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上都研究>>网络天地
  共有 13710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上都——大都间驿路的文化价值和启示

  发表日期:2018年8月22日   出处:上都星光        【编辑录入:admin

这则报道应该说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段从大都到上都的历史之路,文化之路,彰显了元代政治文化诸多方面和两都巡幸的真实状况。值得后来者,特别是元代历史文化和上都文化研究的爱好者们给予足够的关注。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四年前曾经作为一个学术课题,在北京学研究所资助下,完成了上都——大都这段千里驿路的学术探讨。这条驿道有四条:“曰驿路,曰东路,曰西路。东路二者,一由黑谷,一由左北口”。

 

 

从大都到上都:北大学者罗新徒步元朝辇路

凤凰文化 20171205 11:30

一年之前,北大历史学家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澎湃新闻上发了一篇万字行走宣言,被文史爱好者的朋友圈刷了屏。原来,53岁的他,要做一件他惦记了15年的事——从大都走到上都。随后,他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用了15天的时间,一步一步用脚丈量了450公里的河山,抵达上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

十五天的徒步之旅,五十载风雨人生,在这条尘封了八百年的古道上,交汇激荡。罗新教授把历史的深思、人生的况味、对故人的怀念、对当下的思考,用了一年的时间,写成新书《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

 

1130,单向空间的沙龙上,两位历史学家——罗新与陆扬,与大家熟知和喜爱的学者蒙曼,一起畅谈新书,畅谈这段旅途,畅谈了由这段旅程牵扯的历史与今天。现场精彩频出,高潮迭起,观看直播的观众多达11余万,反响很是热烈。

为什么要走这条路?

这是一条元朝皇帝候鸟般春去秋来往复的路。

十五年前,罗新教授在读书时,元帝候鸟一般春去秋来的辇路,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由于史料不足以反映路线细节,所以史学界对辇路的认识有颇多争议,至今仍有模糊不清之处。罗新教授当时就萌生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自己走一趟呢?

侍从常向北方游,龙虎台前正麦秋。

信是上京无暑气,行装五月载貂裘。

忽必烈称汗后建立两都制,以燕京为大都,以开平为上都。连接两都的道路,共有四条,其中有一条是只供皇帝走的路,叫做辇路。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往来于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之间;当年这条路两侧水草丰美、山川秀丽,沿途城堡墩台彰显着边塞的威仪,往来商旅不绝。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明蒙两个政治体在此分割,农牧两种经济类型的在此转变,这条路是沟通长城内外、连接草原文明与农耕文化的历史走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各方赞誉,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

本书刚刚问世,就广受各方赞誉:凤凰历史主编高飏说,整本书其实是一个行走类纪录片的天然脚本,晚报资深编辑李峥嵘说,收到书后,一夜未眠,一气读完,她说:关于行走,读过很多,这是中国人写的最好的一本。历史学家陆扬先生看完就激动地发朋友圈:我宣布,罗新的《从大都到上都》是49年以来在中国大陆的人写的关于中国的最重要的游记。会上他说,我相信这个书会是非常经久的书,而且是非常值得读的书。作者的笔下很有分寸感,他观察到一个现象,引入以前的史料也好,以前的书写也好,并不直接告诉你一个结论,而是提供这些素材,让读者自己去判断。他也不迁就读者,这是最重要的。读完我有两点:第一,我们的世界离游牧的世界并不是那么遥远;第二,这本书随时有一种历史学家的距离感。

《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罗新著,新经典文化

学者蒙曼说,这不仅仅是一本游记,它可谓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这本书看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跟着罗老师旅行山川都是带字幕的,所谓山川都是带字幕的是说不仅仅旅行看到自然的山川,还看到山川背后的历史、文化,包括罗老师因此生发的人文关怀。

本书作者,北大教授罗新,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其代表作有《中古北族名号研究》《黑毡上的北魏皇帝》等。曾在哈佛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研究。他兴趣广泛,在国内外讲学之余长期进行徒步考察。他曾徒步于太平洋屋脊步道,体会夜晚野外冷风呼啸,如洪水激流一般;也曾在翻越东天山的十二条达坂时遭遇暴风雪、命悬一线。

这次从大都到上都的徒步之旅,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罗新教授背着行囊,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一寸丹心尘土里,两年尘迹抚桓间。”“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罗新老师把对历史的考证、对文化的探究,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融入旅途之中,以深厚的生命感受力,去感触每一个时刻、每一次相逢。把沿途的壮丽景色,山川之胜,羁旅之思,风土之异,融入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的叙述中。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的交汇

两都隔千里,禹禹一人行。”“到了我这个年纪,一切希望、梦想、信心和理想都被雨打风吹去,只剩下难以言说的无奈、郁结、愤懑和迷惑。是啊,我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社会吗?我所研究的那个遥远迷蒙的中国,和眼下这个常常令我大惑不解的中国,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曾经的岔道雄关已经寂寞荒凉,静默伫立的梳妆楼,其主人是谁?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行走中,往事涌上心头。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半途而废的远足,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徒步的意义

现场读者问,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非要选择徒步这种最艰苦的方式呢?罗新老师回应: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罗新教授觉得,走路时进入的那种沉思状态,那分分秒秒和无意识的一步一步,带给人极大的愉悦、头脑的清醒,与心情的平静。走在深山荒草间,人的视觉、触觉、味觉、听觉与大自然真真切切地发生联系,让我们更深地走向自己的内在。行走的意义,也许就在于行走本身。

本书汇集了许多优秀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书中所引用的关于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罗新说,我在尝试着一种新的文体。尝试把旅行写作与历史思考结合起来,让时间浸润于空间。


上一篇:2018·元上都暨蒙古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徐进昌老师精彩发言
下一篇:地方学走向讲坛 殷继红开讲乌珠穆沁文化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7544]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72551]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2667]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7872]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