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地方学与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学科,首先,在地域范围上必须有确定的指向,有个核心的区域。其二,必须有独特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性,是某种草根文化、乡土文化的发祥地,并且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和延续力。其三,这种文化形成一定的体系,有相对完整的一个学术理论框架和一定数量的研究人群。其四,这种文化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在历史上或当今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过或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力。
不是所有的地方,不是任意一个行政辖区,都会有地方学与地域文化可以成为一个学科。确定为一种地方学与地域文化,我们必须强调这种文化的鲜明的独特性和完整性,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孕育发展,成为一支独树一帜的文化,并有着相当的延续性和影响力。作为一个学科应该构建有自己的支撑成果和学科框架体系。
三晋文化研究,是对晋地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研究,它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兴盛于18、19世纪的“万里茶道”被称为晋商茶叶之路,山西儒商常氏在中、俄跨国贸易中创立了辉煌。著名的“走西口”,把晋蒙牵在了一起。晋、蒙文化交流和融汇是两地经济社会密切联系的写照,也是两地精神文明联系的纽带。历史的渊源把三晋文化与蒙元文化联系到一起,两地的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领域有着广泛探寻空间。晋、蒙文化圈现象彰显了地域文化的辐射性和对核心区以外的巨大影响力。
关键词: 地方学 地域文化 晋蒙文化圈 晋学
近些年来,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中华大文化的支脉和根基,各地的地域文化研究多采纷呈,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极其广袤和深厚的根基。敦煌学、北京学、鄂尔多斯学、上都文化学、温州学、晋学、徽学、泉州学、上海学和齐鲁文化、楚文化、三晋文化、三峡文化、上都文化、鄂尔多斯文化、西口文化、敕勒川文化、滦河文化等地域文化的提出与深入探寻,开启了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的新的格局。支撑中华大文化的地方学与地域文化作为中华大文化的支脉,彰显了各不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五彩纷呈,绚丽多姿,生机无限,充满了无尽的活力。一支支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的队伍在不断集结和兴起,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的绚丽花朵,把中华大文化妆扮地万紫千红,芬芳四溢。我们有理由相信,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作为一个严谨的学科,正在强劲地发展和凸显起来。
地方学与地域文化学科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地方学与地域文化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有关研究表明,国外正式提出地方学的学科也只是在20世纪六十年代。对于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学术界定还在不断的探讨和完善之中。我国较早凸显这个学科的是敦煌学。在2003年前后有诸多地方开启了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内蒙古的鄂尔多斯文化、上都文化、西口文化都是那时开篇的。2005年由鄂尔多斯、温州、泉州、三峡、包头、锡林郭勒等地的12家地域文化研究学术团体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联席会现由北京学研究所担任轮值主席,坚持主办《地方学研究信息》季刊,会员单位发展到28个。我们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从2003年提出上都文化以来,与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成员单位一起,十几年走在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探寻路上,对相关理念我们愿意作以下的归纳和表述。
关于地方学:地方学是研究地区历史文化、人文活动、生态环境为对象的科际综合学问,是一个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地方学把地区作为一个固定的范围进行具体研究,以探索地区演变的过程,并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于地域文化:地域文化表现为地域性的文化现象,是通过特定地域的人们在继承和发展中创造的。地域文化是对特定地域空间内的生态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诸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学问。
关于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的关联:地域文化是地方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研究应该在地方学学科的思维框架和理论指导下进行,以增强其系统性、综合性和科学性。而地方学各个研究领域一般都应具有地域文化的独特视角。地方学视野下的地域文化研究与一般的文化专题研究不同,它的显著特点是既关注当下地域文化的形态,也关注地域文化的传统,重视地域文化性格和地域文化精神的研究。
