知事李藏用等18人抵开平。至元十七年(1280年),已登上王位的王谌(改名王贝春)到上都朝见忽必烈,受到热情款待。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一月,忽必烈病逝时,高丽王王贝春以驸马的身份,携王妃忽都鲁揭里迷失(忽必烈之女)前来吊丧。四月,参加了元成宗铁穆耳在上都即位的忽里台,并请求册封公主。不久,元朝封王贝春王妃忽都鲁揭迷失为“安平公主”。庞德四年(1300年)缅国木连城首领阿散哥遣其弟者苏率91人的使团来中国。元成宗在上都召见者苏。此后,贡使不绝。
上都常有阿拉失、波斯、突厥等商人往来,被称为“色目商贾”或“回回商人”。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尼古剌兄弟带马可、波罗到中国,在上都受到忽必烈极高的礼遇。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17年,深得忽必烈器重。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详细记述了上都的宫殿、寺院、宫廷礼仪、民情风俗,向世界介绍了上都,让世界了解中国。
四、 上都遗址申遗成功彰显了上都在中华
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我们是土生土长的草原人,从出生到现在从未离开,锡林郭勒大草原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元上都遗址是我们的骄傲,一直牵动着我们的心,一直期盼申遗的成功。2012年6月29日对于我们草原人是意义非凡的一天,是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是我们无比激动的日子。第36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正式宣布,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百年古都,世纪辉煌。每一寸土地都蕴含了丰厚的人类文明。虽遭战乱破坏,上都遗址像一座巨大的人类文明的博物馆,承载了人类百年文明曾有过得辉煌。上都演绎了一部又一部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上都文明不仅创造了中华文明,也使世界文明找到自己曾经有过得不平凡的印迹。元上都遗址,1964年被确定为内蒙古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2006年在申报名录中被排为第五位。2008年已序为第三位。伴随上都遗址申遗和上都文化研究的强力展开,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应运而生,一支敢于担当的元代历史文化和上都文化研究的队伍逐步成长。徐进昌理事长和他的同仁们是一位锡林郭勒草原土生土长的文化学者。从青春到老年,阅尽了大草原的苍茫与辽阔,积淀了对锡林郭勒草原的深情厚谊。执着于游牧文明和元代上都文化的探寻,孜孜不倦,陪伴了上都研究由单纯考古到文化探索的十五年追寻。
2003年4月“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同年12月《上都文化研究》创刊。2004年8月“元上都文化”网站开通。2005年申报并使用“上都文化”商标。徐进昌先生和他带领的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以上都遗址和上都文化研究为宗旨,作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2012年,出版了论文集《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在申遗这个过程中我国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终于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的喜讯传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我们为自己是草原人骄傲,我们为中华民族骄傲。
五、 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解读上都痴梦人,呕心追索上都魂。金莲川上风雷起,大元一统壮风云。蒙古旋风连欧亚,上都文化中华魂。揭示上都文明史,字字珠玑倡国魂。世界遗产彰华夏,十年探寻立说人。
这首词表达了我身为一个草原人对提出上都文化并且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研究上都文化的前辈的深深敬仰。徐进昌先生在《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论文集中指出:这部上都文化研究文集收录了2003--2011八年间的三十多篇相关的记述、述评、考证和随笔,呈现了八年来上都文化研究迈出的步伐和取得的阶段性地成果。这是一部开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集,揭开了上都文化研究的大幕。在此之前有人说“元上都”,而没有人提出“上都文化”。八年间,上都文化的学科由最初提出到不断得到阐述、拓展和延伸,逐步在学术界确立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上都文化融会草原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兼容中华多民族的文化,吸纳西域文明的成果,多元共荣,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是中华文明史的独具特色的灿烂辉煌的一页。这段由上都彰显的中华文明,我们给它一个学术定位,称之为上都文化和上都文化学。
