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春节习俗“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即正月,春节。作为蒙古民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她凝结了民族的温情、和谐的心结,承载了蒙古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
春节到来之时,扫尘、祭祖、拜年等等习俗一个个地跟着到来,优良的家风也就在这一个个的习俗活动中潜移默化,传承发扬。蒙古族过春节分“送旧”和“迎新”。送旧是腊月二十三清洁卫生打扫家,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清洗日常器物,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全家人在劳动中收获快乐和喜悦,树立起热爱劳动,爱护个人和环境卫生,自力更生的思想意识;傍晚、黄昏的时辰要“祭火”。“祭火”是把羊胸脯肉连同白“哈达”、肉米粥、黄油、酒等祭品,由长辈点燃九个小灯,并将祭品投入旺火里烧,口里诵赞词,祝福家人幸福。“蒙古”,是蒙古人的自称。其意为“永恒之火”。蒙古族认为火是上天的使者,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可赐予人们幸福与财富,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世代传承的祭火习俗表达着蒙古民族对火及大自然的崇敬与尊重。以祭火祈福丰收、运气、财富等心愿。成为一个民
族的共同精神寄托。
腊月二十三以后,就准备过春节。有关衣食住各方面的事,如炸油果子,油食花样繁多,尤其供佛之品要讲美观。其次是包饺子。年三十是最热闹的一天,全家换新装,上午要上供祭佛,在佛柜供台上摆上各种奶食、油食,摆成小塔型,上边插上特制的金银花。还用十二个小铜盅倒满白水,一天换一次水,然后点上长明灯。同时贴蒙文字对联。晚上,备好饭菜后,在院外找一平地,铺好新毡,摆上酒、菜、肉,开始祭祖先。长辈嘴里念着高祖、曾祖的名字,把酒一盅又一盅地撒在地上,撒向天空。“祭祖”,既是表达对逝去祖先的追忆悼念,也是表达对逝去先人的尊重感恩,在祭祖的过程中让包括孩子在内的全家一起参与,既可以增进亲人之间的感情,又可以让孩子从中领悟体会尊老爱幼、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从而确立优良的家风。祭拜后,全家上席,晚辈敬酒给长辈送旧岁。这天在牧区,男人下蒙古象棋,女人、娃娃玩“萨嘎”。一直玩到天明。春节习俗具有浓郁的蒙古族传统文化气氛,让全家感受到节日的温馨与家庭的和睦。而其中家长自身用一种尊崇、守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心态起到了主导作用。
在一个家庭中,总有一些春节习俗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初一凌晨,摆好饭菜,要给老人长辈敬酒。敬酒时要跪拜,
男人双膝下跪,头往下低时双手向上下摆动。这时,长辈祝福你长命百岁,终身幸福等。初一不分男女相见问:“新年好”、“过年好”。给亲戚拜年时,每人带蓝色哈达和酒敬长辈。向长辈敬酒时,敬者必须戴帽子。长辈兄长向你敬酒,必须站起来等;而且喝完才算有礼貌,如不喝者可回敬。在这样的浓烈的气氛里边,耳濡目染,人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相互关爱的传统道德文化懂得这些习俗的意义和作用,从内心深处认同接受优良的家风。
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就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春节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春节,一个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节日,一个继承发扬优良家风的重要节点。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春节习俗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无论外在的形式发生了多少变化,都改变不了中华儿女的根本,改变不了优良家风的传承与光大。注重家庭教育建设,正该让优良家风在春节习俗中厚植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