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地方学研究>>锡林郭勒文化
  共有 8985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马背民族与马文化

  发表日期:2018年6月10日      作者:李 守 华     【编辑录入:admin

 

         

蒙古民族被誉为“马背民族”。蒙古人从小在马背上成长,生活生产中离不开马,因此,蒙古族人民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以来,蒙古族人民就生活在蒙古高原上,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由于牧区草原辽阔,人口稀少,牧民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马就是最块捷、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蒙古马能适应蒙古高原的气候、地理和环境,具有耐力强、抗风寒、速度快、通人性和善解人意等特点,深受牧民们喜爱。牧民们爱马如命,马是牧民们的忠实朋友和伙伴。

蒙古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拜以“长生天”为最高神灵,他们认为马是“长生天”派到人间的天神,担负着人类与”长生天”之间沟通的使命,是通天之神灵。马被蒙古族认为是吉祥物,是被供拜的动物,因此,马深深赢得了蒙古族的喜爱和崇敬。

蒙古族文化中,包含着马文化,而马文化又丰富了蒙古族文化的内涵,蒙古马影响着蒙古文化的发展。蒙古马是草原人的文明使者,是草原文化中的精灵。蒙古马与蒙古族的发展、兴旺、发达紧密联系在一起。蒙古马的性格和行为影响着蒙古族对世界的看法,古马是蒙古族心中的图腾。

长期以来,蒙古族人民在饲养、驯服和役使蒙古马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马的优劣、习惯、性格、功能、特征等了如指掌。马懂人意,马通人性。蒙古马对主人极其忠实、温顺,能以味道和声音辨别出主人来。当陌生人接近时,马会发出恐吓的声音,一旦听见主人的吆喝,又会立刻安静下来。据说,马随其主,性格暴躁的主人驯养出来的马,脾气也急躁;反之,性格温和的主人驯养出的马,脾气也温顺。蒙古民间流传着许多马救助主人、马人互助的故事。由此,草原上围绕着蒙古文化中的马文化衍生出许多故事、神话、传说及文艺作品等。

本文重点介绍马背民族与马文化的几点表现。

一、蒙古铁骑 所向披靡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按军事编制把全国各

部编成十户、百户、千户和万户等组织。当时,蒙古国共有九十五个千户、四个万户。大汗规定,和平时期,牧民们放牧养畜,自由生活,如有战争,凡男子(十五岁至七十岁者)须自备干粮、武器和马匹(每人至少要带两匹马),去指定地点集合,参加战斗。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骑兵,确实是一只铁骑。每个士兵有五匹马,穿皮甲,携弓箭,吃的是干牛肉、奶酪等便于携带的食物,喝的是马奶牛奶等饮料。这支铁骑战斗力非常强,那时的男子几乎是全民皆兵。

在元朝时代,据《元史》称,蒙古军队的组织形式”蒙古军皆国人,探马赤军则诸部族也。其法,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兵。”

还有一段记载:”蒙古出兵征伐脱脱迷失汗的军队,应征的每一战士必须带有弓及木制的箭三十支,箭筒与盾。每两人必须有一匹马,每十人须有帐幕一、铁锹二,十字镐、镰刀、锯、斧、钺各一,钉一百枚以及绳、锅等。”全民皆兵,马匹自骑,武器自备,食品自带。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这样的军队只在蒙元时代才具备。

由于蒙古骑兵速度快、战斗力强、作战勇猛。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率领蒙古铁骑东征西伐,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先后灭金朝、亡西夏、平南宋,建立起横跨亚欧两洲的元帝国和四大汗国,称雄称霸于世界一百多年。

二、蒙古良马 名扬四方

在内蒙古草原上,蒙古马的优良品种主要有:锡林郭勒

盟的乌珠穆沁白马、阿巴嘎黑马、赤峰市克什克腾的铁蹄马和鄂尔多斯市的乌审马四大名马。在锡林郭勒盟主要有乌珠穆沁白马、阿巴嘎黑马和上都河马三个优良品种。其他还有锡盟白音锡勒牧场培育的“锡林郭勒马和苏尼特马等。

   1、乌珠穆沁白马:蒙古族崇白尚蓝。蒙古族心目中,乌珠穆沁白马十分珍贵。流传着许多关于乌珠穆沁白马的神奇故事。如:蒙古圣主成吉思汗的81匹白色战马就是选自乌珠穆沁草原,乌珠穆沁白马主要产自西乌珠穆沁草原。此种蒙古马经过数百年驯化,具备了体形优美、聪明睿智、耐力十足、娇健有力等特征,品相和毛色均堪称稀世绝品。乌珠穆沁白马还有着体大腿粗、胸宽且阔、脚跟挺立、鬃尾茂密、眼亮耳聪、蹄质坚硬等特点。

