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都文化研究》与《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是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上都文化的两部专著。作为本土作者把握世界性的课题,作为一项新学科的开创的大格局,实属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新枝嫩芽。感谢王钟先生独具慧眼,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和推荐。
值得再读的两篇文章。对于上都文化研究走过的路程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废都新考 昭示文明
——《上都文化研究》读后
王 钟
元上都遗址在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0公里处。元上都是十三、十四世纪约一百年间以其显著地位闻名于世的元代上都城。有关研究元上都的文章偶见报端,近年也有出版社出版此类专著,如吉林教育出版社曾出版陈高华、史卫民著《元上都》等。尽管如此,有关元上都的研究还是不多。最近内蒙古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上都文化研究》一书,为我们了解元上都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也为我们追溯和传承草原文明、中华文明辟开些许衢端。
《上都文化研究》由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内蒙古文化研究所编著,徐进昌担纲主编。全书收30名作者的70篇文章(含序言、编后记),并附28幅彩图(含8幅题词照)。从每篇文章附注的作者简介得知这些作者均为本土人士,蒙汉文题词作者也大都是在锡林郭勒盟工作过的老同志。众多的本土人士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本土上的历史遗迹,并通过这一历史遗迹蕴含的草原文明来昭示中华文明,这是一种非凡的精神,仅凭这种精神就足以拨动读者的心弦。
一、 本土作者驾驭的是世界性课题
上都研究是个世界性的课题,不说马可·波罗,不说内蒙古中西部沦陷时期日本人进行过调查挖掘,也不说日本学者石田干之助早在1938年就撰写过有关元上都的论文和稍后的专著《关于元上都》。就近20年来先后有蒙古国蒙古科学院东方研究院、英国国际影视公司、英国《南华早报》《泰吾士报》《金融时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意大利热那亚大学考古工作团等来上都遗址进行考察。
二、潜心研究,成果斐然
正文共分4辑,分为“上都文化初探”、“上都遗址浅谈”、“蒙古源流追踪”和“文化广角摘撷”。其中“文化广角摘撷”属于附录性质,共9篇文章。前3辑58篇均属研究性文章,研究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交通、礼仪、习俗、诗词曲赋等。文章各有所见,字字千钧,无作者的潜心研究,绝无斐然成果。如徐进昌《蒙元文化多元性和历史地位及其在当今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一文认为:上都文化是蒙古文化与中原文化,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部与融会部,蒙元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高乐民《蒙语标准音之摇篮——元上都》认为:蒙语标准音以正蓝旗语为标准音。高乐民还认为:元上都是蒙古族古典音乐“阿斯尔”的发源地。牛明《蒙古族“以西为尊”文化心理在元上都建筑格局中的体现》认为:上都的规划没有按照汉制的中轴线设计,而是择地筑造,既体现了汉族传统的城市布局观念,同时也考虑到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特点。宫城中建筑“以西北隅较多”或可说与蒙古族“以西为尊”的观念有关。铁·明珠尔的文章认为:铁幡竿就是古代蒙古朝代的阿拉格苏勒德(旗帜)。刘学民文章认为:元上都遗址是最完整的都城遗址。这些见解与以往相比,多是新的角度,新的研究切入点,既往未及。新见解和新的切入点之多恕不一一细数。
三、数典祭祖,传承文明
常人看上都遗址,不过是一片蒿草丛生、凸凹不平的平常土地,似乎这里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但这里却生活着一群不忘祖先,立志传承文明的人们。他们面对土丘和蒿草,翻阅烟海般的古籍、史料,发掘、利用、传承、光大这片土地成就的灿烂的文化。1988年元上都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至2008年已序为第3位)。2003年4月“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同年12月《上都文化研究》创刊。2004年8月“元上都文化”网站开通。而这部多人集《上都文化研究》出版于2009年1月,一部仅仅440页、印装并不太讲究的书,读后方知他是多么厚重!
(见《内蒙古晨报》2009年8月7日《悦读》专版“内蒙古新书评介”20头条。责编毛丫,美编白松)
新枝拔节的声音 ——《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阅读札记
王 钟
与徐进昌同志有交往但未面识。
与徐进昌同志的交往是因他主编的专著《上都文化研究》和我针对这部著作撰写的评介文章《废都新考 昭示文明》,这是2009年下半年的事。2012年夏,徐进昌同志在锡林浩特几经周折访寻到我的电话后打电话给我,通话二十余分钟,一个主要话题是他拟将学术界惯用的“元上都”定义为“上都”,与我探讨。以我的学识,并未给徐进昌提供有价值的见解,但徐进昌对“上都”深入研究的痴心令我感动不已,联想他对历史文化研究的执着攀涉以及独到的学术建树,尤似听到了新枝拔节的声音。
初冬,我收到了他寄来的新著,书名叫《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是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有书自远方来,胜过远方来朋!行间字里是作者的一举一动,是作者思想的外露。读后感慨良深。
徐进昌在这部著作里首先还原上都的自然风貌,继而与你探寻、参悟上都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再把历史与现实珠穿起来,从地域文化、断代文化去看中华主流文化。从主题编排顺序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种用心。如:书中一级题目依次是“草原上的百年中华京城”、“元代儒学治国与上都文化”、“成吉思汗对文化的关注与建树”、“锡林郭勒文化与文明建设”、“上都文化的传播与影响”。这是立体解读,没有“强词”和“夺理”。
书中《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学的立论和思考》、《上都文化、蒙元文化、锡林郭勒文化定义探讨》最令我目驻,在以往过眼的此类著述中,未曾读到这样的文字。于是,我又翻阅了足量的平面传媒资料,仍是徒劳。但在互联网上“网”住了“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学”、 “锡林郭勒文化”词条,而这些词条也是出自徐进昌之手,是他的著述摘录。他对“上都文化”给出的定义有这样的词句:指的是以元代上都为标识的历史文化。它凝聚了十三、十四世纪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和主流部分……显著特点是兼收并蓄,融会发展,和而不同、多元共荣。“上都文化学”是他在2006年出版的个人文集《一片蓝天》“蒙元壮歌”篇里首次提出。这些观点受到文化界、史学界的高度关注,也受到领导机关的高度重视。无疑,这些观点是作者独创的或独到的建树。
读到“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大事记”一节时,从另一角度让人灵动、震撼!记事体例虽遵循史志惯用的时间顺序,但在记事方式上不拘成规,注重了记事完整,有许多旁白式记述。最令人震撼的是读出了一般社团组织难以做到的大量工作。除常务性工作外,他们办刊物、办网站、组织研讨会、注册商标、承办课题项目、与相关团体或部门互动、出版图书等等。如此作为,源自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那就是对人类财富的理性认知、对中华民族的大爱。
理论的功用在于转化生产力,否则,高深等于花哨,宏论也不过是调侃,美丽词藻砌垒的是遥远的神话或理想中的虚幻。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共经历了十六年,徐进昌同志领军“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十年,也是他潜心研究的十年,2012年上都“申遗”的成功不能说与“元研会”的研究成果及徐进昌个人的理论建树无关。锡林郭勒知名度持续扩大、区域特色文化建设不断进步、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上都文化品牌从无到有都体现了这种“软实力”的“硬支撑”作用。
新枝不乏稚嫩,拔节不乏风险,而声音必有乐理般的合弦与声波共振。
(见《内蒙古晨报》、《锡林郭勒日报》2013、1、1文化专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