以上观点曾在2012年《关于地域文化研究与地方学建设的思考》一文中作过阐述。一些学科概念和规范方面的梳理和探寻,还有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的理论架构和基础框架,都还需要广泛深入地研讨和厘清。集各方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的智慧和成果,包括国外的成果,让这门新兴的学科逐步走向成熟和完整是我们的心愿。韩国的首尔学与我国的北京学有着多年的深厚学术交往,互相借鉴,成果颇丰。韩国的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已经走进许多大学,成为独具魅力的学科,这或许会是一个发展趋势。各地的大学都开设地方学与地域文化课,成为大学一门不可或缺的专业,让这门学科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北京联合大学设立北京学研究所,成为北京学研究的基地就是一个有示范意义的创举。其它地区的大学设置地方学与地域文化学科和专业也应该是可行的,并会具有不一般的独特意义。
我们认为,各地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的确立必须有几个方面的特定条件。首先,在地域范围上必须有确定的指向,有个核心的区域。其二,必须有独特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性,是某种草根文化、乡土文化的发祥地,并且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和延续力。其三,这种文化形成一定的体系,有相对完整的一个学术理论框架和一定数量的研究人群。其四,这种文化在历史上或当今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过或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力。这四个方面应该是地方学与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学科的基本特性,没有这些基本特性的算不上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的学科。
不是所有的地方,不是任意一个行政辖区,都会有地方学与地域文化可以成为一个学科。确定为一种地方学与地域文化,我们必须强调这种文化的鲜明的独特性和完整性,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孕育发展,成为一支独树一帜的文化,并有着相当的延续性和影响力。
一个作为一个学科的地方学与地域文化,其区域或是某县某乡,或是某省某地,或是几乡几县几地几省,或是某个特定的相关区域,应该由生长这个学科的原本土壤和地域决定,而不是单纯行政区划的随意的人为的制定。作为一门学问,只有坚持科学的严谨的态度,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并真正成为一面文化的旗帜,文明的旗帜。
我们认为“一个特定的区域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彰显了这个地区的历史色彩和文化特性,以鲜明的区域特点标识着这一地方区别于其它地域的特殊属性,显示着独特的风采。它属于国家整体和民族整体的一部分,它的独特性显示了整体的丰富多彩和华丽辉煌。作为一个子科目,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我们必须珍重它,我们必须培育它。以极大的热诚开拓它,以极高的严谨诠释它。让各种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的成果成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强力推手!
作为一门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的学科,让它树起来,应该确立它的学科概念,内涵和外延。也许开初的概念和内涵的提法不够完整,不够充分,不够严谨,不够科学,应该允许这些概念在探寻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对于上都文化明确了一下概念: 上都文化,指的是以元代上都为标识的历史文化。它凝聚了13、14世纪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和主流部分,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融会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弥足珍贵的阶段,是中华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都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兼收并储,融汇发展,和而不同,多元共荣。
上都文化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蒙古族文化高度发展,吸纳多种文化的有益成分,达到的历史性的高度。上都文化显著的游牧文化特点和开放性、多元性,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和后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上都城坐落在锡林郭勒草原。融会漠南农耕文明和漠北游牧文明,锡林郭勒草原是上都文化的发祥地。
上都文化承袭尊从自然生态、信仰长生天、崇拜英雄、顺应环境、维护永续发展的游牧文化理念,吸纳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有益部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彰显了十三世纪的中华文明。
这也只是一个初步的提法,需要进一步的探寻和研讨。也许不够完整不够确切不够科学,但毕竟需要一个学科的提法出来。
关于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的名称。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的名称,一般与当地的区域名称一致。采用当地固有的历史上延续的名称或行政区划的名称。比如,晋学,三晋文化,三峡学与三峡文化,北京学,上海学,首尔学,鄂尔多斯学与鄂尔多斯文化,上都学与上都文化,等等。
名称属于某个特定地理指向的,比如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滦河流域的滦河文化,漠北的草原文化,南海的海洋文化,等等。
另一类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的名称,不属于地名类,而是凸显了这门学科核心标识和历史渊源。比如西口文化,地理区域属于内蒙古包头市一带,没有称作包头文化,而是采用了历史上这里是走西口的落脚地。比如敕勒川文化,也不是哪个地区或行政区划的名称,而是以描写当地的一首著名的古诗《敕勒川》,标识了这个文化的特性和指向。