2、阿巴嘎黑马:又称为“僧僧黑马”(僧僧宝力格—蒙古语:最好的泉水,这里盛产黑马)。阿巴嘎黑马体格健壮、四肢发达、背腰修长、速度快、耐力强的纯黑色马。此马具有耐粗饲料、易放牧、抗严寒、抓膘快、抗病力强、恋膘性和合群性好等特点,素以体大、乌黑、悍威、产奶量高、抗逆性强而著称。

阿巴嘎黑马在阿巴嘎草原上自然和人工选择下繁衍生息,形成了现在的地方优良品种。 2009年10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第1278号公告,确认阿巴嘎黑马为中国新的优良畜禽遗传品种。

 3、克什克腾铁蹄马: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南部的白岔沟产“铁蹄马”,在内蒙古草原马的排名中名列前茅。铁蹄马是蒙古马的良种,因蹄质坚硬而著称。传说,成吉思汗的“怯薛军“的专用军马就从这里选拔。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南部有条沟长300多里的白岔沟。沟内小山环抱,乱石遍地,道路崎岖。但沟里水草丰美,气候宜人,由于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培育出了铁蹄马。铁蹄马的特点是蹄质坚硬,不易裂缝。铁蹄马在多石的山道上行走平稳,爬坡下梁不纵不跳。铁蹄马身材短小,耳尖颈曲,鹿腹斜尻,后腿奇长,是典型的蒙古走马型良马。据记载,“1948年白岔区一匹铁蹄马从当时区政府吕家沟门出发,当天就到了巴林左旗林东镇,一日行程300公里。” 故民谚称:”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白岔沟的铁蹄马。“

4、乌审马:乌审马产于鄂尔多斯南部毛乌素沙漠的乌审旗及其邻近地区。鄂尔多斯草原曾是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的地方。当地蒙古族牧民素有养马习惯。这里,每年都要进行各种赛马活动。对凡是在战争中立过功和赛马中得过奖的公马都被选为种公马,用来繁衍后代。这对于培育、发展乌审马起了很大的作用。

5、上都河马: 历史上,上都河马与乌珠穆沁白马、阿巴嘎黑马同为成吉思汗的三大御用军马,在历次战争中立下许多战功。元朝时地处察哈尔草原的上都河流域是优良牧场,饲养着大量牲畜,其中仅马就超过八万匹(《大元马政记》)。上都河马能在草原上风餐露宿,耐寒耐热,冬季能耐零下40度的严寒,夏季能拒炎热和蚊虫叮咬。上都河马体型较矮小、雄悍善跑、头大颈短、体魄强健、胸宽鬃长、皮厚毛长、蹄厚坚硬。据牧民说,上都河马的自卫能力很强,蹄子能踢碎侵犯的野狼头颅。 

三、马身产宝 用途多多

蒙古马除了供人们骑乘、驮载和挽车外,马的浑身都是宝。马奶是营养丰富的饮料;马皮可制作皮衣、皮靴和马头琴音箱的面料;马尾则是制作马头琴、四胡等民族乐器弓弦以及戏剧化妆使用的最好材料;马肉可食用,热量高,内蒙古牧区一般不食马肉,但蒙古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人民食用马肉。

就马奶而言,马奶是蒙古人最喜爱的饮料。马奶营养丰富,口味微甜, “凡一牡马之乳,可饱三人。”蒙古人尤其喜欢饮用马奶酿制成的“忽迷思”饮料,即马潼,俗称马奶酒。马奶营养丰富,保健作用显著。马奶酒有驱寒健身功能,对心血管、肠胃疾病、腰腿痛等病症都有神奇的疗效。

元朝时,马奶被称为“元玉浆”,属“蒙古宫廷八珍”之首。据记载,元朝皇帝在上都每年都要举办几次诈马宴和马奶宴。宴会上的食品种类繁多,来自各国各地,十分讲究,但多数还是选用蒙古地方的土特产品。流传中的蒙古宫廷八珍:“元玉浆(马奶)、紫驼蹄(驼掌)、麋鹿脯、猂肉、熊掌、飞龙汤、白蘑、黄羊腿。”是宴席上主要菜肴。大宴一次用羊二千、马三匹

马奶酒属饮料中的上品。其实际制法是“马之初乳,日则听其驹之食,夜则聚之以秭(手捻其乳曰秭),贮以革器,倾洞数宿,味微酸,始可饮,谓之马奶子。寻常色白而浊,味酸,撞的时间越久,则色清而味甜。有撞七八日以上者,可以久存。”“岁时挏马乳以进,色清而味美,号黑马乳”。凡宾客来访,入帐时先在盛马奶的革器内搅数下,以示对主人的敬意。