2012年上都遗址申遗成功,让全世界瞩目,让中国人骄傲,让我们草原人无比自豪,热血沸腾。总想为上都文化做点什么,奉献自己的力量,哪怕微小、哪怕平凡、哪怕薄弱。研究上都文化前辈的殚精竭虑,孜孜不倦,令我对上都文化神往、充满好奇,立志去探索它,解读它。上都文化源远流长,需要众多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齐心协力,坚持不懈的去探索和追寻。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在学习和探索上都文化的同时,也会把关于上都文化的知识传授给我的学生们,让草原的孩子们能更多的了解它、掌握它。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是多么值得我们发扬传承。草原的孩子们都应该知道锡林郭勒草原正蓝旗的上都遗址,是我们锡林郭勒草原人的骄傲。作为第一个少数民族主政的中华大一统的帝国京师,百年都城成就了灿烂的上都文化,这份具有世界文化价值的中华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很好的研究和传承。
著名文化学者、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徐进昌对元上都遗址研究指出:上都文化是13、14世纪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和主流部分,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融会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弥足珍贵的阶段,是中华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是:兼收并蓄,融会发展,和而不同,多元共荣。由此繁衍出新的一门学科,那就是上都文化学,即研究以上都为标识的关于元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科技各方面达到的水平与独具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和意义的学科。
上都文化是一门新的学科,其重要作用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一起发扬光大,上都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一门学科,应该让更多高校的莘莘学子们了解它,探索它。现在上都文化正在艰难的发展阶段,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前辈们没有资金、没有报酬、经过十几年的刻苦努力,无私奉献,历经了许多困难,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创办了《上都文化研究》学术报和“元上都文化”网站,网站架起连接四海的桥梁,使元上都研究的声誉远播海内外,推动了锡林郭勒草原知名度的提升。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申报“上都文化”商标,于2007年11月28日正式批准生效。个人和社会团体的力量毕竟有限,这项公益性事业需要资助,需要继续办下去,上都文化需要更宽广、更能发挥其重要价值的平台继续研究它,探索它。上都文化是属于锡林郭勒的,也是属于中华民族和世界文明的。研究上都文化是一项崇高的、伟大的事业,需要更多优秀的人才传承延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文化是沉淀,是蕴涵,是精神,是灵魂。上都文化是锡林郭勒草原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世界各地,可能知道锡林郭勒的不多,而历史上的上都却是鼎鼎有名,威名远播。元上都遗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文明的宝贵遗产。2012年上都遗址申遗成功让更多海内外的人们知道了百年都城的辉煌。泱泱帝国,百年风云。上都文化,垂馨千祀。上都文化研究深刻长远、意义非凡,是一项社会文明和文化建设的公益事业,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上都城坐落在锡林郭勒草原,锡林郭勒草原是上都文化的发祥地。上都文化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属于锡林郭勒的,也是属于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上都文化有着十分广阔的探索空间和发展潜力,代表了民族特色,代表了民族精神,我们要传承它、发扬它、探索它、解读它,可以提高世界人民对中国的重视程度,使世界人民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灵魂。上都文化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它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这样博大精深的一门学科,需要我们每一个关注草原文明和热爱中华文化的人关注它,探索它,弘扬它。这是一份伟大的事业,需要更多的优秀学子倾注心力,让上都文化和游牧文明助推中华的崛起和辉煌。
参阅书目:徐进昌《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
注释:(1)见《道国学古卷》卷十
(2)见伍良臣《上京》
(3)见《史集》第二卷第325页
(4)王恽:《中堂事纪》《秋涧集》卷八十,《四部从刊》本
(5)见周良宵著《忽必烈》28页
(6)见《元史》卷159《赵壁传》虞集《道园学古录》卷12
(7)见《元史》卷四《世祖纪》一
(8)见《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51页
作者:殷继红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上都文化、乌珠穆沁文化、锡林郭勒文化、地方学建设
2018/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