应该说,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的命名两类取向都是常见的,也是约定俗成的,成为不是规范的规范。
晋学与晋、蒙文化圈
对于三晋文化,我们知之不多,缺乏研究。只是近期看来一些相关的文章,有了些粗略的了解,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见解。只是在晋文化对内蒙古的影响方面,晋、蒙文化圈方面,有些想法。内蒙古的西口文化研究会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实地交流,多方推动了这个方面的进展。希望有关方面的学者和文化工作者进一步关注晋、蒙、冀文化圈,让这种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和融汇得到应有的关注。
晋学研究中心于2003年在山西师范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山西学界和各阶层人士对于晋学的研究集智集力,十几年的探寻有了长足的进展。初步构建了晋学学科体系。确立了并推进了,以山西古代历史文化为研究核心,从文明演进、社会变迁、民族交融、思想文化、经济发展、文物遗存、民俗风尚等诸方面进行梳理与研究,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三晋文化的基本面貌,揭示三晋文化变迁的特点和规律,彰显三晋文化的地位与贡献,促进了三晋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山西区域的历史变迁、政权组织、民族文化交流、生产生活、文化教育、思想学术、宗教信仰、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包括戏剧、民歌、绘画、雕塑等)、文物考古、生态环境、山西人的精神、当代山西发展中的问题与出路等等。所涉及的学科主要有:历史学、考古学、哲学、人文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化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领域。虽然说它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但确也是将人们生活的空间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必然面对的问题。因为人类生活的空间区域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既离不开自然的,也离不开人文的,既包含物质的,也包含精神的。这就决定了晋学这一学科所具有的多样性、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专家认为,在目前,晋学研究则应该从三晋区域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和最能体现三晋思想精神的方面予以考虑,诸如华夏文明探源、晋与三晋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三晋地区的学术思想、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晋商与移民、晋地艺术文化、民俗文化、方言文化以及当代山西社会的发展等问题。
晋学研究的诸多成果是可喜可贺的。我们希望看到晋学研究不断完整和体系化,有个晋学的理论框架和整体构想,明晰晋学的主要概念、内涵和外延。对于晋学对周边地域的辐射和影响也予以足够的关注。
任何一个地区都不是永远封闭的闭关锁国。晋、冀、蒙地区的交往和融汇源远流长。著名的走西口,就是近代史上,山西与内蒙古的大交流大贯通。内蒙古包头一带就是走西口的落脚点。驻地包头市的西口文化研究会作了大量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走西口凝结的文化现象。“走西口”绵延数百年,一部《走西口》二人台在内蒙古中西部家喻户晓,几百年盛演不衰,把那段历史作为文化符号永远地流传下来。
兴盛于18、19世纪的“万里茶道”被称为晋商茶叶之路,山西儒商常氏在中、俄跨国贸易中创立了辉煌。榆次,是常氏儒商运筹帷幄的大本营,万里茶道路经的东口(张家口)、西口(归化)、大圐囵(库伦)、汉口(武汉)、河口(江西铅山)、赊旗店(社旗)、崇安县(武夷山)、九江关、羊楼洞等繁盛的商阜,茶道上老城、老街和晋商大院都成为历史文化遗存。晋商开拓的茶叶集群开拓万里茶路,打造百年票号,留下了独特的茶道文化。
走西口大迁徙和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推动了内蒙古中西部的开发和繁荣。晋商进入内蒙古中部的锡林郭勒南部,在多伦城就建有山西会馆,晋商、旅蒙商兴起,带动了锡林郭勒南部的繁华,多伦城成为著名的塞外商都,连接漠北草地和中原,成为旅蒙商云集之地。如今,往日叱咤塞外商界的山西会馆,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装修一新,昭示着当年的塞外商都风貌。
晋、蒙文化的交流和融汇比比皆是。锡林郭勒盛行晋剧,几百年来长胜不衰。至今,太仆寺旗仍保留着晋剧团,常年巡回演出,成为锡林郭勒南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唯一大戏。
晋、蒙文化交流和融汇是两地经济社会密切联系的写照,也是两地精神文明联系的纽带。历史的渊源把三晋文化与蒙元文化联系到一起,两地的地方学研究学者和两地的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领域有着广泛探寻空间。历史的渊源把三晋文化与蒙元文化联系到一起,两地的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领域有着广泛探寻空间。晋、蒙文化圈现象彰显了地域文化的辐射性和对核心区以外的巨大影响力。追根溯源,展望地方学与地域文化发展的前景,愿这棵学科的大树逐步茁壮繁盛。
2015/7/10
参阅书籍:徐进昌《关于地域文化研究与地方学建设的思考》、 刘贯文《关于三晋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 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 《茶道商魂铸史青》(课题组) 、 冯宝志《三晋文化》等
作者 徐进昌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研究方向:上都文化 ,蒙元文化,元史 ,地方学与地域文化。
闫甚甫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副主编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副教授。
温茹雅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理事 。研究方向:锡林郭勒地域文化。
|