诗人耶律楚材(1190—1244年)有诗赞曰:“天马西来酿玉浆,草囊倾处酒微香”。

蒙元时代,宫廷里有专门从事酿造马奶酒的匠人。挤马奶是一件劳动强度大的工作,马群为远食性牲畜,其活动半径为几十里至几百里范围内,挤马奶从早到晚进行三至四次,所以往往需要牧户们相互协作才能完成此项工作。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要献给尊贵的客人。

马奶节:又称“元玉浆宴”,蒙古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八月份举行,为期一天。这项活动主要流行于锡林郭勒草原。节日当天,蒙古族牧民们身穿节日盛装乘马驱车到达指定地点。一大早开始赛马,参赛的全是二岁小马,象征着草原兴旺与发达。赛后人们要集会,对获名次的赛手给予奖励。牧民们畅饮马奶酒,吃奶食品、手扒肉,欢歌笑语,尽情欢乐。

四、传承习俗 爱马赞马

牧区有许多传统的习俗,代代传承。”那达慕“是牧区每年都要举办的重要活动。 “那达慕”聚会上除摔跤、射箭和文娱等活动外,赛马比赛是重要活动项目。主要赛马项目有:赛马,分儿童赛马、成人鞍马赛、走马赛,一般最短距离为800米,女子1200米,男子1600米轻骑赛马,最长距离有100000米;马术,马术包括赛马、障碍赛马、乘马斩劈、马上技巧和捡拾物品等。

赛马活动中,儿童赛马十分精彩。一般选骑二岁小马,没有马鞍,只在马背上系一小绸缎坐垫,把马鬃、马尾系上五彩绸条。少年骑手身着彩色绸衣,头扎彩绸或各色蒙古帽,精神抖擞、天真可爱。比赛前由家长把孩子们带到比赛起点集中,待出发号令旗一摆,小骑手们便箭一般地策马扬鞭飞驰而去,一溜烟地奔向终点。优胜者拿着名次牌前去领奖。

此外,牧区每年还要进行打火印记、打马鬃、去势等活动,也十分有趣热闹。

打火印:为了方便对马进行识别与辨认,牧民们打制了各种图形的铁烙印,如“如意、玉玺、吉祥结、日月、鱼、铜钱、钥匙、元宝、花、桃、金刚杵、回文印、交叉印等。届时牧民们把马集中在一起,把牛粪火烧红后的烙铁印在小马的左后大腿上,留下了永久的火印标记。

打火印记仪式既隆重又热烈,活动时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坐在火撑子(火炉)边祭鲜奶致祝词。孩子们捡粪送柴,青壮年打火印,妇女们烧茶备饭,待到工作结束后,还要在主人家里举行小型那达慕以示庆贺。

打马鬃:打马鬃既即给马剪鬃毛。一般选择在农历四月初或清明节。闻讯后,附近的牧民会主动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忙。打马鬃时,种公马和怀孕的母马是不能打马鬃的,因为种公马剪掉马鬃后会失去威风,而母马的马鬃可以在下雪天时给马驹档风避寒。剪鬃部位也很讲究:公驹、二岁马、小三岁马和乘马,剪马鬃时都要留髻甲,母驹和三岁马都要留额鬃。打马鬃不仅是一项体力劳动,更是牧马人展示技能和力量的机会,所以活动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去势:即骟马,对三岁公马进行阉割,以此保持马群公母的比例。去势一般都在风和曰丽、天气晴朗的日子和打马鬃同时进行,去势后的小马不会留下病根。

  马是游牧民族的最忠实的伙伴,生产、生活和征战时都离不开马。在牧民看来,马像个不会说话的人,地位仅次于家中的父母妻儿,所以他们喜马爱马。蒙古语中畜牧业方面的词汇丰富,特别是对马的称呼特别多。如“一岁马”、“二岁马”、“公马”、“牡马”、”种公马“等等。同时,通过说唱等文艺形式用赞美的词语对马加以颂扬。如称马为金马、银马、骏马、神马、圣马、玉马、宝马、龙马、千里马等;从颜色方面称:枣红马、黄膘马、白龙马、黑骏马、驳马等。常用的成语有“万马奔腾”、“骏马腾飞”、”人欢马跃“、“马到成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老马识途”、“老骥伏枥”、“天马行空”等成语名言脍炙人口。这些赞祝之词都表达了牧民们对马的赞誉。历朝历代的文人或民间艺人,对马的赞扬,更不绝于世。其词句之精妙、比喻之贴切、爱心之真切,都体现了马背民族对马的真诚与热爱。

俗话说,“好马备好鞍”、“人凭衣服马凭鞍“。蒙古族人民喜欢爱心的马,对坐骑的马具进行特意装饰。特别是节日、集会时,犹其重视。马鞍:有金马鞍(锡盟镶黄旗出土过元朝贵族墓中的金马鞍)、银马鞍、铜马鞍、皮马鞍、雕花马鞍等;马镫:金马镫、银马镫、铜马镫、铁马镫等;配套的马具还有马鞍泡、马韂、马垫、马铰、马缰绳、马肚带、马绊、马鞭、马棒、马刮板、套马杆等。

五、马头琴声 欢乐悠扬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深为蒙古族人民喜爱。马头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头琴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的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马头琴,蒙古语潮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适用于独奏、合奏及伴奏等。常使用弓法技巧有分弓、连弓、顿弓、块弓、抖弓、跳弓等;指法技巧有颤指、滑指、柔弦、拨弦、弹弦等。马头琴属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

马头琴的来源:相传牧民苏和与坐骑小白马与王爷之间的悲壮故事。小苏和为怀念死去的小白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此得名“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中占一席之地,它也是民间艺人和牧民们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如锡林郭勒长调民歌中的《小黄马》、《走马》等,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我区著名的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带领马头琴乐团演奏的《万马奔腾》曾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成功演出,获得好评。

六、中国马都 再创辉煌

锡林郭勒草原是世界著名的草原之一。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草原面积占97%以上。这里草原类型丰富: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荒漠草原和沙地草原等,最适合于发展畜牧业和养马业。锡林郭勒草原历史上就是养马的优良牧场,养马业历史悠久,马匹品种甚多,养马基础设施完善。

闻名中外的优良马品种主要是蒙古马、锡林郭勒马。其中乌珠穆沁白马、阿巴嘎黑马和上都河马都产自这里。据2017年统计,锡林郭勒盟共有21万各种马匹,其中蒙古马就有19万匹。

    锡林郭勒草原作为蒙古马的主要产地,自周、秦朝以来,这里就将大量马匹不断地输入中原地区。唐代在边关设有马市,贡马多数来源于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石刻上绘着名马“特勒膘马”就是来自蒙古高原上的突厥马,就是蒙古马的前身。宋、明、清时代,每年通过宣化、大同等边塞重镇与塞外交易的马匹多达三四万匹。

   从辽、金朝到元、明、清朝代,锡盟南部的察哈尔草原是靠近内地的主要养马地区,政府的军马多来自这里。特别清代,太仆寺是国家的马业管理机构,当时的察哈尔南部草原被清廷封为太仆寺总管旗,为皇家的御马场。

    2010年4月25日,在北京,中国马业协会正式授予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为“中国马都”光荣称号。中国马业协会还与锡盟行政公署签订了为期十年的战略合作协议,通过继承马背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马文化精神,引领中国现代马业,带动牧民养马致富,促进草原生态旅游业发展。

   对此,锡盟有关部门加大投资力度,首先在中国马都的核心项目区——锡林浩特市马文化产业园区项目上投入15亿元,按照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包括中国马匹交易中心、马术马业学院、马文化博物馆、高原草原耐力赛跑道、大型综合室内马术馆、马匹改良测试中心等基础设施。如今已在锡林浩特市已修建了大型赛马场地、驯马基地、现代化马厩、大型马文化演艺剧场及相关旅游附属设施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建的马文化产业园区内,在大型马文化演艺厅内推出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大型歌舞剧《千古马颂》,获得国内外观众的好评。继《千古马颂》之后,2017年,由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主办,由著名电影导演、全国金鸡奖获得者宁才和著名舞蹈编导、文华奖得者张戈共同创作策划的大型实景歌舞剧《蒙古马》,在此马文化演艺厅演出,为观众献上一场精彩的文化大餐。众多演员与近百匹蒙古马同台演出,马人互动、气势恢宏、场面壮观。

   大型民族歌舞剧《千古马颂》与《蒙古马》体现了马文化对促进和发展蒙古族文化,探索文艺演出带动锡盟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文艺与旅游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挖掘马文化的内涵,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新亮点,以马文化产业促进锡盟的经济发展。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现代内蒙古草原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科学技术的普及,牧区的生产生活中机械化、电器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畜牧业经营方式也在改变。牧民们生活富裕了,有了自己的家庭牧场,摩托车、小汽车、拖拉机和各种牧业机械。科学养畜、科学生活已蔚然成风,但是养马、驯马、爱马的传统习惯仍在传承延续。

    随着旅游业的兴旺发达,牧区旅游项目十分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到牧区看草原、骑马、观赏牧民赛马、套马,到蒙古包喝马奶等项目都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同时也为牧民们增添了实惠的经济收入。“马背民族”在阔步前进,马文化在传承发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马背民族同各族人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谱写新篇章。

                                  2018年6月2

参阅文献:

1、《蒙古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内蒙古旅游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3、《蒙古族文化研究》,朋·乌恩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诗意上都
下一篇:浅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蒙古族家庭教育及生态文明建设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5273]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68918]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421]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531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